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納米尺度褶皺具有浸潤性、光學透明性、摩擦和黏附等獨特的表面性能,使其在可逆潤溼、摩擦、黏附、光學等與表界面相關的智能器件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褶皺的形成主要利用硬質膜/彈性基體中薄膜與基體存在的熱膨脹差異,當膜/基複合體系受到外界影響(如力、溫度、溶劑等),可在表面形成壓應力,當應力達到臨界值後材料表面產生力學失穩而形成褶皺。基於褶皺的形成機理,薄膜層應具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因此目前褶皺薄膜層主要以高分子和金屬材料為主。很少有功能氧化物薄膜被應用於褶皺結構中,這極大限制了微納米尺度褶皺的應用範圍。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明教授課題組、材料學院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及閩泰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自支撐BaTiO3單晶薄膜的「既柔又彈」的力學性質與彈性體PDMS相結合,成功構建了BaTiO3/PDMS褶皺結構。在PDMS彈性體中,通過預加不同應力狀態,可形成高度有序的條紋狀、之字形和馬賽克形等多種圖案。同時,藉助褶皺結構在BaTiO3單晶薄膜層中引入的周期性應力,發現了在平行褶皺結構中BaTiO3單晶薄膜層的波峰和波谷處的壓電響應有規律的增強現象。其中,BaTiO3單晶薄膜層的波峰處面內方向壓電響應強,在波谷處面外方向壓電響應強。通過原子模擬計算和褶皺薄膜的微觀極化表徵,發現在BaTiO3單晶薄膜層在彎曲形成褶皺時,在波峰表面張應力區域形成面內極化,波谷表面形成面外極化,使BaTiO3單晶薄膜褶皺產生了周期性的壓電響應變化。
BaTiO3/PDMS褶皺結構的表面形貌及壓電響應規律
此研究工作實現了鐵電/壓電褶皺薄膜的可控制備,揭示了褶皺特性對電極化和壓電性能的影響,為開發基於鐵電/壓電褶皺薄膜的柔性電子器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驗指導。
該研究成果日前以「Periodic Wrinkle-Patterned Single-Crystalline Ferroelectric Oxide Membranes with Enhanced Piezoelectricity」為題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IF=27.398)上發表,西安交通大學為該論文的第一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電信學部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董國華助理教授、材料學院李蘇植教授、李桃教授和武海軍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劉明教授、周子堯教授、丁向東教授及閩泰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成果是劉明教授課題組與丁向東教授課題組合作在Science發文後,在自支撐鐵性薄膜領域發表的又一重要合作成果。
該工作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陝西省重點研發計劃、西安交大基本科研業務費及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來源:西安交大
論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2004477
劉明教授主頁:
http://gr.xjtu.edu.cn/web/mingliu
點亮再看,讓更多的朋友看到,歡迎點讚、分享!
「在看"一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