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納米所信息可視化研究 取得新進展

2021-01-09 騰訊網

智能超級電容器電極通過圖案和背景顏色的交互變化來展示其能量存儲狀態變化

超級電容器因其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等特點而被認為是最有應用前景的新型儲能裝置,在交通、電力、通信、國防、消費性電子產品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市場潛力。近年來,人們通過新材料開發繼續提高超級電容器的性能,並賦予其新的特色和功能(如輕質、柔性、可編織等),以使其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生產中。

一個大膽而令人振奮的設想是能否開發出一種創新性的超級電容器,並賦予其智能化新特性。「智能化」意味著超級電容器本來只能執行單純能量存儲的功能,智能化後不需要複雜的電路設計,即可獲得與人互動的能力,例如將自身性能數據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並進行交互處理。

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趙志剛課題組開發出一種智能超級電容器電極有助於這一問題的解決。這種智能超級電容器電極以氧化鎢(W18O49)納米線和聚苯胺(PANI)為電極活性材料,通過圖案化製備加工而成,氧化鎢(W18O49)組成圖案「SINANO」,聚苯胺(PANI)組成背景。該電極具有豐富的顏色變化,且電容性能優異,可以通過其圖案和背景顏色的交互變化來展示其能量存儲狀態(如圖)。當一種組分著色時,另一種組分即為透明色。隨著能量儲存和釋放過程進行,圖案(W18O49)和背景(PANI)顏色發生相應的交互變化。該研究結合了普通超級電容器能量儲存的功能和電致變色的可視變化,賦予了超級電容器「智能化」新特性,為超級電容器的未來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該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期刊《納米快報》(NanoLetters,2014,14,21502156)上。上述科研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科研基金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張智軍課題組在新型納米藥物載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興趣。在此基礎上,該研究組進行了氧化石墨烯用於序貫遞送siRNA和DOX的研究。研究發現,陽離子聚合物聚乙烯亞胺(PEI)修飾的氧化石墨烯轉染具有靶向腫瘤抗凋亡蛋白Bcl-2的siRNA進入細胞後,能顯著的抑制Bcl-2蛋白的表達。
  • 蘇州納米所高粘度油水分離研究取得新進展
    蘇州納米所高粘度油水分離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6-05-18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然而,因海洋漏油、工業廢油和生活用油等產生的含油廢汙水也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危害人類健康,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新挑戰,油水分離也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研究課題。在油水分離中最令人頭疼的難題之一是原油、重油等高粘度油的分離或漏油處理,該類油極易粘附並汙染分離材料和設施,造成其功能失效,很多超浸潤材料也不能倖免。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可穿戴式纖維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最近,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李清文團隊在柔性可穿戴器件研究方向取得了新進展。 基於碳納米管纖維的非揮發全碳記憶器件研究表明,電池的效率可高達3.03%,彎折次數1000次依然能保持初使效率,且在空氣中的穩定性大於96小時。
  • 蘇州納米所陸書龍團隊在柔性高效多結太陽電池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2020-12-28 09:18:41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 蘇州納米所GaN核電池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對於常規的窄帶半導體核電池(如Si、GaAs等),GaN貝塔伏特效應核電池具有更高的輸出功率和轉換效率優勢,是新一代新型核電池的後起之秀。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納米加工平臺陸敏副研究員及其團隊使用以藍寶石為襯底的GaN晶片,經過不懈的理論模擬和微加工工藝的摸索,終於成功研製出GaN核電池原型器件。
  • 一維納米材料光學可視化研究獲進展
    納米技術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生活面貌,航天、航海、微電子、信息、食品、服裝、醫藥等眾多領域都應用了各種各樣的納米材料。納米材料按照其形貌可以分為零維、一維、兩維以及三維納米材料等。其中一維納米材料如碳納米管等由於其優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便於構建多級結構等優勢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在一維納米材料的研究中,最關鍵而同時又是最困難的一個步驟在於如何製取、操縱和應用具有完美結構的單根一維納米材料,從而充分展示其優異性能。由於一維納米材料的長度可以達到毫米級甚至釐米級以上,而其直徑卻往往只有幾個納米,這種跨越多個數量級的尺度範圍為其研究帶來了極大困難。
  • 蘇州納米所高性能鋰二次電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張躍鋼與藺洪振團隊分別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製備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選用原位光譜手段研究其相關作用機制。研究人員優化調控三維石墨烯的孔隙結構及其功能團,實現對可溶的多硫化物的物理與化學強吸附作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21, 193);利用原位化學聚合的方式,增強三維石墨烯/碳納米管的複合納米材料的結構穩定性,實現高面積載量(10.2 mgcm-2)硫正極的長壽命穩定循環(圖1)(Nano Energy, 2017, 40, 390)。
  • 蘇州納米所在矽襯底InGaN基半導體雷射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蘇州納米所在矽襯底InGaN基半導體雷射器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6-08-18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針對這一關鍵科學技術問題,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楊輝領導的III族氮化物半導體材料與器件研究團隊,採用AlN/AlGaN緩衝層結構,有效降低位錯密度的同時,成功抑制了因矽與GaN材料之間熱膨脹係數失配而常常引起的裂紋
  • 蘇州納米所在柔性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方面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印刷電子中心趙建文研究團隊專注於高性能可印刷墨水批量化製備、印刷碳基電子器件和電路構建及其在新型領域中的應用研究。近年來在印刷薄膜電晶體器件、電路和類神經元電子器件等方面發表研究論文20多篇(如JMCC, 2020, 8, 6914-6922; Carbon, 2020, 163, 145-153; Adv. Fun.
  •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5-02-03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肖建平、潘秀蓮和中科院院士包信和等基於碳納米管的納米限域催化理論研究取得新進展
  • 蘇州大學科研團隊在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交匯點訊 鉑基納米材料在越來越多的能源和催化領域中展現出良好的應用潛力,因此鉑基納米材料的可控制備及其能源催化應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價值。蘇州大學材料與化學化工學部黃小青教授帶領的團隊在該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近日,團隊開展的「面向燃料電池應用的多組分鉑基納米材料研究」榮獲2019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 中國科大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揭牌儀式在蘇州納米所舉行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萬立駿和蘇州納米所所長楊輝為學院揭牌。   楊輝致歡迎辭,介紹了蘇州納米所和中國科大合作的歷程,共建「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是秉承「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雙方將持續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推進中國科大「雙一流」的建設工作。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隨著研究深入,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邸江濤等與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  為解決上述問題,蘇州納米所研究員李清文團隊與Ching-ping Wong團隊合作,設計並製備出Zn-CuO@MnO2納米線陣列電極;使用Zn0.11CuO@MnO2作為核電極(正極)、生長在碳納米管薄膜上的VN納米線陣列作為負極,包覆在核電極表面組裝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AFM》,高性能鋰金屬電池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在前期的硫正極研究中,從納米材料結構設計與表面功能化出發(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2016, 321, 193;Nano Energy, 2017, 40, 390),製備出不同的活性納米催化劑複合材料(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2020, 12, 12727;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2020
  • 超短碳納米管電學性能研究取得進展
    自1991年被發現以來,碳納米管因其在眾多領域的應用前景吸引了廣泛關注尤其是在納米電子學領域,由於單壁納米碳管隨直徑和手性的不同,可以具有金屬或半導體的導電特性,將可能取代傳統的矽電子器件,獲得更高的效率與集成度。但是隨著納米電子器件尺寸的進一步縮小,碳管的長度對電學性能的影響逐漸成為人們所關注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所陳立桅研究員課題組長期從事單壁碳納米管的電學性能研究。
  • 納米限域研究取得新進展
    相關方法和實驗結果以研究論文形式(Article)發表在最近一期的《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131(2009)13722-13727),被認為是「一種對納米孔催化反應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的發明。 納米限域效應在光學、電子器件以及催化反應等領域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分子在納米限域空間中的吸附和反應動力學一直受到理論和實驗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 大連化物所碳納米管限域催化研究工作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張帆、潘秀蓮和包信和等在碳納米管的限域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該研究團隊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了這種納米級空間和電子結構可形成獨特的限域環境,導致組裝在其內部的金屬納米粒子和氣體分子的特性發生變化,從而可能改變分子吸附活化模式甚至反應路徑,提出了「碳納米管的催化協同限域效應」的
  • 蘇州納米所高通量微生物培養晶片研究取得進展
    最近,中科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國際實驗室的甘明哲博士設計開發了一種用於細菌平行懸浮培養的多通道微流控晶片(圖1),可以一次進行多個細菌培養實驗。該晶片在7.5×5 cm2面積上集成32個獨立平行的細菌培養單元,每個單元的培養液需求量極少,僅為50nL。在集成的氣動微泵驅動下,培養單元內的液體能夠循環流動,帶動細菌在培養液中懸浮生長,且液體流速基本一致,適合進行平行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