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2020-12-21 光明網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中國科學院功能納米結構設計與組裝/福建省納米材料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吳立新課題組基於可逆共價鍵,合成了可水解的交聯劑,在3D列印光敏樹脂中添加這種交聯劑能夠提高列印解析度,列印的模具可在熱水中溶解。將聚氨酯/碳納米管複合材料澆注於模具中,在熱水中除去模具,得到各種多孔結構的傳感器,該傳感器具有高拉伸、高回彈的特點。研究人員結合3D列印形狀的可設計性,製備出多孔的手指套、鞋墊以用於檢測人體運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博士研究生彭樞強為論文第一作者,高級工程師翁子驤和吳立新為論文的通訊作者。

2020年,該課題組在光固化3D列印材料方面獲得多項成果,包括基於核殼粒子的高強高韌3D列印樹脂、生物可降解3D列印樹脂、以及與福建物構所許瑩課題組聯合研發的高強高硬耐高溫氰酸酯3D列印樹脂。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來源: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3D列印技術與智能材料結構結合起來發展出的新技術,智能材料結構在3D3D列印樹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次,被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列為該雜誌Most Cited Articles;納米粒子增強光固化論文連結福建物構所光固化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由於其高拉伸性和出色的回彈力,聚氨酯(polyurethane, PU) 彈性體被廣泛用於各種3D列印技術中,包括直接墨水書寫(direct ink writing, DIW)、熔融沉積建模(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和數字光處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DLP) 準備柔性應變傳感器。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和副研究員姬成敏首次在二維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中,實現了高靈敏的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
  • 中科院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可用於柔性可穿戴傳感器
    由於其高拉伸性和出色的回彈力,聚氨酯(polyurethane, PU) 彈性體被廣泛用於各種3D列印技術中,包括直接墨水書寫(direct ink writing, DIW)、熔融沉積建模(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和數字光處理(digital light processing, DLP) 準備柔性應變傳感器。
  • 福建物構所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因結合了鐵電性和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在光電器件領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中國科學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無機光電功能晶體材料」研究員羅軍華團隊通過引入乙胺作為「限域孔洞轉子」定向合成了一例二維雙層和一例二維三層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結構和理論計算分析表明,隨著無機骨架層數增加,乙胺受到的孔洞限域作用增強,導致乙胺轉子驅動的鐵電相變能壘升高。實驗發現,該二維三層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370 K)高於二維雙層鈣鈦礦鐵電體(326 K)。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研究發現其電導率沿著納米管延伸的方向比垂直於納米管的方向在常溫下高一個量級,並且具有強的溫度敏感性。該材料的成功製備為連接一維納米管材料和滷化鉛鈣鈦礦材料這兩個結構截然不同但各具特色的熱點研究領域建立了物質橋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16, 55, 514,並被選為該期刊的Frontispiece。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論文連結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IO3)2F5非線性光學晶體。
  • 福建物構所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課題組基於功能基元替換的思想,以平面三角形基團[CO3]2-和四面體基團ZnO2(OH)2分別替換KBBF結構中的[BO3]3-和BeO3F基團,首次在碳酸鹽體系中構築一例具備KBBF結構特徵的新型羥基碳酸鹽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NaZnCO3(OH)。
  • 福建物構所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基金委面上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毛江高團隊將具有高極化能力的Hg2+引入到磷酸鹽中,通過利用溫和的水熱反應,合成了一例化學組成簡單的磷酸鹽倍頻晶體:LiHgPO4。
  • 中科院最新科研進展、科技動態 2020.12.21 星期一
    科研進展1、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2、蘭州化物所實現超高強韌水凝膠3D列印 3、超高解析度超高定標精度光譜技術研究獲進展 4、聲學所構建一種現代航船輻射噪聲譜源級模型 5、雲南天文臺發現小尺度磁活動加熱太陽色球的證據6、新疆天文臺在
  •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高儲能密度反鐵電材料研究取得進展 2020-06-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由於反鐵電單晶生長難度大,目前有關研究報導主要集中在陶瓷體系,關於反鐵電單晶的較少。
  •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新型螢光可調陰離子銅研究取得進展 2017-10-1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洪茂椿課題組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科技部973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福建自然科學等基金的資助下,通過自主設計,發展了一種利用陽離子誘導產生陰離子銅碘的合成策略,首次得到結構新穎的沙漏型Cu6I7-陰離子金屬簇。
  •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中科院院士謝毅、趙宇亮應邀訪問福建物構所 2018-11-1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謝毅,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趙宇亮於11月16日訪問福建物構所,並分別作了題為《激子過程調控優化無機半導體光催化》、《無機納米材料的生物學效應及其化學機制
  •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
  • 福建物構所鍺(矽)酸鹽倍頻晶體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研究人員發現很多含孤對電子(Pb2+、Bi3+等)的非心鍺酸鹽、矽酸鹽有著較高的對稱性甚至立方結構導致其極化率低以及各向異性小,因此多數已有的鍺(矽)酸鹽晶體存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效應弱以及雙折射率小的缺點,嚴重限制了它們的實際應用,而且鍺酸鹽極少作為NLO材料被報導。
  • 福建物構所碘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最近研究表明,簡單的雙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的方法是一種設計新的高性能倍頻晶體的新思路。  在國家基金委重點和面上項目、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以及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的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毛江高團隊提出了三原子位置的不等價取代方法,以α- and β-Ba2[VO2
  • 光固化3D列印材料的特性及應用
    隨著3D列印產業的不斷發展成熟,新技術不斷創新技術體系,3D列印材料的創新也層出不窮。3D列印材料在3D列印產業中必不可少,佔3成的市場份額。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DC預計,2019年全球3D列印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38億美元,比2018年擴大21.2%。
  • 福建物構所雜化光鐵電半導體的結構設計與光電應用研究獲進展
    其中,二維有機—無機雜化鐵電體不僅表現出強烈的結構各向異性,而且鐵電自發極化形成的內建電場利於光生載流子分離,在偏振光電探測方面獨具優勢。然而,基於二維雜化光鐵電半導體實現高效的日盲紫外光電探測仍然是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