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學在類細胞型智能仿生系統的構築及應用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2020-09-05 小材科研

細胞是組成生命體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細胞結構精密,功能複雜,是自然演化的智能系統。模擬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利用人工設計的功能模塊構築具有特定的細胞行為或功能的智能仿生系統有助於闡明生命活動的相關規律,為構建高性能生物傳感器和疾病治療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相關研究已經引起了科研工作者們的廣泛關注並成為了新的研究熱點。

圖1.從細胞中提取的細胞膜囊泡保留了細胞膜的結構和組分。(摘自Research, 2019, 6523970)。

圖2.可逆調控DNA納米結構在細胞膜囊泡表面組裝與解組裝(摘自J. Am. Chem.Soc., 2017, 139, 12410-12413)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湖南大學生物學院譚蔚泓院士團隊劉巧玲課題組一直致力於類細胞型智能仿生系統的構築和應用的研究。建立了可用於細胞仿生模型的細胞膜囊泡製備新方法(Research, 2019, 6523970)。在此工作的基礎上,該小組將膽固醇修飾的DNA納米結構錨定在囊泡表面,實現了對囊泡表面結構的靈活操控(J. Am.Chem. Soc., 2017, 139, 12410-12413),從而為將細胞膜囊泡作為細胞仿生模型進行功能化仿生系統的構築奠定了基礎。

圖3.構築可動態響應外界環境刺激的細胞膜囊泡仿生系統(摘自J. Am. Chem.Soc., 2019, 141, 6458-6461)。

在上述研究的基礎上,根據細胞仿生的研究思路,結合DNA納米技術,該小組設計了可動態響應環境刺激的智能仿生系統。該仿生系統通過對刺激分子的「識別」和「清除」來調控細胞膜囊泡表面DNA分子的組裝狀態,從而實現對刺激物的變化的動態響應。該系統可多次應對環境的刺激,並表現出良好的循環響應性(J. Am. Chem. Soc., 2019, 141, 6458-6461)。該研究為構築具有環境響應性的人工信號傳導系統提供新思路,有助於研究和開發新型仿生傳感器。


圖4.人工信號網絡驅動的仿生系統示意及實驗結果圖((摘自Nature Commun., 2020, 11,978)。

最近,該小組進一步採用DNA納米技術構築功能模塊,利用DNA分子間的動態鏈置換反應構築基於DNA分子組成的「信息處理器」來調節囊泡內部組分對外界環境的響應。通過使用核酸適體作為組成信號系統的激活單元,DNA熵驅動的鏈置換反應作為信號傳遞與驅動單元,同時設計串聯的信號反饋單元,建立一種在囊泡內部對外界特定分子刺激產生響應的人工信號網絡系統,實現細胞膜囊泡對外界環境刺激的智能調節和反饋(Nature Commun., 2020, 11, 978)。這種基於DNA分子的人工信號網絡系統充分展示了細胞膜囊泡巨大的構造潛力,為模擬細胞與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與信息傳遞提供了研究平臺,豐富了新型智能仿生系統的設計思路和方法。

來源:湖南大學

相關焦點

  • CCS Chemistry | 湖南大學袁荃:構築仿生近紅外光合細胞,拓展納米...
    利用分子間的弱相互作用製造和模擬各種智能生物結構是自組裝和仿生科學的研究興趣和目標。近期,湖南大學袁荃課題組向光合細菌學習,基於材料分級組裝成功構建了一種具有優異近紅外光熱響應性能的仿生光合細胞。
  • 湖南大學在基於鈣鈦礦微納半導體光電器件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
    光電探測器作為光電系統中接收端的核心器件,其性能指標直接影響到光電系統的整體性能。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鄒旭明副教授聚焦新型半導體材料光電器件的研究,近期取得了系列進展,在國際高水平刊物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傳統光電探測器存在靈敏度低、噪聲高、光譜帶寬不足、光學結構設計複雜等缺點。
  • 深圳先進院等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bioinspired actuators: from monofunction to multifunction
  • 深圳先進院【綜述】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工所納米調控與生物力學研究中心杜學敏研究團隊與香港中文大學張立副教授合作在Wiley旗下期刊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上發表仿生智能驅動器研究進展綜述Intelligent polymer-based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化學所在仿生伯胺催化高效構建手性季碳中心方面獲系列進展
    手性季碳中心廣泛存在於藥物、天然產物等生物活性化合物中, 在生物醫學、藥學領域具有重要地位,其合成一直是不對稱催化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具有極大挑戰性。最近,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羅三中課題組研究人員依託仿生催化理念,開發了系列伯胺催化的高效不對稱反應,實現了多種手性季碳中心的構築(圖1)。為手性醫藥中間體、生物活性分子的便捷合成提供了新的策略。
  • 化學所有機薄膜電晶體多功能化研究獲進展
    賦予OTFT傳感器仿生信號處理功能是推動相關器件向生物電子應用方向發展的關鍵點。  在中科院戰略先導研究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支持下,化學所有機固體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OTFT觸覺系統的構建方面取得新進展。
  • 我國科學家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蘭州化物所仿生關節軟骨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科學家開展了大量水凝膠摩擦學相關的研究工作,以期獲得與人體關節相媲美的超低摩擦係數和高承載的水凝膠材料。然而,具有良好潤滑性能的水凝膠機械性能較差,而提高力學性能後又不能獲得很好的潤滑性能。水凝膠的這些缺陷以及潤滑與強度的矛盾使得水凝膠在關節軟骨替換材料領域的實際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 蘇州納米所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帶來革命性變化,同時也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新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湖南大學譚勇文教授團隊在納米多孔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二維金屬化合物因為其獨特的物理化學特性被視為一種理想的多功能材料,其中將二維材料構築成三維結構能夠滿足應用中的特定要求,而受到廣泛關注。然而,目前的方法面臨合成材料尺寸小、均勻性差和可控性不足等問題。因此,尋求一種高效普適合成具有三維結構的二維金屬化合物的方法成為了迫在眉睫的任務。
  • 廈大仿生納米藥物系統研究取得新進展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日,Nature Communications 在線發表了廈門大學劉剛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他們利用基因工程和仿生礦化技術製備出具有優異磁-熱轉化能力及納米酶催化性能的磁性蛋白納米籠(eMIONs),成功克服了臨床
  • 湖南大學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紅網時刻12月10日訊(記者 何青 通訊員 周娉 任彬彬)近日,湖南大學聯合英國布裡斯託大學、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在人造細胞生理效應研究領域取得創新突破,發展了一種產生一氧化氮的人造細胞,具有血管舒張的生理效應。
  • 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作者:李峻柏等 來源:《應用化學
  • 湖南這位教授科研取得系列進展,成果5次登上國際知名期刊!
    光電探測器作為光電系統中接收端的核心器件,其性能指標直接影響到光電系統的整體性能。近期,湖南大學物理與微電子科學學院鄒旭明副教授聚焦新型半導體材料光電器件的研究,取得了系列進展,在國際高水平刊物上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研究得到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先導專項及湖南省自然科學基金相關項目的支持。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廈門大學劉剛教授團隊在仿生納米藥物系統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廈門大學分子疫苗學和分子診斷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分子影像暨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劉剛教授團隊在國際知名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線發表了題為「Genetically engineered magnetic nanocages for cancer magneto-catalytic
  • 鈣鈦礦預應力工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石家莊鐵道大學材料學院趙晉津教授團隊聯合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呂堅團隊,在金屬滷化物鈣鈦礦應變工程與各向異性耦合性能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該成果發表在國際材料類權威期刊石家莊鐵道大學為第一單位,石家莊鐵道大學博士焦憶楠、本科生王漢文和香港城市大學(深圳研究院)博士易聖輝為共同第一作者。近年來,金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化效率不斷提高,現有最高紀錄值超過25%,這引起了各國科學家們的廣泛興趣和重視。
  • 智能所在多功能表面增強拉曼散射基底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所仿生功能材料研究中心納米材料和環境監測實驗室的劉錦淮研究員、楊良保副研究員等,在可循環多功能的表面增強拉曼散射(Surface Enhance Raman Scattering-SERS)基底的製備和檢測方面取得了系列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