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卟啉研究進展

2020-10-30 X一MOL資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副標題:永無止境,百年樹啉


解永樹教授簡介


解永樹,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 年吉林 (工業) 大學本科畢業,1998 年浙江大學博士畢業,導師為林瑞森教授,此後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並於 2000 年留校任副教授。2003 年起,先後於臺灣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 (NIMS) 開展研究工作,2007 年迄今為華東理工大學化學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為卟啉合成化學與有機光電材料。針對卟啉的功能化、光譜與分子間聚集調控等問題開展系統研究,建立了新型卟啉合成策略,豐富其光譜調控手段,拓展其聚集性能調控途徑,實現 12.4% 的碘電解質電池最高光電轉換效率。迄今發表 SCI 論文兩百餘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2013 年迄今於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ture Commun. 發表論文十餘篇,並應邀於 Chem. Rev., Chem. Soc. Rev.Energy Environ. Sci. 發表綜述 3 篇。先後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國際合作與交流項目以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子課題等項目。曾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上海市東方學者及上海市優秀學術帶頭人,現為中國化學會卟啉與酞菁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和 Chin. Chem. Lett. 編委。


本文選取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在卟啉領域的相關論文來介紹該課題組的主要研究工作。


(一)建立異卟啉合成新策略


卟啉存在於葉綠素和血紅素等天然功能體系,具有突出性能,被譽為「生命色素」,廣泛應用於太陽能電池、光動力治療與生物檢測等領域。與普通卟啉相比,改變卟啉大環結構所得的異卟啉往往具有更為豐富的新奇結構與更加貼合需求的優越性能 (Chem. Soc. Rev., 2015, 44, 1101; Chem. Rev., 2017, 117, 2203)。解永樹教授課題組通過引入錯位連接吡咯等雜環單元,並結合電子特性與配位調控作用,提升特定位點 C-H與 N-H 鍵反應活性,在溫和條件下,合成系列結構獨特的異卟啉共軛結構,建立了系列異卟啉合成新策略。


(1)基於特色前體的氧化環合策略,合成新型異卟啉


引入活性端基錯位 (β 位點) 連接吡咯,在溫和條件下,實現簡便高效氧化環合,避免酸催化縮合條件導致的中間體和產物分解等問題。通過雙重端基錯位多吡咯烷的氧化環合,合成系列新型錯位擴展卟啉。不同鏈長可調控錯位吡咯單元間距離、取向及成環鍵連方式,由此得到一系列獨特的擴展卟啉 (J. Am. Chem. Soc., 2013, 135, 19119;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4069; Org. Lett., 2015, 17, 4806)。還可以通過空間構象的調控作用,選擇性構建 β 位點直接鍵連的異卟啉 (Chem. Sci., 2020, 11, 2790)。


(2)基於錯位吡咯活化與配位調控作用,構建新型異卟啉


基於錯位吡咯單元的活化效應,再結合配位調控作用,在溫和條件下,進行獨特的大環轉化反應,實現對特定基團位點或小分子的活化,既可以合成系列新型異卟啉,同時也可為小分子活化與功能化提供新的思路 (Angew. Chem. Int. Ed., 2016, 55, 3063;Angew. Chem. Int. Ed., 2020, 59, 1537; J. Am. Chem. Soc., 2020, 142, 17195)。


(3)運用雜環調控,合成新型異卟啉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通過引入噻吩等雜環,利用錯位吡咯活化效應,溫和條件下實現噻吩單元開環與脫硫反應,並由此調控大環轉化反應,實現芳香性與光譜的有效調控 (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5925)。


(4)基於錯位擴展卟啉區域選擇特性,精準構建新型二元異卟啉


與單個卟啉相比,將兩個卟啉單元連接形成的二元卟啉化合物則具有更為獨特的性質,如分子內能量/電子轉移、雙光子吸收、非線性光學等性能,可應用於諸多領域。但目前仍缺乏構建二聚卟啉的有效策略。該課題組將前期發展的大環轉化策略與高效滷代反應有機結合,合成三種新型五卟啉的高區域選擇性單滷代中間體,並進一步通過Sonogashira反應與鋅卟啉炔偶聯,成功構建三個不同吡咯位點鍵連的異卟啉-卟啉二聚體。結果表明,二聚體分子內存在從卟啉到異卟啉的可控能量轉移過程。基於該策略,可進一步設計合成具有獨特結構與性能的異卟啉二聚或多聚體,拓展相關功能,應用於有機光電功能材料等領域 (J. Am. Chem. Soc., 2019, 141, 5294)。


在上述研究基礎上,進一步運用簡便的區域選擇性氧化偶聯策略,將前期報導的具有突出 α-活性位點六卟啉聯結成二聚體。與運用平面型卟啉單元構建的傳統卟啉二聚體的 「平面-扭曲-平面」 或 「平面-平面-平面」 型分子框架不同,該二聚體具有「扭曲-平面-扭曲」的框架,可同時實現良好的溶解性能與異卟啉單體間顯著的電子相互作用。與單體相比,其共軛結構得以拓展,HOMO-LUMO 能級差顯著減小,吸收光譜明顯紅移,反應活性顯著提升。有趣的是,鹼性條件下,該二聚體可與甲醇快速反應,導致顏色的顯著變化,而其它醇類化合物則難以發生類似反應,實現了甲醇與乙醇的「小區別,大不同」。由此可望構建化學反應型甲醇探針,應用於酒精類飲料等體系中微量甲醇的檢測 (Nat. Commun., 2020, 11, 5289)。


(二)豐富卟啉光譜調控手段


發展全光譜吸收染料在太陽能電池等領域至關重要。基於功能性結構砌塊,解永樹教授課題組運用分子工程與分子間共敏化策略,實現全光譜吸收。在此基礎上,將吸收性能互補的染料結構單元共價連接,構建一類全新的 「協同伴侶染料」,實現單個染料的全光譜吸收,可為相關功能應用提供高效染料分子。


(1)基於功能模塊,運用分子工程策略,拓寬吸收光譜


基於功能性結構砌塊,該課題組設計、合成了一系列 D-π-A 型新穎卟啉染料,拓展共軛結構,調控能級分布,拓展吸收光譜。並運用強電子給體單元與苯並噻二唑額外受體單元,進一步強化 分子內電荷轉移 (ICT) 效應,將吸收帶邊紅移至 750 nm 以上 (J. Mater. Chem. A, 2019, 7, 20854; Sci. China Chem., 2019, 62, 994)。


(2)基於吸收互補染料分子,運用共敏化策略,實現全光譜吸收


運用吸收峰位置與卟啉互補或者具有寬吸收峰的有機小分子染料,與卟啉染料共敏化,彌補卟啉染料 Soret 帶吸收範圍窄與綠光區吸收弱的缺陷,實現全光譜吸收,由此提升電池器件效率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9, 11, 5046; 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18, 10, 38880)。


(3)將卟啉與有機小分子染料共價連接,構建全光譜「協同伴侶染料」



針對兩種染料共敏化吸附難以控制等問題,將卟啉與小分子染料單元共價連接,構建一類全新的「協同伴侶染料」,實現單個染料的全光譜吸收,可用於製備高效染料敏化電池,再結合全新抗聚集策略,可望將電池效率提升到新的高度 (J. Am. Chem. Soc.,2020, 142, 5154),也可為有機太陽能電池和光解水等領域功能染料結構設計提供新的思路。


(三)拓展聚集調控途徑


有機功能分子間的聚集作用對發光材料與光電轉換等功能體系的性能有重要影響。採取多重鏈阻、環屏策略,設計全新的卟啉染料,增強抗聚集能力,在規避共敏化器件複雜的參數優化過程、簡化電池器件製備的同時,顯著提升電池效率,取得碘電解質染料敏化電池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


(1)分子內多重鏈阻策略


鏈阻策略已廣泛用於抑制卟啉環的聚集作用,發展高效染料敏化電池。在電子給體單元、卟啉環和受體單元同時引入多條柔性鏈,通過多重協同鏈阻策略抑制染料聚集,顯著提升電池電壓與效率,取得理想效果 (Angew. Chem. Int. Ed., 2014, 53, 10779 )。


(2)共吸附與共敏化法抗聚集


運用大位阻共吸附劑和共敏化劑,藉助其空間位阻效應,可抑制染料聚集,提升光電性能。同時,共敏化劑在抑制染料聚集的同時,還可彌補卟啉的吸收缺陷,從而協同提升電池電壓與電流,實現電池效率的大幅提升 (J. Am. Chem. Soc., 2015, 137, 14055)。


(3)提出環屏策略,進一步強化抗聚集效果



在鏈阻策略基礎上,提出環屏策略,利用環狀柔性鏈的屏縛作用,更好地抑制卟啉環的聚集 (Chem. Sci., 2019, 10, 2186 ),再結合新近提出併合成的全光譜「協同伴侶染料」,取得碘電解質染料敏化電池的最高效率 12.4% (J. Am. Chem. Soc., 2020, 142, 5154),可望將該領域研究推向新的發展階段,突破這類電池實際應用的效率瓶頸 (Energy Environ. Sci., 2020, 13, 1617)。


(四)小結


新的結構孕育著新的特性與無盡的可能。對新結構的探索,是合成化學領域不懈的追求。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卟啉合成與功能研究領域開展了系統的工作。首先,通過引入活性錯位連接吡咯單元,合成新型異卟啉大環。通過高活性錯位吡咯與噻吩單元及金屬離子配位等多重手段調控大環轉化反應,不僅可以合成系列結構獨特的異卟啉大環,而且可以實現對特定基團位點或有機小分子的選擇性活化,可望進一步應用於 C-H 與 N-H 鍵的活化及相關有機合成反應。其次,基於錯位擴展卟啉的區域選擇反應特性,精準構建新型二元異卟啉,實現可控的能量轉移與獨特反應與識別性能,實現甲醇與乙醇的 「小差別,大不同」。此外,基於功能性結構模塊的設計,發展功能導向的卟啉染料,系統調控能級與吸收光譜,提出了全新的「協同伴侶染料」構建策略,實現單個染料的高效全光譜吸收。還提出環屏策略,增強染料抗聚集性能,取得碘電解質染料敏化電池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


該領域研究充分展現了理性合成之魅力、意外轉化之驚喜、色彩絢爛之美麗和廣泛應用之前景。卟啉合成與人才培養,都是值得投入畢生精力去實現的「轉化」過程。二者有諸多相通之處:不僅需要提供合適的條件與氛圍、明確的導向與設計,更需要提供自由發揮與成長的空間。只有這樣才可以充分發掘卟啉內在的反應活性規律,合成新型卟啉,實現全新性能與應用;也可以激發學生心底的發展動力,培養創新人才,助力經濟發展與進步。最後,以先賢之言共勉:「形而上者謂之道 ,形而下者謂之器」。「吾將上下而求索」,「衣帶漸寬終不悔」。


導師介紹

解永樹

https://www.x-mol.com/groups/Yongshu_Xie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綜述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 DSSC 敏化染料。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 「JACS」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團隊在異卟啉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團隊在擴展卟囉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xpanded N-Confused Phlorin: A Platform for Multiply Fused Polycyclic Ring System via Oxidation within the Macrocycle
  • 華東理工大學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DSSC敏化染料。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 中國卟啉合成化學研究
    卟啉具有四吡咯共軛大環結構,被稱作生命色素,在自然界葉綠素、血紅素和維生素 B12 等功能體系中廣泛存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幾個月內,多次被國際著名期刊報導,華東理工實力不凡
    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生張東輝是該成果的第一作者,劉潤輝教授是單獨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等基金的資助。2、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報導學校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綜述文章3月19日,應國際能源環境領域知名期刊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邀請,解永樹教授課題組發表了題為"Molecular engineering strategies for fabricating efficient porphyrin-based
  • 東理工大學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索比光伏網訊: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解永樹教授在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 (DSSCs) 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fficient Solar Cells Sensitized by Porphyrins with Extended Conjugation framework and a Carbazole
  • 華東理工劉潤輝教授課題組在基於多肽治療潰瘍慢性感染研究獲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潤輝教授課題組在治療慢性潰瘍感染領域取得階段性成果。因此如何發展兼具抗感染及免疫調節的抗菌藥物成為全球抗感染研究人員的重大挑戰。劉潤輝教授課題組通過模擬宿主防禦肽該研究工作以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潤輝教授課題組前期模擬宿主防禦肽系列研究成果為基礎
  • Nature Commun 華東理工大學光催化劑理性設計取得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計算化學中心和工業催化研究所的王棟特聘副研究員,在金屬負載型TiO2光催化劑理性設計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Function-oriented design of robust metal cocatalyst for photocatalytic hydrogen evolution on metal/titania composites」為題,發表在
  • 華東理工大學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前沿應用研究取得系列新進展
    近期,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育部前沿科學中心郭志前教授課題組在高性能近紅外染料的前沿基礎和應用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階段性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化學科學》和《配位化學評論》。
  • 《上海科技報》華東理工大學在環境化學領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邢明陽教授課題組在環境汙染控制領域取得最新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通過缺陷調控實現硫化鈷對水中有機汙染物的長效降解》為題,發表在德國化學會知名學術刊物《德國應用化學》上。水環境保護是當前人類社會的熱點議題之一。在眾多水汙染處理手段中,高級氧化技術憑藉其強大的氧化能力,被廣泛應用於處理水環境中難降解的有機汙染物。
  • Chemosphere綜述:金屬卟啉在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其中金屬卟啉以及金屬卟啉衍生物,作為一類新興的均相或非均相催化材料,已經成為了環境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針對這一領域,來自華中科技大學FunMat課題組(網站:http://funmat.ese.hust.edu.cn/)的胡敬平教授、侯慧傑副教授、張鵬同學在「Chemosphere」期刊上發表了題為「Recent Advances in Metalloporphyrins for Environmental and Energy Applications」的綜述文章(http://dx.doi.org
  • 湖南師大宋建新課題組在卟啉類功能分子設計與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宋建新教授課題組在卟啉類功能分子設計與性能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在Nature子刊發表題為「Benzene- and pyridine-incorporated octaphyrins with different coordination modes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水凝膠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學院特聘研究員王義明與郭旭虹教授團隊在仿生自組裝水凝膠領域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Biomimeticstrain-stiffening self-assembled hydrogels」為題發表在
  • 華東理工大學在超分子化學組裝調控化學發光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曲大輝教授課題組在超分子化學調控化學發光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olor-Tunable Single-Fluorophore Supramolecular
  • 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最新科研進展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課題組在該研究領域取得了新突破(宋建新課題組致力於卟啉及其類似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近年來圍繞卟啉化學在Nat. commun., 分別於1996年及1999年本科及碩士畢業於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1999年進入湖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2002年赴美國佛羅裡達大學進行訪問研究。2006年獲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赴日本京都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2011年回到湖南師範大學執教。2019年獲湖南省「芙蓉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 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課題組JACS:原子尺度的二維MOFs逐步形成過程與...
    2020-09-22 01:01:05 來源: 化學加網 舉報   導讀  華東理工大學劉培念課題組設計了
  • JACS報導武漢理工大學張高科教授課題組最新研究成果
    未來網高校頻道3月27日訊(記者 張程 通訊員 林釗宇)近日,國際化學領域的頂級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國化學會志》在線發表了武漢理工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及矽酸鹽建築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首席教授張高科及其課題組吳曉勇副教授最新的研究成果
  • 國際期刊《J AGR FOOD CHEM》報導華東理工大學L-半胱氨酸生物合成研究新成果
    綠色生物製造工藝替代傳統工業品生產工藝是當前生物工程研究的熱點之一。
  • 華東理工大學集成化晶片封裝用導熱聚合物領域研究新進展
    近日,華東理工大學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吳唯教授課題組通過金屬與陶瓷顆粒的設計、合成與組裝,成功製備了新型雜化導熱填料。這類填料在聚合物中構建導熱網絡的能力獲得大幅提升,能夠顯著提高聚合物材料的導熱性能,具有重要價值。
  • 華東理工大學朱麟勇教授課題組在光智能生物醫用材料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
    近年來,朱麟勇課題組基於光籠分子在「光智能生物醫用材料」的研究在國際上已獨樹一幟,通過提出「光偶聯反應」非自由基光交聯的創新機制,實現了水凝膠材料構築的可控與生物相容的有效結合,成功克服了傳統光引發交聯機制的自由基毒性及氧氣阻聚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