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2021-01-18 中國科學院

  開發和研究具有高介電常數、低漏流和高擊穿電壓的功能器件對柵極介電薄膜材料和高電子傳輸二極體等電子器件材料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大部分柵極介電薄膜材料都是基於傳統的矽基電子元件材料。然而,傳統的矽基材料在實際應用中常常會面臨高介電損耗以及由於厚度引起的隧穿效應等問題。為此,開發高介電常數薄膜材料有利於增加柵極薄膜的厚度而不會產生過多的介電損耗和隧穿效應。傳統的無機氧化物,如氧化鉿(HfO2)、氧化鋯(ZrO2)等已被報導是具有高介電常數的良好材料,而這些無機氧化物組裝成器件的時候往往易碎,且與基片的相容性較弱。人們也常將有機聚合物沉積到固體基片表面來解決基片的相容性問題,然而有機聚合物本身介電常數較小,不能滿足高介電常數的需求。有機-無機複合薄膜是將無機組分和有機組分結合在一起,其在柵極介電材料的組裝方面具有廣泛應用。但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簡單的結合,往往容易面臨缺陷以及作用力弱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該研究團隊利用柔性三齒羧酸配體設計合成了具有新穎構型的穿插型MOF,並採用電化學生長的方法,將該MOF組裝到導電基片的表面。通過對粉體和薄膜的介電常數的測試,發現將該MOF粉體組裝成薄膜後,薄膜的介電常數為粉體的三倍;對經典的穿插和非穿插型MOF的介電性能進行實驗測試和理論計算後,發現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穿插結構可以增加MOF的介電性能。機械性能測試和漏流測試表明,所製備的MOF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高絕緣及低漏流性能,在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16, DOI: 10.1038/ncomms11830)。

  此前,該研究團隊利用原位生長方法構築金屬-有機框架薄膜,探索了薄膜的傳感與傳輸性能(Langmuir, 2013, 29, 8657)、抗菌性能(Adv. Mater. Interface, 2014, 2, 1400405),採用電化學方法成功製備了金屬-有機框架薄膜,並探索其在傳感方面的應用(J. Mater. Chem. A, 2014, 2, 19473);同時,採用電化學輔助微波合成法,優化了電化學生長方法,成功製備了鑭系金屬-有機框架薄膜(Chem. Commun., 2016, 52, 3951),拓展了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製備方法和開發了金屬-有機框架膜的潛在應用。

  文章連結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開發和研究具有高介電常數、低漏流和高擊穿電壓的功能器件對柵極介電薄膜材料和高電子傳輸二極體等電子器件材料具有重要的意義。當前,大部分柵極介電薄膜材料都是基於傳統的矽基電子元件材料。然而,傳統的矽基材料在實際應用中常常會面臨高介電損耗以及由於厚度引起的隧穿效應等問題。為此,開發高介電常數薄膜材料有利於增加柵極薄膜的厚度而不會產生過多的介電損耗和隧穿效應。傳統的無機氧化物,如氧化鉿(HfO2)、氧化鋯(ZrO2)等已被報導是具有高介電常數的良好材料,而這些無機氧化物組裝成器件的時候往往易碎,且與基片的相容性較弱。人們也常將有機聚合物沉積到固體基片表面來解決基片的相容性問題,然而有機聚合物本身介電常數較小,不能滿足高介電常數的需求。有機-無機複合薄膜是將無機組分和有機組分結合在一起,其在柵極介電材料的組裝方面具有廣泛應用。但有機組分和無機組分簡單的結合,往往容易面臨缺陷以及作用力弱等問題。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曹榮研究團隊在科技部「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和教育部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2011•iChEM)的資助下,設計合成特定的金屬-有機框架化合物(MOF),隨後組裝構築形成金屬-有機框架膜。該研究團隊利用柔性三齒羧酸配體設計合成了具有新穎構型的穿插型MOF,並採用電化學生長的方法,將該MOF組裝到導電基片的表面。通過對粉體和薄膜的介電常數的測試,發現將該MOF粉體組裝成薄膜後,薄膜的介電常數為粉體的三倍;對經典的穿插和非穿插型MOF的介電性能進行實驗測試和理論計算後,發現在一定的溫度範圍內,穿插結構可以增加MOF的介電性能。機械性能測試和漏流測試表明,所製備的MOF薄膜材料具有良好的機械性能和高絕緣及低漏流性能,在電子器件領域具有潛在應用,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Nat. Commun., 2016, DOI: 10.1038/ncomms11830)。
  此前,該研究團隊利用原位生長方法構築金屬-有機框架薄膜,探索了薄膜的傳感與傳輸性能(Langmuir, 2013, 29, 8657)、抗菌性能(Adv. Mater. Interface, 2014, 2, 1400405),採用電化學方法成功製備了金屬-有機框架薄膜,並探索其在傳感方面的應用(J. Mater. Chem. A, 2014, 2, 19473);同時,採用電化學輔助微波合成法,優化了電化學生長方法,成功製備了鑭系金屬-有機框架薄膜(Chem. Commun., 2016, 52, 3951),拓展了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製備方法和開發了金屬-有機框架膜的潛在應用。
  文章連結
 
福建物構所金屬-有機框架薄膜的組裝及性能研究獲進展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福建物構所鈦-有機四面體研究取得進展 2017-11-15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張健、張磊領導的無機合成化學團隊,致力於鈦氧團簇化學研究,在其結構設計、性能調控和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進展。在此基礎上,該團隊進一步將研究思路擴展到鈦-有機配位多面體,通過選用含有多個氧配位點的帕莫酸配體,合成一例鈦-有機四面體。
  •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滷化鉛雜化半導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2016-02-29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已有報導的輪簇主要是V、Mo、Cr、W、Nb等金屬的配合物框架或者多酸類化合物,但以金屬滷化物構成的輪簇,這是首例報導。研究發現其電導率沿著納米管延伸的方向比垂直於納米管的方向在常溫下高一個量級,並且具有強的溫度敏感性。該材料的成功製備為連接一維納米管材料和滷化鉛鈣鈦礦材料這兩個結構截然不同但各具特色的熱點研究領域建立了物質橋梁。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Angew. Chem. Int.
  • 福建物構所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金屬磷酸鹽NLO晶體具有深紫外透過、較高的熱穩定性以及易於大尺寸晶體生長的特性。在該體系中,利用磷酸根的縮合、引入強畸變的d0-TM(過渡金屬)多面體以及引入易於極化的陽離子框架(Cd2+、 Pb2+、Bi3+等)等設計策略,無機材料學家們獲得了一系列磷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
  • 福建物構所高居裡溫度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研究獲進展
    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光鐵電半導體因結合了鐵電性和優異的半導體性能,在光電器件領域吸引了科研工作者的興趣。然而,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的居裡溫度的有效調節仍是挑戰。對於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鐵電體,有機陽離子的有序-無序運動是驅動鐵電相變的關鍵因素,提高這種旋轉驅動的雜化鈣鈦礦鐵電的相變勢壘可以顯著提高其居裡溫度。有機金屬框架材料中的客體分子限域效應為合理調控二維雜化鈣鈦礦鐵電體的居裡溫度提供了新思路。
  • 福建物構所金屬氟碘酸鹽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研究團隊,將能夠有效增大帶隙、提高損傷閾值的F-離子和對能夠增大晶體結構極性的Bi3+離子引入碘酸根體系,設計合成具有大倍頻效應和高損傷閾值的(NH4)Bi2(IO3)2F5非線性光學晶體。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得新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這限制了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3D列印研究獲新進展
    面向人工智慧和健康監控的柔性可穿戴傳感器正在從基礎研究向產業化方向發展,3D列印具有不受零件幾何結構限制和快速製造的優勢,在可穿戴傳感器方面具有應用前景,但如何滿足智能穿戴應用中的各種力學性能和傳感性能要求仍具挑戰。
  • 福建物構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發展迅速,其光電轉化效率從3.8%發展到目前25.5%的認證效率,被視為最具有應用潛力的新型高效率太陽能電池之一。雖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具有較高光電轉換效率,可與多晶矽薄膜電池媲美,但電池的長期穩定性未達到商業化要求。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偏振光探測的光鐵電體研究獲進展 2020-11-17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鐵電半導體材料由於其固有的體光伏效應及其高偏振特性,在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中展現出潛力,但是傳統的無機鐵電體因其半導體性能差,難以實現有效的光電探測。近年來興起的金屬滷素雜化鈣鈦礦鐵電材料,因其耦合鐵電自發極化和優良的半導體光電性能,為實現高效自驅動紫外偏振光電探測提供了一種有效策略。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的交聯作用也賦予IEMSis良好的形狀記憶性能該研究採用林文雄團隊研發的設備,成果已在海西研究院參股公司國銳中科應用。列印基礎的3D列印樹脂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進展論文連結福建物構所光固化4D列印研究獲進展
  •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2020-03-02 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論文連結福建物構所自驅動紫外光電探測鐵電材料研究獲進展
  • 「JACS」福建物構所基於網格化學構築多孔有機籠取得重要進展
    網格化學研究的重點是通過有限的分子單元構築可預測的框架結構。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的經典研究案例主要集中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其實,網格化學也可以用來預測離散型的化合物,包括金屬有機-配位籠(MONCs)和多孔有機籠(POCs)。
  • 福建物構所無金屬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非線性光學晶體因其頻率轉換性能廣泛應用於擴展雷射光源的頻率。而對於紫外波段的雷射光源的迫切需求,使得探索新一代的性能更加優異的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成為當前研究的重點和熱點。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中科院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課題組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基金重大計劃和面上基金等項目資助下,以經典的KBBF結構為模板,通過將KBBF中的無機的平面三角(BO3)3-基團和四面體(BeO3F)5-基團分別用有機的平面三角[
  • 福建物構所碘酸鹽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獲進展
    近年來,具有非中心對稱的無機晶體材料,基於它們可能存在的二階非線性、鐵電、壓電和熱釋電性能而受到廣泛關注。金屬碘酸鹽晶體因具有較強的倍頻效應、較寬的透過波段、較高的熱穩定性和光學損傷閾值在二階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領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 導電金屬-有機框架材料
    金屬-有機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 MOF)/多孔配位聚合物(Porous coordination polymer, PCP)作為新的導電固體材料家族展現了廣泛的應用潛力,並已經在燃料電池、電池、超級電容器、催化、傳感、電學器件、熱電器件和自旋閥等應用領域展現了誘人的潛力。
  • 福建物構所短波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光電材料化學與物理重點實驗室葉寧課題組基於功能基元替換的思想,以平面三角形基團[CO3]2-和四面體基團ZnO2(OH)2分別替換KBBF結構中的[BO3]3-和BeO3F基團,首次在碳酸鹽體系中構築一例具備KBBF結構特徵的新型羥基碳酸鹽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NaZnCO3(OH)。
  • 金屬磷酸鹽倍頻晶體的設計與合成研究獲進展
    金屬磷酸鹽NLO晶體具有深紫外透過、較高的熱穩定性以及易於大尺寸晶體生長的特性。
  • 福建物構所共價有機框架材料太陽能轉化電化學能研究獲進展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國科學院納米與組裝重點實驗室等的資助下,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王要兵課題組和袁大強課題組報導了一種利用同時具有光吸收和可逆電化學能量存儲的雙功能材料,直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化學能的新方法。首先,由袁大強課題組副研究員譚衍曦合成了具有萘二醯亞胺(NDI)和三苯胺(TPA)單元相連的共價有機骨架材料(NT-C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