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在仿生特殊浸潤性界面材料領域取得系列成果

2020-12-08 中國科學院


一種常見的生活在池塘、河流和溪水表面的昆蟲-水黽為何能毫不費力地站在水面上,並能快速地移動和跳躍?通過對其腿部微觀結構的觀察,我們發現水黽的這種優異的水上特性是利用其腿部特殊的微納米結構與其表面油脂的協同效應實現的。圖為水黽腿部的微觀結構電鏡照片。



由於表面微米級結構的取向排列,水滴在水稻葉表面會呈現各向異性的流動趨勢。左圖為水滴在水稻葉表面的各向異性照片;右圖為水稻葉表面的微觀結構電鏡照片。



荷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是其表面具有超疏水性質引起的,這種超疏水的性質是荷葉表面的微米/納米複合結構與其表面的植物蠟所產生的共同作用的結果。圖為荷葉表面微觀結構的電鏡照片。


    化學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江雷研究員領導的課題組,近幾年來一直致力於仿生納米界面材料的研究工作,並取得系列研究成果,最近應邀在《化學研究報導》雜誌上發表綜述文章,全面系統地介紹了該小組的工作。

    該課題組從具有特殊表面性能的生物體出發,選擇幾種典型的生物體表面進行重點研究,揭示了以下幾種生物表面特殊浸潤性的機理:通過對荷葉表面結構的研究,發現其表面的微米/納米結構與表面植物蠟的協同作用是引起自清潔性的關鍵;通過對水稻葉表面存在液滴滾動的各向異性的機理研究,發現該現象是由於其表面微/納米結構的定向排列的結果;通過對水黽的腿部微結構的研究,揭示了水黽穩定的水上運動特性是源於特殊的微/納米結構和油脂的協同效應。

    受到以上研究結果的啟發,研究人員仿生製備了多種各具特色的特殊浸潤性界面,即在開拓新材料領域方面:製備出具有超雙疏 (同時疏水/疏油) 性質的陣列碳納米管薄膜;製備出不需要任何昂貴低表面能物質(如有機氟及有機矽) 修飾就可以顯示超疏水性質的聚合物薄膜;首次利用雙親性聚合物製備超疏水性薄膜。

    在新性能拓展方面,該小組與化學所楊振忠研究員合作,製備了在廣泛pH值範圍內超疏水納米結構碳膜;採用靜電噴塗技術製備出具有超疏水/超親油性的油水分離網膜。

    在規模化製備方面,該小組採用電紡技術製備由納米纖維 「捆綁」的多孔微球類荷葉狀結構仿生超疏水聚合物荷葉薄膜;仿照水稻微米結構排列方式製備出三維各向異性的碳納米管微結構陣列;該小組與化學所徐堅研究員合作採用一步塗敷法,成功製備了具有類似於荷葉的微米/納米複合多級結構的超雙疏聚合物塗層;模擬蟬翅膀表面的微觀結構製備了超疏水聚合物納米柱膜;仿照壁虎腳底剛毛結構製備具有高粘附力的超疏水聚苯乙烯薄膜。

    該小組在智能可控方面,在外場可控超疏水與超親水可逆「開關」材料的研製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實現了光響應及熱響應的超疏水—超親水可逆「開關」材料,該研究被評選為2004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並分別被《自然》和《科學》雜誌報導。

    以上材料體系的研製,實現了學習自然、模仿自然的過程,發展了仿生納米界面材料的新領域。

相關焦點

  • 光子晶體電浸潤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而光子晶體表面的特殊浸潤性設計會賦予材料更多優異性能及新應用,比如可有效加速光子晶體的傳感及檢測、可實現具有超強防汙的光子晶體光學器件等,因此光子晶體超浸潤性研究得到了廣泛關注。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院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 連續七年入選化學與材料領域高被引科學家的中國學者
    2020年中國內地入選材料與化學領域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學家的總數達到163人次。但是能夠連續七年入選此榜單的科學家就屈指可數了。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可以長期在學界產生廣泛的影響,從側面反映了科學家工作的引領性與重要性以及所處研究領域的前沿性和活躍性。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理化所等光子晶體驅動材料研究取得新進展
    光子晶體超浸潤性賦予具有獨特光學調控性能的光子晶體材料在傳感、檢測、防汙、驅動、油水分離等方面的新應用。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仿生材料與界面科學重點實驗室江雷團隊在具有超浸潤性光子晶體的製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Chem. Soc. Rev., 2016, 45, 6833)。
  • 上矽所:「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寧波材料所在PVDF油水分離膜材料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超浸潤分離膜由於具有結構可控性好、分離效率高和分離精度高的優點,目前成為油水分離領域的研究熱點。近期,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劉富團隊(先進功能膜)在高性能聚偏氟乙烯(PVDF)油水分離膜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1)PVDF瞬時催化及油水分離膜。
  • 青島能源所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生物質材料具有來源豐富、可再生等優點,在可持續能源材料開發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以海洋中豐富的海藻多糖、甲殼素等生物質材料為基礎,研究開發高性能的能源材料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仿生能源與儲能系統團隊負責人崔光磊等在海洋生物質能源材料研究領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在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J. Electrochem. Soc.、Electrochim Acta、J Mater Chem等雜誌,並有多項發明專利獲得授權。
  • 南科大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領域取得多項研究成果
    近期,南方科技大學化學系教授蔣偉課題組在「仿生分子識別」及其應用方向取得了多項研究進展。相關成果分別發表於著名學術期刊《中國化學會會刊》(CCS Chemistry)、《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12-27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仿生高分子材料領域取得新進展
    日前,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獲悉,我國的高分子研究人員已經研製成功了這種具有超級疏水、疏油與自潔能力的人工仿生荷葉表面。在該所,記者看到了這種人工表面的自潔過程:在一個相對光滑的平面倒上一種聚合物溶液,使其表面形成一層均勻的高分子膜,這個平面就具備了類似荷葉表面的自潔功能。當把水倒在這一表面上時,水會自動凝聚成一顆顆渾圓的水珠兒,從該表面上滑落。
  • 化學所在肽基組裝界面親疏水性調控方面取得新進展
    、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院重點實驗室李峻柏課題組對二肽分子組裝機理、短肽摺疊、結構和功能調控進行了長期系統化研究。最近,該課題組通過精確控制二肽組裝路徑,利用溶劑分子誘導二肽分子取向排列,選擇性地將其親水基團或疏水基團暴露在組裝的納米結構外表面,從而形成了具有超親水或高疏水的宏觀表面,實現了組裝體表面親/疏水性的調控,獲得了界面浸潤性可調控的二肽氣凝膠
  • 上海矽酸鹽所在固態電池界面激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碎化機制,通過利用表面張力可調的近室溫液態金屬,對石榴石型固態電解質表面進行刷塗清洗改性,在電解質長時間暴露空氣和鈍化層大量累積的情況下仍然顯著提升了鋰金屬對其表界面的浸潤性。提出的碳酸鋰親附締合的界面改性模式,避免了鈍化層消除或電解質倍加呵護的額外複雜步驟,極大改善了陶瓷基固態電池在常規環境中的可操作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
  • 蘭州化物所仿生關節軟骨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科學家開展了大量水凝膠摩擦學相關的研究工作,以期獲得與人體關節相媲美的超低摩擦係數和高承載的水凝膠材料。然而,具有良好潤滑性能的水凝膠機械性能較差,而提高力學性能後又不能獲得很好的潤滑性能。水凝膠的這些缺陷以及潤滑與強度的矛盾使得水凝膠在關節軟骨替換材料領域的實際應用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 寧波材料所在高性能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目前,商用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廣泛使用石墨及改性石墨,但是其理論容量僅為372 mAh/g,大大制約了高能量動力電池的發展。IV族元素(矽,鍺,錫)基負極材料由於其較高的理論容量(分別為3579 mAh /g,1600 mAh/g, 994 mAh/g)成為下一代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領域研究的熱點。
  • 蘇州納米所在面向智能仿生感知系統的柔性人工突觸研究取得新進展
    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為人機互動、仿生感知系統及智慧機器人等領域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變化,同時對複雜數據的處理和人機互動界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同於目前基於軟體系統和馮·諾依曼構架計算體系實現的神經網絡,人腦運算方式具有高效率和低功耗的特點,因此,通過人工突觸器件的製備,在硬體層面上模擬人腦的神經擬態器件,對構建新的計算系統具有重要意義。
  • 肽基組裝界面親疏水性調控研究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院重點實驗室李峻柏課題組對二肽分子組裝機理、短肽摺疊、結構和功能調控進行了長期系統化研究。研究發現,精準調控組裝途徑能實現二肽組裝體從凝膠轉變成有序的單晶結構,為生理條件下培養肽基和蛋白晶體創建了新方法。
  • 仿生多相介質表面極端潤溼行為調控研究取得新進展
    潤溼性作為生物體和材料表面的重要特性,吸引了廣泛的研究興趣。基於仿生表界面的特殊潤溼屬性,人們開發了許多具有超疏液性質的功能材料表面。但目前發展的超疏液材料表面僅能夠在單一的環境介質中表現其獨特的疏液性質,比如鯊魚皮膚表面僅能夠在水下表現超疏油性質,在空氣中油滴則會在乾燥的表面快速鋪展,從而失去防汙功能。
  • 2017年材料和工程領域中科院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發布
    千龍網北京9月30日訊 據中國科學院官網消息,近日,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審議通過了2017年材料和工程領域34個院重點實驗室的評估結果,共有6個實驗室被評為A類,21個實驗室被評為B類,5個實驗室被評為C類,2個實驗室被評為D類。
  • 寧波材料所在垂直磁各向異性和界面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領域取得系列重要進展
    鐵磁材料中的垂直磁各向異性(PMA)和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DMI)是實現高效自旋電子器件的關鍵參量。增強鐵磁材料PMA的傳統方法有:構建具有大的自旋軌道耦合(SOC)強度的重金屬(HM)-鐵磁界面或者構建氧化物-鐵磁金屬界面。
  • 科學家研發出仿生層狀關節軟骨潤滑材料
    天然軟骨是一種兼備固-液雙相特徵、具有典型層狀結構特徵和特殊應力耗散機制的溼滑材料。目前,從工程應用角度來說,尋找類似於天然軟骨的新型潤滑材料具有挑戰性。其中,表面接枝聚合物刷和水凝膠材料引發關注。但傳統表面引發聚合方法製備的聚合物刷層較薄,在宏觀粗糙接觸尺度下易被剪切磨掉,這限制了其在工程領域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