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2020-08-27 南方科技大學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同時,蔣偉應邀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發表了評述文章,課題組還應邀在國際著名化學綜述期刊《化學研究述評》(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和《化學學會評論》(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發表綜述文章,系統總結關於「仿生分子識別」的研究理念及進展。

分子識別是生命現象的基礎,在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生物醫藥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大環主體是研究分子識別的重要工具。然而,與生物受體相比,已知的大環主體在鍵合強度、識別選擇性、自適應性、客體範圍等方面還有很多不足,嚴重限制了其應用範圍。這或許是因為現有大環主體在結構上相對比較單一,缺乏生物受體的結構特點。自2013年以來,蔣偉課題組通過模擬生物受體的結構特徵,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仿生結構特色的大環主體,解決了分子識別領域的一系列難題,並探索了其在分析傳感、智能材料、分子機器、自組裝等領域的應用。


圖1 手性大環主體的結構模型

手性分子識別是生命功能的基礎,這源於生物受體對手性底物的高選擇性識別。但對於合成受體來說,水相手性識別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該課題組通過模擬生物受體的空腔特徵,合成了一對空腔內具有氫鍵位點的手性大環主體(圖1)。該大環主體在水中實現了手性分子的選擇性識別。同時,該大環主體也可用於非手性環境汙染物—二惡烷的光譜檢測和手性化合物ee值的光譜測定。該研究成果發表於中國化學會旗艦期刊CCS Chemistry(CCS Chem. 2020, 2, 440),2019級南科大-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培博士生陳昭、蔣偉課題組博士後柴洪新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圖2 仿生空腔識別有機分子的圖示

生物受體可以有效地利用非共價鍵作用和疏水效應實現對有機底物的高效選擇性識別(圖2)。相反,大多數合成主體對有機底物的識別選擇性和強度較差。該課題組近期研究發現醯胺萘管能有效地利用疏水作用和氫鍵作用實現對部分有機客體及有機藥物分子的選擇性強鍵合,進而實現了部分水溶性較差的藥物分子的增溶。這一研究在藥物科學領域具有較高的應用潛力。該研究成果被中國化學會旗艦期刊CCS Chemistry接收(CCS Chem. 2020, doi: 10.31635/ccschem.020.202000288),2016級南科大-澳門大學聯培博士生馬延龍為論文第一作者。

圖3 醯胺管芳烴的分子識別動力學機制

生物受體的構象變化是變構效應、信號傳導等眾多生物功能的基礎。具有構象自適應性的大環主體可以作為簡化模型,用於揭示生物分子識別的構象變化機制。在該課題組最近關於醯胺管芳烴的研究中,首次直接觀察到了基於「構象選擇」機理的分子識別行為(圖3),並詳細闡述了「構象選擇」識別機理的熱力學與動力學機制。該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20, 11, 2740),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研究助理教授楊留攀為論文第一作者。

圖4 具有氧化還原性質的萘籠

蔣偉課題組設計合成了柔性的萘基分子籠(naphthocage)。萘籠對有機陽離子表現出了極強的鍵合,最高可達1010 M-1,這顛覆了人們對柔性主體分子識別能力的認識,挑戰了「預組織的結構才能有強鍵合」的傳統觀念。最近,該課題組發現萘籠具有氧化還原性質,可用於電化學控制陽離子的釋放(圖4)。這種特性有望用於製備電化學刺激響應性材料。該研究成果發表於《美國化學會志》(J. Am. Chem. Soc. 2020, 142, 3306),2016級南科大-柏林自由大學聯培博士生賈飛為論文第一作者。

圖5. 部分順式萘基分子管的結構

蔣偉課題組發表在Accounts of Chemical Research上的綜述論文,以「萘基分子管:具有仿生空腔特徵的大環主體」(Naphthotubes: Macrocyclic Hosts with a Biomimetic Cavity Feature)為題,介紹了該課題組近年來在內修飾萘基分子管方面的研究進展(圖5)。論文從內修飾萘基分子管的設計理念、模塊化合成、分子識別以及其在分析傳感、智能材料、分子機器、自組裝等領域的應用等多個方面對這類大環主體進行了歸納總結,並對「內修飾」理念在新型大環主體的設計與應用進行了展望(Acc. Chem. Res. 2020, 53, 198)。楊留攀為論文第一作者。

圖6 具有芳香側壁的構象自適應大環

發表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的綜述論文以「具有芳香側壁的構象自適應大環」(Conformationally Adaptive Macrocycles with Flipping Aromatic Slidewalls)為題(圖6),總結了具有芳香側壁的大環主體的構象變化特徵、主客體性質,並展示了其在手性傳感、刺激響應自組裝、分子開關等方面的應用。重點闡述了蔣偉課題組關於管芳烴、萘籠等大環主體的研究進展(Chem. Soc. Rev. 2020, DOI: 10.1039/D0CS00341G),南科大高級研究學者王小平、2016級南科大-柏林自由大學聯培博士生賈飛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圖7 稜柱芳烴的優化結構模型

此外,該課題組近期還在《德國應用化學》發表了以「稜柱芳烴:一種新興的萘酚基大環芳烴」(Prismarene: An Emerging Naphthol-Based Macrocyclic Arene)為題的評論性文章,對近期發表的新型大環主體(圖7)進行了評論與展望(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3423),楊留攀為論文第一作者。

上述論文中發表在《美國化學會志》的研究成果由南科大與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合作完成,發表在CCS Chemistry上關於「藥物分子識別」的研究成果由南科大與澳門大學合作完成,蔣偉均為共同通訊作者;其餘5篇論文,蔣偉均為唯一通訊作者,南科大為唯一通訊單位。

以上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廣東省「特支計劃」、深圳市科創委、深圳市「鵬城學者」、廣東省催化化學重點實驗室和深圳市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等項目或人才經費的支持以及南方科技大學分析測試中心、科學與工程計算中心的大力支持。

相關焦點

  • 南科大程然團隊在計算智能及應用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科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簡稱「計算機系」)程然課題組在計算智能及其應用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進展,在IEEE Transactions 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 南科大近期發表了這些科研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副教授何川課題組在「構建雜原子中心手性」領域取得了兩項重要研究進展。取得多項研究成果近期,南科大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簡稱「計算機系」)程然課題組在計算智能及其應用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進展,在IEEE Transactions on
  • 南科大程春團隊在納米科學與技術領域取得多項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副教授程春課題組在智能系統、能源器件、二維材料生長等多個領域取得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ACS Nano、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 分子印跡領域取得重要研究突破
    分子印跡是製備具有類似抗體或酶專一性仿生識別材料的重要技術,在生物傳感、親和分離和疾病診斷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但是,蛋白質等生物分子的普適、高效印跡製備是分子印跡領域中的重要挑戰,傳統方法難以同時滿足不同大小的生物分子的印跡,更無法對印跡過程進行精確控制。    生命分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劉震教授的研究團隊通過長期硼親和材料的研究,提出硼親和可控定向表面印跡法。
  • 南科大科研成果匯總
    李貴新課題組發表「非線性光學超構表面」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南科大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李貴新課題組與倫敦國王學院物理系教授南科大化學系教授權澤衛課題組在新型納米合金材料領域取得最新進展,該成果以「Novel Bi-Doped Amorphous SnOx Nanoshells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into Formate at Low Overpotentials」為題發表在材料領域頂級期刊《先進材料》(
  •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同濟大學車順愛課題組在手性分子檢測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來源:化學科學與工程學院   時間:2020-05-29  瀏覽: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有機和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6篇論文,包括《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2篇,《中國科學:化學》(SCIENCE CHINA Chemistry
  • 南科大郭旭崗團隊n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近期,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簡稱「材料系」)教授郭旭崗課題組在n型(電子傳輸型)有機和高分子半導體材料方面取得重要研究進展,先後在材料和化學領域高水平期刊連續發表5篇論文,包括《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2篇,《德國應用化學》(Angewandte Chemie),《先進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中科院多項成果入選中國生命科學領域十大進展 原標題:   央視網3月17日訊 據中科院網站消息,3月16日,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發布了2016年度「
  • 我省在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創新成果
    西部網訊(陝西廣播電視臺《陝西新聞聯播》記者 陝西臺 劉松燾 楊凌臺 孫雅楠 何家岐)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專家團隊經過15年潛心研究,在我國肉牛基礎研究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的創新性成果。2006年開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昝林森教授的科研團隊開始了中國肉牛重要經濟性狀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經過15年的科研攻關,他們首次解析了中國不同地區的代表性地方黃牛遺傳多樣性和起源進化,豐富了世界上牛的遺傳變異資料庫,研發出首個中國黃牛高密度SNPs晶片,打破了國際晶片的壟斷。這一研究成果也加快了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的選育進程,突破了傳統肉牛育種周期長、難度大、效率低等卡脖子技術難題。
  • 南科大李貴新課題組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最新科研成果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教授李貴新課題組與英國伯明罕大學、德國帕德博恩大學等機構合作在用於冷原子產生的超構表面光學晶片方面取得最新進展,相關成果以「A Dielectric Metasurface Optical Chip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ld Atoms」為題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雜誌。
  • 南科大何鳳團隊在三維網絡受體上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何鳳團隊在三維網絡受體設計和合成領域取得豐碩研究成果,先後在Angewandte Chemie,CCS Chemistry 和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等國際著名期刊上發表多篇論文。
  • 11個項目獲深圳科技獎自然科學獎,南科大科研成果佔據「半壁江山」
    而項目組中的王春明、何洪濤等人都長期從事拓撲物性研究,南科大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此次,共有9個項目獲得了自然科學類二等獎,其中4個花落南科大,顯示了南科大在基礎科研方面的實力。近年來,譚斌教授課題組在有機催化構建軸手性化合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軸手性分子存在於許多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天然產物中,在不對稱催化領域作為手性配體或催化劑也被普遍使用,但直接構建軸手性化合物的催化不對稱合成方法仍然有限。以前,合成軸手性化合物的方法主要集中在金屬參與的不對稱催化和手性拆分,而不對稱有機催化直到近年來才引起大家的重視。
  • 南科大景志成團隊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系副教授景志成團隊及合作者在地球深部碳循環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 上在線發表。碳是構成地球生物和化學能源的基本元素,亦是影響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因素。
  • 深圳RHD血型研究填補國際相關領域多項空白
    新華網深圳10月28日電(廣東頻道記者 李南玲) 深圳市血液中心和輸血研究所的部級科研課題《中國人Rh血型分子背景研究和HD基因分子方法的建立》日前通過專家認證。
  • 南科大副教授王愷團隊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下簡稱「電子系」)副教授王愷課題組在鈣鈦礦發光二極體領域取得系列研究進展,先後在信息材料和光學領域高水平期刊Advanced Materials,ACS Energy Letters,Communications
  • 化學所在仿生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江雷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仿生納米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並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最近應邀在《化學研究報導》雜誌上發表綜述文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該小組的工作。    該課題組從具有特殊表面性能的生物體出發,選擇幾種典型的生物體表面進行重點研究,揭示了以下幾種生物表面特殊浸潤性的機理:通過對荷葉表面結構的研究,發現其表面的微米/納米結構與表面植物蠟的協同作用是引起自清潔性的關鍵;通過對水稻葉表面存在液滴滾動的各向異性的機理研究,發現該現象是由於其表面微/納米結構的定向排列的結果;通過對水黽的腿部微結構的研究,揭示了水黽穩定的水上運動特性是源於特殊的微
  • 南科大的2019年:創新,再創新!
    2019年,南科大科研成果繼續彰顯實力,在論文發表、科研立項、院系學科建設、科研平臺建設、產學研等方面取得亮眼的成績。學校以創知推動創新,創新帶動創業的科研工作大格局正在形成,正在國內外的學術領域發揮越來越突出的影響力,以一流學術成果推動一流大學建設。
  • 南科大付成龍團隊在人體運動增強機器人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南方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系(簡稱「機械系」)教授付成龍研究團隊在人體運動增強機器人領域取得系列重要研究進展,相關成果發表於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ASME
  • 分子印跡與蛋白識別
    分子印跡是模擬抗體和酶的專一識別性能的重要仿生識別技術。分子印跡材料在滿足人工抗體選擇性和特異性要求的同時, 還可以彌補天然抗體物理化學穩定性差、製備複雜、價格昂貴、篩選困難等缺陷, 並已經廣泛應用於分離、樣品處理和傳感等領域。然而, 其中的成功案例主要以小分子為主, 蛋白質分子印跡的發展相對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