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梅隆大學3D列印可拉伸可穿戴的電子「紋身」

2020-12-16 3D科學谷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來自卡內基梅隆大學工程學院和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學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來製造堅固、高度靈活的紋身式電路,用於可穿戴計算。

科學家採用低成本的3D列印工藝將導電液態金屬合金列印到附著在人體皮膚上的紋身紙上。這些超薄紋身可以很容易地用水蘸上,就像用溼海綿塗抹兒童的裝飾紋身一樣。

l 歡迎在文後留言申請長期轉載授權l

卡耐基梅隆大學

讓電路更隨形

電子「紋身」的低成本加工

研究結果發表在《高級材料》的一篇論文中,除了低成本加工外,這些紋身還有其他優點。因為它們具有類似於輕質織物的機械性能,所以它們在彎曲、摺疊、扭曲和30%以上的應變(這是人類皮膚的典型可拉伸性)下仍保持功能。它們可以貼合併附著在高度彎曲的3D表面上,例如人腦或檸檬模型。超薄、順應性電子紋身的應用包括表皮生物監測、軟機器人、柔性顯示器等。

卡耐基梅隆大學

其他類似紋身的電子產品要麼在無塵室內部需要複雜的製造技術,要麼缺乏皮膚上可拉伸數字電路功能所需的材料性能。而卡耐基梅隆大學的機械工程學副教授兼軟機實驗室主任卡梅爾·馬吉迪(Carmel Majidi)打開了一種新的途徑,用一種經濟的方式製造可拉伸電子電路

2018年,馬吉迪教授和他的團隊還創造了一種能夠自我修復的電路,即使在切斷或損壞主要路徑後,它也可以繼續工作。他們創造了一種由液態金屬製成的材料,該材料也可以物理修復損壞。當將兩片液態金屬電複合材料放置在一起時,他們像自癒合一樣融合在一起。這項創新使電路可以承受更大的損壞,因為它們可以簡單地對其進行自我修復。

根據3D科學谷的了解,卡耐基梅隆大學還使用有機矽彈性體通過3D列印技術開發了具有壓力感應功能的可穿戴式脈搏血氧儀。基於手指或腳趾的解剖學掃描,可通過3D列印製造針對患者的柔軟袖帶,並與柔性電子設備集成在一起以計算心率,血氧含量和活動狀態

3D科學谷Review

關於直寫3D列印技術,美國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曾開展了一個新的金屬3D列印技術研究項目–金屬直寫技術(Direct Metal Writing),根據LLNL,金屬直寫3D列印技術研發的一個關鍵點是,如何精確控制溫度和材料的流動,掌握材料的流動屬性。

直接書寫技術是高通量3D列印領域十分具有想像空間的技術,這項技術的專利中就包括哈佛大學Lewis教授的直接書寫專利。Lewis教授認為這種直接書寫的列印技術有利於創建最小收縮和變形的結構,並且可實現大尺度列印的可能,這種可以用來實現平面和三維維度上微結構的零件快速生產具有廣闊的應用空間。具體可商業化的領域包括印刷電子、太陽能電池、微流體晶片、新型複合材料、組織工程等。

根據新華網,西湖未來智造的高精度3D直寫設備樣機已在和國內多家微電子領域企業正在論證中,標準化設備生產周期為5-10個月,可實現0.1-10微米精度的多材料列印,並結合新型嵌入式工藝,實現複雜三維結構列印;多工藝混合3D列印設備生產周期為6-18個月,可實現10-100微米精度融合金屬、介質的複雜三維結構列印。

根據3D科學谷的市場觀察,我國研究機構也在開展3D列印電池技術的應用研究。例如,深圳大學增材製造研究對低溫直寫3D列印製造鋰電池電極的製造進行了研究,3D列印LiFePO4正極與Li4Ti5O12負極,未來可應用於助聽器、電子手環等終端。

更多信息,請參考3D科學谷發布的《3D列印與電子產品白皮書 1.0》,《3D列印與5G白皮書1.0》

網站投稿請發送至2509957133@qq.com

相關焦點

  • 美國知名頂級高校,加州理工學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學
    加州理工學院和卡耐基梅隆大學兩所學校都是美國頂級高校,而且都是私立大學,建校悠久,均有百年歷史的大學。不過兩所學校走的路線略有不同,加州理工學院屬於「小而精」的高校,更專注理工方向;而卡耐基梅隆大學屬於綜合性大學,學生相對來講稍多一些,但也不過13000多名在校生而已。
  • 看這款「電子紋身」如何重新定義可穿戴設備
    在筆者看來,可穿戴設備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產品,其終究原因還是一個體驗問題——佩戴的舒適性、電池的續航能力、當然還有個最重要的問題,到底酷不酷。而目前中韓美三方合作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研發的一款新型體表電子設備,極有可能徹底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可穿戴設備。
  • 可穿戴技術新突破:形狀可定製的織物超級電容!
    未來,它的市場前景非常廣闊,將在電動汽車、大功率輸出設備、消費電子設備等領域大顯身手。然而,在可穿戴技術和智能織物領域,超級電容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筆者曾介紹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發出的一種固態柔性超級電容器件。
  • 卡內基梅隆大學開發在10秒內識別冠狀病毒的3D列印傳感器
    中國3D列印網9月29日訊,卡內基梅隆大學(CMU)的研究人員3D列印了一個傳感器,該傳感器可以在大約10秒內識別Covid-19抗體。AJP的一些應用包括電子,航空航天,醫療設備製造,傳感器等。多家公司已將Optomec的AJP技術用於製造高解析度電子電路和設備,例如應變傳感器,無線藍牙收發器和小型數模轉換器晶片。據中國3D列印網了解,在去年年底,Optomec宣布交付其第500臺3D印表機,其中約300臺由AJP系統組成。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MIT開發基於「細菌墨水」的3D列印紋身貼:可作出反應
    據外媒報導,麻省理工學院(MIT)的研究人員們已經開發出了一項基於「基因編程細菌活細胞」的新型 3D 印表機技術,能夠給人們貼上更加個性化的「紋身」—— 比如讓它在某種化學刺激下改變顏色。 顯然,大家對於電子紋身和智能墨水技術的暢想,讓我們可以重新思考和設計這類可對多種刺激作出響應的可穿戴傳感設備。MIT 工程師們發明了一種新型 3D 列印技術,它的「墨水」由經過基因編程的活細胞打造。當很多工程師忙著實驗各式各樣的響應材料的時候,一支 MIT 團隊卻突發奇想地要運用某種活細胞。他們的第一步工作,是研究有機細胞是如何被利用的。
  • 現在都能在皮膚上直接列印電路,那以後可穿戴電子設備市場何在?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據外媒報導,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一位研究者提出了一種能夠臨時擴展我們身體機能的新方法。利用3D印表機,Michael McAlpine在皮膚上列印了一個可以實現輕便型太陽能充電、化學傳感,以及其他功能用途的電路。
  •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同濟大學航空航天工程與應用力學學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聯合科研團隊研究人員正在開發一種"真正可穿戴"的可穿戴電子設備,這是一種受人體皮膚啟發並粘在皮膚上的可拉伸且可完全回收的電路板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
  • 雷射列印技術可以在幾分鐘內生產防水可拉伸電子紡織品
    電子紡織品/智能服裝是可穿戴技術的一個分支,由於其巨大的潛力,例如將電子設備、能量存儲和天線與紡織品結合在一起,因此備受關注。該技術能夠使無線通信、健康感應及監控和可以在智能城市、偏遠地區、電信和生物醫學行業中找到應用的發光器件適用於自足式下一代可穿戴設備。
  • 噴墨列印石墨烯實現太陽能可穿戴電子設備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據悉,來自諾丁漢大學的研究人員解決了如何使用墨水3D列印具有有用特性(例如將光轉換為電能的特性)的新型電子設備的難題。這項研究表明,可以噴射包含二維片狀細小材料(例如石墨烯)的油墨,可以將這些複雜的定製結構的不同層堆積並嚙合在一起。
  • 中國研製出柔性可拉伸電容器 解決可穿戴智能設備難題
    復旦大學高分子科學系和先進材料實驗室彭慧勝教授團隊日前研製出世界首個可拉伸的線狀超級電容器。柔性可穿戴智能設備是當今電子產品的主流發展方向,這種可拉伸的彈性電容器將成為其重要部件。,柔性可穿戴電子設備是當今電子產品的主流發展方向。
  • 鄭平院士:超拉伸抗凍,光刻3D列印導電水凝膠可運動感應/信號監測
    團隊提出了通過基於投影微立體光刻(PμSL)的3D列印製造的導電納米複合網絡水凝膠,其能夠實現快速的製造能力和高精度。3D列印水凝膠具有超強的可拉伸性(2500%),超抗凍性(-125°C),極低的工作電壓(<100v)和超循環拉伸穩定性(100萬次循環)。基於水凝膠的應變傳感器即使在115°C左右的極低溫度下仍具有100μV的超低電壓,也可以探測大規模和微小的人體運動。
  • Scientific Reports :雷射列印石墨烯在製備大型防水和可拉伸超級...
    本文要點: 大規模防水和可拉伸紡織集成雷射列印石墨烯儲能製造和表徵 1 成果簡介 實現大規模可集成紡織的能量存儲和太陽能存儲用於傳感
  •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
    據外媒報導,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可以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安全裝置,它可以追蹤體溫和血氧水平等信息,一旦工作完成上面的信息就會被清除掉。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重慶大學研製柔性無線可穿戴手勢翻譯系統:傳感陣列最大拉伸應變...
    打開APP 重慶大學研製柔性無線可穿戴手勢翻譯系統:傳感陣列最大拉伸應變可達100% 重慶大學 發表於 2021-01-08 16:50:40
  • 新型有機矽3D列印為機器人技術,醫學,可穿戴設備提供軟材料
    新型有機矽3D列印為機器人技術,醫學,可穿戴設備打開了應用程式隨著美國科學家最新研究的完成,軟設備的製造正在進一步發展。作者將結果發表在《3D printable tough silicone double networks》上,作者解釋了如何以微米級解析度製造軟材料,以用於機器人等複雜系統以及新型可穿戴設備。工業上生產的軟材料用於許多應用,其中軟物質用於減震,保形要求,能量回收和機器人技術,其中設備必須能夠變形。
  • UCLA賀曦敏《Matter》:普適製備用於可穿戴電子的高性能可拉伸導電水凝膠
    可拉伸導電材料是軟電子學的關鍵組成部分,通常需要多個組件協同貢獻良好的機械、電氣和界面性能。其內在的變形性和可靠性是人們最關心的問題。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主要包括:對導電聚合物的分子結構或形貌進行修飾、在可伸縮網絡中加入導電納米填充物以及將液態金屬嵌入彈性體中等。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為了實現完全擬真電子皮膚,研究人員製作了三個獨立的裝置,包括一個感知壓力的裝置、一個感知溫度的裝置和一個感知疼痛的裝置(未來可能會將其合併成一個裝置),這就需要一種新的方法來製造可拉伸的電子產品,使用氧化物材料和矽樹脂材質來製作可彎曲,不易斷裂的表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