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訊 近日,物理科學學院龍雲澤課題組王曉雄在摩擦電納米發電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Anisotropic nanogenerator for anticounterfeiting and information encrypted transmission」為題發表在國際能源領域著名期刊《納米能源》(Nano Energy 202071,104572 DOI:10.1016/j.nanoen.2020.104572),該期刊影響因子為15.46。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為特聘教授王曉雄和碩士研究生王寧,通訊作者為泰山學者龍雲澤教授,我校引進的山東省頂尖人才西拉姆院士是論文作者之一,物理科學學院為論文第一作者單位和通訊作者單位。
通過使用高速滾筒收集靜電紡絲纖維製備出有序排列的納米纖維陣列,陣列協同作用大大提高了膜整體的強度和可拉伸性,改變了傳統無紡布力學強度弱的問題。在這一基礎上,將聚偏氟乙烯和尼龍兩種有序纖維膜組裝成納米發電機,利用纖維膜輸出信號隨相對角度變化的特性,設計了一系列應用。一方面,可以作為普通的納米發電機進行能量收集和自供電傳感;另一方面,材料的各向異性沒有外觀差異,利用其外觀各向同性-輸出各向異性設計成為防偽材料,實現信息偽裝和加密通訊。
王曉雄於2019年入職物理科學學院,同年確認為副教授。2018年以來,王曉雄發現了位移電流型傳感單元在陣列器件中的穩定優勢,即壓電和摩擦電等傳感陣列單元在近鄰單元短路發生時不發生電阻型器件的信號失真現象,因此具有更高的穩定性(ACS Nano 201812,8588 IF=13.903);這些器件在柔性環境下使用時能夠有效對抗接點電阻,因此較電阻型器件更適合作為柔性電子元件使用(Nano Energy 201958,536 IF=15.46);還發明了自參比電極靜電感應傳感器構型,這一傳感器擺脫了地線的束縛,可以更為自由地使用於各種場合,且適用於摩擦電荷、駐極體及充電電容等多種非平衡帶電體,具有很高的普適性(Nano Energy 201963,103878 IF=15.46);這些成果均是在青島大學完成的。此外,王曉雄還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8.355), ACS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IF=8.456), Advanced Healthcare Materials(IF=6.27),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7.65)等雜誌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