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2020-11-23 騰訊網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這一催化腫瘤治療方法不使用高毒性化療藥物,具有高效、特異性強、安全性高的特點,得到了廣泛同行的認可,近年來得以迅速發展。

近日,該科研團隊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再次取得突破,三項相關研究成果分別聚焦於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催化腫瘤治療、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以及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先後發表於國際高水平學術期刊Advanced Materials(2篇)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中,引發了廣泛關注。

一、類Fenton催化反應協同老藥新用的腫瘤治療

通過將納米催化劑引入腫瘤微環境中或者癌細胞內引發的原位催化反應(尤其是產生活性氧物種羥基自由基·OH的芬頓反應)會使得癌細胞受到劇烈的氧化損傷而發生凋亡。基於之前鐵基Fenton催化劑的納米催化腫瘤治療,進一步與其他治療模式向結合,可以實現基於催化腫瘤治療的協同治療模式。

圖1. 雙硫侖螯合銅離子並引發Fenton反應,達到化療與催化腫瘤治療的協同治療效果

該研究團隊使用一類原用於酒精中毒的老藥--雙硫侖,通過與銅離子的螯合產生針對腫瘤的藥物毒性,同時類Fenton催化劑銅離子進一步催化Fenton反應瘤內產生活性氧物種,達到協同治療腫瘤目的。如圖1所示,採用摻銅的介孔氧化矽為載體,將低毒的雙硫侖藥物和銅離子輸運至腫瘤。通過特異性響應腫瘤的弱酸性,介孔氧化矽快速降解,同步在瘤內釋放出藥物雙硫侖和二價銅離子。於是雙硫侖在瘤內原位與銅離子螯合,一方面明顯增強其毒性,同時產生的一價銅離子催化腫瘤內高表達的過氧化氫的歧化反應,產生大量的高細胞毒性的羥基自由基,從而達到低毒副作用的腫瘤特異性協同治療。進一步以普魯士藍納米顆粒作為載體,實現光熱輔助的化療-納米催化協同腫瘤治療

文章信息: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OI: 10.1021/jacs.9b03503

Adv. Mater., DOI: 10.1002/adma.202000542

二、抑制細胞自噬增強內場響應的催化腫瘤治療

納米催化劑在腫瘤微環境中的原位芬頓催化反應產生活性氧物種羥基自由基·OH,以達到殺滅腫瘤細胞目的。然而,在氧化應激的作用下,癌細胞能夠通過激活自身的自噬通路降解受到損傷的細胞內的大分子和細胞器,實現體內廢物的有效清除,降低活性氧如·OH對癌細胞的毒性。因此,抑制癌細胞的自噬是增強納米催化治療的有效手段,讓癌細胞在氧化應激下無法進行「自我解毒」,最終凋亡。

圖2. 利用氯喹抑制自噬通路增強納米催化治療的原理示意圖

為了實現這個構想,近日,該科研團隊將具有強催化能力的鐵基的MOF納米催化劑和自噬抑制劑氯喹聯用(圖2)。MOF (Fe)納米顆粒在酸性環境中可以表現出類過氧化物酶的性質,能夠將H2O2分解為具有強氧化性的·OH。由於腫瘤微環境和癌細胞內環境呈弱酸性,MOF (Fe)的這種催化能力可以很好地顯示出來,對癌細胞造成氧化損傷。另外,氯喹作為一種FDA批准的老藥,可以自動地在癌細胞的溶酶體內富集,並升高溶酶體內的pH,從而抑制溶酶體內蛋白酶的功能,最終阻斷自噬流。兩者在一起聯用會使得癌細胞在受到氧化損傷的同時無法通過自噬降解掉這些損傷的物質,導致這些物質的積累,從長期來看又會加重對癌細胞的毒性,從而增強納米催化治療的效果。動物實驗結果顯示,氯喹的使用顯著增強了MOF (Fe)納米催化劑對A375黑色素瘤和HeLa宮頸癌腫瘤的生長的抑制作用,實現了「1 + 1 > 2」的效果

文章信息:

Adv. Mater.,DOI: 10.1002/adma.201907152   

三、外場激發光合作用增強光動力學催化治療

腫瘤的光動力學治療(PDT)是一種古老而有效的外場激發腫瘤治療模式。在臨床上,由於大量開發的光敏劑產生單線態氧物種的原理是基於分子氧的三線態湮滅,因此,腫瘤的乏氧特徵一直是限制基於II型光敏劑的光動力學治療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對於腫瘤增氧提高腫瘤PDT治療效果有較多報導,然而利用物理載氧及化學產氧的方式來增效PDT存在著效率不足及生物安全性的問題,開發一種新型的腫瘤充氧方式來增效腫瘤的光動力學治療有助於解決臨床腫瘤光動力學應用的瓶頸。

受藍藻遠古光合作用的啟發,近日,該科研團隊構建了一種光敏劑二氫卟吩(ce6)與藍藻(細長聚球藻)雜化的光敏細菌用於光激發下的光合作用增強腫瘤的PDT治療(圖3)。基於藍藻葉綠素結構與光敏劑結構的相似性,這一光敏細菌能夠實現在單一光源激發下(660 nm)的光合作用及光敏劑活化,使得敏化後的二氫卟吩光敏劑能夠迅速與分子氧發生三線態湮滅生成單線態氧物種,對腫瘤細胞造成高效殺傷,為克服II型光敏劑的氧依賴提供一種基於生物放氧的增效方案。

圖3. 光敏藍藻細菌的光激發光合作用增敏PDT示意圖

研究表明,光敏藍藻細菌能夠實現在較低的660 nm雷射功率下(20 mW cm-2)及低雜化光敏劑劑量的條件下高效的細胞毒性,對比游離狀態的光敏劑ce6,其發揮半數細胞殺傷效力所需的光敏劑濃度僅為游離光敏劑濃度的1/18。進一步在體內動物實驗層面,研究團隊以瘤內注射的模式實現了光敏藍藻細菌對腫瘤移植瘤最高79.9%的體積抑制,並在長達1個月的安全性評價周期內展示出優異的生物安全性。該項研究探索了一類具有相當潛力的光合-光敏生物雜化材料,更為基於光動力學的臨床瓶頸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思路。

文章信息:

Angew. Chem. Int. Ed., DOI:10.1002/anie.201912824

四、外場超聲引發壓電催化腫瘤治療

癌症仍然是世界範圍內的公共衛生問題,對於癌症的治療,化療仍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但是傳統的化療屬於全身性用藥,不僅藥效低,毒副作用強,而且容易產生耐藥性。近日,該科研團隊提出了一種全新的「壓電催化」的新型腫瘤治療模式,將壓電催化劑作為納米功能藥物,利用高穿透性外源超聲的微觀壓力作用,通過壓電催化反應產生的活性氧物種對腫瘤細胞進行殺傷,同時避免了對正常組織產生毒副作用。

在該項研究中,研究團隊選取超聲作為外場激發源。超聲作為一種非侵入式、高穿透性的外源,在臨床上常被用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其傳播過程中的聲螢光也常常被用來激發聲敏劑進行聲動力腫瘤治療(圖4)。而實際上,超聲作為一種機械波在其傳播過程中,還伴隨著周期性的應力作用,最高可達108 Pa。研究團隊首先合成了粒徑約為110 nm的立方相鈦酸鋇納米顆粒,並在800 ℃煅燒處理後,轉變成非中心對稱的壓電性四方相鈦酸鋇納米顆粒該納米顆粒在超聲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降解亞甲基藍利用電子自旋共振技術,確定了在該過程中產生了超氧陰離子和羥基自由基。而通過能帶結構分析,所合成的四方相鈦酸鋇納米顆粒是不滿足產生超氧陰離子和羥基自由基的條件。通過模擬計算,在超聲微觀壓力作用下,110 nm四方相鈦酸鋇納米晶模型可以產生的壓電勢最大可達0.45 V,並且隨著模型粒徑的增大而增大。該壓電勢足以傾斜能帶,使其傾斜至動力學上滿足同時產生超氧陰離子和羥基自由基的條件的方向。另外也對中心對稱性的立方相鈦酸鋇納米顆粒進行對照實驗,發現該納米顆粒在超聲處理下並不能降解亞甲基藍,在該過程中也未檢測到自由基,說明由於非中心對稱性導致的壓電性,是該研究中的關鍵。

圖4. 基於壓電催化劑的壓電催化反應用於腫瘤治療的示意圖

該團隊將超聲激發的壓電催化反應產生自由基的過程應用於腫瘤治療。為了提高納米功能藥物的富集量,利用溫敏性水凝膠與四方相鈦酸鋇納米顆粒進行複合,在體溫下發生相變,將四方相鈦酸鋇納米顆粒固定在腫瘤區域,同時避免了對正常組織的影響。在細胞層面,超聲處理後可以明顯地觀察到細胞死亡,同時在細胞層面檢測到了活性氧物種。在動物層面,通過瘤內注射四方相鈦酸鋇納米顆粒與溫敏性水凝膠的複合物,在超聲處理後,可以觀察到顯著的腫瘤清除效果,並且對小鼠的正常器官,以及血液指標都沒有影響,表明具有較好的體內生物安全性,生命周期延長至40天以上

文章信息:

Adv. Mater., DOI: 10.1002/adma.202001976.

以上各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分別是上海矽酸鹽所在讀研究生吳文檉、楊博文、霍敏鋒和朱飄。 此外,納米催化醫學進一步拓展至其他疾病治療領域,並取得進展。如用於抗菌Small, 2019, 15, 1901834. DOI: 10.1002/smll.201901834);保護血腦屏障並治療腦卒中等(ACS Nano, 2018, 12, 6794-6805. DOI: 10.1021/acsnano.8b01994)。以上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青年科學家」專項、上海市自然科學基金會、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計劃等的資助和支持。

來源:上海矽酸鹽所

歡迎「在看"一下

相關焦點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上海交大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科研團隊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Ultrasmall Semimetal Nanoparticles of Bismuth for Dual-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
  • 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目前的碳化鐵製備方法繁瑣,常常採用成本高、形貌難以控制、操作也較繁複的高溫固相反應或者雷射熱分解等技術。
  •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柔性有機/無機熱電複合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2020-06-01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具有一維結構的碳納米管或金屬納米線可以與有機材料的一維分子鏈形成緊密連接的導電網絡,並沿鏈網絡提供高導電通道,因此常被用於有機/無機複合熱電材料的研究。但碳納米管或金屬納米線極低的澤貝克係數導致複合材料的澤貝克係數難以提高。
  • 上海矽酸鹽所在3D列印生物醫用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b, c, d, e, f, and m),如果在沒有近紅外光照射以及純的生物陶瓷支架上,腫瘤細胞生長完好(a, f, g, h, j, k, l, n, o and p)。目前骨腫瘤較常用的臨床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傳統的放療與化療都具有較大的副作用,手術治療通常會有骨腫瘤細胞殘餘且造成大塊的骨缺損。如何製備出兼具治療骨腫瘤和修復骨缺損的生物材料是一項很大的挑戰。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含鐵納米藥物催化的腫瘤特異性促氧化可實現抗壞血酸腫瘤化療
    含鐵納米藥物催化的腫瘤特異性促氧化可實現抗壞血酸腫瘤化療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7 15:51:45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小組發現,含鐵納米藥物催化的腫瘤特異性促氧化可實現抗壞血酸腫瘤化療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鐵電陶瓷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20-05-26 上海矽酸鹽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鐵電陶瓷具有儲能密度高、放電速度快、貯存性能穩定等特點,在近代科學和高新技術領域中具有重要應用
  • 上海光機所在雙光子激發的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上海光機所日前發布消息稱,上光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近期在飛秒雷射激發的雙光子光動力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利用800nm近紅外一區生物光學窗口的飛秒雷射開展了雙光子螢光顯微成像和活體成像的研究,在實驗室實現了成像導航下的深度腫瘤的診療。
  • 上海矽酸鹽所在多糖基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及其腫瘤聯合治療研究中獲進展
    腫瘤在生長惡化過程中,常伴隨產生乏氧、低pH值、失衡的氧化還原狀態等一系列具有異常特徵的微環境,這些微環境特徵為開發更加智能的響應型藥物遞送系統提供了可能。多糖類物質具有毒性低、生物相容性好、可化學修飾基團豐富等優勢,在抗菌、醫用敷料等領域被廣泛應用。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最新進展!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生物診斷治療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雷波教授團隊提出了利用彈性(物理)/矽釋放(化學)/miRNA控釋(生物)協同促進骨組織再生的新策略,該研究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 上海矽酸鹽所在鈉離子電池材料設計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劉建軍團隊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黃雲輝團隊通過合作研究,設計有機共軛分子的三維摺扇排列與過渡金屬離子配位構建納米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苝四甲酸鋅(Zn-PTCA),首次突破共軛碳環儲鈉的電化學活化
  • 北京大學工學院侯仰龍教授課題組在分子影像診療探針領域取得重要...
    研究背景近年來,過渡金屬碳化物納米結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特別是碳化鐵納米材料,因其較高的飽和磁化強度、優異的穩定性、高效的催化活性以及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點,在納米磁學、費託合成催化、電化學能源存儲與轉換以及生物醫學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潛力。
  • 中山大學曹眾副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氣體診療腫瘤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羰基錳(MnCO)是一種類芬頓(Fenton)試劑,可對腫瘤微環境中高含量的H2O2和H+做出響應,發生類Fenton反應產生CO氣體及Mn2+(磁共振T1造影劑)。該診療劑只對H2O2過表達的腫瘤細胞產生較高的細胞毒性,對正常細胞幾乎沒有細胞毒性,從而表現出高選擇性的抗癌效果和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 中南大學在納米粒子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劉又年教授團隊在抗腫瘤免疫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Angew. Chem. Int. Ed.發表。傳統的抗癌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化療和放療。然而,腫瘤易產生復發和轉移,嚴重限制了抗癌治療效率。近年來,利用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開展抗腫瘤免疫治療,為抑制腫瘤復發和轉移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單獨免疫治療的效果較差,其主要原因在於腫瘤處於免疫抑制狀態,並存在免疫逃逸機制,抑制了體內抗腫瘤免疫的產生。
  • 蘇州納米所裴仁軍團隊在卟啉基MOF設計合成與腫瘤治療取得進展
    金屬-有機骨架(MOFs)材料作為周期性網絡結構的晶體材料,具有表面積大、微介孔結構、組成及孔徑可調等優點,不僅在非線性光學、氣體吸附、催化等領域表現出優異的性能,而且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潛能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成為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前沿材料之一。
  • 楊道科教授:腫瘤熱療領域重要進展
    現在,廣義的腫瘤熱療泛指一切通過物理學方法改變腫瘤局部溫度以治療腫瘤的方法,涵蓋:全身熱療、射頻、超聲聚焦刀、微波、紅外線、電容、電磁、體腔熱灌注等局部治療引領的各個治療領域,已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和免疫療法之後的第五大療法,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低度惡性腫瘤中單獨應用可起治癒作用,如甲狀腺癌;在實體瘤綜合治療中,與其它治療手段均能發揮很好的協同作用,較大幅度提高治療的有效率,
  • 廉價電催化水分解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催化效率大幅提高
    記者13日從中南大學獲悉,中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小鶴教授團隊在廉價電催化材料領域取得了系列進展,《先進功能材料》《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權威期刊連續發表了該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氫能是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之一,電解水產氫是目前較為理想的制氫技術。然而,這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一直被高價的貴金屬催化劑所制約,亟待尋找廉價的高性能電催化劑替代貴金屬催化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