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科學家精細調控分子,有望革新柔性電子材料技術

2020-08-28 武漢光電工研院

太陽能電池可以是一片透明的薄膜。

圖 | 透明柔性太陽能電池示例

這種柔軟的太陽能電池,可以裝在車窗或者房屋的玻璃上。在炎熱的夏天,既能吸收紅外光,降低內部空間溫度,同時又可以發電。

不過這種柔性電子材料,很難用傳統的蒸鍍製備方法實現。

以矽為例,它的熔點是 1,414 °C。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

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 3D 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

如果換一種生產方式呢?像用墨水列印文字一樣,同樣用液體作為基底,把電子材料的分子列印成需要的結構。這就是溶液列印法,是 「自下而上」 的列印思路。

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分子進行精細地控制。

這正是刁瑩和她的團隊研究的方向。刁瑩目前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她領導的小組研究的方向就是:通過調控分子組裝過程,利用溶液法來列印電子材料。

圖 | 刁瑩(來源: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流體控制技術:讓電子流動更高效

溶液列印不是一個新的技術,「我們做的新的地方在於可以控制到納米甚至分子層面的結構。」對比普通的 3D 列印,只能控制到微米級別。

「唐代已經有印刷術了。雖然不太像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但是基本的道理是一樣的。」刁瑩告訴 Deeptech。

列印報紙的時候,需要把墨水列印到想要的地方;列印電子材料,還要考慮到被列印材料裡面的結構是怎樣的。

分子層面的溶液列印,就是以有機溶液為載體,將分子列印成所需要的結構。這種方式,只需要 20 多度的室溫條件。因為是以溶液作為列印基底,利用對溶劑的流體控制,也很容易列印柔性材料。

電子材料對於結構的控制要求非常高。進入微觀層面,分子的結構、形態,即使微小的變化,都會對最終的材料性質產生影響,有時甚至是數量級的改變。

如何精細地控制分子的結構?這就需要利用分子的自組裝特性。分子會依據其特性,自發地從無序變為有序,通過一些方式進行引導,就可以讓分子按需排列。

刁瑩實驗室最近的一個發現,是將原來捲曲的高分子結構拉平,從而實現更好的光電性能。

共軛聚合物富含電子,單鍵和雙鍵交替,這是讓電能快速傳播的關鍵,因此共軛聚合物具有很大的電氣光學應用潛力。但是也存在問題,這些聚合物的形態通常是扭曲,嚴重阻礙電荷傳輸。

施加巨大的壓力,或改變共軛聚合物的分子結構,雖然可讓其變得扁平,但這兩種方式都需要密集的勞動力,很難進行大規模量產。

刁瑩團隊發現,在分子列印過程中,受到溶液流動體的引導,共軛聚合物的分子可以在一個特殊階段變成平面形狀,並在溶液沉澱後繼續保持這一形態。

發現了這個機制後,刁瑩團隊希望能夠進一步研究它的普遍性,讓流體控制技術在溶液列印中更廣泛使用。

創新列印方式:動態模板

刁瑩獲得過許多榮譽。她在2016 年被評為《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全球「35 歲以下科技創新的 35 人」(TR35)、2018 年又獲得了斯隆學者獎。

對她而言,最特殊的一個獎項,是 2018 年獲得的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職業生涯獎(NSF CAREER Award)。這個獎的背後,是她一次艱辛的突破,她嘗試了新的研究概念——動態模板

她和團隊的夥伴們做了很長時間,最終證明了 「動態模板」 這一方法在分子溶液列印中的可行性。

圖 | 刁瑩團隊關於 「動態模板」 的論文 發表在《自然通訊》上(來源:Nature Communication)

此前,在分子組裝中只有類似於」靜態模板」的技術。2014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藍光 LED 材料的三位研究者,其中一項突破就是採用了這種技術。

製造藍光的 LED 材料缺乏單晶體底襯,研究者採用藍寶石作為底襯,設計出高序列的結構,從而控制藍光 LED 的材料有序生長。

「動態模板」的概念則受到了自然界生物礦物質合成的啟發。「我們觀察自然,被生物系統的方式所啟發。」刁瑩告訴 Deeptech。

但是不僅僅如此,這其實是一次逆向思維的過程。

刁瑩在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本是藥物結晶,但她卻被生物礦物質的形成機制所吸引。自然界的珍珠就是通過動態模板來實現離子組裝的。

高分子的動態模板本身非常無序,但是卻可以引導礦物質離子形成有序的結構。原因在於模板和聚集的礦物離子之間會彼此協同。離子會在模板附近形成凝聚層,動態模板也會調整自己,來適應離子所需要的結構。

在溶液列印中,刁瑩想尋找到更有效方法來組裝高分子,沿用已有的底襯設計思路非常困難。

「高分子結構本身非常複雜,在生物礦物質合成的過程中,是高分子來組裝離子,在我們的系統中,需要組裝高分子,(我)就想,能不能用離子來組裝高分子。」

刁瑩團隊的研究最終證明,通過動態模板技術,能夠列印出高度取向、高度結晶的聚合物薄膜。這項控制分子組裝的技術有廣泛使用的潛力。

圖 | 靜態模板與動態模板(來源:受訪者)

好奇心與冒險

有機電子材料,是刁瑩從博士後才開始進入的領域。當時,她除了想挑戰新的領域,還有一個願望,就是跟隨鮑哲南這位優秀的科學家進行研究。

她回憶,自己花了整整三年才進入這個領域。

刁瑩提及在鮑哲南老師身邊的感受,「她不僅是一個非常有成就的科學家、創新家、還是一個非常好的人」。

她回憶,鮑老師從來不訓斥學生,而是時時想著怎麼幫助學生。「她會把學生的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導師身上這種可貴品質深深觸動了刁瑩。她說,「這一點我非常敬佩她,而且想要和她一樣。」

圖|刁瑩和學生一起開Party(來源:刁瑩研究小組官網)

刁瑩從 2015 年開始帶領自己的研究小組,官網封面來有自居裡夫人的話,「實驗室裡的科學家…… 也是一個被置於自然現象之前的孩子,這些自然現象給他 / 她留下的印象就像童話一樣」,「如果我看到我周圍有什麼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那種似乎堅不可摧的、類似於好奇心的冒險精神。」

從博士時期的藥物結晶轉向博士後的有機電子材料,這是她在科研領域的冒險。具體到科研態度上,她也覺得 「冒險精神」 很珍貴。

「不僅是說有一個問題我需要解決,而且需要有好奇心,如果一腦門想去解決問題的話,思維可能會局限在某個具體問題上。如果你有一些冒險精神,或者科學的好奇,有時候你會發現令人驚喜的結果。」

交叉學科的背景,以及科學上的好奇心,最近又帶來了新的突破。她的團隊發現一組不成功抗癌藥物的分子,可以被利用作為有機半導體。「當時我在看到分子的時候,突然間想到和有些電子材料比較像,我就想,它會不會是電子材料?」

圖 | 不同的分子結晶圖案(來源:刁瑩研究團隊官網)

製造未來的材料

刁瑩所帶領的研究小組,目標是理解基本分子組裝過程,來控制列印材料的特性,最終為醫療設備、能源等領域提供節能高效的材料製造。

她 2016 年獲得 TR35 的研究突破是柔性太陽能電池。通過控制納米層面的結構,加快電荷的分離速率,從而提高光電轉化效率。

2020 年開始,她的團隊繼續之前的研究,從更微觀的分子層面來控制結構,進一步提高光電轉化效率。同時,她們也在研究如何控制分子的自主裝過程,讓列印出來的太陽能電池更加穩定。

溶液列印速度快,又適合列印大面積的材料。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這一列印方式有更廣泛的應用。

當初,她做出選擇,從藥物結晶領域轉到有機電子材料,就是希望能離可應用的技術近一些,想看到自己的研究對現實真正產生影響。目前,電子材料的主流製作方法還是蒸鍍。

「蒸鍍的方式其實是很貴的,像我們買的智能手錶,顯示屏是最貴的原件。如果能用溶液列印的方法,可以大幅度降低成本。」

相關焦點

  • 柔性力量崛起!華人科學家精細調控分子,有望革新柔性電子材料
    像用墨水列印文字一樣,同樣用液體作為基底,把電子材料的分子列印成需要的結構。這就是溶液列印法,是 「自下而上」 的列印思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分子進行精細地控制。這正是刁瑩和她的團隊研究的方向。刁瑩目前是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她領導的小組研究的方向就是:通過調控分子組裝過程,利用溶液法來列印電子材料。
  • 新型柔性材料有望革新電子材料技術
    像用墨水列印文字一樣,同樣用液體作為基底,把電子材料的分子列印成需要的結構。這就是溶液列印法,是「自下而上」的列印思路。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分子進行精細地控制。目前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助理教授刁瑩和她領導的小組研究的方向就是:通過調控分子組裝過程,利用溶液法來列印電子材料。
  • 新型柔性材料有望革新電子材料技術 動態模板 將成未來材料
    不過這種柔性電子材料,很難用傳統的蒸鍍製備方法實現。以矽為例,它的熔點是1414℃。生產時,就要先升溫超過熔點,獲得單晶矽,再把單晶矽切分成小塊,組裝成電子元件。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生產方式,而且由於需要高溫環境,非常耗能。常見的3D列印,也離不開高溫環境,通常要加熱到幾百度。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智能服飾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讓智能服裝變的既智能又人性化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
  • 專注柔性電子材料,柔電雲科正在為面膜材質革新提供更多可能
    今年4月,由柔電雲科主任科學家胡雪豐博士領銜的研究團隊在生物材料領域的世界一流雜誌《Acta Biomaterialia》與《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B》(封面文章)上發表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他們首創了基於柔性電子材料的電刺激用於促進慢性傷口治療技術,此事引發行業普遍關注。
  • 華人教授發明柔性有機電子器件 用醋就能無毒降解
    新華社舊金山5月2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柔性有機電子器件,用醋這樣的弱酸性物質就可以無毒降解。這種電子器件未來不僅可以減少有害的電子垃圾,還可應用於可穿戴醫療設備、環境監測等方面。
  • 夢之墨革新電子製造技術 全球首創液態金屬印表機
    革新電子製造技術 正是因為在液態金屬領域的深厚積澱,夢之墨團隊在全球首創了「液態金屬電子增材製造技術」。這一變革性的電子製造技術,可以通過液態金屬電子墨水直接、快速地製造出柔性可拉伸電子電路及終端功能器件,完全革新了傳統電子工程學與3D列印的製造理念,其所見即所得的液態金屬電子增材製造技術為常溫下直接製造電子開闢了一條方便快捷且有望實現普及化應用的途徑。
  • 華人女科學家再獲殊榮 曾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她曾因在人造電子皮膚及其他可穿戴醫療技術領域內的成就而被評為美國化學學會中央科學顛覆者和創新者獎第一位獲獎者,也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鮑哲南,1970年11月出生於江蘇南京,本科考入南京大學化學系,後進入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化學系、芝加哥大學化學系學習,任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曾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等榮譽。
  • 同濟大學李風亭教授團隊在柔性多孔材料分子識別和催化方面的研究...
    分子識別在生物、環境和化學研究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近年來,受到具有高度結構自由度的各種生物分子(例如蛋白質)的精確分子識別功能的啟發,表現出具有客體分子觸發的結構轉變特性的柔性多孔配位聚合物(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s, PCPs)、又稱柔性金屬框架化合物(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
  • 中美科學家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因此,設計可穿戴的自供能電子器件有望實現這些設備自身的永久供能,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為此,研究團隊考慮通過設計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將人體機械能傳化為電能,並將其存儲於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從而實現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
  • 柔性電子技術概述與應用
    隨著時代的發展,柔性技術應運而生。柔性電子英文名為Flexible Electronics,是一種技術的通稱。這種電子設備在一定範圍的形變(彎曲、摺疊、扭轉、壓縮或拉伸)條件下仍可工作。柔性電子技術有可能帶來一場電子技術革命,引起全世界的廣泛關注並得到了迅速發展。美國《科學》雜誌將有機電子技術進展列為2000年世界十大科技成果之一,與人類基因組草圖、生物克隆技術等重大發現並列。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分子大小一般在1納米左右,不僅肉眼看不到,連光學顯微鏡都無能為力。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
  • 柔性電子用微型超級電容器驅動的集成系統研究獲進展
    柔性電子具有革新人類生活方式的潛力,尤其是其在人體生理信息實時監控、增強現實(AR)和虛擬實境(VR)的應用引起研究人員的關注。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運行壽命長、體積小、質量輕、力學性能好和易於集成性能等優點,近年來被廣泛地作為微型儲能器件應用於柔性電子。
  • 大連化物所綜述——柔性電子用微型超級電容器驅動集成系統
    柔性電子具有革新人類生活方式的潛力,尤其是其在人體生理信息實時監控、增強現實(AR)和虛擬實境(VR)的應用引起研究人員的關注。微型超級電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運行壽命長、體積小、質量輕、力學性能好和易於集成性能等優點,近年來被廣泛地作為微型儲能器件應用於柔性電子。
  • 黃維院士團隊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期,西北工業大學柔性電子前沿科學中心(西安柔性電子研究院)首席科學家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課題組在原位界面調控助力高效無電子傳輸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方面取得了新進展,研究成果以「In Situ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Highly Efficient Electron-Transport-Layer-Free Perovskite
  •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
    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 獎項揭曉時間公布隨著2014年諾貝爾獎公布時間的臨近,華裔科學家能否得獎開始被公眾關注。而目前,諾貝爾獎4華裔科學家有望上榜。張首晟、楊培東、鄧青雲、錢澤南四位華裔科學家成奪獎熱門人選。而與此前獲諾獎的華裔科學家不同的是,張首晟、楊培東是改革開放後在國內接受教育的新一代,兩人成為今年諾獎熱門人選更令國人期待。楊培東和鄧青雲此前曾分別在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講學。
  • 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原標題:柔性電子材料未來可取代心臟支架   在2020中國5G+
  • 柔性電子常用材料是那些柔性電子那應用在那些行業
    柔性電子常用材料是那些柔性電子那應用在那些行業 易水寒 發表於 2018-11-25 11:10:31 柔性電子是將無機/有機器件附著於柔性基底上,形成電路的技術。
  • 空氣穩定的有機自由基:用於柔性電子的新一代材料?
    在此,為了橋接自由基化學,自由基材料和基於自由基的柔性電子設備的學科,黃維院士團隊在先進材料期刊行發表了最新的綜述研究,簡要介紹了新設計的自由基和自由基的新穎應用,並主要集中於空氣穩定的有機自由基基團及其在柔性光電器件中的性質和應用。
  • 攻克柔性電子充電,實現石墨烯力學傳感器自充電
    因此,設計可穿戴的自供能電子器件有望實現這些設備自身的永久供能,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應用前景。為此,研究團隊考慮通過設計柔性可延展納米發電機將人體機械能傳化為電能,並將其存儲於柔性可延展微型超級電容器陣列,從而實現基於褶皺石墨烯的力學傳感器的自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