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2020-09-05 小材科研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精準醫療領域,特別是針對在生物醫學成像、疾病診斷等新興領域的應用創新,高性能近紅外螢光染料具有非常廣闊的應用前景。郭志前教授課題組一直致力於突破染料革新應用中的關鍵技術,在高性能雙通道近紅外螢光染料應用研究中已取得系列進展,創新性發展了何時( When)、何處( Where)、如何(How)的實時示蹤設計新策略(WWH),解決了實時示蹤中「盲點」無法檢測的瓶頸難題。

化學動力學療法選擇性放大腫瘤細胞內的氧化應激效應,誘導腫瘤細胞死亡,在癌症定向藥物治療、炎症相關疾病精準治療方面展現出了巨大的應用潛力。然而,在腫瘤內進行芬頓或類芬頓催化反應的要求苛刻、效率低,其特異性產生的•OH壽命短、檢測難等已經成為制約其臨床應用轉化的關鍵瓶頸難題,迫切需要建立實時監測瘤內反應的有效手段,如何高解析度、實時獲取•OH的動態治療反饋已經有待解決的重要技術挑戰。

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創新提出了基於雙通道近紅外染料發展高時空解析度雙模納米診療新策略,實時、原位追蹤並反饋細胞和活體內•OH的動態治療效果。相關成果研究成果以題為「Spatio‐Temporally Reporting Dose‐Dependent Chemotherapy via Uniting Dual‐Modal MRI/NIR Imaging」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2020, DOI:10.1002 /anie.202009380),並被選為Very Important Paper(VIP論文)。

磁共振/雙通道近紅外螢光雙模式互補成像實現高時空解析度治療反饋

該研究巧妙地設計了雙通道近紅外NQO1分子探針,動態檢測反饋•OH水平變化,解決了實時檢測•OH的難題並避免了其自消耗性首次成功地將醫用磁共振MRI系統和雙通道螢光成像一體化定量關聯,突破了簡單組合多模式成像在時空解析度上的盲點,實現了1+1>2的精準診療效果,即MRI磁共振圖像精準報告Fenton試劑的劑量空間分布;近紅外螢光成像實時反饋•OH的體內行為,近紅外信號(NIR-1)報告Fenton試劑動態變化過程,成功將磁信號與螢光信號定量關聯;近紅外通道信號(NIR-2)實時反饋•OH治療,並與腫瘤內芬頓催化效率的MRI信號變化聯動。這種磁共振-螢光雙模成像設計策略為發展可視化、動力學精準治療開闢了重要的設計新思路。

磁共振成像追蹤Fenton試劑分布及NIR-1信號監測Fenton試劑的瘤內釋放和NIR-2信號反饋•OH的治療

基於雙通道近紅外染料分子設計平臺,創新構建靶向癌細胞的螢光探針監測葡萄糖氧化酶(GOD)觸發的細胞內氧化應激水平變化,構建了可視化的腫瘤特異性級聯納米治療體系。利用近紅外雙通道螢光實時監測生物分布和在時空模式下激活的過程,實現了體內實時跟蹤腫瘤特異性的診療,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化學科學》(Chem. Sci., 2020, 11, 3371-3377)。

基於課題組在近紅外染料方面取得的系列重要研究進展(Nat. Commun.2020, 11, 793;Angew. Chem. Int. Ed.2020, 59, 9059-9066; J. Am. Chem. Soc. 2019, 141, 7, 3171–3177;Adv. Mater., 2019, 31,1805735),課題組受邀在Coord. Chem. Rev.上發表題為「Recent Progress on Molecularly Near-Infrared Fluorescent Probes for Chemotherapy and Phototherapy」的研究綜述,系統總結和闡述了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設計策略及在生物成像和診斷治療方面的最新應用進展

上述工作主要由碩士研究生馬一宇、王若飛和博士後燕宸旭等完成,並得到了田禾院士和朱為宏教授的悉心指導。該研究成果得到了材料生物學與動態化學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上海市重大專項、上海市科研創新計劃等項目資金的支持。

來源:華東理工大學

原文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009380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html/2020/sc/d0sc00290a

https://authors.elsevier.com/tracking/article/details.do?aid=213556&jid=CCR&surname=Guo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在有機室溫磷光水凝膠材料研究領域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的馬驤教授團隊在有機室溫磷光材料領域連續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在線發表於化學領域國際著名期刊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 華東理工大學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是一種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光電轉換技術。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DSSC敏化染料。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綜述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s) 是一種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光電轉換技術。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 DSSC 敏化染料。
  • 錢旭紅院士團隊成功研發新型紅外螢光染料—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藥學院錢旭紅院士團隊楊有軍課題組在高性能紅外螢光染料開發方向取得突破,通過對氧雜蒽染料母核進行理性結構衍生,設計併合成了一個最大吸收波長大於
  • 「JACS」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團隊在異卟啉研究取得新進展
    如果其中一個中位碳原子為sp3雜化,則形成卟囉啉(Phlorin)大環,此類分子具有有趣的光物理、氧化還原和近紅外吸收特性,近年來已引起廣泛關注。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團隊在擴展卟囉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xpanded N-Confused Phlorin: A Platform for Multiply Fused Polycyclic Ring System via Oxidation within the Macrocycle
  • 《上海科技報》華東理工大學在環境化學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邢明陽教授課題組在環境汙染控制領域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通過缺陷調控實現硫化鈷對水中有機汙染物的長效降解》為題,發表在德國化學會知名學術刊物《德國應用化學》上。水環境保護是當前人類社會的熱點議題之一。在眾多水汙染處理手段中,高級氧化技術憑藉其強大的氧化能力,被廣泛應用於處理水環境中難降解的有機汙染物。
  • 東理工大學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索比光伏網訊: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解永樹教授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fficient Solar Cells Sensitized by Porphyrins with Extended Conjugation framework and a Carbazole
  • 【中國科技網】華東理工大學分子機器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團隊在實現人工分子馬達運動的集成及功能性調控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新研究成果以「基於離散超分子金屬大環的可見光碟機動分子馬達」為題發表於最新一期《美國化學會志》。位阻烯烴的分子馬達在外界光熱刺激下能夠進行360°單向可控旋轉的獨特性能已廣泛應用於離子識別、不對稱催化、手性調控等領域。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義明與郭旭虹教授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strain-stiffening self-assembled hydrogels」為題發表在
  • 【材料】華東理工大學在超高螢光量子產率金納米糰簇研究領域取得新突破
    近紅外發光的金納米糰簇是目前癌症診療一體化納米載體的研究熱點,為了推進實際應用,還需解決金納米糰簇低量子產率的問題
  • 近紅外有機發光材料研究進展
    中科院長春應化所先進有機光電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心一直致力於近紅外有機光子材料與器件的研究工作,馬東閣研究員等通過與加拿大卡爾頓大學王植源教授合作,近期在近紅外有機電致發光材料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結果陸續發表在《材料化學》(Chemistry
  • 幾個月內,多次被國際著名期刊報導,華東理工實力不凡
    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華東理工大學瞄準國際科學前沿,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持續提升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僅兩個月,就有多個國際著名期刊相繼報導華東理工大學的科研成果,展現了學校不凡的實力。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卟啉研究進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副標題:永無止境,百年樹啉解永樹教授簡介解永樹,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 年吉林 (工業) 大學本科畢業,1998 年浙江大學博士畢業2003 年起,先後於臺灣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 (NIMS) 開展研究工作,2007 年迄今為華東理工大學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卟啉合成化學與有機光電材料。針對卟啉的功能化、光譜與分子間聚集調控等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建立了新型卟啉合成策略,豐富其光譜調控手段,拓展其聚集性能調控途徑,實現 12.4% 的碘電解質電池最高光電轉換效率。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科學網—合成可激活型近紅外二區納米螢光探針
    本報訊(記者黃辛)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趙春常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樊春海團隊合作,在近紅外二區螢光成像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 中科院化學所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染料敏化太陽電池因其材料來源廣泛、成本低廉、光電轉化效率高而受到廣泛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化學所新材料實驗室相關研究人員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相關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染料是染料敏化太陽電池中的關鍵組成成分。新材料實驗室研究人員通過材料結構設計和合成,在聯吡啶釕染料(Inorg.
  • 南科大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生物醫學應用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副教授李凱課題組與合作課題組在近紅外二區成像材料設計及其在生物醫學診斷領域中取得多項研究成果進展,相繼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研究團隊通過理論計算驗證其設計理念和策略,得到了多種具有近紅外二區光學活性的高性能光聲及螢光成像材料,並將其成功應用於血管成像、腫瘤檢測等研究領域。
  • 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 聚焦腦科學商業應用
    華東理工大學成立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 聚焦腦科學商業應用 2018    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視友科技心腦科學研究實驗室揭牌成立。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
  • 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高功率雷射單元技術實驗室在高量子產率紅外上轉換發光微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實現了Yb3+/Tm3+共摻LiYF4微晶在相同激發光功率密度的照射下更高的量子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