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所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研究獲系列進展

2020-12-06 中國科學院

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結構與其光伏性能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根據目前報導的結果來看,對光伏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優化大多是針對某一個聚合物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分子結構,人們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優化。這不僅增大了分子結構優化工作的難度,也容易導致錯過很多具有潛力的分子結構單元。因此,找到一種能改善聚合物光伏性能的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方法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最近,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在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結構設計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

研究人員將二維共軛結構引入到苯並二噻吩(BDT)單元中,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噻吩取代BDT二維共軛結構單元,並將這一單元與各種共軛結構單元共聚,獲得了一系列的具有二維共軛結構的共軛聚合物(見圖1)。光伏測試結果表明,這類二維共軛聚合物與烷氧基取代的對應聚合物相比,光伏能量轉換效率(PCE)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見圖1和圖2,相關結果發表於Macromolecules 2011, 44, 4035;Macromolecules 2012, 45, 3032;Macromolecules 2012, DOI:10.1021/ma301254x;Chem. Commun. 2011, 47, 8850;J. Mater. Chem. 2012, DOI: 10.1039/c2jm32931j)。其中,基於二維共軛聚合物PBDTTT-C-T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到7.6%(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 9697)。研究人員與香港大學合作,通過使用新型器件結構,使PBDTTT-C-T的光伏效率進一步提高到8.79% (Adv. Mater., 2012, 24, 3046)。他們還與美國麻省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通過射掠X射線衍射對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活性層形貌進行了清晰的表徵(Adv. Mater., 2012, 24)。

同時,研究人員還把強吸電子基團sulfonyl引入到聚合物PBDTTT中合成了PBDTTT-S,該聚合物具有較低的HOMO能級,基於PBDTTT-S的光伏器件PCE達到6.22%,開路電壓達到0.76 V(Chem. Commun. 2011, 47: 8904)。最近,他們通過插入噻吩p-橋和噻吩取代製備了二維共軛聚合物PBDTDTTT-S-T,該聚合物具有較好的平面結構和較強的鏈間相互作用,基於PBDTDTTT-S-T的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PCE最高達到7.81%(Adv. Mater., 2012, 24, 3383)。

需要指出的是,採用二維共軛概念對聚合物的光伏性能進行改進是2004年由化學所研究人員首次提出(專利:(1)「一種支鏈共軛聚噻吩衍生物材料及其製備方法」,專利號:ZL 2004 1 0088723.8;(2)「一種兩維共軛聚合物及其製備方法與應用」,專利號:ZL 2005 1 0132380.5;代表性論文:J. Am. Chem. Soc., 2006, 128, 4911;Macromolecules, 2006, 39, 594)。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他們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材料研究工作的有力延續。

 

圖1 兩維共軛BDT單元與兩維共軛聚合物的分子結構結構示意圖

 

圖2 含噻吩共軛支鏈的二維共軛聚合物與含烷氧基支鏈的非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性能對比(青色——非二維共軛聚合物;橙色——二維共軛聚合物)

相關焦點

  • 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研究獲進展
    近幾年來共軛聚合物在細胞與動物水平的螢光成像以及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獲得了高度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科技部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應用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癌症相關基因啟動子上甲基化的變化是癌症早期診斷的一種有潛力的生物標記。
  • 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高效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近期受邀為英國皇家化學會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7-01 化學研究所 【字體近年來,多種具有優良特性的非富勒烯型受體被設計出來,如萘二醯亞胺類聚合物受體N2200、A-D-A型小分子ITIC、苝二醯亞胺類小分子和聚合物受體等。上述新型受體為製備高效率非富勒烯聚合物太陽電池提供了可能。
  • 哈工大化學系共軛聚合物應用研究獲進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61/15907117.html)2014-03-03報導: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系韓喜江教授課題組在基於共軛聚合物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基底研發取得進展,其課題組綜合論文《由共軛聚合物直接化學還原製備多功能聚合物
  • 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進展
    近年來,得益於眾多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的開發,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光電轉換效率取得進展。目前,A-D-A型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大多需要有sp3雜化的橋碳原子,這是因為通過橋碳原子上的烷基側鏈(或芳香烷基側鏈)能夠有效減少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同時提升材料溶解性。然而,這些伸展到共軛骨架平面外的側鏈會破壞受體材料分子間的緊密-堆積,進而影響其電荷傳輸及光伏性能的進一步提升。
  • 化學所在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分為小分子和高分子兩種,目前效率最高的是高分子給體與富勒烯受體共混體系。然而,高分子的分子結構、分子量、純度不確定,會帶來不同批次的材料性能間有差異,因而有可能在將來導致工業化生產時批次的不穩定性。和聚合物材料相比,有機小分子太陽能電池材料則具有確定的分子結構和分子量,並且比較容易分離提純,純度高,製備過程中有很好的批次穩定性。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7-12-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109組致力於共軛微孔高分子的模擬設計與合成應用,開發出不同應用的共軛微孔高分子系列材料,如儲氫材料、水處理材料、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材料。DNL21T3致力於高比能、柔性化、微型化超級電容器開發,開發出系列二維材料,如石墨烯和摻雜石墨烯、黑磷烯、MXene、聚合物和氧化物納米片。
  • 化學所侯劍輝課題組在氯取代有機光伏材料設計方面取得系列進展
    在材料設計中,引入滷原子是最常見且有效改善光譜、能級以及聚集形貌等基本特性的分子設計方法。目前,眾多高效率給、受體材料的製備過程大多包含步驟冗長、產率較低且成本高昂的氟化過程,嚴重製約了有機光伏材料的大批量製備研發進程。
  • 鈣鈦礦太陽電池中有機空穴傳輸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鈣鈦礦太陽電池中有機空穴傳輸材料研究獲系列進展 2017-07-04 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得新進展
    導讀:最近,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慶東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類共軛骨架上無sp3碳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體系,並提出利用「鄰位側鏈」的位阻效應來抑制受體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
  • 化學所李永舫課題組在有機小分子給體光伏材料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有機太陽能電池在製備柔性、半透明以及室內光伏等方面具有突出優勢。相比於聚合物半導體光伏材料,有機小分子半導體光伏材料具有結構確定、易於純化等優點。然而,由於基於小分子給體和小分子受體的全小分子體系活性層形貌調控方面的困難,全小分子有機太陽能電池(SM-OSC)的光電轉換效率落後於聚合物太陽能電池(PSC)。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氧化銦錫(ITO)透明正極、金屬負極和夾在兩電極之間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組成的共混活性層所構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熱點。
  • 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北京大學工學院佔肖衛課題組在稠環電子受體光伏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重要進展,在化學和材料領域著名期刊《美國化學會志》和《先進材料》發表了4篇論文。有機光伏材料可分為電子給體和電子受體。過去的幾年裡,有機太陽能電池電子給體材料已取得重大突破,無論是高分子還是小分子電子給體與富勒烯類電子受體共混製備的單結電池效率均超過11%。
  • 乾貨 | TADF材料的研究進展
    有機小分子TADF材料具有分子結構精確、純度高(可通過重結晶和真空升華實現)發光效率高和可多功能化學修飾等優點,該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包括:2015年,吉林大學報導了第一個近紅外TADF分子TPA-DCPP。
  •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新型pi-分子材料的設計及應用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12-27 化學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譚付瑞課題組關於新型苯並呋喃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最新研究成果...
    PBDFP-Bz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光伏性能與已報導苯並呋喃基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光伏性能對比近日,我校光伏材料省重點實驗室譚付瑞課題組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方面的研究取得最新成果,該工作以「Novel benzo[1,2-b:4,5-b']difuran-based copolymer enables efficient polymer solar cells with small energy
  • 太陽能聚合物電池的原理及發展前景
    在器件設計方面有機太陽能電池出現了四種結構:單層器件、雙層或多層器件、複合層器件、層壓結構器件,圖2給出了這四種方式結構示意圖。採用這些器件結構的耳的在於通過提高有機分子材料中電荷分離和收集的效率來得到較高的電池轉換效率。
  • 西安交大科研人員設計共軛配體分子實現高效穩定鈣鈦礦光伏器件
    近年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作為光伏領域中的研究熱點,因其活性層材料具有直接帶隙、吸收帶隙可調且強吸收、載流子傳輸距離長的特點,獲得了廣泛關注。最新的單結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和鈣鈦礦/矽基疊層電池效率分別已達23.7%和28%。目前,如何進一步提升器件效率和穩定性是鈣鈦礦電池面臨產業應用發展的重要問題,而解決活性層和界面的缺陷複合是突破效率瓶頸和電池長期穩定性的關鍵。
  • 雙層結構製成高效太陽能光伏電池材料
    「理解為什麼這種材料性能如此好,有助於科學家利用它的本質屬性,設計新材料,進行一系列廣泛的應用,用於顯示器,固態照明,電晶體,也可改進太陽能電池,」他說。此外,這些模式是由衍射X射線產生的,它們表明,這種結構包含共軛主鏈對(conjugatedbackbonepairs)層,這種模式顯著不同於單主鏈結構,單主鏈結構見於迄今研究的所有其他有機光伏材料。魯新會(XinhuiLu)是論文的第一作者,他指出,通過分析這些散射模式,他們發現了波動性,就沿著這些聚合物主鏈,也發現了鄰近主鏈中的波動如何相互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