卟啉具有四吡咯共軛大環結構,被稱作生命色素,在自然界葉綠素、血紅素和維生素 B12 等功能體系中廣泛存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由於在此類化合物合成與結構鑑定方面的出色工作,Fischer 和 Woodward 分別於 1930 年和 1965 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在過去幾十年,卟啉類化合物的研究一直備受關注,並已廣泛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s)、催化和光動力治療 (PDT) 等諸多領域。目前,國內的很多課題組也在致力於此類化合物的研究,並取得了非常出色的成果。
Science China Chemistry 邀請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北京科技大學姜建壯教授、湖南師範大學宋建新教授和北京大學張俊龍教授共同撰寫了展望(Perspective)文章「Synthetic Porphyrin Chemistry in China」,並於第5期發表。華東理工大學李成傑博士為該文第一作者。
文章主要從合成角度介紹了近幾年國內學者在卟啉化學領域的重要研究進展,包括:(1)含錯位連接吡咯單元線性多吡咯的構建及其氧化環化構建新型錯位擴展卟啉的方法及其獨特的環轉化反應;(2)卟啉 β-位修飾及其光物理性質和電子自旋態的調控;(3)基於砌塊法構建卟啉陣列的重要思路及其在超分子領域的潛在應用價值。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簡述了卟啉應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等領域的重要成果。最後,結合卟啉的研究現狀,對其合成與應用進行了展望。
詳見:Chengjie Li, Junlong Zhang, Jianxin Song, Yongshu Xie & Jianzhuang Jiang. Synthetic Porphyrin Chemistry in China. Sci. China Chem., 2018, 61(5): 511-514.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免費閱讀和下載全文,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