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子材料,軟似皮膚並且可拉伸

2020-12-08 鎂客網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開發出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俱佳的高分子材料。

目前,智能服飾開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何讓智能服裝變的既智能又人性化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美國史丹福大學的一位華人教授鮑哲南帶領他的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研究柔性電子,現在他們的成果已經赫然佇立。

鮑哲南教授表示,現有包括電極和材料在內的電子器件都是硬的。它們在測量中樞神經電流、心臟電流時,那些植入大腦或心臟的電極可能會損壞人體神經或心臟組織。因此,跟神經接觸的電極必須像皮膚一樣柔軟才能減小對人體的傷害,這是柔性電子應用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鮑哲南教授團隊為了研發柔性電極,選取了一種導電性強、具有生物相容性的塑料,以便電極能夠安全地和人體接觸。但是能夠導電的塑料一般比較脆弱,容易破碎,所以為了增強材料的韌性和機械性,團隊採用了類似肥皂表面活性劑的分子添加劑來改變分子間的作用力。原先分子形成的小顆粒狀形貌變成了漁網狀形貌,而漁網狀形貌能使高分子材料易拉伸。經過測試,新材料在被拉伸到原來長度的兩倍時,仍然保持高導電率。

據悉,他們找到了用於可拉伸電極的材料後,下一步需要驗證這種材料是否可以植入生物體以及會不會對生物體造成損害。可穿戴電子設備近年來備受人們喜愛,手環、智能手錶等設備既輕巧又包含「黑科技」,讓人們感到新鮮。斯坦福教授研究出的這種可拉伸塑料電極能夠很好的運用到可穿戴設備中,甚至還能夠植入生物體內而不具備較大傷害。這樣新型的材料能夠為未來科技的進步和改善人們生活帶來巨大的幫助。

最後,記得關注微信公眾號:鎂客網(im2maker),更多乾貨在等你!

相關焦點

  • 斯坦福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極,像皮膚一樣柔軟、透明可拉伸
    雷鋒網消息,近日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進展》雜誌上發表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了一種導電性和拉伸性極佳的高分子材料,可用於可拉伸塑料電極。這種柔性電極也可作為可穿戴電子器件。也就是說,如果成功,以後,我們帶有「智能」的衣服或者體內的供電設備就不會再被僵硬的電路掣肘了。
  • 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開發超柔性電極,可與大腦神經相兼容
    如果有一種材料,既能具備靈敏的導電特性,又具備柔韌性,將為「智能化」進程打破一道僵硬的枷鎖。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利用新型聚合物列印出的超柔性電極:能夠拉伸至其原始長度的好幾倍(上圖);利用該柔性電極製作的透明「電子皮膚」(electronic skin)貼片,能夠很好的與人類皮膚相貼合,從而監測多種生命指標。
  • 華人教授發明柔性有機電子器件 用醋就能無毒降解
    新華社舊金山5月2日電(記者馬丹)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領導的團隊在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報告說,他們發明了一種柔性有機電子器件,用醋這樣的弱酸性物質就可以無毒降解。這種電子器件未來不僅可以減少有害的電子垃圾,還可應用於可穿戴醫療設備、環境監測等方面。
  • 斯坦福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極,傅利葉智能發布「拯救系」外骨骼機器...
    :斯坦福華人教授研發柔性電極,像皮膚一樣柔軟、透明可拉伸;傅利葉智能發布「拯救系」外骨骼機器人,比國外同類便宜3-5倍;可以自動播種、噴灑農藥,甚至自動除草的Farmbot機器人;本文總結了本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 新智造」欄目報導過的新研究、新產品和新公司。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人造電子皮膚不是夢,未來再無智能機
    鮑哲南,史丹福大學K.K. Lee 化學工程學教授、化學教授和材料科學與工程教授,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中心創始人、主任和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在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之前,她是1995-2004年朗訊科技貝爾實驗室傑出技術人員。
  • 美國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新...
    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教授鮑哲南科研團隊2月19日在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他們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新突破
  • iCANX Talks 學術報告︱鮑哲南教授·電子皮膚:改變電子領域的未來
    (Stanford University)鮑哲南教授為我們作線上報告,鮑哲南教授介紹了可拉伸可自愈電子皮膚的研發,以及電子皮膚在可植入醫療設備、機器人傳感器和可穿戴電子設備等領域的應用空間。 鮑哲南教授,史丹福大學化工系主任及K.K. Lee教授,同時兼任史丹福大學化學系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的客座教授。她於2016年創立了史丹福大學可穿戴電子研究中心(eWEAR)並擔任其主任。 鮑哲南於1995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得化學博士學位,之後加入貝爾實驗室,於2004年起任教於史丹福大學。
  • 對話華人傑出學者鮑哲南:電子皮膚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鮑哲南教授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她也是柔性電子領域的泰鬥級人物。她所從事的關於「人造皮膚」的研究,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果,被媒體稱為當今世界化學工程領域的「黑科技」。2015年,鮑哲南教授因「能傳導觸覺的人工皮膚」相關工作,入選Nature評選的十大年度人物;2016年,因在柔性電子器件的有機半導體材料領域的貢獻,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 史丹福大學鮑哲南團隊《AEM》綜述:柔性可拉伸電池
    可穿戴電子設備日益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從2014年到2019年,可穿戴電子設備每年都會增長25%。而這些可穿戴電子設備對人體的監測功能種類在持續更新。現如今,血氧檢測傳感器、體溫檢測傳感器等有已經商業化,在實驗室中也有許多傳感器正在開發以期實現更為複雜的功能如神經調節、電子皮膚等等。
  • 華人女科學家再獲殊榮 曾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院長
    海歸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平臺分享信息,整合資源交流學術,偶爾風月近日,美國化學學會授予華人學者鮑哲南「化學工程主席」榮譽。她曾因在人造電子皮膚及其他可穿戴醫療技術領域內的成就而被評為美國化學學會中央科學顛覆者和創新者獎第一位獲獎者,也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
  • 東南大學趙遠錦教授課題組:可應用於柔性電子領域的仿生螺旋藤蔓微...
    ,進而能夠構成柔性可拉伸導電系統。研究背景柔軟且可以拉伸的導線可以如人體中的血管網絡一般傳導電子,是軟體機器人、可穿戴設備、可變形設備等柔性電子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已有研究將金屬、半導體、碳材料、液體金屬、離子液體等做成導線材料與彈性較好的高分子材料相結合製備出柔性電子器件的例子。
  • 斯坦福鮑哲南團隊研發電子皮膚,健康信號一「貼」即知
    最近,史丹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化學工程系的鮑哲南教授領銜的實驗團隊開發出一種檢測方法,使用柔性傳感器技術,在皮膚上粘貼一塊「創可貼」,如同電子皮膚一般,將人體健康數據傳輸到接收器上。這項系統名為BodyNet,研究人員在《自然·電子》(Nature Electronics)期刊上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具體描述了這款「電子皮膚」的系統原理。
  • 卡耐基梅隆大學3D列印可拉伸可穿戴的電子「紋身」
    因為它們具有類似於輕質織物的機械性能,所以它們在彎曲、摺疊、扭曲和30%以上的應變(這是人類皮膚的典型可拉伸性)下仍保持功能。它們可以貼合併附著在高度彎曲的3D表面上,例如人腦或檸檬模型。超薄、順應性電子紋身的應用包括表皮生物監測、軟機器人、柔性顯示器等。
  • 康奈爾大學華人學者研發新型柔性光纖傳感器
    近日,來自於康奈爾大學的研究者們研發了一款超柔軟的可拉伸光纖傳感器,稱之為」可拉伸多模式光導傳感器」(Stretchablelightguide for multimodal sensing, SLIMS),SLIMS由價格低廉的彈性材料,LED燈和染色劑製成。SLIMS可以做成「柔性皮膚」穿在手上,僅僅一根SLIMS就可以同時檢測手指不同關節的彎曲和壓力情況。
  • 新型半導體材料可拉伸可完全降解
    科技日報華盛頓11月13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史丹福大學研究人員13日在美國化學學會期刊《ACS核心科學》上發表研究報告稱,他們開發出一種可拉伸、可完全降解,並能在應變時保持穩定電氣性能的半導體材料。研究人員稱,這一同時具有3種不同屬性的新材料有望在醫療、環境監測、信息安全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 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
    新華社北京3月8日電(天下人物)讓人造皮膚更智能的「女魔術師」——華人科學家鮑哲南新華社記者楊駿 張曼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發表報告說,美國史丹福大學華人女教授鮑哲南團隊在柔性電子領域實現了製造工藝的飛躍,使得人造皮膚的感應和計算能力更強,智能性更高。
  • 《Nature》發布華裔美國最優秀化學家之一鮑哲楠教授最新成果,電子皮膚受損後自我癒合取得突破進展
    史丹福大學化工系鮑哲楠教授是世界著名的華裔科學家,她領導的研究團隊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電子皮膚的研究, 並率先取得系列突破性進展。拉伸這種新材料時,裡面的化學鍵會斷開吸收機械能,而應力釋放時,這些鍵又會重新結合起來。在經過 1000 次拉伸循環後(拉伸至雙倍尺寸又重新縮回),這種新材料開始出現一些裂紋,導電性也輕微降低。不過,使用溶劑蒸汽處理150℃的熱板上加熱之後,該材料可以自我癒合,並且幾乎完全恢復原本的導電性能。研究人員使用該聚合物製造出可以穿在肘部和踝部的彈性電晶體。
  • 鮑哲南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斯坦福首個華人女性院長!
    ▲小烯導讀南京大學校友、著名科學家鮑哲南是FusionFund 投資合伙人。近日,據Fusion Fund消息,鮑哲南已經升任史丹福大學化學工程學院院長,是第一個在斯坦福當院長的華人女性。鮑哲南於2010年底作為創辦人之一的C3Nano公司在美國矽谷成立,2011年獲得影響世界華人大獎,2015年《自然》年度人物,2017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鮑哲南教授於2004年加入史丹福大學。她目前是K.K.Lee化學工程教授,也是化學和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教授。
  • 對話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ACS首位顛覆者和創新者獎得主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成為「ACS Central Science Disruptors & Innovators Prize(顛覆者和創新者獎)」首位獲獎者。這一獎項旨在表彰在推動科學進步方面做出顛覆性突破的科學家。
  • 納米材料前沿研究成果:柔性物理或化學傳感器
    Nature:基於本徵可拉伸電晶體陣列可擴展製備工藝的類皮膚電子器件  近日,史丹福大學鮑哲南教授研究團隊開發了可對不同本徵可拉伸材料實現高成品率和器件性能均勻的製備工藝該陣列的平均載流子遷移率可與非晶矽相當,在經過1000次100%應變循環測試後也只有輕微改變,同時,還無電流-電壓遲滯。基於上述製造工藝,該團隊首次研發出皮膚一樣屬性的可拉伸集成電路元件,如有源陣列與傳感器陣列集成的可拉伸觸覺電路,可粘附到人體皮膚表面,使柔性電子裝置佩戴或使用更加舒適。其所開發的工藝為結合其他內在可拉伸聚合物材料提供了一個通用加工平臺,使製造下一代可拉伸類皮膚電子器件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