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老師講課還是激情澎湃,過癮!」4月25日,首屆細胞出版社物質科學周在線學術論壇拉開帷幕,聆聽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矽酸鹽所研究員施劍林講述納米催化腫瘤治療的前沿進展時,有聽眾在直播間直呼過癮。
本屆論壇為期兩天,設有「催化與材料」和「能源環境」兩大專場,十餘位相關領域的學術大咖在線與觀眾分享科研故事。活動開幕首日上午,材料專場的線上論壇邀請到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施劍林兩位材料領域的新晉院士,直播間觀看量達近萬次。
常規腫瘤化療用到的藥物有很強的毒副作用,納米材料能否減輕副作用、讓腫瘤治療更精準?演講中,施劍林介紹了其團隊的研究策略:在腫瘤內製造催化反應,以產生活性氧或實現對氧含量的調控。
「納米顆粒是很好的藥物載體,但通過催化反應的方法,可以在腫瘤原位產生化學反應,不會對正常組織產生傷害。」施劍林坦言,將納米催化腫瘤療法真正用到臨床,仍然還有大量工作要做。
將前沿成果應用到現實生活,對眾多科學家而言充滿挑戰。俞書宏也坦言,實現高性能納米材料的實際應用是最終目標,「但這條道路非常漫長」。
但即便如此,俞書宏仍強調,材料設計應以功能化應用為導向,而非漫無目的地添加材料、簡單評估產物形貌。直播時,俞書宏還談到材料設計應用中的一大難題:材料製備的宏量製備。
「把材料製備放大,最重要的是控制溫度速率。」俞書宏解釋,製備材料時,原材料從十幾毫升變成幾升乃至十幾升後,材料內部的傳熱過程及動力學過程都會發生很大變化,「這個時候就不能放大得太快,否則材料的合成質量就不行。」
俞書宏曾與課題組將一種納米材料製備的量從50毫升放大到12升,關鍵就在於掌握好加熱速率和反應設計。「我們的放大合成路上還有好多挑戰要解決,這些問題顯然都是很重要的。」俞書宏表示。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