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正課題組在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2021-01-11 中國生物技術網

據武漢大學消息,該校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張先正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高分子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研究。基於前期積累,研究課題組近日提出合成材料強化微生物(Material-Assisted MicroOrganisms,MAMO)概念,將微生物與納米材料相結合,使其功能互補,以實現對疾病更好的治療(圖1)。基於此思路,該課題組近期在生物醫用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進展,相關成果陸續發表在《自然生物醫學工程》(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和《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權威雜誌上。

圖1:Material-Assisted MicroOrganisms體系示意圖

7月6日,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在線發表了張先正在生物醫用材料用於腎衰竭治療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口服菌群雞尾酒用於清除腎衰竭動物的含氮廢物》(An orally delivered microbial cocktail for the removal of nitrogenous metabolic waste in animal models of kidney failure)。武漢大學為該論文唯一署名單位,張先正為唯一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鄭迪威,潘佩為共同第一作者。

腎衰竭已成為人們最為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若腎衰竭發展到終末期,患者需通過侵入性透析治療從血液中去除含氮廢物。但血液透析副作用大且費用高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找到一種非侵入性的方法來消除腎衰竭患者積累的含氮毒素極為重要。張先正課題組開發了一種由聚多巴胺包裹的海藻酸鈣微球細菌混合物。研究者從小鼠糞便中分離出可以降解含氮廢物尿素和肌酐為胺基酸的三株細菌,並通過微流控技術以及化學原位聚合製備。該細菌微生態系統(BME)通過口服進入體內,聚多巴胺膜層控制腸道內含氮小分子選擇性進入微球,被細菌代謝分解,通過腸道中的代謝調節可從血液中去除含氮廢物,從而緩解腎衰竭。這種無創治療方法在多種動物模型中具有顯著治療效果(圖2),且在整個臨床前研究中幾乎未發現明顯的不良反應。

圖2:用於清除代謝廢物、緩解腎衰竭的BME示意圖

結直腸癌是最常見的癌症類型之一,且腸道菌群在結直腸癌的進展與治療中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張先正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基於噬菌體介導的靶向性納米藥物,用於調控腸道菌群並提升腫瘤化療效果。他們篩選出一株可以特異性抑制具核梭桿菌的溫和噬菌體,並通過生物正交反應將噬菌體與負載有化療藥物的葡聚糖納米粒子組成噬菌體介導的納米藥物。實驗證明該納米藥物在細胞水平上不僅可以抑制具核梭桿菌的增殖,還可有效抑制結直腸癌對化療的耐受性,提升腸道內丁酸等短鏈脂肪酸含量。而且該納米藥物在動物體內可通過抑制瘤內具核梭菌的生長,同時促進內源性產丁酸菌的增殖,顯著提高結直腸癌的化療效果(圖3)。該研究通過調控腸道菌群實現結直腸癌的治療,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上。

圖3:噬菌體介導的無機/生物雜交納米系統的組成與治療原理

同時,關於解決腸道細菌會促進免疫抑制腫瘤微環境發生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近期在Science Advances上發表(圖4)。該課題組首先通過噬菌體展示技術,篩選出一株可以特異性識別具核梭桿菌的溫和絲狀M13噬菌體。隨後,將具有殺菌效果的銀納米粒子與M13噬菌體通過靜電作用自組裝,製備負載了銀納米粒子的噬菌體。動物實驗證明,該納米雜化材料通過抑制具核梭桿菌的增殖,可有效抑制結腸癌微環境中免疫抑制細胞的募集。同時,噬菌體有效激活體內的免疫反應,進一步逆延緩腫瘤生長、顯著提高了結腸癌的治療效果以及存活率。

圖4:M13@Ag調控菌群與腫瘤免疫微環境

微生物由於能夠激起機體的免疫應答,常被用於提高癌症免疫治療的治療反應率。基於此,張先正課題組構建了一種高分子材料修飾的人乳頭瘤病毒(HPV)L1蛋白。通過調整親疏水比例,這一高分子偶聯蛋白可以自組裝成類病毒納米顆粒,並將Cd274的siRNA封裝在內部,用於特異性抑制腫瘤PDL1的表達。這種納米疫苗對於乳腺腫瘤可減少71%的腫瘤復發,延長67%的小鼠存活期,而且該納米系統在不同突變的腫瘤荷瘤小鼠中,治療響應較高(圖5)。此研究成果於2020年5月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此外,張先正課題組近期在腫瘤光熱治療、細胞膜材料治療腫瘤、微型無線輸電器件體內控釋NO,以及共價/金屬框架材料等領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

相關焦點

  • 上海高研院等在生物醫用材料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李久盛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深圳大學和同濟大學等多家單位合作,在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上。
  • 華東理工大學朱麟勇教授課題組在光智能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年來,朱麟勇課題組基於光籠分子在「光智能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在國際上已獨樹一幟,通過提出「光偶聯反應」非自由基光交聯的創新機制,實現了水凝膠材料構築的可控與生物相容的有效結合,成功克服了傳統光引發交聯機制的自由基毒性及氧氣阻聚的缺陷。
  • 中科大在生物質製備納米結構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俞書宏課題組在低溫水熱碳化生物質製備功能性碳基材料方面的研究取得顯著進展,其中有關生物質水熱碳化製備高活性富碳納米功能材料的一系列工作引起國際關注。最近,該課題組應邀撰寫觀點透視綜述論文,並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在Dalton Trans上,英國皇家化學會網站也進行了報導。
  • 微生物合成生物醫學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近兩年,向華團隊以此為基礎,在利用嗜鹽古菌合成高附加值生物醫學材料基礎研究方面又取得了系列新的進展。   地中海富鹽菌可利用多種廉價碳源高效合成3HV單體比例恆定(~10 mol%)的PHBHV,並可採用水提法方便地提取,因此具有重要的工業開發潛力。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林思劼教授課題組在納米材料環境安全性評價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來源: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18-04-17  瀏覽:
  • 南科大孫小衛、王愷課題組聯合在鈣鈦礦顯示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簡稱「電子系」)講席教授孫小衛課題組聯合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顯示領域取得了研究新進展,相關成果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和《先進光學材料》(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在材料設計中,引入滷原子是最常見且有效改善光譜、能級以及聚集形貌等基本特性的分子設計方法。目前,眾多高效率給、受體材料的製備過程大多包含步驟冗長、產率較低且成本高昂的氟化過程,嚴重製約了有機光伏材料的大批量製備研發進程。
  • 郎明林課題組在植物有機硒富集領域取得重要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學生命學院郎明林課題組目前在富硒植物MeSeCys累積機制方面取得重要新進展。人類目前有機硒的獲取主要來源於植物,而在植物中負責無機硒轉化為有機硒的關鍵酶是甲基硒代半胱氨酸轉移酶(selenocysteine methyltransferase, SMT )。但大多數普通植物和作物均缺乏有效的無機硒向有機硒特別是MeSeCys的轉化能力。
  • 我校生物納米課題組在近紅外光熱治療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光熱治療是利用光熱轉換效率高的近紅外吸光材料,在外部光源(一般是近紅外光)的照射下將光能轉化為熱能從而殺死腫瘤細胞,達到治療的目的。這種新型治療方法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研究者的關注。開發性能優越並且生物可降解的納米材料是該領域的研究重點。
  • 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拓撲量子輸運方向取得系列進展
    拓撲量子輸運是研究新穎量子物態的重要手段,也為拓撲材料應用於電子近期,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廖志敏課題組在低維拓撲材料電子輸運與器件效應研究的前沿領域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廖志敏課題組率先實驗發現了狄拉克半金屬Cd3As2中外爾費米子手性反常導致的負磁電阻效應【Nature Commun.
  • 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團隊在液相生物晶片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Precisely Encoded Barcodes Using Tetrapod CdSe/CdS Quantum Dots with a Large Stokes Shift for Multiplexed
  • 裴豔中教授課題組熱電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然而,要獲得與現有熱機相當的轉換效率,材料的平均熱電優值(zT)需達3.0左右,現有研究zT峰值可達2.0左右。因此,提高材料熱電性能是提升轉換效率並推進其大規模應用的關鍵。      裴豔中教授2012年加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在高性能熱電材料研究與開發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 天津理工大學高輝教授課題組在高分子抗菌與檢測研究中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年來,高輝課題組在高分子抗菌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1)構建了一種以介孔矽為核包含抗生素(阿莫西林、AMO)、酶、高分子和透明質酸的生物複合納米材料(MSN-Lys-HA-PGMA)。這種材料在體內和體外均具備高效的抗菌活性,特別是在體內對耐藥細菌感染傷口具有很好的殺菌作用。[ACS Appl. Mater.
  • 瀋陽自動化所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信息-生物-納米是微納製造產業和單分子生命科學研究的熱點。其中微納米觀測、操控和製造技術是支撐微納米科技走向應用的基礎,是促進信息技術與生命科學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使能技術。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微納米組長期以來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推進信息、生物、納米技術的融合與發展,在微納製造和微納生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已形成特色鮮明的優勢研究方向。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低維量子輸運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7-10-19 19:38
  •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朱俊傑課題組在可編程聚合物庫及生物邏輯運算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2020-03-21 13: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盤點生物降解性高分子靜電紡絲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應用
    盤點生物降解性高分子靜電紡絲材料在生物醫用領域的應用 發表時間:2016/5/23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和《先進材料》發表了4篇論文。有機光伏材料可分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過去的幾年裡,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給體材料已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是高分子還是小分子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類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單結電池效率均超過11%。
  •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在光催化制氫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樸玲鈺研究員課題組在光催化產氫方面取得系列新進展,研究成果相繼發表於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7)、Nano Today太陽能作為人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約4×1020 J / h),通過光催化過程,將其轉化為清潔高效的氫能,是解決上述問題的理想途徑,近幾十年來該領域的研究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