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在柔性鐵電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0-11-26 騰訊網

微納米尺度褶皺具有浸潤性、光學透明性、摩擦和黏附等獨特的表面性能,使其在可逆潤溼、摩擦、黏附、光學等與表界面相關的智能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明教授課題組、材料學院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及閩泰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自支撐BaTiO3單晶薄膜的「既柔又彈」的力學性質與彈性體PDMS相結合,成功構建了BaTiO3/PDMS褶皺結構。在PDMS彈性體中,通過預加不同應力狀態,可形成高度有序的條紋狀、之字形和馬賽克形等多種圖案。同時,藉助褶皺結構在BaTiO3單晶薄膜層中引入的周期性應力,發現了在平行褶皺結構中BaTiO3單晶薄膜層的波峰和波谷處的壓電響應有規律的增強現象。其中,BaTiO3單晶薄膜層的波峰處面內方向壓電響應強,在波谷處面外方向壓電響應強。通過原子模擬計算和褶皺薄膜的微觀極化表徵,發現在BaTiO3單晶薄膜層在彎曲形成褶皺時,在波峰表面張應力區域形成面內極化,波谷表面形成面外極化,使BaTiO3單晶薄膜褶皺產生了周期性的壓電響應變化。

BaTiO3/PDMS褶皺結構的表面形貌及壓電響應規律

此研究工作實現了鐵電/壓電褶皺薄膜的可控制備,揭示了褶皺特性對電極化和壓電性能的影響,為開發基於鐵電/壓電褶皺薄膜的柔性電子器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驗指導。

該研究成果日前以「Periodic Wrinkle-Patterned Single-Crystalline Ferroelectric Oxide Membranes with Enhanced Piezoelectricity」為題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IF=27.398)上發表,西安交通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董國華助理教授、材料學院李蘇植教授、李桃教授和武海軍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劉明教授、周子堯教授、丁向東教授及閩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成果是劉明教授課題組與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發文後,在自支撐鐵性薄膜領域發表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重點研發計劃、西安交大基本科研業務費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西安交大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4477

劉明教授主頁:

http://gr.xjtu.edu.cn/web/mingliu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科研團隊在柔性自支撐鐵性薄膜領域取得新進展
    隨著柔性電子技術的飛速發展,迫切需要集成更多的功能材料,尤其是無機非金屬材料,以實現極為豐富的功能。鈣鈦礦結構鐵性材料是一類具有介電、鐵電、壓電和磁電特性的多功能材料,在傳感、驅動、儲能、信息存儲與信息處理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然而,由於存在晶界、晶格缺陷,以及氧化物離子/共價鍵自身較差的延展性,傳統鐵性材料通常表現出硬和脆的特徵,抗彎曲應變一般小於1%,難以與柔性聚合物材料兼容。
  • 盤點西安交大近期6篇《科學》
    鐵電材料介紹  鐵電材料是一種具有自發極化,且能夠實現機械能和電能轉換的功能材料,在磁電互調、機械驅動、壓力傳感和數據存儲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柔性電子技術正帶來一場智能可穿戴技術革命,而鐵電材料將在柔性電子領域將扮演重要角色。由於存在缺陷、晶界以及氧化物離子鍵/共價鍵本身延展性相對較小等問題,塊體鐵電氧化物表現出一定脆性和剛性。
  • 今日Science:西安交大發現鐵電氧化物薄膜超彈性行為
    這種集電極化與機電耦合作用於一體的材料,在磁電互調、數據存儲、壓力傳感和超聲波傳感器等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而今柔性電子技術正帶來一場智能可穿戴技術革命,鐵電材料將在柔性電子領域將扮演重要角色。然而由於缺陷、晶界的存在以及氧化物離子鍵/共價鍵本身延展性相對較小,塊體鐵電氧化物在力學行為上表現出脆性和剛性,而薄膜鐵電氧化物能否克服這些缺陷,並展現出超彈性和超柔性使其可應用於柔性器件中,將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5月21日記者獲悉,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細胞DNA編程計算分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科研成果登上國際化學領域權威期刊。腫瘤的發生、發展等進程是涉及多水平的複雜分子事件,與多種RNA、蛋白的異常表達密切相關。 同時,獲取多元組分的準確信息,並探究其潛在關聯對理解細胞功能、解析致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水凝膠通用粘接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將水凝膠與多種異質材料(例如金屬、陶瓷、彈性體、塑料和生物組織)結合在一起對於許多新興技術,如柔性電子、軟機器人、人機界面、藥物輸送和生物醫學等至關重要。近年來,MIT、哈佛大學等研究團隊在水凝膠軟溼界面粘接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是現有的水凝膠粘接方法存在預處理複雜、方法局限性大等問題。
  • 西安交大在工程化水凝膠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0-12-31 09:19:48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 浙師大付大偉團隊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取得系列階段進展
    近日,浙江師範大學生化學院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團隊與南昌大學國際有序物質科學研究院共同努力合作,在分子鐵電領域再次取得重要階段進展。明星分子Dabco和類Dabco的奎寧環系列工作連續發表在化學領域頂級期刊JACS和Angew.
  • 西安交大在高溫有機薄膜電容介質材料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有機薄膜電容因其超快的充放電速度、極高的功率密度、高工作電壓、低損耗等特點,成為重要的功率型儲能器件,在智能配網儲能、直流輸電、新能源汽車交直流變換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功率型電力電子設備運行負荷的不斷增加以及小型化集成化的發展趨勢,薄膜電容的運行溫度將不斷升高。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
  • 西安交大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學院新型儲能與能量轉換納米材料研究中心enhanced visible-light photocatalytic H2evolution: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u positions on the transfer of electron-hole pairs(Au納米點@巰基UiO66 @ ZnIn2S4納米片顯著增強可見光光催化制氫:不同Au位置對電子-空穴對轉移的影響)」為題發表在催化領域頂級期刊
  • 西安交大發布兩項科技成果 離子導體讓柔性觸控螢幕成為可能
    昨日,西安交大發布兩項應用性很強的科技成果。  透明離子導體軟材料可拉伸價格低 應用潛力大  西安交大理學院教授丁書江介紹了透明離子導體軟材料技術。  丁書江現場以視頻的形式展示了柔性材料應用於電容式傳感器,準確識別出觸控信號的彎曲、拉伸等狀態,以及部分柔性可穿戴材料的實際性能與使用方法。他說,此類透明離子導體軟材料有著卓越的透明性和柔性,良好的導電性和空氣穩定性,且可以耐受極端溫度。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近日,美國陶瓷學會在線頒發了2020年度國際陶瓷學領域各獎項,西安交通大學李飛、徐卓教授榮獲Ross Coffin Purdy獎。時隔35年,西安交大再次問鼎國際陶瓷之巔!1985年,姚熹院士曾因其在「鈮酸鋰陶瓷的晶粒壓電共振對其介電譜的影響」方面的研究工作獲得此獎,西安交通大學35年後再次問鼎國際陶瓷的殊榮,彰顯了西安交大在鐵電壓電材料研究領域的深厚積累和世代傳承。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非線性光學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作為一種信息載體,它提高了信道容量,並且引入了不同於極化、強度、相位和路徑的新自由度。非線性光學中通過引入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azimuthons),為編碼和加密光學信息提供新的自由度。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攜帶軌道角動量,可以在傳播過程中以穩定的角速度旋轉。但是一般來說它們是不穩定的,這意味著在傳播過程中方位角調製渦旋孤子會發生破裂。
  • 研究大型動物滅絕原因 西安交大取得新進展
    10月20日,記者獲悉,西安交通大學全球環境變化研究院程海教授團隊和美國加州州立大學Ashish Sinha教授的合作論文——「過去八千年的古氣候記錄為晚全新世馬達加斯加和馬斯克林群島大型動物滅絕提供氣候背景」日前登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雜誌,在西南印度洋大型動物滅絕\人類活動與氣候變化研究方面取得新的進展
  •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
    西安交大引領國際陶瓷學前沿發展!】近日,美國陶瓷學會在線頒發了2020年度國際陶瓷學領域各獎項,@西安交通大學 李飛、徐卓教授榮獲Ross Coffin Purdy獎,其所在團隊的「設計具有高壓電效應的鐵電陶瓷材料」成果在高性能壓電陶瓷設計合成方面取得突破。美國陶瓷學會於1949年設立該獎項,用於獎勵陶瓷領域前兩年出版的學術文獻中作出最有價值貢獻的作者,全球每年只獎勵一項研究成果。
  • 西安交大發現一種全新的鐵電疇翻轉機制
    鐵電準同型相界由於具有超高壓電性能,因而理解鐵電準同型相界處的疇翻轉機制對於進一步開發高性能壓電材料具有重要的意義。普遍認為,鐵電準同型相界處疇翻轉是通過極化的逐漸旋轉來實現,然而極化旋轉理論只針對單疇,仍然不能解釋鐵電準同型相界材料的多疇狀態在外電場下如何翻轉。
  • 西安交大在含鉍紫精衍生物領域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同時,紫精類化合物還能有效參與金屬離子的配位,因而其在電致變色、主客體識別、超分子自組裝、太陽能轉換和儲能材料等領域都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然而其共軛程度較低、能隙過大等問題極大地限制了此類材料在太陽能轉化和儲能相關光電領域中的應用。雖然通過引入P區元素雜原子可以有效降低紫精衍生物的能隙並調控其氧化還原特性,但對分子的三重激發態調控非常有限,這也極大限制了紫精衍生物在磷光光電器件和光催化中的應用。
  • 西安交大在Lewis鹼催化環丙烷開環反應研究中取得進展-西安交通...
    針對以上問題,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唐玉海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採用貧電子環丙烷作為底物,藉助其極性碳碳鍵及環張力的結構特點,發展其在Lewis鹼催化下以n-𝜎*模式實現碳碳鍵活化的有機催化反應,近期取得了重要進展。
  • 陝西科研人員在電子皮膚領域取得最新進展!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李盛濤教授課題組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Prof. Yu Huang(黃昱教授)和Prof.作為電子皮膚的關鍵部分,開發具有慢適應I型(SA‑I)機械感受器特性的柔性壓力傳感器至關重要,這不僅需要傳感器在小壓力範圍(小於10 kPa)探測微小靜態壓力變化,而且要確保在中等壓力範圍(10-100 kPa)對靜態壓力可精確穩定地進行控制,以完成日常的操縱性任務。
  • 西安交大又一最新研究成果登頂《科學》!
    既擁有傳統無機非金屬半導體的優異物理性能,又能像金屬一樣進行塑性變形和機械加工,在柔性和可變形熱電能量轉換,在光電傳感等領域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單智偉教授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無機塑性半導體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相關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