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納米所陸書龍團隊在柔性高效多結太陽電池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2021-01-07 網易

2020-12-28 09:18:41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柔性高效太陽電池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智能可穿戴裝備等領域有重要應用。針對柔性高效III-V化合物半導體多結太陽電池製備中存在的光電流匹配的多結材料高質量生長以及大尺寸外延材料的剝離和轉移等技術難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陸書龍研究團隊開展了長期的研究,近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基於兩步鍵合轉移方法製備的33.13%的倒置三結GaInP/GaAs/InGaAs(J. Cryst. Growth 2019, 513: 38)柔性太陽電池的基礎上,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積累,創新性地提出了電鍍與低溫鍵合相結合的外延薄膜轉移方案,優化了柔性高效太陽電池的製備工藝,批量能力強、良品率高,電池更輕柔。採用該技術製備的柔性高效三結太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達到34.68%,重量面密度僅有169g/m2。該技術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1810904936.5和 201910132351.0),並通過PCT國際專利(PCT/CN2019/078134)進入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

  

  圖1. IMM四結太陽電池J-V曲線和結構示意圖。

  在柔性四結太陽電池的研究方面,針對倒置直接生長的AlGaInP/AlGaAs/InGaAs/InGaAs四結太陽電池存在的低短路電流密度但J-V曲線形狀正常的這一關鍵問題,進行了四結電池的失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AlGaInP頂電池是導致電流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較低外量子效率表明AlGaInP材料的少數載流子無法有效收集,導致短路電流密度降低。二次離子質譜(SIMS)結果表明,失效的電池主要是由於在AlGaInP材料生長過程中引入了較高濃度的氧,很容易形成Al-O深能級缺陷通過優化AlGaInP子電池材料的生長,在前期25%(未鍍反射膜)的光電轉換效率基礎上(Sol. Energy. Mat. Sol. Cell2020, 208: 110398),進一步獲得了效率為34.9%、開路電壓為3.53V的四結太陽電池。最新研究成果以Failure Analysis of Thin Film Four-Junction Inverted Metamorphic Solar Cells為題在線發表在光伏領域權威期刊Prog. Photovolt. Res. Appl.(DOI: 10.1002/pip.3355)。

  

  圖2. IMM四結太陽電池EQE曲線和不同注入電流EL發射曲線。

  同時,針對多結疊層太陽電池子電池特性無法直接測量的難點,採用外量子效率(EQE)和電致發光譜(EL)的光電互易原理,計算分析各子電池光電特性,實現了針對性指導多結太陽電池優化設計。該成果以Subcells Analysis of Thin Film Four-Junction Solar Cells Using Optoelectronic Reciprocity Relation為題發表在Sol. RRL(DOI: 10.1002/solr.202000542)。

  

  圖3. 通過EL和EQE光電互易原理計算的子電池J-V特性曲線。

  上述相關工作的主要作者為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在讀博士研究生龍軍華等,通訊作者為陸書龍研究員。上述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企業合作以及所自有資金項目等資助。

  來源:蘇州納米所

  「在看"一下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纖維狀的電學器件,如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纖維狀太陽能電池、纖維狀記憶存儲器及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編織成各類織物,與人們日常穿戴結合起來,用於製備智能織物。碳納米管纖維,以其柔性、質輕、高導電及多級界面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柔性的導電電極。
  • 蘇州大學科研團隊在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交匯點訊 鉑基納米材料在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催化領域中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潛力,因此鉑基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能源催化應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團隊開展的「面向燃料電池應用的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此外,由於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此,人工突觸器件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了廣泛關注。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蘇州納米所在柔性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印刷電子中心趙建文研究團隊專注於高性能可印刷墨水批量化製備、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構建及其在新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近年來在印刷薄膜電晶體器件、電路和類神經元電子器件等方面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如JMCC, 2020, 8, 6914-6922; Carbon, 2020, 163, 145-153; Adv. Fun.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而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廣泛關注。隨著研究深入,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邸江濤等與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  為解決上述問題,蘇州納米所研究員李清文團隊與Ching-ping Wong團隊合作,設計並製備出Zn-CuO@MnO2納米線陣列電極;使用Zn0.11CuO@MnO2作為核電極(正極)、生長在碳納米管薄膜上的VN納米線陣列作為負極,包覆在核電極表面組裝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
  • 蘇州納米所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然而,如單質硫與硫化鋰的不導電性、多硫化鋰中間產物的穿梭效應及充放電過程中體積的變化等問題,降低鋰硫電池的利用率,使得容量衰減迅速,阻礙其商業化。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躍鋼與藺洪振團隊分別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製備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選用原位光譜手段研究其相關作用機制。
  • 寧波材料所在有機/無機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所屬新能源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葉繼春團隊結合自身在超薄單晶矽薄膜材料研發方面的優勢,提出以20μm厚度的超薄單晶矽來構建新型n-Si/PEDOT:PSS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的研究方向並取得系列進展
  • 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蘇州大學合作,在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團隊利用飛秒瞬態吸收技術研究了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材料,解釋了DIO添加劑對電池效率提升的貢獻,相關成果發表在《納米材料》(nanomaterials)上。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智軍課題組在新型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興趣。最近,張智軍課題組進一步研究了PEI修飾的氧化石墨烯用於介導pGL-3的細胞轉染。實驗結果發現,該納米載藥體系顯示出很高的轉染效率(高於PEI 25K),表明功能化的氧化石墨烯有望成為一種新型高效低毒基因遞送載體。基於該項研究結果的一篇論文最近已被國際著名學術期刊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接收。
  •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我校教師團隊在鋰離子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面向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崛起和武漢市光電子產業集群的發展,江漢大學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光電化學材料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成立了電化學儲能材料與器件團隊。團隊先後全職引進國家級、省級人才工程人選解明教授、王德宇研究員、劉志宏教授等高層次人才。經過初期的建設和發展,在鋰離子電池材料與器件研究中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 蘇州納米所GaN核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對於常規的窄帶半導體核電池(如Si、GaAs等),GaN貝塔伏特效應核電池具有更高的輸出功率和轉換效率優勢,是新一代新型核電池的後起之秀。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加工平臺陸敏副研究員及其團隊使用以藍寶石為襯底的GaN晶片,經過不懈的理論模擬和微加工工藝的摸索,終於成功研製出GaN核電池原型器件。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獲新進展
    目前處於防控新冠肺炎的關鍵階段,同大部分人一樣,居家辦公成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遊經碧的日常工作方式。「之前沒有時間靜下心來好好看看學生的實驗、進展、報告,如今正好可以集中挖掘裡面的新東西,打開一些新的思路。」 兩年前,遊經碧課題組成功實現中國在鈣鈦礦電池轉換效率方面世界紀錄的突破。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 蘇州納米所高粘度油水分離研究取得新進展
    蘇州納米所高粘度油水分離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6-05-18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然而,因海洋漏油、工業廢油和生活用油等產生的含油廢汙水也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危害人類健康,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新挑戰,油水分離也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研究課題。在油水分離中最令人頭疼的難題之一是原油、重油等高粘度油的分離或漏油處理,該類油極易粘附並汙染分離材料和設施,造成其功能失效,很多超浸潤材料也不能倖免。
  • 蘇州納米所信息可視化研究 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人們通過新材料開發繼續提高超級電容器的性能,並賦予其新的特色和功能(如輕質、柔性、可編織等),以使其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生產中。一個大膽而令人振奮的設想是能否開發出一種創新性的超級電容器,並賦予其智能化新特性。
  • 上海光機所在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方面取得進展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強場雷射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和蘇州大學合作,在有機太陽能電池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研究團隊利用飛秒瞬態吸收技術研究了有機太陽能電池活性層材料,解釋了DIO添加劑對電池效率提升的貢獻,相關成果發表在《納米材料》(nanomaterials)上。
  • 柔性非晶矽薄膜太陽能電池技術
    為此,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紛紛投入巨資,制定規劃,組織隊伍,掀起對薄膜太陽電池的研究熱潮,三十幾年來在研究和開發應用方面均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薄膜太陽電池主要涉及非晶矽(a-Si:H)、銅銦鎵硒(Cu(In、Ga)Se2,CIGS)和碲化鎘(CdTe)光伏電池和集成組件,在本文中主要討論的是目前商業化最成熟的非晶矽太陽電池。
  • 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鈣鈦礦太陽電池是光伏領域近年來興起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由於其優良的自組裝特性、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能夠通過簡單的低溫溼法工藝實現大面積的太陽電池組件製備、原材料的豐富低廉和器件效率的飛速發展,使得其在未來的商業化應用中呈現出巨大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