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有機骨架(MOFs)材料作為周期性網絡結構的晶體材料,具有表面積大、微介孔結構、組成及孔徑可調等優點,不僅在非線性光學、氣體吸附、催化等領域表現出優異的性能,而且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潛能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成為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前沿材料之一。到目前為止,儘管文獻已經報導了一些卟啉有機配體的MOFs材料,然而對其生成機制、生物醫學應用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裴仁軍研究團隊對卟啉基MOFs的設計合成、生成機制以及應用於腫瘤的光動力治療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該團隊研究發現中-四(4-羧基苯基)卟吩(TCPP)內環的中心金屬配位在MOFs的設計合成過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種卟啉內環的中心金屬配位會極大影響MOFs材料的形貌和化學性質。首先他們構建了未發生中心金屬配位的卟啉基Gd-TCPP MOFs納米片(圖1a),並證實了其高的單線態氧產率(Chem. Mater. 2018, 30, 7511)。然而卟啉內環中心配位之後,即使是氫質子,也會明顯改變MOFs的形貌和紫外-可見吸收(圖1b和1c),基於這一結果,初步提出了卟啉中心金屬配位的效果(Nanoscale 2019, 11, 12250)。
圖1.(a)Gd-TCPP和(b)Gd-(H2TCPP)2+的SEM圖,(c)紫外-可見吸收。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在苯甲酸的輔助下設計合成了中心銅金屬配位的卟啉基Cu-TCPP(BA) MOFs微米薄片(圖2),證實了這種中心金屬配位的卟啉能夠降低層層之間的H堆積和J聚集,並引起MOFs的各向異性生長。該研究揭示了其生長機理,詳細闡述了卟啉中心金屬配位的作用,為合成超薄的具有微米尺寸的MOF材料提供了可行的策略(J. Am. Chem. Soc. 2020, 142, 10331)。
圖2. Cu-TCPP(BA)的(a)紫外-可見吸收,(b)TEM,(c)元素映射和(d)AFM圖。
裴仁軍研究團隊方向之一是建立和優化核酸適配體的篩選平臺,實現對蛋白、細胞、小分子等靶標的高親和力和高特異性適配體的篩選和驗證。核酸適配體是指通過指數富集的配體系統進化技術(SELEX)篩選得到的單鏈DNA或者RNA分子,具有分子量小、穩定性好、易修飾、易合成、免疫原性低等優勢,因此在生化分析、疾病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最近該團隊利用兩相界面的方法,避開了卟啉的中心金屬配位,獲得了FeTCPP/Fe2O3 MOFs納米材料。該粒子可以催化分解腫瘤細胞中存在的H2O2來產生羥基自由基,同時克服乏氧環境,促進1O2的形成,提高PDT作用。利用RBCs膜對MOFs進行偽裝,提高血液循環和體內組織駐留時間,以AS1411適配體進行修飾,實現MOFs在腫瘤區域的高富集(圖3)。RBCs膜的包封以及AS1411適配體的靶向作用增強了MOFs納米粒的在腫瘤部位的富集能力,提高了PDT效果,降低了副作用。該研究為促進MOFs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23697)。
圖3. FeTCPP/Fe2O3 MOFs的RBCs膜包封及AS1411適配體的修飾。
這些工作揭示了卟啉內環的中心金屬配位對MOFs結構的部分影響,進一步闡述了MOFs材料的生成機制,提供了設計合成MOFs材料一些方法,並對其提高腫瘤的光動治療效果提出了新的策略。這些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支持。趙嶽五博士為上述文章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王金娥副研究員和裴仁軍研究員。
來源:蘇州納米所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mater.8b02467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nr/c9nr02463h#!divAbstract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444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04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