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納米所裴仁軍團隊在卟啉基MOF設計合成與腫瘤治療取得進展

2020-07-30 小材科研

金屬-有機骨架(MOFs)材料作為周期性網絡結構的晶體材料,具有表面積大、微介孔結構、組成及孔徑可調等優點,不僅在非線性光學、氣體吸附、催化等領域表現出優異的性能,而且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潛能也逐漸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成為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前沿材料之一。到目前為止,儘管文獻已經報導了一些卟啉有機配體的MOFs材料,然而對其生成機制、生物醫學應用等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裴仁軍研究團隊對卟啉基MOFs的設計合成、生成機制以及應用於腫瘤的光動力治療方面進行了系統的研究該團隊研究發現中-四(4-羧基苯基)卟吩(TCPP)內環的中心金屬配位在MOFs的設計合成過程中扮演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種卟啉內環的中心金屬配位會極大影響MOFs材料的形貌和化學性質。首先他們構建了未發生中心金屬配位的卟啉基Gd-TCPP MOFs納米片(圖1a),並證實了其高的單線態氧產率Chem. Mater. 2018, 30, 7511)。然而卟啉內環中心配位之後,即使是氫質子,也會明顯改變MOFs的形貌和紫外-可見吸收(圖1b和1c),基於這一結果,初步提出了卟啉中心金屬配位的效果(Nanoscale 2019, 11, 12250)。

蘇州納米所裴仁軍團隊在卟啉基MOF設計合成與腫瘤治療取得進展

圖1.(a)Gd-TCPP和(b)Gd-(H2TCPP)2+的SEM圖,(c)紫外-可見吸收。

在此基礎上,該團隊在苯甲酸的輔助下設計合成了中心銅金屬配位的卟啉基Cu-TCPP(BA) MOFs微米薄片(圖2),證實了這種中心金屬配位的卟啉能夠降低層層之間的H堆積和J聚集,並引起MOFs的各向異性生長。該研究揭示了其生長機理,詳細闡述了卟啉中心金屬配位的作用,為合成超薄的具有微米尺寸的MOF材料提供了可行的策略J. Am. Chem. Soc. 2020, 142, 10331)。

蘇州納米所裴仁軍團隊在卟啉基MOF設計合成與腫瘤治療取得進展

圖2. Cu-TCPP(BA)的(a)紫外-可見吸收,(b)TEM,(c)元素映射和(d)AFM圖。

裴仁軍研究團隊方向之一是建立和優化核酸適配體的篩選平臺,實現對蛋白、細胞、小分子等靶標的高親和力和高特異性適配體的篩選和驗證。核酸適配體是指通過指數富集的配體系統進化技術(SELEX)篩選得到的單鏈DNA或者RNA分子,具有分子量小、穩定性好、易修飾、易合成、免疫原性低等優勢,因此在生化分析、疾病診斷和治療等方面展示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最近該團隊利用兩相界面的方法,避開了卟啉的中心金屬配位,獲得了FeTCPP/Fe2O3 MOFs納米材料該粒子可以催化分解腫瘤細胞中存在的H2O2來產生羥基自由基,同時克服乏氧環境,促進1O2的形成,提高PDT作用。利用RBCs膜對MOFs進行偽裝,提高血液循環和體內組織駐留時間,以AS1411適配體進行修飾,實現MOFs在腫瘤區域的高富集(圖3)。RBCs膜的包封以及AS1411適配體的靶向作用增強了MOFs納米粒的在腫瘤部位的富集能力,提高了PDT效果,降低了副作用。該研究為促進MOFs納米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提供了新的思路。(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 2020, 12, 23697)。

蘇州納米所裴仁軍團隊在卟啉基MOF設計合成與腫瘤治療取得進展

圖3. FeTCPP/Fe2O3 MOFs的RBCs膜包封及AS1411適配體的修飾。

這些工作揭示了卟啉內環的中心金屬配位對MOFs結構的部分影響,進一步闡述了MOFs材料的生成機制,提供了設計合成MOFs材料一些方法,並對其提高腫瘤的光動治療效果提出了新的策略。這些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自然科學青年基金和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的支持。趙嶽五博士為上述文章的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為王金娥副研究員和裴仁軍研究員。

來源:蘇州納米所

論文連結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chemmater.8b02467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9/nr/c9nr02463h#!divAbstract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4442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ami.0c04363

相關焦點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的腫瘤治療領域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施劍林研究員所帶領的科研團隊提出的前沿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地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蘇州大學科研團隊在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交匯點訊 鉑基納米材料在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催化領域中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潛力,因此鉑基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能源催化應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團隊開展的「面向燃料電池應用的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蘇州納米所在矽襯底InGaN基半導體雷射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蘇州納米所在矽襯底InGaN基半導體雷射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6-08-18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針對這一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楊輝領導的III族氮化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採用AlN/AlGaN緩衝層結構,有效降低位錯密度的同時,成功抑制了因矽與GaN材料之間熱膨脹係數失配而常常引起的裂紋
  • 暨南大學陳填烽團隊在納米藥物腫瘤免疫細胞治療上取得新進展
    在基於腫瘤免疫治療的納米藥物設計上獲得新突破,在國際著名期刊《ACS Nano》雜誌(2020,9, 11067-11082,雜誌影響因子為14.588)發表了題為「Boosting Natural Killer Cell-Based Cancer Immunotherapy with Selenocystine
  • 化學所在纖維素基固態螢光材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軍課題組近年來在纖維素的均相化學反應以及纖維素功能化新材料的設計合成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  近年來,張軍團隊和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王樹研究團隊合作,開展了纖維素基光功能材料在生物醫學領域中的應用研究,並取得系列進展。如利用纖維素上多個可反應的羥基,在纖維素分子鏈上同時化學鍵合卟啉與季銨鹽基團,得到了白光碟機動、高效殺滅耐藥性細菌且無毒的纖維素基抗菌塗層材料(Adv.
  • 上海交大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最近,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金屬基複合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李萬萬研究員科研團隊在多功能半金屬納米生物材料領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研究成果以「Ultrasmall Semimetal Nanoparticles of Bismuth for Dual-Modal Computed Tomography/ Photoacoustic Imaging
  • 「JACS」華東理工大學解永樹教授團隊在異卟啉研究取得新進展
    卟啉被譽為「生命色素」,在自然界廣泛存在。例如,葉綠素、血紅素和維生素B12 等功能體系均含有由四個吡咯環與中位 sp2雜化碳原子首尾交替連接而形成的卟啉大環結構。近期,華東理工大學費林加諾貝爾科學家聯合研究中心解永樹教授團隊在擴展卟囉啉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最新研究成果「Expanded N-Confused Phlorin: A Platform for Multiply Fused Polycyclic Ring System via Oxidation within the Macrocycle
  • 什麼是卟啉病 如何治療卟啉病
    什麼是卟啉病卟啉病又稱為紫質病,分為先天性與獲得性兩大類,先天性包括紅細胞生成性卟啉病,原卟啉病,急性間歇性卟啉病,混合型卟啉病、類卟啉病、遲發性皮膚性卟啉病,獲得性包括肝臟腫瘤、慢性白血病等疾病性,鉛中毒、六六六等藥物及中毒性。卟啉病發病群體多為20-40歲女性,也可為男性,發病原因與卟啉代謝紊亂有關。
  • 王訓課題組Angew:毫米級自支撐的卟啉基二維單原子層材料
    這些由一個或多個元素構成的二維單原子層材料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發現並應用新型單原子層二維材料將會給各個研究領域帶來新的機遇。研究出發點目前已報導的卟啉基超薄納米片的厚度分布在1nm~2nm,能否在原子級厚度上合成卟啉基單原子層二維材料仍具有挑戰性。
  • 林文楚團隊採用 「合成致死」策略治療小細胞肺癌取得進展
    近日,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林文楚研究員團隊在小細胞肺癌的治療研究方面取得進展,該成果以「The MYC Paralog-PARP1 Axis as a Potential Therapeutic Target in MYC Paralog-Activated Small
  • 我校在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哈工大報訊(肖克 文/圖)記者日前獲悉,城市水資源與水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戴志飛課題組在納米藥物載體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原始創新性研究,又取得一系列重要研究進展。一年來,該課題組連續發表高水平論文,最高影響因子達12.73,其研究成果被作為亮點報導介紹,標誌著我校在此領域的研究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 治療慢性炎症有新方法!澳利用納米微粒摧毀細菌生物膜
    隨著納米技術在生物醫學領域更廣泛的應用,臨床醫療將變得節奏更快、效率更高,診斷、檢查更準確,治療更有效,人們的生命安全將得到更大的保障。今天,筆者來簡單談談一部分納米技術在醫學領域的應用。納米刀技術 腫瘤消融是21世紀腫瘤治療的重大進展,但是納米刀的出現使得腫瘤治療更加方便。
  • 蘇州納米所陸書龍團隊在柔性高效多結太陽電池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針對柔性高效III-V化合物半導體多結太陽電池製備中存在的光電流匹配的多結材料高質量生長以及大尺寸外延材料的剝離和轉移等技術難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陸書龍研究團隊開展了長期的研究,近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基於兩步鍵合轉移方法製備的33.13%的倒置三結GaInP/GaAs/InGaAs(J. Cryst.
  • 中國卟啉合成化學研究
    卟啉具有四吡咯共軛大環結構,被稱作生命色素,在自然界葉綠素、血紅素和維生素 B12 等功能體系中廣泛存在,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過程工程所等在生物全合成的自組裝納米疫苗研究中取得進展
    組分設計、劑型構建、製備工藝與疫苗的應用效果和轉化潛力密切相關。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與軍事醫學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合作,採用生物全合成技術構建一種自組裝蛋白納米顆粒,以此為「底盤」製備的多糖和多肽類納米疫苗,在多種動物模型中均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高效的免疫應答水平,顯著增強了傳染病預防和腫瘤治療的效果。
  • 最新進展!西安交大科研人員在腫瘤治療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科-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生物診斷治療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雷波教授團隊提出了利用彈性(物理)/矽釋放(化學)/miRNA控釋(生物)協同促進骨組織再生的新策略,該研究成果以&34;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著名期刊 Advanced Functional
  • 上海矽酸鹽所在納米催化醫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納米催化醫學」是由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研究員施劍林團隊提出的學術思想,旨在通過響應腫瘤部位的特異內場微環境或外源性雷射、超聲作用場,利用無毒/低毒納米材料所引發的瘤內原位催化反應,高效實現腫瘤細胞的氧化損傷及細胞死亡。
  • JACS: 電催化MOF設計新策略
    相比於碳基和金屬基材料,MOF的另一大特點是它的可調控性。基於網狀化學(Reticular chemistry),研究人員可以在分子級別上簡單地設計和調控MOF的孔道尺寸和官能性。相比常用的貴金屬基催化劑,MOF的低成本和晶體內的高傳質效率使得它們在能源領域內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MOF結構和化學的穩定性以及在諸多報導中MOF內離散的催化位點都是制約MOF電催化活性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