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卟啉合成化學研究

2021-02-12 中國科學化學

卟啉具有四吡咯共軛大環結構,被稱作生命色素,在自然界葉綠素、血紅素和維生素 B12 等功能體系中廣泛存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由於在此類化合物合成與結構鑑定方面的出色工作,Fischer 和 Woodward 分別於 1930 年和 1965 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在過去幾十年,卟啉類化合物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並已廣泛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s)、催化和光動力治療 (PDT) 等諸多領域。目前,國內的很多課題組也在致力於此類化合物的研究,並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果。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邀請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姜建壯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和北京大學張俊龍教授共同撰寫了展望(Perspective)文章「Synthetic Porphyrin Chemistry in China」,並於第5期發表。華東理工大學李成傑博士為該文第一作者。

文章主要從合成角度介紹了近幾年國內學者在卟啉化學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包括:(1)含錯位連接吡咯單元線性多吡咯的構建及其氧化環化構建新型錯位擴展卟啉的方法及其獨特的環轉化反應;(2)卟啉 β-位修飾及其光物理性質和電子自旋態的調控;(3)基於砌塊法構建卟啉陣列的重要思路及其在超分子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簡述了卟啉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等領域的重要成果。最後,結合卟啉的研究現狀,對其合成與應用進行了展望。

詳見:Chengjie Li, Junlong Zhang, Jianxin Song, Yongshu Xie & Jianzhuang Jiang. Synthetic Porphyrin Chemistry in China. Sci. China Chem., 2018, 61(5): 511-514.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免費閱讀和下載全文,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課題組近年來卟啉研究進展
    X-MOLNews副標題:永無止境,百年樹啉解永樹教授簡介解永樹,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 年吉林 (工業) 大學本科畢業,1998 年浙江大學博士畢業,導師為林瑞森教授,此後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 【Chem】巨大的卟啉籠
    大自然不斷激發化學家構造和模仿複雜而具有挑戰性的化學結構的功能,並探索它們在各種新興應用中的作用。
  • 蘇州納米所裴仁軍團隊在卟啉基MOF設計合成與腫瘤治療取得進展
    到目前為止,儘管文獻已經報導了一些卟啉有機配體的MOFs材料,然而對其生成機制、生物醫學應用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裴仁軍研究團隊對卟啉基MOFs的設計合成、生成機制以及應用於腫瘤的光動力治療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
  • 湖南師大宋建新課題組在卟啉類功能分子設計與性能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湖南師範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宋建新教授課題組在卟啉類功能分子設計與性能研究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在Nature子刊發表題為「Benzene- and pyridine-incorporated octaphyrins with different coordination modes
  • 「JACS」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團隊在異卟啉研究取得新進展
    卟啉被譽為「生命色素」,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例如,葉綠素、血紅素和維生素B12 等功能體系均含有由四個吡咯環與中位 sp2雜化碳原子首尾交替連接而形成的卟啉大環結構。>」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並通過環內、環外配位作用,成功調控其反應特性,由此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結構,實現了較強的近紅外吸收及陰離子識別特性(Angew.
  •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因此,發現並應用新型單原子層二維材料將會給各個研究領域帶來新的機遇。研究出發點目前已報導的卟啉基超薄納米片的厚度分布在1nm~2nm,能否在原子級厚度上合成卟啉基單原子層二維材料仍具有挑戰性。為此,研究團隊分別使用卟啉銅和卟啉金為單體,通過優化製備工藝條件,合成了兩種具有不同活性中心的卟啉基單原子層二維材料。
  • 什麼是卟啉病 如何治療卟啉病
    什麼是卟啉病卟啉病又稱為紫質病,分為先天性與獲得性兩大類,先天性包括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原卟啉病,急性間歇性卟啉病,混合型卟啉病、類卟啉病、遲發性皮膚性卟啉病,獲得性包括肝臟腫瘤、慢性白血病等疾病性,鉛中毒、六六六等藥物及中毒性。卟啉病發病群體多為20-40歲女性,也可為男性,發病原因與卟啉代謝紊亂有關。
  • 【展會】三泰科技將贊助並出席「中國化學會第四屆卟啉與酞菁學術研討會」
  • 華東理工大學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DSSC敏化染料。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 四苯基卟啉在改性磷酸鋯層間的插入及螢光增強
    目前研究較多的光子天線載體為多孔矽、L—沸石等,而以α-磷酸鋯(α-ZrP)為代表的一類組成單一、合成簡單、結構可調性層狀化合物已引起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我們在研究光子天線的過程中採用自組裝方式將卟啉分子插入到DAZrP層間,研究了卟啉在有機-無機層狀結構中的光學性質。發現DAZrP可以作為很好的光子天線框架,能使卟啉生色團的螢光顯著增強。
  • 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綜述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研究進展
    作為自然界光合作用中心的核心組分,卟啉具有很高的摩爾消光係數和易於修飾的結構,可用於太陽能的捕獲,是一類重要的 DSSC 敏化染料。近年來,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費林加諾貝爾獎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課題組在該領域進行了系統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
  • 基於卟啉的機械互鎖分子
    這種類型的新型機械連鎖分子仍然是具有挑戰性的合成目標,並且相關的組件間運動仍未得到開發。最近,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Fraser Stoddart課題組設計併合成了一個三環八陽離子環烷XCage8 +,在先前報導的超分子複合物二苯基卟啉XCage8+的情況下,二苯基單元從三環環烷的兩個入口突出,而另兩個入口被佔據。
  • 看了《德國應用化學》的封面圖,又一次被中國風美到了!
    2011年,該刊的影響因子曾為13.455,而且稱霸原創類研究的化學期刊的影響因子榜首兩年多,直到2013年才被《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以微弱優勢超過。
  • 福建物構所王瑞虎團隊:金屬卟啉COF光催化CO2的選擇性還原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瑞虎課題組構築了一類電子供體-受體組成的卟啉-四苯乙烯共價有機框架,將其應用於可見光碟機動的CO2還原反應,理論計算和實驗結果揭示了金屬卟啉單元在選擇性吸附、活化和轉化CO2以及分離載流子和電子轉移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靈活調節光催化活性和選擇性。
  • 迄今「最大」的合成有機分子籠
    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構建各種基於卟啉的大分子結構(如樹枝狀分子、2D納米環、2D/3D框架),其中3D籠狀結構具有多卟啉單元包圍的內部空隙,已廣泛應用於光捕獲、客體封裝、類酶催化、離子運輸等領域。迄今為止,絕大多數含有3個以上卟啉單元的3D籠狀結構是利用非共價相互作用而合成的,相比之下,共價連接的3D多卟啉分子籠的合成研究相對較少,通常要涉及繁瑣的合成路線和模板輔助策略,應用範圍受限。
  • 卟啉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11%
    Highly Efficient Mesoscopic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 Based on Donor–Acceptor-Substituted Porphyrins)研究員使用特製的卟啉衍生物染料製作的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實現了11%的光電轉化效率。
  • 插入過渡金屬的卟啉金屬有機框架作為π-反鍵吸附劑去除二氧化氮
    在MOF吸附NO2的研究中,目前研究涉及機理主要為依靠MOF與NO2 之間的(1)化學酸鹼作用,比如通過對MOF骨架進行胺基功能化吸附NO2,和(2)Lewis酸鹼作用,比如利用MOF中金屬配位不飽和位點(open metal sites)吸附NO2,然而這些吸附位點與NO2之間的作用力太強,導致吸附劑的再生性能和再利用性能較差。
  • Chemosphere綜述:金屬卟啉在環境和能源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
    其中金屬卟啉以及金屬卟啉衍生物,作為一類新興的均相或非均相催化材料,已經成為了環境和能源領域研究的熱點。該綜述文章從四個領域對金屬卟啉類物質的最新研究進展進行了簡要的介紹,分別是1)金屬卟啉及其類似物的氧化還原特性;2)金屬卟啉及其類似物的光催化活性;3)金屬卟啉及其類似物在能源轉化與存儲領域的應用;4)金屬卟啉及其類似物在傳感領域的應用。最後,為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見解。
  • 超分子化學藥物簡介
    卟啉環具有多齒配位及其大環結構特徵,在卟啉環上改變取代基,可調節4個氮原子的給電能力,引入不同的中心金屬離子,或者改變不同親和性的軸向配體,就會使卟啉和金屬卟啉具有許多獨特的理化性質和功能。      卟啉類抗癌藥主要是作為光動力學治療(PDT)的光敏劑,其適當的波長光激發下發生光動力反應,產生高活性的單線態氧,從而破壞靶細胞。
  • C&EN年度8大化學分子揭曉,哪個分子讓你印象至深?
    半個世紀以來發現的第一個新立體異構體(stereoisomers)圖片來源:Jeffrey Reimers在合成含有一個硼-氧-硼橋的卟啉大環(porphyrin macrocycles)時,一個國際研究團隊發現了一種新型異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