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1-24 集微網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科研團隊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Ultrasmall Semimetal Nanoparticles of Bismuth for Dual-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 and Synergistic Thermoradiotherapy」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ACS Nano》(IF=13.334, DOI: 10.1021/acsnano.7b00476)上。該研究報導了一種基於超小半金屬鉍納米顆粒多功能納米診療試劑,它不僅實現了對腫瘤組織的雙重造影(光聲成像(PA)和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及對腫瘤組織的光熱及放療的協同治療,同時表現出了低生物毒性和快速組織代謝能力,表明該新型半金屬納米材料在腫瘤的診斷與治療領域應用前景廣闊。

圖1表面修飾靶向多肽分子的超小半金屬鉍納米顆粒可實現對腫瘤組織的雙重造影(光聲成像(PA)和X射線計算機斷層掃描(CT))及對腫瘤組織的光熱及放療的協同治療。

近年來,納米技術和生物醫學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多功能納米生物材料在癌症診斷和治療領域的應用,特別是推動了癌症診斷治療一體化的發展。多功能納米材料是指一類集多種診斷或治療功能於一體的納米體系,當材料應用於生物體後,通過相應的外部手段幹預可激發出材料的各個功能,進而達到腫瘤組織診斷或者治療的目的。傳統策略是將具有不同功能的納米材料複合成為一個整體的納米體系,其中多重功能由納米材料的不同成分實現。由於大尺寸納米材料容易富集並長時間存留在生物體的重要器官中(特別是肝、脾等),導致生物毒性,因此設計並製備出可快速代謝的多功能納米生物材料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放射治療和光熱治療是目前腫瘤治療的重要手段,前者利用放療增敏劑提高腫瘤組織中高能X射線的含量破壞組織結構進而殺死癌細胞,後者則利用光熱材料在近紅外光照射下對腫瘤組織的熱效應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通過將納米技術的優點與放療增敏劑和光熱材料等的需求結合在一起,一系列新型納米生物材料逐漸被製備並應用於腫瘤的診斷和治療研究中。

半金屬(如銻、鉍等)是一類介於金屬和半導體之間的物質,當這類材料的粒徑降低到納米尺度時由於量子尺寸效應會表現出獨特的材料性能。其中,由於半金屬鉍具有高原子序數、低有效載流子質量、長費米波長和小的能帶重疊,因此鉍類納米材料如硫化鉍、硒化鉍等被廣泛的應用於腫瘤放療和光熱治療研究以及腫瘤造影領域。然而,雖然諸多研究表明二元或者三元鉍類納米材料的治療和造影效果都源自於鉍元素,但是目前尚未有任何工作報導純鉍納米材料是否具備腫瘤治療和造影等效果以及能否應用於動物實驗。同時,這些研究因更多的關注生物結果,忽視了從鉍元素本質是半金屬的角度去研究這一類材料。  

圖2 (a)超小半金屬鉍納米顆粒及其光熱特性;(b)半金屬銻納米棒束;(c)半金屬化合物硫鉍銅納米棒。

研究團隊近年來主要從事半金屬及其化合物的製備及應用研究,基於前期半金屬銻納米顆粒(Biomaterials, 2015, 45: 18-26)和半金屬化合物硫鉍銅納米棒(Biomaterials, 2017, 112: 164-175)的研究成果,通過設計新合成方法製備了尺寸為3.6 nm的超小半金屬鉍納米材料,並在材料表面修飾了可特異性結合腫瘤表面p32蛋白的小分子多肽(CGNKRTRGC, LyP-1)以提高納米材料在腫瘤中的富集。研究結果表明,該半金屬鉍納米材料是一類新型的多功能納米材料,具備優異的光熱轉換效率(1064 nm, 32.2%)和放療增敏特性(SER10=1.248),可用於近紅外二區雷射(1064 nm)激發的光熱治療和低劑量放射治療。經多肽修飾後的半金屬鉍納米材料在細胞以及小鼠器官內中的富集含量均有所提升,並且無明顯的細胞毒性和長期生物毒性。研究同樣發現半金屬鉍納米材料表現出優異的雙模光聲和CT造影能力,同時具備高效的小鼠乳腺癌腫瘤放療和光熱協同治療能力,印證了半金屬鉍納米材料的多功能特性。超小半金屬鉍納米材料能夠快速通過腎臟等器官從小鼠體內代謝的特性表明在診斷和治療手段介入後生物體不會因為納米材料而產生可能的毒副作用。這些工作不僅印證了鉍納米材料本身在生物醫學應用中的價值,還進一步證明了半金屬元素作為新型多功能納米材料優異特性,為納米診療試劑的研究和應用提供了新的選擇。  

圖3 表面修飾靶向多肽分子的超小半金屬鉍納米顆粒應用於小鼠乳腺癌腫瘤的光熱/放療協同治療。

論文第一作者為博士生於緒江,這項工作與蘇州大學醫學部放射醫學與防護學院的楊凱副教授合作共同完成,同時也得到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陳小元教授的幫助。此外,研究工作的順利展開也得益於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等科研項目的大力支持。

論文連結: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nano.7b00476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團隊在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方向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國際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權威期刊《Nano Letters》以「Regain strain-hardening in high-strength metals by nanofiller incorporation at grain boundaries」為題,在線報導了納米複合晶界韌化高強金屬研究領域取得的重要進展(DOI: 10.1021
  • 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Precisely Encoded Barcodes Using Tetrapod CdSe/CdS Quantum Dots with a Large Stokes Shift for Multiplexed
  • 上海交大竇紅靜團隊發表多糖人工仿細胞研究的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竇紅靜教授團隊在合成具有凝集素結合特性的多糖仿細胞微囊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Lectin-Glycan-Mediated Nanoparticle Docking as a Step toward Programmable Membrane Catalysis and Adhesion in Synthetic Protocells」以上海交大為第一單位於2020年7月發表於納米材料領域權威期刊《ACS
  • 我國生物材料研究面臨突破的若干新領域
    中國自70年代開始生物材料研究,迄今已有近40年的研究和發展沉澱,特別是在國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各類科技計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的支持下,現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並在組織誘導材料、納米生物材料、鈣磷(矽)生物材料、生物礦化與自組裝、生物活性塗層、藥物控釋材料與系統等研究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 東華大學張彥中團隊在纖維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東華大學化學化工與生物工程學院張彥中教授課題組在纖維生物材料與組織工程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PHBV改性的PLLA電紡纖維膜的形狀記憶和成骨能力》為題,在線發表於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TERM)領域國際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期刊《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上。
  •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打開APP 南師大研究人員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微流控 發表於 2020-11-17 09:21:43 近日,南京師範大學化科院古志遠教授課題組在納米孔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 拓撲半金屬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論文—科學網
    最近,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研究員田明亮課題組在拓撲半金屬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化合物因為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多功能材料,其中將二維材料構築成三維結構能夠滿足應用中的特定要求,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 西安交大在柔性鐵電領域取得新進展
    微納米尺度褶皺具有浸潤性、光學透明性、摩擦和黏附等獨特的表面性能,使其在可逆潤溼、摩擦、黏附、光學等與表界面相關的智能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 物理科學學院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物理科學學院潘淑娣副教授日前與美國堪薩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趙輝教授的團隊合作,在二維過渡金屬硫化物特性領域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並在國際著名SCI期刊《2D Materials》上發表學術論文「Ultrafast charge transfer between MoTe2 and MoS2
  • 金屬納米催化劑尺寸效應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金屬納米顆粒的尺寸效應對負載型金屬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和選擇性有重要影響。
  • 蘭州大學與國內外機構合作在納米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由於宏觀材料的失效通常發生在微結構的最薄弱環節,因此減小晶粒尺寸分布,獲得均勻的微結構,對於包括納米晶材料在內的多晶體材料的開發及應用極為重要。近日,蘭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李建功教授團隊與國內外多家機構科研人員合作,在塊體納米晶和超細晶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首次提出超均勻納米晶材料的概念,並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實驗論證,這對包括納米晶材料在內的多晶材料的開發及應用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上海交大董傑團隊鎂合金領域獲重要進展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輕合金精密成型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董傑教授課題組和德國馬克斯-普朗克鋼鐵所Dierk Raabe教授團隊合作在鎂合金孿生與第二相交互作用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以「On theinteraction of precipitates and tensile twins in magnesium alloys
  • 【行業動態】快速自修復生物材料,有望在軟機器人領域獲得重要應用
    【行業動態】快速自修復生物材料,有望在軟機器人領域獲得重要應用 2020-08-04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西安交大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環境汙染和能源短缺是當今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光催化分解水制氫有望從根本上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因此具有重要意義。寬範圍的光吸收和快速的電子空穴分離是實現高效可見光催化的關鍵。、電力設備電氣絕緣國家重點實驗室精心設計了一種新型光催化材料Au@UiOS@ZIS(金@巰基UiO66@硫銦鋅),其中Au納米點被錨定在巰基修飾的UiO66(縮寫為UiOS)金屬有機骨架的孔中,而硫銦鋅(ZnIn2S4,縮寫為ZIS)納米片被包裹在
  • 上海交大研究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燃料電池...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上海交通大學氫科學中心的鄧濤教授團隊在鉑原子鄰近分布的鐵鉑納米片原子級催化劑製備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Neighboring Pt Atom Sites in an Ultrathin FePt Nanosheet for the Efficient and Highly CO-Tolerant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柔性自支撐鐵性薄膜領域取得新進展
    鈣鈦礦結構鐵性材料是一類具有介電、鐵電、壓電和磁電特性的多功能材料,在傳感、驅動、儲能、信息存儲與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然而,由於存在晶界、晶格缺陷,以及氧化物離子/共價鍵自身較差的延展性,傳統鐵性材料通常表現出硬和脆的特徵,抗彎曲應變一般小於1%,難以與柔性聚合物材料兼容。因此,如何在鐵性薄膜中實現可與柔性聚合物相媲美的超彈性和超柔性,這是其應用於柔性電子材料與器件時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