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2021-01-07 騰訊網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3D列印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創建了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博士研究生彭樞強為論文第一作者,高級工程師翁子驤和吳立新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與傳統的基於矽的傳感器相比,具有超薄、低彈性模量、重量輕和高度可拉伸功能的柔性和可拉伸傳感器被廣泛用於人體臨床診斷、人體運動檢測、柔性觸控螢幕、柔性電子皮膚和軟機器人等領域。迄今為止,柔性傳感器主要分為壓電傳感器、電容傳感器和壓阻傳感器。其中,壓阻傳感器具有以下優點:結構更簡單、檢測極限更低、數據輸入和輸出更容易,並且與靜態和動態力的兼容性更好,這使得對壓阻傳感器的研究最為深入。柔性且可拉伸的應變傳感器依賴於導電反應層的整體性能。用戶期望可拉伸傳感器在大變形狀態下表現出出色的導電性。為了滿足這些要求,在組裝柔性電阻傳感器時已經採用了許多方法,包括化學氣相沉積、浸塗法和旋轉法。

然而,上述方法難以製造定製的專用結構來滿足用戶的可穿戴需求。3D列印技術的出現改變了設備製造的方式。與傳統工藝相比,3D列印技術能夠通過逐層堆積材料的方式製造具有定製和複雜設計的可穿戴式傳感器。由於其高拉伸性和出色的回彈力,聚氨酯(polyurethane, PU) 彈性體被廣泛用於各種3D列印技術中,包括直接墨水書寫(direct ink writing, DIW)、熔融沉積建模(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和數字光處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DLP) 準備柔性應變傳感器。

來自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可逆共價鍵,合成了可水解的交聯劑,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將聚氨酯/碳納米管複合材料澆注於模具中,在熱水中除去模具,得到各種多孔結構的傳感器,該傳感器具有高拉伸、高回彈的特點。

多孔水溶性支架使用基於DLP的3D列印技術進行列印,如圖所示(圖1a)。研究人員採用了卡通狗來評估列印樣品的表面質量。僅使用ACMO單體,雖然印刷零件的表面出乎意料地光滑,但精製的結構卻消失了(圖1b)。

▲圖1. a)DLP印刷工藝和光固化樹脂化學結構的示意圖;b)使用ACMO列印卡通狗(左)和使用ACMO-HUA(右)的比較,比例尺:6.8毫米

▲圖2. a)基於受阻脲鍵的3D列印部件的水解過程的示意圖; b)在60℃下將印刷的八角形桁架水解7小時;c)在90°C下將印刷的八角形桁架水解4h。

隨後,研究人員印刷了一些模具以準備PFSS,以驗證ACMO-HUA樹脂的可用性。如圖(3a)所示,首先製造了多孔支架結構的犧牲模具。隨後,將混合的PU / CNTs複合材料澆鑄到多孔模具中。PU / CNTs複合材料完全固化後,將模具溶解在熱水中進行處理,留下PFSS。PFSS的電導率隨CNT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圖3. a)通過間接3D列印說明PFSS的準備工作;b–e)各種體系結構的間接3D列印準備:b)gyroid;c)手指套;d)多孔晶格;e)章魚,比例尺:8.5毫米。

研究人員進一步探討了原位人體運動檢測的實際應用。例如,通過間接3D列印製備的多孔內底被嵌入鞋內作為舒適的穿著墊(圖4a)。用兩根線連接的多孔內底被當作壓力傳感器,用於在步行和跑步過程中進行實時監控。該多孔壓力傳感器測量了腳下的地面反作用力,並且阻力響應與測得的壓力成比例。通過阻力響應信號測量步態參數,以進行運動學分析和診斷。圖4b, c顯示出了所記錄的ΔR/ R 0的變化曲線,其分別對應於志願者的步行10分鐘和奔跑5分鐘。對應的步行約為0.57,小於跑步的約0.83。步行的ΔR/ R0比跑步的更穩定,而跑步的變化卻不大。此外,奔跑的相應阻力反應時間要短於步行。這些結果表明,PFSS可以區分步行和跑步中的壓力信號。利用3D列印的可定製設計優勢,更易於設計和準備更舒適的傳感器。關於人的手指的大小,還準備了一個多孔的手指套作為PFSS來監視手指的運動(圖4d)。可以看出,用於手指套的PFSS能夠識別食指的不同彎曲角度。當食指被拉伸時,ΔR/ R0保持恆定值0,而當食指捲曲時增加至0.45。此外,當食指彎曲到某個角度時,相應的ΔR/ R0可以在記錄的曲線中反映出來,約為0.3。這些結果證實,PFSS是可穿戴傳感器的理想候選者,具有可定製的形狀以進行人體運動識別。

▲圖4. 多孔傳感器作為運動監測的可穿戴設備的演示。a)將PFSS集成到鞋中以進行身體運動監測;b)當人類行走10分鐘時,PFSS的抵抗力響應;c)當人類跑步5分鐘時,PFSS的抵抗力響應;d)手指以不同角度彎曲時,指套的電阻響應。

研究人員製備了具有高尺寸精度的3D列印犧牲模具,該模具可以在溫和的條件下溶解。通過引入可水解丙烯酸酯(HUA)作為交聯劑,我們發現可以顯著提高印刷解析度,從而防止印刷過程中印刷部件溶解在樹脂中。固化後,可以通過將3D支架溶解在熱水中進行處理。這種可紫外線固化的樹脂為犧牲模具提供了有吸引力的選擇,而不會降低鑄造材料的機械性能。我們進一步在其中進行3D列印犧牲模具並澆鑄PU / CNTs複合材料,以製備具有高拉伸性和良好回彈力的柔性傳感器作為PFSS。結果表明,該PFSS在低壓縮應變下表現出良好的靈敏度(0.111 kPa 1) 。同樣,電阻響應信號在60%機械負載的100個循環後保持穩定,並具有高循環重複性和穩定性。具有用戶特定形狀的PFSS佩戴起來更方便。複雜的多孔結構為PFSS提供了更輕的重量和更高的彈性。實際演示表明,該PFSS能夠準確地識別人體運動,包括步態分析,手指運動,證明其本身是製備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有前途的材料。

2020年,該課題組在光固化3D列印材料方面獲得多項成果,包括基於核殼粒子的高強高韌3D列印樹脂、生物可降解3D列印樹脂、以及與福建物構所許瑩課題組聯合研發的高強高硬耐高溫氰酸酯3D列印樹脂。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博士研究生彭樞強為論文第一作者,高級工程師翁子驤和吳立新為論文的通訊作者。隨著物聯網技術的出現,可穿戴設備的發展最近引起了學術界及工業界的興趣。在可穿戴設備中,用於將生理信號轉換為數字數據的傳感器起著重要的作用。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中科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重點實驗室吳立新團隊在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和海西研究院「一三五」重點培育項目的支持下,首次報導具有永久形狀可重構性的4D3D列印樹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次,被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列為該雜誌Most Cited Articles;納米粒子增強光固化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基礎前沿0-1原始創新項目、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 福建物構所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因結合了鐵電性和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在光電器件領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通過引入乙胺作為「限域孔洞轉子」定向合成了一例二維雙層和一例二維三層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結構和理論計算分析表明,隨著無機骨架層數增加,乙胺受到的孔洞限域作用增強,導致乙胺轉子驅動的鐵電相變能壘升高。實驗發現,該二維三層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370 K)高於二維雙層鈣鈦礦鐵電體(326 K)。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傳統的紅外晶體AgGaS2和ZnGeP2可用於中紅外波段,但因其損傷閾值較低,限制其實際應用。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通常可實現大的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高的雷射損傷閾值、寬的透光範圍(紫外-中紅外)、適中的雙折射,是一種具有潛力的非線性光學晶體。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專項和副研究員李麗娜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基金等資助下,成功構築了一例可實現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的二維三層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鉛氯鐵電體。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基於這兩個特點,這一鈦基四面體表現出優異的配位組裝能力,可分別捕獲鈷和稀土離子形成零維、一維和三維結構。此外,這一類杯芳烴活性單元可以用做超分子識別,通過氫鍵選擇性結合具有C3對稱性的染料分子(甲基藍和鹼性藍),從而促進電子或能量轉移,使其在日光燈照射下即可迅速分解。這項研究提供首例具有配位組裝功能的鈦-有機四面體,並有利於未來設計具有選擇性光催化活性的超分子材料。
  • 3D列印+納米技術,為可穿戴設備打造靈活又耐用橡膠石墨烯傳感器
    ,為可穿戴設備製造了一種既耐用又靈活的傳感器,可用於從監測生命體徵到追蹤運動表現等一切情況。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共同參與了這個項目。這項研究的最新系列論文《為可穿戴生物監測製作3D列印超堅固表面摻雜多孔矽傳感器》發表在《ACS Nano》雜誌上。可穿戴式傳感器的發展隨著過去幾十年衛生保健的改善,如今,工業化國家的居民壽命更長,但健康狀況往往複雜多樣。
  • 鄭平院士:超拉伸抗凍,光刻3D列印導電水凝膠可運動感應/信號監測
    證明了本發明的水凝膠可用作捕獲人類電生理信號(EOG和EEG)的柔性電極,其中可以精確記錄來自大腦的α和β波。因此,本發明的水凝膠將為下一代智能電子學的發展鋪平道路,特別是對於那些在極低溫環境下工作的人。【圖文解析】水凝膠的製備與表徵導電水凝膠結構是使用PμSL技術製成的(圖1(a))。405 nm的LED光源用於固化光固化性聚合物溶液。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這類材料的半導體性能主要來源於雜化材料中的無機骨架部分,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三維鈣鈦礦無機結構和二維層狀無機結構上。尋找具有新型滷化鉛結構的雜化材料或可成為解決當前這類材料穩定性不好和導電性能差的一個解決方案。
  • 研究團隊開發出無需加熱可直接列印在皮膚上的金屬可穿戴傳感器
    包括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師在內的一個國際研究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工藝,可以直接在皮膚上列印金屬可穿戴傳感器,而過程中不需要加熱。新工藝幫助可穿戴傳感器從簡單的電極發展為能夠為用戶提供生物識別測量和提供足夠舒適度的可彎曲設備。
  • 用於軟機器人的3D列印材料最新進展
    在此,來自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的研究人員總結了用於軟機器人3D列印的材料領域的最新進展。 受自然和生物體啟發的軟機器人是由柔性、柔軟的材料製成的機器人,與堅固型機器人不同,它們是沒有馬達的。軟機器人技術主要基於材料科學,可以通過多種機制執行,例如氣動、靜電、熱激活和磁驅動。
  • 在呼吸的肺部表面3D列印柔性傳感器 隨時隨地監測患者器官
    在人體器官上直接列印柔性傳感器將有利於實時準確的監測患者的器官。但是在不斷活動的器官上列印柔性傳感器十分困難。 目前就面臨兩方面難題:一是列印過程中必須實時監測器官的運動,同時快速的調整噴頭位置和列印路徑;另一方面,列印的生物材料要求有優異的生物相容性、拉伸性能、粘接能力和電學性能。
  • 中科院研發出柔性相變儲能薄膜可用於可穿戴領域
    相變儲能材料能夠在恆定溫度下吸收和釋放大量潛熱,可作為一種高效熱能儲存與溫度控制介質廣泛應用於電子器件熱管理領域。然而,傳統相變儲能材料一般利用其固液相變行為進行儲能與控溫,固相材料因剛性大而不具備柔性,液相材料在相變過程中會發生洩漏,無法應用於柔性可穿戴器件熱管理。
  •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2018-11-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宇亮於11月16日訪問福建物構所,並分別作了題為《激子過程調控優化無機半導體光催化》、《無機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化學機制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
  • 明尼蘇達大學研究人員3D列印未來可用於醫學測試的微流體通道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 據悉,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機械工程系的研究人員與麻薩諸塞州納提克市的陸軍作戰能力發展指揮部士兵中心開發了微米級的3D列印獨特流體通道,可以自動生產用於各種醫學測試和其他應用的診斷、傳感器和化驗。
  •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中國科學院
    中科院院士陳和生訪問福建物構所 2021-12-23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做了題為《中國散裂中子源》的學術報告,福建物構所副所長林文雄主持報告會。
  • Nano Energy:基於面投影微立體光刻3D列印技術的共形壓電傳感器...
    隨著柔性電子領域的快速發展和物聯網技術的普及,能夠用來監測人類生理指標(如心跳、脈搏、運動周期、血壓等)和機械運行狀態(如主軸跳動、機器人運動狀態感知等)信號的可穿戴電子器件逐漸應用到社會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