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21-01-09 中國科學院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12-27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語音播報

  發展新型有機pi-分子材料並應用於太陽能電池、場效應電晶體和發光二極體等領域是有機光電子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B類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朱曉張課題組研究人員發現具有醌式增強效應的噻吩[3,4-b]並噻吩(TbT)(J. Am. Chem. Soc. 2015, 137, 10357-10366)有可能在有機光電子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近年來,他們在TbT選擇性官能化基礎上發展了一系列新型功能pi-分子材料(J. Am. Chem. Soc. 2015, 137, 11294-11302;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6176-16184; J. Mater. Chem. A 2015, 3, 11194-11198),在場效應電晶體和太陽能電池等方面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相比於p-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空氣穩定的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發展顯著滯後。醌式寡聚噻吩是一種典型的n-型半導體材料,但在過去十多年研究中,其電子遷移率未能突破1.0 cm2 V-1 s-1,這可能是由於其一維分子結構限制了pi-pi堆積。研究人員設計併合成了一類兩維pi-拓展醌式三噻吩2DQTT並取得了3.0 cm2 V-1 s-1的電子遷移率。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繼續對該分子體系的區域化學及烷基鏈對薄膜堆積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發展了遷移率和開關比分別為5.2 cm2 V-1 s-1和106的2DQTT-o-B,是目前報導的溶液加工、空氣穩定n-型有機小分子薄膜電晶體的最高值,相關成果發表在Adv. Mater. 2016, 28, 8456-8462上。

  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人員基於D-A結構和醌式化兩種經典策略,提出通過「增強D-A體系醌式共振」設計構建有機光伏材料的新思路。通過引入醌式化TbT功能單元,設計了新型小分子給體材料STB-n(圖2a),該類材料具有與PCBM相匹配的電子結構,通過側鏈調控,小分子給體材料STB-3的光電轉化效率高達9.26%,證明了該思路對於小分子給體材料設計的可行性,相關成果發表在J. Mater. Chem. A 2016, 4, 17354-17362上。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小分子給體材料研究基礎上,通過在TbT和繞丹寧上引入拉電子基團,降低化合物LUMO能級,設計了一類非富勒烯受體新材料ATT-1(圖2b)。該材料在500-800 nm範圍內具有寬的光譜吸收,通過與廣泛應用的給體材料PTB7-Th匹配,光電轉化效率高達10.07%,相關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 2016, 138, 15523-15526上。該研究表明「增強D-A體系醌式共振」策略對於有機光伏給/受體材料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圖1 兩維pi-拓展的醌式三噻吩化合物及其電子遷移率

 

圖2 基於TbT的新型太陽能給體(a)和受體(b)材料

  發展新型有機pi-分子材料並應用於太陽能電池、場效應電晶體和發光二極體等領域是有機光電子學的重要研究內容。在中國科學院戰略性B類先導科技專項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朱曉張課題組研究人員發現具有醌式增強效應的噻吩[3,4-b]並噻吩(TbT)(J. Am. Chem. Soc. 2015, 137, 10357-10366)有可能在有機光電子學領域獲得廣泛應用。近年來,他們在TbT選擇性官能化基礎上發展了一系列新型功能pi-分子材料(J. Am. Chem. Soc. 2015, 137, 11294-11302; J. Am. Chem. Soc. 2014, 136, 16176-16184; J. Mater. Chem. A 2015, 3, 11194-11198),在場效應電晶體和太陽能電池等方面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相比於p-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空氣穩定的n-型有機半導體材料的發展顯著滯後。醌式寡聚噻吩是一種典型的n-型半導體材料,但在過去十多年研究中,其電子遷移率未能突破1.0 cm2 V-1 s-1,這可能是由於其一維分子結構限制了pi-pi堆積。研究人員設計併合成了一類兩維pi-拓展醌式三噻吩2DQTT並取得了3.0 cm2 V-1 s-1的電子遷移率。在此基礎上,研究人員繼續對該分子體系的區域化學及烷基鏈對薄膜堆積的影響進行深入研究,發展了遷移率和開關比分別為5.2 cm2 V-1 s-1和106的2DQTT-o-B,是目前報導的溶液加工、空氣穩定n-型有機小分子薄膜電晶體的最高值,相關成果發表在Adv. Mater. 2016, 28, 8456-8462上。
  在太陽能電池領域,研究人員基於D-A結構和醌式化兩種經典策略,提出通過「增強D-A體系醌式共振」設計構建有機光伏材料的新思路。通過引入醌式化TbT功能單元,設計了新型小分子給體材料STB-n(圖2a),該類材料具有與PCBM相匹配的電子結構,通過側鏈調控,小分子給體材料STB-3的光電轉化效率高達9.26%,證明了該思路對於小分子給體材料設計的可行性,相關成果發表在J. Mater. Chem. A 2016, 4, 17354-17362上。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小分子給體材料研究基礎上,通過在TbT和繞丹寧上引入拉電子基團,降低化合物LUMO能級,設計了一類非富勒烯受體新材料ATT-1(圖2b)。該材料在500-800 nm範圍內具有寬的光譜吸收,通過與廣泛應用的給體材料PTB7-Th匹配,光電轉化效率高達10.07%,相關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 2016, 138, 15523-15526上。該研究表明「增強D-A體系醌式共振」策略對於有機光伏給/受體材料設計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圖1 兩維pi-拓展的醌式三噻吩化合物及其電子遷移率
 
圖2 基於TbT的新型太陽能給體(a)和受體(b)材料

列印 責任編輯:葉瑞優

相關焦點

  • 化學所在纖維素基固態螢光材料及應用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大力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工程塑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軍課題組近年來在纖維素的均相化學反應以及纖維素功能化新材料的設計合成方面開展了深入研究。利用纖維素上易於修飾的羥基基團,以化學鍵合方式將具有聚集誘導淬滅效應(ACQ)的常見螢光分子連接到纖維素主鏈。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7-01 化學研究所 【字體近年來,多種具有優良特性的非富勒烯型受體被設計出來,如萘二醯亞胺類聚合物受體N2200、A-D-A型小分子ITIC、苝二醯亞胺類小分子和聚合物受體等。上述新型受體為製備高效率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提供了可能。
  • 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國輝團隊與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在生物分子模擬應用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以共同通訊作者形式在Nature 雜誌上發表全文(Article)。
  • 化學所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研究獲系列進展
    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結構與其光伏性能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根據目前報導的結果來看,對光伏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優化大多是針對某一個聚合物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分子結構,人們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優化。這不僅增大了分子結構優化工作的難度,也容易導致錯過很多具有潛力的分子結構單元。因此,找到一種能改善聚合物光伏性能的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方法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 上海矽酸鹽所在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性的世界性難題。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近期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重大突破
  • 上海矽酸鹽所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 化學所在RNA表觀遺傳修飾的化學調控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分子識別與功能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程靚團隊長期從事該領域的基礎研究,發展了一系列針對重要RNA表觀遺傳修飾的高選擇、高靈敏、時空分辨的化學轉化、螢光標記的原理和方法。
  •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2017-06-14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複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組研究員陳萍團隊和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團簇光譜與動力學研究組研究員江凌團隊合作在合成氨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結果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Angew.
  • 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 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大連化物所在芬頓反應機理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1-15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字體近兩年來,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研究員王軍虎團隊致力於對非均相芬頓反應主要活性物種「Fe」的配位環境、價態、自旋態演變的研究並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2014年,該研究團隊首次將普魯士藍和氧化鈦 (PB/TiO2) 複合催化劑應用於光芬頓反應體系。
  • 藍光高效長壽命發光電化學池的研究進展
    針對這一問題,二十多年來,科學家們在高效藍光新型材料的開發及器件結構設計等方面取得了極大的進展,非常有必要對此領域目前的發展情況進行總結,對其未來的發展方向提出建議。清華大學段煉教授(點擊查看介紹)課題組回顧了近年來藍光LEC的研究進展,從藍光LEC的材料設計和器件優化兩方面,詳細闡述了藍光離子型銥配合物材料和其他新型藍光LEC材料的設計策略,以及如何通過器件結構優化實現效率和穩定性的提升,並對這一領域在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全面的展望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在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研究中取得進展
    非線性光學(NLO)晶體材料在現代雷射科學與技術中佔有重要地位。BO3平面基元作為優秀的非線性光學構築基元被用來設計和合成了系列優秀的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NO3因其共軛平面結構也被公認為是構築NLO材料的理想結構單元之一。然而,硝酸鹽因非常容易溶於水,使得發展該類化合物作為NLO晶體材料遇到瓶頸。
  • 生物分子馬達組裝及其應用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近年來,以活性生物分子馬達為構築基元,利用分子組裝技術,構建複雜的類細胞器結構,能很好地模擬細胞內的物質傳遞、能量轉化和信息存儲,已成為化學與生命科學交叉的研究熱點。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中科院化學研究所膠體、界面與化學熱力學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李峻柏課題組科研人員長期致力於ATP合酶分子馬達的分子組裝研究,並取得了系列進展。
  • 蘇州納米所新型納米載藥體系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納米藥物遞送體系是指通過物理或化學方式將藥物分子裝載在納米材料載體上,形成藥物-載體的複合體系。它的主要優點包括:(1)能夠顯著提高靶區的藥物濃度,從而改善藥物的利用率和治療效果,並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2)提高難溶性藥物在水溶液中的溶解性;(3)將藥物分子靶向遞送至特定的細胞或器官;(4)可遞送細胞難以攝取的生物大分子藥物(如核酸、蛋白質)至細胞內的活性部位。因此,新型納米載藥體系是目前納米生物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之一。
  • 「明星」pi-分子養成記—新聞—科學網
    在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支持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化學所)聯合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及微電子研究所等多家單位,圍繞pi-分子體系開展深入研究,創造出一批「明星」分子,引領了分子材料和器件研究,奠定了柔性光電子應用的核心物質基礎。 今年8月,這項成果入選中國科學院「率先行動」計劃第一階段59項重大科技成果及標誌性進展。
  • 化學所在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分為小分子和高分子兩種,目前效率最高的是高分子給體與富勒烯受體共混體系。然而,高分子的分子結構、分子量、純度不確定,會帶來不同批次的材料性能間有差異,因而有可能在將來導致工業化生產時批次的不穩定性。和聚合物材料相比,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材料則具有確定的分子結構和分子量,並且比較容易分離提純,純度高,製備過程中有很好的批次穩定性。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有機光伏(OPV)電池是一項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綠色能源技術。近年來,得益於新材料的發展,OPV電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現出巨大的實際應用潛力。面向OPV技術產業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時,必須注重對合成成本的控制。
  • 上海矽酸鹽所新型高功率儲能電極材料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超越上述兩類儲能器件的儲能極限,發展兼具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儲能器件的新型電極材料,是化學儲能領域極具挑戰的難題。近期,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先進材料與新能源應用研究團隊在高比電容少層介孔碳電極材料的宏量製備方法、極速儲放能的高比容量黑色二氧化鈦電極材料、超高倍率電容式儲能的納孔氧化鈮基單晶等方面取得系列進展,支撐了融合「電容+電池」儲能優點的高能量和高功率儲能器件性能實現突破。
  • 上矽所:「計算電化學」設計電池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劉建軍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多年來聚焦「計算電化學」設計電化學儲能材料研究領域,形成計算局域結構(表/界面結構、配位結構)電荷轉移能力表徵電化學活性的特色方向,結合「材料基因」的理念設計高性能電化學儲能材料。近日,該科研團隊在「計算電化學」設計鋰氧氣電池正極材料和金屬有機電極材料領域取得系列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