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大張鳳嬌/UIUC刁瑩《AM》:共軛聚合物堆積取向調控的主體-摻雜...

2021-01-13 網易

2020-08-29 02:43:59 來源: 高分子科學前沿

舉報

  有機半導體(OSC)分子靠弱相互作用堆積,顯示出豐富的光電性質。通過施加外電場或化學摻雜可以很大程度上調控其電學性質,促使該類材料在有機電子學中的應用探索取得了蓬勃發展。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新材料和器件結構的不斷湧現以及溶液加工技術的不斷進步,有機聚合物薄膜器件的研究方興未艾,深入探究共軛聚合物骨架堆積結構與載流子傳輸性能的關係吸引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最近,中國科學院大學張鳳嬌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刁瑩研究小組結合界面工程誘導的溶液加工技術詳細探究了聚合物DPP-BTz共軛骨架堆積取向對表面摻雜的薄膜電學性能的影響,揭示了分子組裝結構對化學摻雜的影響,為有機電子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

  可控的分子堆積

  與常規的表面化學摻雜研究不同,他們結合界面動力學性質的調控,使用溶液塗布法有效地調控DPP-BTz分子在襯底上站立(Edge-on)或者平躺(Face-on)的堆積。

  

  而這種分子堆積取向性的差異,使得薄膜表面的半導體與摻雜劑之間作用位點數發生變化,從而影響兩者的相互作用和電荷轉移情況。實驗中,他們將F 4 -TCNQ沉積在樣品表面上,觀測共軛骨架平躺堆積的薄膜形成明顯的電荷轉移複合物吸收峰(圖a),且隨著摻雜濃度的增加吸收強度增加;而分子呈現站立堆積的薄膜樣品形成的電荷轉移複合物比例低(圖b),顯示出平躺堆積結構的薄膜更容易與摻雜劑之間發生電荷轉移。這一效果帶來薄膜內載流子濃度變化,電子結構隨之而變。圖c結果進一步證明了當DPP-BTz共軛平面與襯底平行時,表面化學摻雜對電子結構調控更有效。

  

  WF:功函數,DH:費米能級與HOMO間的勢壘。圖c中實心方塊與點表示Face-on堆積薄膜,空心方塊與點代表Edge-on堆積薄膜

  可控的電子遷移率

  研究者進一步研究了上述情況對有機薄膜場效應電晶體遷移率的影響。如下圖a所示,當共軛鏈堆積取向與襯底平行時,F 4 -TCNQ的摻雜劑使得薄膜器件遷移率從0.6提到>3 cm 2 V -1 s -1 ;而站立堆積的聚合物薄膜器件在化學摻雜到濃度增加時遷移率的優化十分有限。結合器件表面缺陷密度的計算( N int ,圖b),他們發現遷移率的提高與缺陷密度的降低直接相關。並且有意思的是,這種界面摻雜誘導的遷移率升高與DPP-BTz共軛骨架平躺堆積取向的比例( f H (010),圖c)呈線性關係,表明分子堆積取向是調控化學摻雜誘導遷移率的重要因素。

  

  Hole和Electron分別代表空穴與電子遷移率;分子堆積取向參數fH(010)代表共軛分子平躺排列的程度,當該值為-0.5和1時代表分子的共軛骨架分別為站立堆積和平躺堆積

  界面摻雜下的分子堆積和電荷傳輸

  研究者還詳細描述了聚合物分子共軛平面堆積取向對界面摻雜效果的影響過程。首先是當共軛平面平躺在襯底上時,摻雜劑可與之形成更多的電荷轉移複合物,轉移的電荷可以進一步通過垂直的 p-p 耦合形成的傳輸通道傳遞到導電溝道,通過填充缺陷提高載流子傳輸遷移率。而當分子站立在襯底上時,摻雜劑與半導體之間的電荷轉移效果弱,且長烷基鏈形成的「絕緣」效果阻礙電荷向下傳輸,所以難以有效地提高器件的遷移率。

  該研究的最大意義在於驗證了共軛聚合物與摻雜劑界面分子堆積取向是精確調控材料與器件性能的重要方式,對其功能拓展具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

  

  參考文獻:

  Zhang, F.; Mohammadi, E.; Qu, G.; Dai, X.; Diao, Y., Orientation-Dependent Host–Dopant Interactions for Manipulating Charge Transport in Conjugated Polymers Adv. Mater., 2020, DOI: 10.1002/adma.202002823.

  來源:高分子科學前沿

  聲明: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作者水平有限,如有不科學之處,請在下方留言指正!

  投稿模板:

  單篇報導:

  系統報導:

  歷史進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國科大張鳳嬌/UIUC刁瑩《AM》:共軛聚合物堆積取向調控的主體-摻雜劑相互作用對電荷傳輸的影響研究
    最近,中國科學院大學張鳳嬌與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刁瑩研究小組結合界面工程誘導的溶液加工技術詳細探究了聚合物DPP-BTz共軛骨架堆積取向對表面摻雜的薄膜電學性能的影響,揭示了分子組裝結構對化學摻雜的影響,為有機電子學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
  • 華人科學家精細調控分子,有望革新柔性電子材料技術
    這正是刁瑩和她的團隊研究的方向。刁瑩目前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她領導的小組研究的方向就是:通過調控分子組裝過程,利用溶液法來列印電子材料。刁瑩實驗室最近的一個發現,是將原來捲曲的高分子結構拉平,從而實現更好的光電性能。共軛聚合物富含電子,單鍵和雙鍵交替,這是讓電能快速傳播的關鍵,因此共軛聚合物具有很大的電氣光學應用潛力。但是也存在問題,這些聚合物的形態通常是扭曲,嚴重阻礙電荷傳輸。
  • 華人科學家精細調控分子,有望革新柔性電子材料
    這正是刁瑩和她的團隊研究的方向。刁瑩目前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她領導的小組研究的方向就是:通過調控分子組裝過程,利用溶液法來列印電子材料。刁瑩實驗室最近的一個發現,是將原來捲曲的高分子結構拉平,從而實現更好的光電性能。共軛聚合物富含電子,單鍵和雙鍵交替,這是讓電能快速傳播的關鍵,因此共軛聚合物具有很大的電氣光學應用潛力。但是也存在問題,這些聚合物的形態通常是扭曲,嚴重阻礙電荷傳輸。
  • 未來之星,史上最高無摻雜電導率聚合物
    雖然全球科研人員的努力得到了令人滿意的σ值,但摻雜也帶來了一系列的不良後果,如高的化學反應性,材料和設備的不穩定性,加工和性能的多變性,並與各種基板和電子組件不兼容性。與此同時,要克服有機材料系統中化學摻雜的需要,仍有許多重大的挑戰。眾多前人研究表明,具有強烈π-相關性的開殼層DA聚合物,可推動多樣化的電子態形成,為新型導電材料的發展提供機遇。
  • 哈工大化學系共軛聚合物應用研究獲進展
    工業和信息化部網站(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61/15907117.html)2014-03-03報導:       哈爾濱工業大學化學系韓喜江教授課題組在基於共軛聚合物的表面增強拉曼光譜基底研發取得進展,其課題組綜合論文《由共軛聚合物直接化學還原製備多功能聚合物
  • 控制溶液態聚合物聚集體的動力學用於實現聚合物半導體的高效n摻雜
    控制溶液態聚合物聚集體的動力學用於實現聚合物半導體的高效n摻雜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1/1/10 19:41:27 北京大學雷霆團隊通過控制溶液態聚合物聚集體的動力學用於實現聚合物半導體的高效n摻雜。
  • 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研究獲進展
    -藥物二元體與細胞內的特異蛋白識別與活性調控原理圖  共軛聚合物具有較強的光捕獲能力,可用來放大螢光傳感信號,在疾病診斷以及生物檢測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來共軛聚合物在細胞與動物水平的螢光成像以及生物醫學領域的應用也獲得了高度關注。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以及科技部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有機固體重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在共軛聚合物設計與生物醫藥應用領域取得系列新進展。 癌症相關基因啟動子上甲基化的變化是癌症早期診斷的一種有潛力的生物標記。
  • 兼具高空氣穩定性和強摻雜能力的N-雜環卡賓基熱活化n型摻雜劑
    ,以實現有機半導體中載流子(電子)濃度的精準調控和器件性能的提升。摻雜能力表徵選用具有高電子遷移率的n型半導體聚合物FBDPPV作為摻雜受體,採用旋塗法(在預先製備的FBDPPV薄膜上再旋塗摻雜劑DMImC)製備摻雜薄膜並用於隨後的表徵。
  • SCMs|紅光型熱活化延遲螢光材料:完美水平取向實現偶極矩取向調控
    如何實現發光材料躍遷偶極矩取向的調控一直是有機發光二極體(OLEDs)領域的巨大挑戰之一。
  • 新方法合成共軛聚合物用於腫瘤的光熱治療
    光熱材料能夠利用陽光並將其轉化為熱能,從能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角度來看,開發光熱材料顯得格外有吸引力,其中碳基納米材料和共軛聚合物都是前景廣闊的光熱材料。然而,光熱材料的便捷合成仍然是一項挑戰,目前用於合成共軛聚合物的單體種類相當有限,特別是具有良好光熱性能的共軛聚合物非常少。  針對這一挑戰,在「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項目「環境誘發情緒異常神經機制的多尺度成像方法和研究」等的支持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育才研究組和梁高林研究組報導了一種便捷合成共軛聚合物的新方法,並將該共軛聚合物用於腫瘤的光熱治療,獲得了優異的腫瘤光熱治療效果。
  • 化學所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研究獲系列進展
    在中國科學院、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最近,化學研究所高分子物理與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有機固體院重點實驗室在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結構設計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研究人員將二維共軛結構引入到苯並二噻吩(BDT)單元中,設計了如圖1所示的噻吩取代BDT二維共軛結構單元,並將這一單元與各種共軛結構單元共聚,獲得了一系列的具有二維共軛結構的共軛聚合物(見圖1)。
  • 大連化物所共軛微孔高分子應用於超級電容器研究獲進展
    為攻克上述問題,該合作團隊跳出氮摻雜的碳材料範疇,以TCNQ(7,7,8,8-四氰基對醌二甲烷)為單體,在離子熱條件下聚合獲得一系列基於共價三嗪框架結構的、高比表面和高含氮量的導電共軛微孔高分子,並將其應用於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
  • 華中科技大學王成亮教授團隊:微納結構生長助力共軛配位聚合物的...
    π-d共軛配位聚合物(CCPs)與π-π共軛有機高分子材料非常相似,同樣具有柔韌性、容易通過分子設計實現結構改性、循環過程中體積變化小、易人工合成等諸多優勢。
  • 南京郵電大學賴文勇教授:共軛多孔聚合物在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新應用
    近年來,共軛聚合物備受關注,在有機電致發光(OLED)、有機太陽能電池(OPV)、有機場效應電晶體(OFET)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然而,共軛聚合物作為活性材料在儲能器件,如超級電容器等電化學儲能領域的應用卻鮮見報導。這主要是由於現有的共軛聚合物大多比電容較低、循環穩定性不高以及氧化還原可逆性較差等,使其作為超級電容器的電極材料受到很大的限制。
  • 黃維院士、林進義教授團隊:動態超分子氫鍵作用實現剛性共軛聚合物薄膜本徵可拉伸性及其多級結構調控
    與有機蒸鍍型發光材料相比,聚合物發光材料由於可溶液加工、低成本製造、大規模構築超薄活性層等優點,在有機光電器件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然而,相比於傳統聚合物彈性體,發光高分子由於稠環共軛結構和弱的鏈間作用,難以實現動態可逆的能量吸收與完全釋放,成為限制共軛聚合物材料應用於柔性電子器件的重要瓶頸。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共軛聚合物(CP)基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如結構可設計性、可回收性、高化學穩定性和低成本,最近在多種光催化應用中顯示出巨大潛力,這些材料有望成為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傳統分子或無機光催化劑的非常有前景的替代品。在這篇綜述中,我們旨在總結基於CP的光催化劑在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包括氧化、還原、偶聯和環加成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
  • 天津大學鄒吉軍|共軛聚合物基材料用於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反應
    共軛聚合物(CP)基材料由於其獨特的性質,如結構可設計性、可回收性、高化學穩定性和低成本,最近在多種光催化應用中顯示出巨大潛力,這些材料有望成為光氧化還原反應中傳統分子或無機光催化劑的非常有前景的替代品。在這篇綜述中,我們旨在總結基於CP的光催化劑在非均相光催化有機轉化(包括氧化、還原、偶聯和環加成反應)方面的最新進展。
  • 高亮度近紅外二區共軛聚合物合成新策略並用於NIR-IIa活體成像
    其中,有機NIR-II螢光材料,特別是共軛聚合物納米探針,因其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性與優良的光物理性能,在生物醫學領域尤受關注。然而,由於傳統共軛聚合物納米探針的螢光亮度較低,限制了其進一步發展。能否開發新的分子設計理念以提高其螢光亮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