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2020-09-24 材料分析與應用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由於人工突觸器件能夠將傳感器信號轉變成類神經信號,有望實現與生物神經信號的兼容,構建智能、高效的人機互動界面。因此,人工突觸器件在仿生感知領域也受到了廣泛關注。隨著研究的深入,雖然器件的工作原理得到了一定解釋,相關材料、製備工藝和器件結構也不斷得到優化,但是,目前大多數研究均聚焦於器件對生物突觸功能的模擬,對於仿生感知系統所必要的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尚處於初步階段,其次,基於硬質襯底上製備的人工突觸器件也無法滿足與生物體等柔性系統兼容的需求。

針對上述問題和需求,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所的張珽研究團隊分別從信息感知-信號傳遞-信息處理角度出發,對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器件進行了深入探索並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視覺作為生物獲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感知系統,對生物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人工突觸器件通常需要通過連接傳感器來模擬神經感知系統的生物學功能,造成了硬體冗餘、功耗和延遲,因此,受到蜜蜂視覺系統的啟發,本研究使用氧化鋅納米線和海藻酸鈉設計製備一種具有光感知功能的柔性仿生突觸電晶體,集成了視覺感知和信息處理的功能,器件同時對電信號和光信號刺激響應的特點,可以在電信號和光信號的共同作用下,實現短時突觸可塑性與長時突觸可塑性的轉換。此外,通過對此突觸電晶體器件的陣列化製備,實現了在不同電壓下光信號記憶水平的調節,實現了對生物視覺感知功能的初步模擬 (Bioinspired flexible, dual‐modulation synaptic transistors toward artificial visual memory systems. Adv. Mater. Technol. 2020, 5, 1900888)。

 圖1. 基於氧化鋅納米線和海藻酸鈉製備的具有光感知功能的柔性仿生突觸電晶體。


  在神經信號傳遞過程的模擬方面,研究人員通過器件材料的選擇和優化,結合生物痛覺感知機制,以摻雜高氯酸鋰的聚氧化乙烯(PEO: LiClO4)和半導體型單壁碳納米管(s-SWCNTs)為溝道材料,製備了雙層結構的憶阻器人工突觸器件,實現了對生物痛覺傳遞和感知功能的模擬 (Bio-inspired flexible artificial synapses for pain perception and nerve injuries. npj Flex. Electron. 4, 3 (2020))。器件受到脈衝電信號刺激時,輕度刺激(<1.4 V)會使突觸後信號增強,較強刺激(>1.4 V)會抑制突觸後信號。這些行為類似於疼痛的感知、傳遞以及神經系統的保護功能。器件工作的主要原理是PEO: LiClO4的載流子與s-SWCNTs中的官能團、缺陷之間的相互作用。具體地,輕度刺激時,突觸後信號的增強是由於載流子的遷移和對缺陷的填充來實現的;刺激較重時,較大的電壓會導致Li+ 嵌入到s-SWCNTs中,使載流子的運動受到限制,載流子濃度降低,從而導致突觸後信號的減弱。


  圖2. PEO: LiClO4/s-SWCNTs構成的模擬生物痛覺傳遞和感知功能的柔性人工突觸器件及其痛覺感知功能的實現。


信號處理作為仿生感知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系統性能的有著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人員通過對生物神經系統中的G蛋白受體信號傳輸過程的模擬和上述雙層結構憶阻器的優化設計,製備了由還原氧化石墨烯(rGO)和殼聚糖(CS)構成的憶阻器柔性仿生人工突觸 (Biological receptor inspired flexible artificial synapse based on ionic dynamics. Microsyst. Nanoeng. 10.1038/s41378-020-00189-z)。CS中的質子和rGO中的官能團分別對應生物體中配體和受體的作用機制,載流子在官能團的躍遷作用產生了溝道電流,但由於受到 rGO 中缺陷的限制作用,器件呈現出空間電荷限制電流(SCLC)的導電機制。通過不同強弱程度的電信號刺激,可以對器件溝道特性進行調控,實現對生物突觸短期可塑性和長期可塑性的模擬以及類似人腦的記憶和遺忘功能,此研究工作有望為類腦信息處理系統的構建提供研究基礎。


  圖3. rGO/CS構成的雙層結構憶阻器柔性仿生人工突觸及其基本突觸性質。

  

基於上述研究成果,研究團隊在《材料導報》發表了受邀綜述,題為「柔性人工突觸:面向智能人機互動界面和高效率神經網絡計算的基礎器件和材料」 (材料導報, 2020, 34(1): 1022-1049.)。對人工突觸器件發展現狀、潛在應用和瓶頸問題進行了闡述,並結合團隊研究成果,提出了柔性、低功耗人工突觸器件在仿生感知領域的潛在應用。

以上相關成果主要作者是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陸騏峰博士和博士研究生孫富欽,通訊作者為張珽研究員。上述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中心等支持。

相關焦點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信息可視化研究 取得新進展
    智能超級電容器電極通過圖案和背景顏色的交互變化來展示其能量存儲狀態變化超級電容器因其高功率密度、長循環壽命等特點而被認為是最有應用前景的新型儲能裝置,在交通、電力、通信、國防、消費性電子產品等眾多領域有著巨大的應用價值和市場潛力
  • 【技術專區】蘇州納米所在可穿戴纖維器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柔性纖維狀可編織電學器件正處於蓬勃發展階段。柔性纖維狀的電學器件,如纖維狀鋰離子電池、纖維狀太陽能電池、纖維狀記憶存儲器及纖維狀超級電容器,可以編織成各類織物,與人們日常穿戴結合起來,用於製備智能織物。碳納米管纖維,以其柔性、質輕、高導電及多級界面等特點非常適合作為柔性的導電電極。
  • 蘇州納米所陸書龍團隊在柔性高效多結太陽電池研究方向取得新進展
    柔性高效太陽電池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智能可穿戴裝備等領域有重要應用。針對柔性高效III-V化合物半導體多結太陽電池製備中存在的光電流匹配的多結材料高質量生長以及大尺寸外延材料的剝離和轉移等技術難題,中科院蘇州納米所陸書龍研究團隊開展了長期的研究,近期取得了重要進展。  在基於兩步鍵合轉移方法製備的33.13%的倒置三結GaInP/GaAs/InGaAs(J. Cryst.
  • 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等在高性能柔性儲能器件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研究員邸江濤等與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  為解決上述問題,蘇州納米所研究員李清文團隊與Ching-ping Wong團隊合作,設計並製備出Zn-CuO@MnO2納米線陣列電極;使用Zn0.11CuO@MnO2作為核電極(正極)、生長在碳納米管薄膜上的VN納米線陣列作為負極,包覆在核電極表面組裝同軸非對稱超級電容器。
  • 中國科大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揭牌儀式在蘇州納米所舉行
    中國科大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揭牌儀式在蘇州納米所舉行 2016-05-27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萬立駿和蘇州納米所所長楊輝為學院揭牌。   楊輝致歡迎辭,介紹了蘇州納米所和中國科大合作的歷程,共建「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學院」是秉承「全院辦校,所繫結合」的辦學方針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雙方將持續在科研、教學、人才培養和隊伍建設等方面深度融合,共同推進中國科大「雙一流」的建設工作。
  • 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inspired actuators: from mono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 深圳先進院【綜述】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 「前沿技術」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
    ---------- 獲取更多信息,請關注我們----------受美國海軍研究署資助,休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用柔性電子材料製造出可拉伸柔性人工突觸,具有成對脈衝易化、短期記憶、長期記憶和濾波等特性,可用於類腦計算
  • 化學所有機薄膜電晶體多功能化研究獲進展
    賦予OTFT傳感器仿生信號處理功能是推動相關器件向生物電子應用方向發展的關鍵點。  在中科院戰略先導研究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化學所有機固體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OTFT觸覺系統的構建方面取得新進展。
  • 湖南大學在類細胞型智能仿生系統的構築及應用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模擬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利用人工設計的功能模塊構築具有特定的細胞行為或功能的智能仿生系統有助於闡明生命活動的相關規律,為構建高性能生物傳感器和疾病治療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相關研究已經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們的廣泛關注並成為了新的研究熱點。
  • 蘇州納米所信息成功研發智能超級電容器
    近年來,人們通過新材料開發繼續提高超級電容器的性能,並賦予其新的特色和功能(如輕質、柔性、可編織等),以使其更好地應用到實際生活和生產中。   一個大膽而令人振奮的設想是能否開發出一種創新性的超級電容器,並賦予其智能化新特性。
  • 成會明院士訪問蘇州納米所
    成會明院士訪問蘇州納米所 2016-01-12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字體:語音播報   1月6日下午,中國科學院院士成會明赴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訪問
  •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寧波材料所在柔性氧化物神經形態電晶體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2018-11-26 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 【字體:突觸作為人腦認知行為的基本單元,是神經元間發生聯繫的關鍵部位,是構建人工神經網絡的重要出發點。在突觸仿生電子學方面,目前的研究主要包括兩端阻變器件和三端電晶體,這類器件已經模仿了一些從簡單到複雜的各種突觸功能和神經元功能,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
  • ACS Nano:柔性碳納米管突觸電晶體,用於神經電子皮膚應用
    本文要點:一種模仿生物的感覺電子皮膚系統,通過柔性SWCNT人工突觸電晶體實現生物突觸的神經功能成果簡介 儘管已經有許多關於在剛性基板上實現人工突觸電晶體的報導,但是使用柔性器件有可能實現更大範圍的應用。本文,報告了使用高載流子遷移率半導體單壁碳納米管在超薄柔性基板上構建的人工突觸薄膜電晶體。柔性突觸電晶體的突觸特性包括長期/短期可塑性,尖峰幅度相關的可塑性,尖峰寬度相關的可塑性,成對脈衝促進和尖峰時間相關的可塑性。
  • 蘇州納米所高粘度油水分離研究取得新進展
    蘇州納米所高粘度油水分離研究取得新進展 2016-05-18 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 然而,因海洋漏油、工業廢油和生活用油等產生的含油廢汙水也嚴重破壞生態環境、危害人類健康,成為人類生存發展的新挑戰,油水分離也成為全世界共同的研究課題。在油水分離中最令人頭疼的難題之一是原油、重油等高粘度油的分離或漏油處理,該類油極易粘附並汙染分離材料和設施,造成其功能失效,很多超浸潤材料也不能倖免。
  • 先進材料:用於新興柔性智能電子的纖維素基功能材料研究進展
    當前,對用於個性化行動裝置、人機互動界面、可穿戴醫療保健器件和仿生智慧機器人等的柔性電子產品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纖維素是眾所周知的天然生物基聚合物,具有眾多優異性能(低成本、可更新性、易加工性和生物降解性,以及優異的機械性能、介電性、壓電性和可轉換性)。由於其多種優勢,纖維素經常被用作柔性電子器件的基材、粘合劑、介電層、凝膠電解質和衍生的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