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開幕 千人齊聚直播間—新聞—科學網

2021-01-07 科學網

 

「施老師講課還是激情澎湃,過癮!」4月25日,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在線學術論壇拉開帷幕,聆聽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施劍林講述納米催化腫瘤治療的前沿進展時,有聽眾在直播間直呼過癮。

本屆論壇為期兩天,設有「催化與材料」和「能源環境」兩大專場,十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術大咖在線與觀眾分享科研故事。活動開幕首日上午,材料專場的線上論壇邀請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施劍林兩位材料領域的新晉院士,直播間觀看量達近萬次。

常規腫瘤化療用到的藥物有很強的毒副作用,納米材料能否減輕副作用、讓腫瘤治療更精準?演講中,施劍林介紹了其團隊的研究策略:在腫瘤內製造催化反應,以產生活性氧或實現對氧含量的調控。

「納米顆粒是很好的藥物載體,但通過催化反應的方法,可以在腫瘤原位產生化學反應,不會對正常組織產生傷害。」施劍林坦言,將納米催化腫瘤療法真正用到臨床,仍然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將前沿成果應用到現實生活,對眾多科學家而言充滿挑戰。俞書宏也坦言,實現高性能納米材料的實際應用是最終目標,「但這條道路非常漫長」。

但即便如此,俞書宏仍強調,材料設計應以功能化應用為導向,而非漫無目的地添加材料、簡單評估產物形貌。直播時,俞書宏還談到材料設計應用中的一大難題:材料製備的宏量製備。

「把材料製備放大,最重要的是控制溫度速率。」俞書宏解釋,製備材料時,原材料從十幾毫升變成幾升乃至十幾升後,材料內部的傳熱過程及動力學過程都會發生很大變化,「這個時候就不能放大得太快,否則材料的合成質量就不行。」

俞書宏曾與課題組將一種納米材料製備的量從50毫升放大到12升,關鍵就在於掌握好加熱速率和反應設計。「我們的放大合成路上還有好多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顯然都是很重要的。」俞書宏表示。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開幕—新聞—科學網
    11月6日,由北京科學技術委員會指導、國際知名學術出版機構細胞出版社主辦的2019北京國際學術交流季系列活動——首屆「細胞科學北京學術會議」在北京懷柔科學城開幕
  • 首屆蘇州金雞湖國際會展周開幕
    首屆蘇州金雞湖國際會展周開幕 2018-10-26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開幕儀式倒計時!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委會委員等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
    為增進科學對人類的重要性的認識,未來科學大獎程序委員會(Program Committee)將「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定為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的主題。未來科學大獎願做一粒火種, 在人類面臨共同挑戰的當下,凝聚更多愛與力量,點亮科學之光,溫暖整個世界。
  • 2020「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活動即將直播,誠邀參會!
    本次活動將揭曉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年度機構,並邀請8位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領域知名專家給科學粉絲們帶來精彩的學術前沿報告。本次活動分「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專場,將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
  • 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機構揭曉
    由於受到全球疫情影響,本次「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以線上形式舉辦,分為生命科學專場和物質科學專場,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論壇揭曉了細胞出版社2019中國年度論文和年度機構獲獎名單。
  • 「Cell Press物質科學周」「雲端」舉辦學術論壇
    4月25-26日這個周末,一場在「雲端」舉辦的學術論壇——「Cell Press物質科學周」在線學術論壇引發了諸多科研人員的興趣。這場論壇邀請到了國內外化學、材料、能源、環境等物質科學領域的知名學者,包括中國科技大學化學與材料學專家俞書宏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材料學專家施劍林院士等,他們利用線上平臺與物質科學領域的科研工作者進行了交流,兩天的論壇參加人數超過萬人。
  • 【中國科學報】細胞出版社中國年度論文和機構揭曉
    6月16日—17日,由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出版社(Cell Press)共同主辦、新浪科技協辦的「科學無界——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年度盛典暨在線學術論壇舉行。  由於受全球疫情影響,本次「中國科學家與Cell Press」系列活動以線上形式舉辦,分為生命科學專場和物質科學專場,通過科學網、新浪網等平臺進行直播。
  • 上海自然博物館舉行「與科學家面對面」科普活動—新聞—科學網
    當天的「與科學家面對面」科學集市共設12個展位,29位醫學健康、自然生態、公共衛生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和青年學者齊聚一堂,為公眾帶來了一道道乾貨滿滿的科普饕餮大餐。來自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科研人員為大家展示最新的醫學研究成果:利用小小的果蠅研究人類疾病、利用肺幹細胞拯救生命等。
  • 中國科學報社與細胞雜誌社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報社社長、總編輯陳鵬與美國細胞出版社總裁、《細胞》雜誌主編Emilie Marcus共同籤署了戰略合作協議。 陳鵬首先向Marcus介紹了中國科學報社的情況,並對Marcus一行的到訪表示歡迎。
  • 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雲」集全球頂尖科學家論道前沿科技
    北京商報訊(記者 方彬楠)12月27日,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舉辦線上開幕儀式,由此,這一為期4天的全球性科學盛會正式拉開帷幕,將持續到30日結束,主題定為「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未來科學大獎周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與未來科學大獎歷屆獲獎人、捐贈人、科學委員會委員、監督委員會主席齊聚雲端,共同啟動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與往年不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採用雲端形式。
  • 首屆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開幕 11國媒體齊聚無錫
    昨天,帶著命運互聯的共識與交流合作的意願,來自中國和東協十國的主流媒體記者、中國—東協主流媒體負責人、媒體代表和相關智庫專家學者、東協國家駐華使館新聞官員等中外嘉賓齊聚無錫,參加由中國—東協中心、中國外文局、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主辦的「首屆中國—東協媒體合作論壇」。  當下中國—東協媒體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如何構建中國—東協命運共同體的媒體角色?
  • 科學素養與星空的對話 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開幕
    今天(9月15日),首屆中國·天泉湖天文論壇在江蘇盱眙開幕。本次論壇以「科學素養與星空的對話」為主題,吸引了來自海內外六位知名天文學家共聚一堂,探討天文與人類未來的發展,共話天文科學傳播的偉大力量。
  • 青島首屆德國文化周開幕經典格林童話劇免費觀看
    齊魯網9月7日訊(記者 張磊 )青島首屆德國文化周暨第七屆德國商品青島展9月7號在市北區「德國風情街」——館陶路開幕。首屆德國文化周以「傳承歷史文脈、豐富城市記憶、共話發展新篇」為主題,突出文化元素,旨在加強中德人文交流,深化民間文化互動,推進合作共贏發展。
  • 簡單機械力實現人造細胞分裂—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Jan Steinkühler   地球上生命的成功是基於活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的驚人能力。這些細胞由巨大的脂質囊泡作成,囊泡的大小與典型的動物細胞相同,並由單一的脂質膜包圍,脂質膜為內外水溶液之間提供了堅固而穩定的屏障。 此外,囊泡和細胞膜具有本質上相同的分子結構。具有寬膜頸的人工細胞在數天或數周內保持穩定,一旦頸部閉合,隔膜就會對頸部產生一種收縮力,將人工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
  • 哈爾濱首屆採冰節開幕,冰城童話世界開建!
    哈爾濱首屆採冰節開幕,冰城童話世界開建!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兆力宣布首屆哈爾濱採冰開幕。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賈玉梅為「頭冰」系鴻運。本屆採冰節以「松花江第一冰」為核心,以「場面做大、儀式做全、文化做足」為宗旨,通過「一場儀式、一個活動、一段文化、一次傳播、一場演出」,把今年採冰節開幕式打造成為傳承傳統文化、儀式感強、群眾參與度高的冰雪盛會,為廣大遊客和本地市民打造一個極具神秘色彩的採冰大典。
  • 首屆上海國際網絡文學周開幕 聚焦網絡文學產業化、國際化
    中新網上海新聞
  • 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新聞—科學網
    4月12日,記者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院長鄧子新當選全球工業微生物學會首屆主席。
  • 第四屆地球系統科學大會在上海舉行—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7月4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黃艾嬌)現代地球科學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正在整體地進入轉折期。
  • 科學家闡明一種離子通道蛋白結構—新聞—科學網
    安徽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沈兵教授團隊與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王俊峰、周數研究團隊合作,在細胞離子通道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他們解析了Tim23
  • 狼蛛首屆英雄聯盟非職業聯賽即將開幕!
    [中關村在線鍵鼠頻道原創] 英雄聯盟作為目前最火的遊戲之一,各種賽事也是接連不斷,不過國際大賽看完了玩家們也各個都摩拳擦掌想要展現一下自己的實力,現在機會來了,狼蛛首屆英雄聯盟非職業聯賽即將開幕,並且還會有豐厚的獎金和獎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