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研究獲進展

2020-12-01 科學網

圖1 基於陽離子共軛聚合物的新型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原理以及結腸癌相關基因甲基化水平分析結果

圖2  化學分子激活的的光動力治療新模式原理圖與抗腫瘤活性結果

 圖3 多功能聚合物-藥物二元體與細胞內的特異蛋白識別與活性調控原理圖

 

共軛聚合物具有較強的光捕獲能力,可用來放大螢光傳感信號,在疾病診斷以及生物檢測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共軛聚合物在細胞與動物水平的螢光成像以及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獲得了高度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科技部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應用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癌症相關基因啟動子上甲基化的變化是癌症早期診斷的一種有潛力的生物標記。相比於單甲基化變化,積累分析多個啟動子甲基化水平有望提高癌症檢測的精確度和靈敏度。他們與解放軍總醫院第一附屬醫院的相關人員合作,利用基於陽離子共軛聚合物的新型螢光共振能量轉移技術,分析了結腸癌七種相關基因的DNA甲基化水平。通過逐步判別分析和累積檢測分析,獲得了較高精確度和靈敏度的結腸癌檢測結果與鑑別診斷結果。結合啟動子甲基化變化的累積分析與陽離子共軛聚合物的螢光共振能量轉移,該技術有望用於結腸癌的篩查和鑑別診斷,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2, 3:1206。

 

該工作發表後,Nature Reviews Clinical Oncology (2013, 10, 3)雜誌以Research Highlights形式發表了題為The help of epigenetics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的專門評述。他們還設計、合成了具有不同主鏈以及側鏈結構的水溶性螢光共軛聚合物,獲得了紅綠蘭三基色聚合物體系。通過調控不同螢光顏色聚合物在同一個因工程改造的微生物模板上的自組裝,獲得了單一激發波長下多色發射的共軛聚合物微納粒子。通過螢光光譜、螢光顯微鏡以及流式細胞儀等技術對多色編碼聚合物微納粒子在細胞成像以及細胞編碼方面的應用進行了研究,該研究結果發表在Adv. Mater. 2012, 24, 637-641上。研究人員還設計、合成了新型陽離子支狀側鏈聚芴分子,該分子可作為高效基因轉染材料,同時還具有螢光成像功能。該轉染材料可有效地保護DNA不被核酸酶水解,綠色螢光蛋白質粒轉染實驗表明其轉染效率為92%,與商業化的轉染劑脂質體2000(lipo2000)和聚乙烯亞胺(PEI)相當,可用於基因轉染的實時跟蹤與定位,該研究結果發表在Adv. Mater. 2012, 24, 5428-5432上。

 

光動力療法(PDT)作為新的疾病治療方式已經應用於臨床,但該方法依賴於外界光源的照射。研究人員設計發展了新模式的光動力治療體系,不需要外界光照射,利用化學分子激活產生活性氧的原理,實現了對腫瘤與微生物感染的有效抑制。該體系中魯米諾分子在過氧化物氧化酶以及雙氧水存在下產生的生物發光通過能量轉移(BRET)過程可以高效轉移到陽離子寡聚對苯撐乙烯分子(OPV)上,激發態的OPV分子敏化周圍環境的氧氣分子產生活性氧(ROS),繼而殺死相鄰的腫瘤細胞與病原微生物。該體系可克服經典光動力療法中光源不能透過深部組織的缺點,為設計新模式的光動力治療體系提供了新思路,研究結果發表在J. Am. Chem. Soc. 2012, 134, 13184-13187上。大多數分子靶向抗腫瘤體系依靠抗體進行細胞表面靶向識別,由於不能進入細胞使得該體系不能對細胞內的蛋白進行識別。為此他們設計併合成了多功能聚合物-藥物(聚噻吩-他莫昔芬)二元體系,該體系可靶向識別MCF-7癌細胞內的特異性信號蛋白(雌激素受體),在光照射下,該共軛聚合物可以敏化氧分子產生ROS並進一步失活信號蛋白,從而抑制腫瘤細胞生長。另外聚合物的螢光特性賦予該體系可同時用於細胞內的螢光成像跟蹤,研究結果發表於Scientific Reports 2012, 2: 766。

 

最近,研究人員在美國化學會期刊《化學評論》(Chem. Rev. 2012, 112, 4687-4735)發表了綜述文章,重點介紹了近五年來共軛聚合物在螢光成像,疾病診斷和治療領域的重要進展,並對該領域的未來發展方向以及存在的挑戰與機遇進行了展望。 (來源:中科院化學研究所)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化學所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研究獲系列進展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最近,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在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結構設計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將二維共軛結構引入到苯並二噻吩(BDT)單元中,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噻吩取代BDT二維共軛結構單元,並將這一單元與各種共軛結構單元共聚,獲得了一系列的具有二維共軛結構的共軛聚合物(見圖1)。
  • 哈工大化學系共軛聚合物應用研究獲進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61/15907117.html)2014-03-03報導: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系韓喜江教授課題組在基於共軛聚合物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基底研發取得進展,其課題組綜合論文《由共軛聚合物直接化學還原製備多功能聚合物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2017-12-08 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1109組致力於共軛微孔高分子的模擬設計與合成應用,開發出不同應用的共軛微孔高分子系列材料,如儲氫材料、水處理材料、二氧化碳捕獲與轉化材料。DNL21T3致力於高比能、柔性化、微型化超級電容器開發,開發出系列二維材料,如石墨烯和摻雜石墨烯、黑磷烯、MXene、聚合物和氧化物納米片。
  • 新方法合成共軛聚合物用於腫瘤的光熱治療
    光熱材料能夠利用陽光並將其轉化為熱能,從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開發光熱材料顯得格外有吸引力,其中碳基納米材料和共軛聚合物都是前景廣闊的光熱材料。然而,光熱材料的便捷合成仍然是一項挑戰,目前用於合成共軛聚合物的單體種類相當有限,特別是具有良好光熱性能的共軛聚合物非常少。  針對這一挑戰,在「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項目「環境誘發情緒異常神經機制的多尺度成像方法和研究」等的支持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育才研究組和梁高林研究組報導了一種便捷合成共軛聚合物的新方法,並將該共軛聚合物用於腫瘤的光熱治療,獲得了優異的腫瘤光熱治療效果。
  • 綜述:聚合物/富勒烯太陽能電池的研究進展
    ,重量輕、柔性好、顏色可調、易於製備大面積、半透明電池板等獨特的優點而成為近年來可再生能源研究領域的熱點。Heeger教授組發現了共軛聚合物和富勒烯之間存在超快的電荷轉移,並在1995年實現了由溶液製備的聚合物/富勒烯衍生物PCBM體異質結太陽能電池。此後,在過去的20餘年裡,人們先後在共軛聚合物吸光材料的設計與合成、器件的工作機理、活性層形貌與電子給-受體分相行為的調控、界面層的影響與低成本器件工藝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並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進展,使得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的效率提高至11%左右。
  • 華中科技大學王成亮教授團隊:微納結構生長助力共軛配位聚合物的...
    π-d共軛配位聚合物(CCPs)與π-π共軛有機高分子材料非常相似,同樣具有柔韌性、容易通過分子設計實現結構改性、循環過程中體積變化小、易人工合成等諸多優勢。
  • 高亮度近紅外二區共軛聚合物合成新策略並用於NIR-IIa活體成像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近紅外II區螢光成像(NIR-II,1000-1700 nm)具有成像穿透深度深、高空間解析度、高信噪比等優點,在生物成像領域被廣泛關注,是近年來研究熱點之一。NIR-II螢光材料主要有納米碳管、量子點、稀土、有機螢光材料等。
  • 國科大張鳳嬌/UIUC刁瑩《AM》:共軛聚合物堆積取向調控的主體-摻雜...
    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新材料和器件結構的不斷湧現以及溶液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有機聚合物薄膜器件的研究方興未艾,深入探究共軛聚合物骨架堆積結構與載流子傳輸性能的關係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最近,中國科學院大學張鳳嬌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刁瑩研究小組結合界面工程誘導的溶液加工技術詳細探究了聚合物DPP-BTz共軛骨架堆積取向對表面摻雜的薄膜電學性能的影響,揭示了分子組裝結構對化學摻雜的影響,為有機電子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
  • 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全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聚合物太陽能電池一般由氧化銦錫(ITO)透明正極、金屬負極和夾在兩電極之間由共軛聚合物給體和富勒烯衍生物受體組成的共混活性層所構成,具有結構和製備過程簡單、成本低、重量輕、可製備成柔性器件等突出優點,成為近年來國內外研究熱點。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首頁 » 人物 »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模擬生物礦化合成碳酸鈣礦物材料研究獲重要進展 來源: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
  • 《軟物質》最新綜述:導電/聚合物/肽水凝膠前沿進展
    基於肽的水凝膠在存在外部刺激的情況下表現出多種刺激響應行為,由於其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備受研究人員的關注。因此,由於它們的低毒性,肽水凝膠現在已廣泛用於不同的生物醫學應用中,例如藥物遞送,蛋白質分離,生物傳感器,組織工程和傷口癒合應用。
  • :形狀記憶聚合物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先進潤滑與防護材料研發中心在形狀記憶聚合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合成了系列含偶氮形狀記憶聚氨酯(azoPU)並研究了其光致異構作用。結果表明作為硬段的偶氮苯的加入,由於增加了聚氨酯的硬度及內部結合力誘導偶極-偶極作用引起的相分離的增加,能夠得到良好的機械性能、形狀固定率和形狀回復率(接近99.9%)。
  •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化學所在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研究中取得系列進展 2016-07-01 化學研究所 【字體此後,該實驗室的研究人員採用聚合物PBDB-T與多種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共混製備光伏器件,研究結果表明,該聚合物十分適合用於製備高效率的非富勒烯型聚合物太陽能電池。基於此,科研人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進展Org. Electron.
  •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廣州生物院在有機小分子催化構建手性季碳中心研究中獲進展 2015-09-10 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 【字體:大 中 小】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響應性聚合物柔性能量轉換器研究獲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雷射技術中心研究員方曉東課題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馬明明課題組合作,利用響應性聚合物,設計了溼度驅動並且磁場控制運動方向的柔性「牽引機」,相關研究工作以Magnetically directed soft actuators driven by moisture為題發表在Journal of
  • Ian manners院士《Nature Reviews Mater.》重磅綜述:π-共軛聚合...
    自從1970年,高導電的聚乙炔被發現以來,π-共軛高分子材料在合成和應用方面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這些材料往往具有良好的光學和電子特性,在溶液環境中可進行靈活的剪裁處理,且成本較低。
  • 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研究獲進展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化學所獲悉,該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在高效有機小分子光伏材料的研究上取得系列進展,並在近期受邀為英國皇家化學會
  • 2018年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在桐廬發布
    今天(1月12日),在浙江桐廬富春山健康城,富春山中國醫藥生物技術行業年度報告會暨2018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發布會成功舉辦,500位醫藥大咖齊聚桐廬,向業界及全社會展示了2018年度我國醫藥生物技的新進展、新成就。2018年1月桐廬被評為「中國醫藥生物技術十大進展評選」永久會址。
  • 黃維院士、林進義教授團隊:動態超分子氫鍵作用實現剛性共軛聚合物薄膜本徵可拉伸性及其多級結構調控
    柔性發光光電子器件,可用於穿戴電子、電子皮膚以及生物智能設備,成為學術界和工業界研究的重點。與有機蒸鍍型發光材料相比,聚合物發光材料由於可溶液加工、低成本製造、大規模構築超薄活性層等優點,在有機光電器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 廣州生物院銅催化異腈的三氟甲基炔基化反應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朱強研究組在銅催化異腈的三氟甲基炔基化反應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15日發表在美國化學會期刊《有機化學快報》上(Org. Lett. 2015, 17, 2322- 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