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得新進展

2020-09-10 小材科研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這限制了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的資助下,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袁大強研究員課題組通過配位自組裝構築了以鋯基金屬有機多面體為結構基元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MSF-1。進而以該金屬有機多面體中的三核鋯節點為催化活性中心,使用1,6-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為單體在框架中通過原位催化聚合反應構築聚合物。反應後,超分子框架的氮氣吸附性能得到大幅提高。

粉末衍射表明氣體吸附測試後的樣品框架得到了保持,說明通過原位催化聚合策略在超分子框架中引入聚脲提高了框架穩定性。由於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孔洞的限域效應,形成的聚合物會阻礙單體的進一步擴散,因此聚合物主要存在於超分子框架的表面,這樣可以較大限度的保持材料的孔隙率。材料的孔隙率及穩定性在實際氣體儲存中的應用(如高壓甲烷吸附)密切相關,通過測試, 該雜化材料相較於其母體框架的高壓甲烷吸附性能明顯提升(184 vs. 62 cm3/g);該吸附量也創造了配位金屬有機多面體構築的超分子框架在同等條件下的高壓甲烷吸附記錄

相關研究結果已發表在發表於中國化學會的旗艦刊物CCS Chem上面,CCS Chem 2020, 2, 1382–1390, 已畢業博士生劉國良和周密為共同第一作者,袁大強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該課題組自2013年首次報導了以羧酸配體和三核鋯節點通過配位自組裝構築的鋯基金屬有機多面體以來,已在鋯基金屬多面體的設計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進展(Cryst. Growth Des., 2020, 20, 4127; J. Am. Chem. Soc. 2018, 140 6231;Chem. Eur. J.2017, 23, 4774;Chem. Eur. J.2016, 22, 17345;Inorg. Chem., 2013, 52, 13815)。

來源:福建物構所

文章連結:

https://www.chinesechemsoc.org/doi/10.31635/ccschem.020.202000263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
    目前報導的大部分鑭系金屬有機分子籠均由中性基團與鑭系離子鰲合,在極性溶劑(DMSO和水溶液)中較不穩定,限制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慶福團隊與暨南大學教授陳填烽團隊、深圳大學教授李霄鵬團隊合作,在水溶性高核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 「JACS」福建物構所基於網格化學構築多孔有機籠取得重要進展
    網格化學研究的重點是通過有限的分子單元構築可預測的框架結構。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的經典研究案例主要集中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其實,網格化學也可以用來預測離散型的化合物,包括金屬有機-配位籠(MONCs)和多孔有機籠(POCs)。
  • 福建物構所: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仿生結構轉化研究
    多組分自組裝超分子體系提供了一種可以在分子尺度上模擬生物體功能的可控平臺。雖然文獻已有大量的基於分子識別原理的刺激響應體系報導,但它們大都是通過動態主體分子與具有特殊尺寸、形狀和電荷特徵的客體分子定向結合(誘導匹配模型)而發展的。而由主體催化初始客體反應原位產生新客體、且新客體進一步反過來誘導主體結構發生轉化的現象極其罕見。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近期在水溶性高核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研究取得重要突破。作者首次利用去質子組裝策略及多組分協同增強效應解決了多組分鑭系分子籠在水中穩定性和溶解性差的瓶頸問題。作者設計合成了一系列具有不同彎曲角度的2,6-吡啶雙四氮唑基配體,通過與鑭系金屬組裝構築了一系列Ln2nL3n (Ln=稀土離子;L=有機配體;n = 2, 3, 4 和 5) 水溶性鑭系分子籠。
  • 中科院福建物構所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和器件研究取得進展—新聞...
  • 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探針與螢光成像研究組徐兆超團隊長期致力於螢光分子科學與工程研究,針對生物單分子檢測和超高時空動態分辨的前沿需求,開展「標記-探針-成像」一體化研究。該團隊以螢光分子發光構效關係為核心,以「實驗/理論」相結合的模式深刻理解和探索分子發光機理,工程化創製高性能新型螢光分子,並於近期取得一系列新進展。
  • 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得新進展
    導讀:最近,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鄭慶東研究員團隊發展了一類共軛骨架上無sp3碳的非富勒烯受體材料體系,並提出利用「鄰位側鏈」的位阻效應來抑制受體材料分子的過度聚集。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螢光染料發光構效關係研究取得系列進展—新聞...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19世紀60年代,NMR核磁位移試劑的發展引發了人們對於Ln-酞菁和Ln-卟啉化合物的研究。相應的,基於鎖匙原則的經典冠醚、穴醚等單核稀土大環化合物被相繼報導,並進一步促進了具有更好框架柔性的杯芳烴、席夫鹼大環、1,4,7,10-四氮環十二烷及其衍生物等的稀土配位化學研究。
  • 鈦氧團簇異構體動力學及構效關係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凱豐團隊和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張健、張磊團隊合作,報導了首例鈦氧團簇中的異構體現象,並通過超快動力學研究了兩個異構體在光電化學與光催化應用中的構效關係。相關工作發表於《德國應用化學》(Angew. Chem. Int. Ed.)上。
  • 大連化物所納米晶敏化分子三線態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吳凱豐研究團隊提出,由於納米晶極弱的交換作用(幾個meV),幾乎沒有系間竄越帶來的能量損耗,而且鈣鈦礦納米晶相對傳統CdSe和CdS量子點等有較高的螢光量子產率,是實現萘的三線態敏化的優異體系。動力學研究表明,在可見光激發下,量子限域的CsPbBr3納米晶可發生到萘的超快三線態能量轉移。
  • 福建物構所有機太陽能電池材料研究獲進展
    非富勒烯受體材料具有合成簡便、能級和帶隙更易調節以及形貌穩定性好等優點,因而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在幾種不同類型的受體材料中,以acceptor-donor-acceptor(A-D-A)為骨架構型的小分子受體材料的研究較為廣泛。
  • 【JACS】南京理工大學在COFs-有機分子籠動態轉換取得進展
    近期,南京理工大學青年教授張根課題組在共價有機框架(COFs)-有機分子籠(Cages)動態轉換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根據DCC原理,有機分子可以自組裝成複雜的分子結構,包括離散結構(大環、籠、分子結、輪烷、索烴等)和高分子網絡結構(無定形和結晶態的聚合物)。COFs是一類新型的二維/三維晶態(2D/3D)有機多孔聚合物,它通過共價鍵將有機結構單元整合到預定的網絡結構中,使其具有可調節、可設計的結構和性能,因此COFs在氣體分離與存儲、傳感、催化、有機電子、能量轉換與存儲、環境與生物應用等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
  •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水分子光化學動力學研究取得新進展
  • 福建物構所在過渡金屬界面催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目前中國、美國、加拿大、日本和歐盟等都制定了相應的氫能發展規劃,我國已在氫能領域取得了多方面的進展,在將來有望成為氫能技術應用領域的先鋒。氫氣通常需要通過其它能源途徑製取;電解水作為一種零汙染的制氫方法,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當前,電解水制氫的最大問題在於電極材料催化活性差,過電位高,造成過多的電能消耗,而國內外學者在電極材料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成分、宏觀結構調控等方面。
  • 迄今「最大」的合成有機分子籠
    大型中空有機分子合成過程中,亞基往往自組裝成較小的結構,這意味著通常需要費時費力的模板輔助合成策略來避免這種情況。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構建各種基於卟啉的大分子結構(如樹枝狀分子、2D納米環、2D/3D框架),其中3D籠狀結構具有多卟啉單元包圍的內部空隙,已廣泛應用於光捕獲、客體封裝、類酶催化、離子運輸等領域。
  • JACS 東北師大王新龍、蘇忠民教授團隊在多酸基納米分子籠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期,化學學院王新龍、蘇忠民教授團隊圍繞多酸化學的基本科學問題,在多酸基納米分子籠領域開展系列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