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2021-01-07 江蘇雷射產業創新聯盟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博士研究生彭樞強為論文第一作者,高級工程師翁子驤和吳立新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迄今為止,柔性傳感器主要分為壓電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和壓阻傳感器。其中,壓阻傳感器具有以下優點:結構更簡單、檢測極限更低、數據輸入和輸出更容易,並且與靜態和動態力的兼容性更好,這使得對壓阻傳感器的研究最為深入。柔性且可拉伸的應變傳感器依賴於導電反應層的整體性能。用戶期望可拉伸傳感器在大變形狀態下表現出出色的導電性。為了滿足這些要求,在組裝柔性電阻傳感器時已經採用了許多方法,包括化學氣相沉積、浸塗法和旋轉法。

然而,上述方法難以製造定製的專用結構來滿足用戶的可穿戴需求。3D列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設備製造的方式。與傳統工藝相比,3D列印技術能夠通過逐層堆積材料的方式製造具有定製和複雜設計的可穿戴式傳感器。由於其高拉伸性和出色的回彈力,聚氨酯(polyurethane, PU) 彈性體被廣泛用於各種3D列印技術中,包括直接墨水書寫(direct ink writing, DIW)、熔融沉積建模(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和數字光處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DLP) 準備柔性應變傳感器。

來自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可逆共價鍵,合成了可水解的交聯劑,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將聚氨酯/碳納米管複合材料澆注於模具中,在熱水中除去模具,得到各種多孔結構的傳感器,該傳感器具有高拉伸、高回彈的特點。

多孔水溶性支架使用基於DLP的3D列印技術進行列印,如圖所示(圖1a)。研究人員採用了卡通狗來評估列印樣品的表面質量。僅使用ACMO單體,雖然印刷零件的表面出乎意料地光滑,但精製的結構卻消失了(圖1b)。

▲圖1. a)DLP印刷工藝和光固化樹脂化學結構的示意圖;b)使用ACMO列印卡通狗(左)和使用ACMO-HUA(右)的比較,比例尺:6.8毫米

▲圖2. a)基於受阻脲鍵的3D列印部件的水解過程的示意圖; b)在60℃下將印刷的八角形桁架水解7小時;c)在90°C下將印刷的八角形桁架水解4h。

隨後,研究人員印刷了一些模具以準備PFSS,以驗證ACMO-HUA樹脂的可用性。如圖(3a)所示,首先製造了多孔支架結構的犧牲模具。隨後,將混合的PU / CNTs複合材料澆鑄到多孔模具中。PU / CNTs複合材料完全固化後,將模具溶解在熱水中進行處理,留下PFSS。PFSS的電導率隨CNT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圖3. a)通過間接3D列印說明PFSS的準備工作;b–e)各種體系結構的間接3D列印準備:b)gyroid;c)手指套;d)多孔晶格;e)章魚,比例尺:8.5毫米。

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了原位人體運動檢測的實際應用。例如,通過間接3D列印製備的多孔內底被嵌入鞋內作為舒適的穿著墊(圖4a)。用兩根線連接的多孔內底被當作壓力傳感器,用於在步行和跑步過程中進行實時監控。該多孔壓力傳感器測量了腳下的地面反作用力,並且阻力響應與測得的壓力成比例。通過阻力響應信號測量步態參數,以進行運動學分析和診斷。圖4b, c顯示出了所記錄的ΔR/ R 0的變化曲線,其分別對應於志願者的步行10分鐘和奔跑5分鐘。對應的步行約為0.57,小於跑步的約0.83。步行的ΔR/ R0比跑步的更穩定,而跑步的變化卻不大。此外,奔跑的相應阻力反應時間要短於步行。這些結果表明,PFSS可以區分步行和跑步中的壓力信號。利用3D列印的可定製設計優勢,更易於設計和準備更舒適的傳感器。關於人的手指的大小,還準備了一個多孔的手指套作為PFSS來監視手指的運動(圖4d)。可以看出,用於手指套的PFSS能夠識別食指的不同彎曲角度。當食指被拉伸時,ΔR/ R0保持恆定值0,而當食指捲曲時增加至0.45。此外,當食指彎曲到某個角度時,相應的ΔR/ R0可以在記錄的曲線中反映出來,約為0.3。這些結果證實,PFSS是可穿戴傳感器的理想候選者,具有可定製的形狀以進行人體運動識別。

▲圖4. 多孔傳感器作為運動監測的可穿戴設備的演示。a)將PFSS集成到鞋中以進行身體運動監測;b)當人類行走10分鐘時,PFSS的抵抗力響應;c)當人類跑步5分鐘時,PFSS的抵抗力響應;d)手指以不同角度彎曲時,指套的電阻響應。

研究人員製備了具有高尺寸精度的3D列印犧牲模具,該模具可以在溫和的條件下溶解。通過引入可水解丙烯酸酯(HUA)作為交聯劑,我們發現可以顯著提高印刷解析度,從而防止印刷過程中印刷部件溶解在樹脂中。固化後,可以通過將3D支架溶解在熱水中進行處理。這種可紫外線固化的樹脂為犧牲模具提供了有吸引力的選擇,而不會降低鑄造材料的機械性能。我們進一步在其中進行3D列印犧牲模具並澆鑄PU / CNTs複合材料,以製備具有高拉伸性和良好回彈力的柔性傳感器作為PFSS。結果表明,該PFSS在低壓縮應變下表現出良好的靈敏度(0.111 kPa1) 。同樣,電阻響應信號在60%機械負載的100個循環後保持穩定,並具有高循環重複性和穩定性。具有用戶特定形狀的PFSS佩戴起來更方便。複雜的多孔結構為PFSS提供了更輕的重量和更高的彈性。實際演示表明,該PFSS能夠準確地識別人體運動,包括步態分析,手指運動,證明其本身是製備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有前途的材料。

2020年,該課題組在光固化3D列印材料方面獲得多項成果,包括基於核殼粒子的高強高韌3D列印樹脂、生物可降解3D列印樹脂、以及與福建物構所許瑩課題組聯合研發的高強高硬耐高溫氰酸酯3D列印樹脂。

文章來源:Tailored and Highly Stretchable Sensor Prepared by Crosslinking an Enhanced 3D Printed UVCurable Sacrificial Mold

Shuqiang Peng , Zian Wang Jinbin Lin JiaTao Miao Longhui Zheng Zhi Yang Zixiang Weng Lixin Wu,First published: 16 December 2020, https://doi.org/10.1002/adfm.202008729

相關焦點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博士研究生彭樞強為論文第一作者,高級工程師翁子驤和吳立新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3D列印技術與智能材料結構結合起來發展出的新技術,智能材料結構在3D3D列印樹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次,被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列為該雜誌Most Cited Articles;納米粒子增強光固化論文連結福建物構所光固化
  • 3D列印+納米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打造靈活又耐用橡膠石墨烯傳感器
    ,為可穿戴設備製造了一種既耐用又靈活的傳感器,可用於從監測生命體徵到追蹤運動表現等一切情況。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了這個項目。這項研究的最新系列論文《為可穿戴生物監測製作3D列印超堅固表面摻雜多孔矽傳感器》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可穿戴式傳感器的發展隨著過去幾十年衛生保健的改善,如今,工業化國家的居民壽命更長,但健康狀況往往複雜多樣。
  • 鄭平院士:超拉伸抗凍,光刻3D列印導電水凝膠可運動感應/信號監測
    證明了本發明的水凝膠可用作捕獲人類電生理信號(EOG和EEG)的柔性電極,其中可以精確記錄來自大腦的α和β波。因此,本發明的水凝膠將為下一代智能電子學的發展鋪平道路,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極低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圖文解析】水凝膠的製備與表徵導電水凝膠結構是使用PμSL技術製成的(圖1(a))。405 nm的LED光源用於固化光固化性聚合物溶液。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
  • 用於軟機器人的3D列印材料最新進展
    在此,來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研究人員總結了用於軟機器人3D列印的材料領域的最新進展。 受自然和生物體啟發的軟機器人是由柔性、柔軟的材料製成的機器人,與堅固型機器人不同,它們是沒有馬達的。軟機器人技術主要基於材料科學,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執行,例如氣動、靜電、熱激活和磁驅動。
  • 在呼吸的肺部表面3D列印柔性傳感器 隨時隨地監測患者器官
    在人體器官上直接列印柔性傳感器將有利於實時準確的監測患者的器官。但是在不斷活動的器官上列印柔性傳感器十分困難。 目前就面臨兩方面難題:一是列印過程中必須實時監測器官的運動,同時快速的調整噴頭位置和列印路徑;另一方面,列印的生物材料要求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拉伸性能、粘接能力和電學性能。
  • 中科院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薄膜可用於可穿戴領域
    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然而,傳統相變儲能材料一般利用其固液相變行為進行儲能與控溫,固相材料因剛性大而不具備柔性,液相材料在相變過程中會發生洩漏,無法應用於柔性可穿戴器件熱管理。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基礎前沿0-1原始創新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人員與麻薩諸塞州納提克市的陸軍作戰能力發展指揮部士兵中心開發了微米級的3D列印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產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
  • Nano Energy: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
    隨著柔性電子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物聯網技術的普及,能夠用來監測人類生理指標(如心跳、脈搏、運動周期、血壓等)和機械運行狀態(如主軸跳動、機器人運動狀態感知等)信號的可穿戴電子器件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中。
  • 研究人員開發新型3D列印可穿戴天線,手機進化指日可待
    國家跨學科科學與技術研究所(NIIST)位於印度的蒂芙那萬那普蘭,最近,這些科學家們使用3D列印來開發一種可以嵌入織物的新型可穿戴天線,例如軍裝。天線和無線設備長期以來被整合到軍服中進行通信和監控,但總是並不完美的。或多或少有著不少問題,例如由於附著在玻璃增強環氧樹脂基材上的薄銅膜製成的,這使得它們很堅硬的並且難以摻入織物中。
  • 科學家找到在室溫下將可穿戴傳感器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方法
    據外媒報導,柔性電子技術為可穿戴傳感器的應用提供了一些有趣的可能性。可穿戴傳感器可以被做成類似於紋身、用於監測人體健康各個方面的膠片和袖套。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現在已經開發出了一種可以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安全裝置,它可以追蹤體溫和血氧水平等信息,一旦工作完成上面的信息就會被清除掉。
  • 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原標題:3D列印類昆蟲「柔性機器人」面世 專家稱將加快各領域科研進展3D列印正在不斷向新的領域突破。日前,有報導稱,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技術,製造出一隻柔性機器人,整個列印過程簡單而且快速。
  • 西交大在可穿戴醫療傳感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然而,現有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多基於石墨烯、Ecoflex、織物等材料,因存在器件-皮膚界面機械強度失配、穿戴不適、生物相容性不足等問題,難以實現廣泛應用。水凝膠是一種高含水量的三維網狀聚合物,具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和接近人體皮膚的彈性模量,成為發展下一代柔性可穿戴傳感器的理想選擇。
  • 新型光傳感器:可印刷、可區分顏色、可用於可見光通信
    背景相機、光屏障、運動傳感器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採用了已經在許多應用中發現的光傳感器。未來,這些傳感器也將在電信領域扮演重要角色,因為它們可以利用光線實現數據傳輸。(圖片來源: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 創新近日,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的科學家們在位於海德堡的創新實驗室成功取得決定性進展:可區分顏色的可印刷光傳感器。
  • 可穿戴技術新突破:形狀可定製的織物超級電容!
    然而,在可穿戴技術和智能織物領域,超級電容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筆者曾介紹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開發出的一種固態柔性超級電容器件。科學家通過絲網印刷技術,採用導電石墨烯氧化物油墨,直接將它列印在紡織品例如棉織物上。
  • Nature:可穿戴式石墨烯傳感器使用環境光監測健康狀況
    塗有納米顆粒的石墨烯已被用於製造可穿戴的光傳感器,該傳感器可測量穿過組織的環境光中的人體脈搏和血氧水平,從而為健康監護提供了一個潛在的平臺。可穿戴技術的普及已經大大增加,到2022年,美國市場預計將達到數百億美元(請參閱go.nature.com/33tcein)。
  • 大面積柔性有機光電二極體在可穿戴弱光光電探測器領域優於矽器件
    大面積柔性有機光電二極體在可穿戴弱光光電探測器領域優於矽器件柔性大面積有機光電二極體的性能已經發展到可以與傳統的矽光電二極體技術相比提供的優勢,特別是對於諸如生物醫學成像和生物特徵監測等要求在大範圍內檢測低水平光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