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2021-01-09 電子發燒友
打開APP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MEMS 發表於 2021-01-04 15:48:25

  柔性可穿戴電子器件能直接貼在皮膚表面,實現人體生理信息的原位、實時及連續監測,在個性化醫療領域具有極其可觀的應用前景。然而,現有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多基於石墨烯、Ecoflex、織物等材料,因存在器件-皮膚界面機械強度失配、穿戴不適、生物相容性不足等問題,難以實現廣泛應用。水凝膠是一種高含水量的三維網狀聚合物,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接近人體皮膚的彈性模量,成為發展下一代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的理想選擇。然而,發展水凝膠柔性傳感器仍面臨以下挑戰:1、水凝膠容易失水,進而引起機械、電學等性能發生改變,導致器件性能不穩定;2、高含水量增加水凝膠與其它基底或電極材料之間的鍵合難度。解決水凝膠的水分蒸發和弱界面粘接問題,提升耐用性和長期穩定性,以及開發低成本、大面積水凝膠柔性器件製備技術是實現其工程化應用的關鍵。

  為此,西安交通大學蔣莊德院士、趙立波教授團隊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Ali Khademhosseini教授課題組首次探索了明膠-甲基丙烯酸酯水凝膠(Gelatin methacryloyl,GelMA)用於發展柔性觸覺器件的可行性,研發了一種基於GelMA的高靈敏度、透明、皮膚適形、可完全溶液加工的柔性可穿戴觸覺傳感器,有效克服上述難題,並實現了在人身體上的可穿戴醫療應用。該GelMA柔性傳感器可經受住3500多次循環壓力作用,在72小時內能保持測量性能穩定,並可實現低成本、大面積製備,為實現水凝膠柔性傳感器的工程化應用帶來了新希望。

  

  (a)GelMA水凝膠柔性觸覺傳感器的結構設計示意圖;(b)完全基於溶液加工的製備技術;(c)GelMA水凝膠柔性觸覺傳感器照片;(d)GelMA水凝膠觸覺傳感器的循環試驗結果。

  該水凝膠柔性觸覺傳感器採用電容檢測原理,利用GelMA為介電彈性體,通過壓力感知來實現人體生理信號檢測。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可完全溶液加工的電容壓力傳感結構,將GelMA作為核心介電彈性體,通過在其兩側設置一層輔助鍵合層(如PDMS層)來控制水分蒸發。通過將輔助鍵合層表面化學處理,並採用紫外光照射的方法來實現其與GelMA之間的化學鍵合,以增強器件結構堅固性、耐用性。採用旋塗、紫外光照、表面化學處理等工藝,開發了一種完全溶液加工的低成本、大面積製備技術。該結構設計策略及製備技術具有普適性,可用於發展其它水凝膠柔性觸覺傳感器。此外,由於GelMA介電彈性體、PEDOT:PSS電極、輔助鍵合和基底層均為透明材料,整個器件具有很好的透光性,對發展隱形可穿戴電子有重要意義。

  該研究成果以「Gelatin Methacryloyl-Based Tactile Sensors for Medical Wearables」為題近日在國際知名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IF=16.836)上在線發表,並被選為封面文章。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李支康副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趙立波教授、香港大學張世明助理教授以及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Ali Khademhosseini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此外,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學院副教授羅國希、生命學院助理教授劉灝、前沿院博士生薛語萌共同參與了此項工作。

  該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國際交流計劃派出項目等項目的資助。

  原文標題:西交大在工程化水凝膠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文章出處:【微信公眾號:MEMS】歡迎添加關注!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責任編輯:haq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西安交大在工程化水凝膠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實現人體生理信息的原位、實時及連續監測,在個性化醫療領域具有極其可觀的應用前景。然而,現有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多基於石墨烯、Ecoflex、織物等材料,因存在器件-皮膚界面機械強度失配、穿戴不適、生物相容性不足等問題,難以實現廣泛應用。水凝膠是一種高含水量的三維網狀聚合物,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接近人體皮膚的彈性模量,成為發展下一代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的理想選擇。
  • 人體運動供能無線可穿戴汗液傳感平臺
    ,使得個性化實時性的醫療健康監測成為可能。Wireless battery-free wearable sweat sensor powered by human motion」為題,於北京時間9月30日發表於Science Advances,為全集成自供能可穿戴傳感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前途無量
    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在醫療應用上前途無量,但在大規模商業化之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美國Nature雜誌對該行業的最新進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動脈網對報告進行了編譯,藉此讓大家對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的現狀及發展有所了解。
  • 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對汗液、淚液及唾液...
    可穿戴生物傳感器在醫療應用上前途無量,但在大規模商業化之前,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美國Nature雜誌對該行業的最新進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動脈網對報告進行了編譯,藉此讓大家對可穿戴生物傳感器的現狀及發展有所了解。
  • 「熱門文章」可穿戴柔性壓力傳感器件的最新進展和前景報告
    這篇綜述中,將探討壓阻壓力傳感器領域的最新進展和成就,重點介紹壓阻壓力傳感器的基本原理和與器件相關的材料,包括活性材料、襯底材料和電極材料。 隨後的討論中展示了未來的挑戰和展望。討論了傳感器件在實際應用中的靈敏度和工作範圍優化的幾個關鍵課題。
  • 神念科技「創新醫療」 可穿戴產業發展新方向
    而在這樣一個歷史性時期,把運動健身、休閒娛樂和醫療健康方面的可穿戴產品推向巔峰的,是一家專注生物傳感技術的解決方案提供商-NeuroSky神念科技。  他們憑藉生物傳感核心技術,以及傳感器和算法上的優勢,為市面上90%的智能可穿戴產品提供採集心電、腦電、血壓等數據的關鍵技術,讓智能可穿戴產品實現了從0到1的飛躍。
  • 化學所在光子晶體多底物傳感晶片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多底物識別和傳感在臨床診斷、生物篩選、食品工業、氣體監測等領域有著廣泛應用。識別過程的關鍵在於獲取豐富的傳感信息,傳統的多底物傳感陣列需要使用大量檢測分子或指示劑才能實現,因而涉及到複雜的分子設計與合成,以及繁瑣的化合物篩選工作。因此,製備簡單高效的傳感晶片是多底物識別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 一種能實時跟蹤體內多種重要分子的可穿戴式傳感器
    可穿戴式傳感器技術是未來個性化醫療的發展方向,這種傳感器需克服剛性矽基傳感器與柔軟的彈性生物之間的不匹配缺陷,從而持續監測人類的生命體徵情況
  • 提升3個數量級 香港理工光纖傳感領域研究獲進展
    香港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靳偉教授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大項目等的資助下,在光纖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痕量氣體探測在環境、醫療、安防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基於光纖的氣體探測能夠實現小型化、多點復用、組網及遠程監測,是近年來光纖傳感的前沿研究領域。然而,傳統的吸收型光纖氣體傳感器由於光與物質作用效率不高,背景及模式噪聲大,其傳感靈敏度很難突破1ppm,動態範圍一般限制在3個數量級左右。
  • 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日前,東南大學毫米波國家重點實驗室崔鐵軍院士研究團隊聯合新加坡國立大學仇成偉教授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羅宇教授,在信息超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設計並實現了一種可對電磁功能進行編程的光碟機動數字編碼超表面。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Electronics》上。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纖維狀可編織電學器件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柔性纖維狀的電學器件,如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纖維狀太陽能電池、纖維狀記憶存儲器及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編織成各類織物,與人們日常穿戴結合起來,用於製備智能織物。碳納米管纖維,以其柔性、質輕、高導電及多級界面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柔性的導電電極。
  • VR+體感交互將是可穿戴醫療重要方向
    打開APP VR+體感交互將是可穿戴醫療重要方向 佚名 發表於 2017-01-16 08:25:22 電子發燒友早八點訊:體感交互與醫療健康座談會在杭州正式召開,會議主辦方為杭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會議邀請了尤看運動醫學診所院長、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浙江大學慢性病課題組博士/博士後、醫惠科技總監、賽翁思科技創始人、樂刻健身總監、百替生物技術專家等眾多科研學者、行業相關人士進行討論交流,旨在推動體感、可穿戴、醫療健康等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
  • 華為OPPO歌爾在列,2020這些可穿戴設備已過醫療器械認證
    與此同時,可穿戴領域的其他大玩家也沒有閒著。蘋果、Fitbit和華為等全球頭部可穿戴設備品牌也在近期扎堆發布了新產品或是新技術。NMPA和FDA也在可穿戴醫療設備的審批上大開綠燈。一時之間,可穿戴設備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發展跡象。
  • 鈣鈦礦預應力工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團隊,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應變工程與各向異性耦合性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材料類權威期刊作為一種低成本光電材料,鈣鈦礦材料在X-射線探測、生物細胞成像、仿生神經突觸、仿生視網膜、發光二極體(LED)、光電電晶體、非線性光學等生物醫學和智能傳感領域也展現出巨大的應用前景。
  • 壓阻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用於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1成果簡介 開發多模式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來模擬複雜的人體皮膚特徵,是醫療保健、電子皮膚、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電子應用的核心。,其機械強度足以編織成可穿戴的織物傳感器,可檢測和區分壓力、拉伸和彎曲等多種機械刺激。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這提供了一個相對較大的接觸面積和足夠的彈性,導致多個接觸點和更大的變形空間,多模式傳感各種機械刺激,提高了靈敏度和廣泛的傳感範圍。成果簡介 開發多模式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來模擬複雜的人體皮膚特徵,是醫療保健、電子皮膚、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電子應用的核心。
  • 中原工學院:碳納米管嵌入式納米纖維傳感紗,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
    本文要點:在製備方法上,首次採用簡易靜電紡絲技術,設計並製備了一種具有良好拉伸性能和機械穩定性的可拉伸壓阻碳納米管納米纖維傳感紗,可方便地織成不同功能的可穿戴織物,應用於可穿戴電子產品和智能紡織品。成果簡介 開發多模式可穿戴紡織品傳感器來模擬複雜的人體皮膚特徵,是醫療保健、電子皮膚、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電子應用的核心。
  • 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課題組在納米能源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新聞網訊 近日,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課題組王曉雄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Anisotropic nanogenerator for anticounterfeiting and information encrypted transmiss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能源領域著名期刊
  • 西北工業大學研發可延展壓電能量收集和自供電傳感器件
    【前言】近年來,可穿戴和植入式醫療電子器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實現了血壓、血糖、心率等關鍵生理參數的實時不間斷測量,這為精準數字醫療和遠程醫療技術的進步提供了保障。對於這些醫療器件而言,除了體積小、重量輕等特點外,器件的可延展性和電能供應是使得這些器件成功應用於醫療領域的關鍵所在。然而,傳統電池的大體積和有限壽命等是制約用戶體驗、器件性能和長時間持續工作的主要瓶頸。
  • 電大「可穿戴納米發電機」研製取得新進展
    相關研究成果以「All-fiber hybrid piezoelectric-enhanc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 for wearable gesture monitoring」為題,已發表於納米科學技術領域重要期刊Nano Energy (影響因子12.343)上,張曉升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