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2020-09-11 中科院之聲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袁大強課題組通過配位自組裝構築以鋯基金屬有機多面體為結構基元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MSF-1。進而,以該金屬有機多面體中的三核鋯節點為催化活性中心,使用1,6-六亞甲基二異氰酸酯為單體在框架中通過原位催化聚合反應構築聚合物。反應後,超分子框架的氮氣吸附性能得到提高。粉末衍射表明氣體吸附測試後的樣品框架得到保持,說明通過原位催化聚合策略在超分子框架中引入聚脲提高了框架穩定性。由於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孔洞的限域效應,形成的聚合物會阻礙單體的進一步擴散,因此聚合物主要存在於超分子框架的表面,這可較大限度的保持材料的孔隙率。材料的孔隙率及穩定性在實際氣體儲存中的應用(如高壓甲烷吸附)相關,通過測試,該雜化材料相較於其母體框架的高壓甲烷吸附性能明顯提升(184 vs. 62 cm3/g);該吸附量創造了配位金屬有機多面體構築的超分子框架在同等條件下的高壓甲烷吸附記錄。

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CCS Chem上,已畢業博士生劉國良和周密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袁大強為論文通訊作者。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科院前沿科學重點研究計劃和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的資助。

該課題組自2013年首次報導以羧酸配體和三核鋯節點通過配位自組裝構築的鋯基金屬有機多面體以來,在鋯基金屬多面體的設計與性能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進展(Cryst. Growth Des., 2020, 20, 4127;J. Am. Chem. Soc., 2018, 140 6231; Chem. Eur. J., 2017, 23, 4774;Chem. Eur. J., 2016, 22, 17345;Inorg. Chem., 2013, 52, 13815)。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來源: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限制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福建物構所分子籠基超分子框架穩定性研究獲得新進展
    配位分子籠可以通過次級自組裝構築具有較高孔隙率的超分子框架化合物。然而,由於結構基元間僅存在弱相互作用,超分子框架化合物在無客體分子狀態下往往表現出較差的框架穩定性,這限制了其作為固態吸附劑的應用。配位分子籠中的金屬節點有望原位在超分子框架中催化活性單體使其轉化為聚合物進而為框架提供額外物理支撐,因此可能會使較脆弱的超分子框架的外在孔道得到保持。
  • 福建物構所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雙模態成像研究取得進展
    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與暨南大學陳填烽教授團隊以及深圳大學李霄鵬教授團隊合作,近期在水溶性高核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研究取得重要突破
  • 福建物構所: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仿生結構轉化研究
    在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礎上,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的孫慶福研究員團隊在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等項目的支持下,中科院福建物構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孫慶福研究員團隊在客體反應驅動的「分子籠-連體分子籠」的仿生結構轉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JACS】南京理工大學在COFs-有機分子籠動態轉換取得進展
    (COFs)-有機分子籠(Cages)動態轉換方面取得最新研究進展。根據DCC原理,有機分子可以自組裝成複雜的分子結構,包括離散結構(大環、籠、分子結、輪烷、索烴等)和高分子網絡結構(無定形和結晶態的聚合物)。COFs是一類新型的二維/三維晶態(2D/3D)有機多孔聚合物,它通過共價鍵將有機結構單元整合到預定的網絡結構中,使其具有可調節、可設計的結構和性能,因此COFs在氣體分離與存儲、傳感、催化、有機電子、能量轉換與存儲、環境與生物應用等領域引起了廣泛關注。
  • 迄今「最大」的合成有機分子籠
    大型中空有機分子合成過程中,亞基往往自組裝成較小的結構,這意味著通常需要費時費力的模板輔助合成策略來避免這種情況。近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索構建各種基於卟啉的大分子結構(如樹枝狀分子、2D納米環、2D/3D框架),其中3D籠狀結構具有多卟啉單元包圍的內部空隙,已廣泛應用於光捕獲、客體封裝、類酶催化、離子運輸等領域。
  • 發光學報 | 當稀土遇見分子籠:新型發光超分子體系
    19世紀60年代,NMR核磁位移試劑的發展引發了人們對於Ln-酞菁和Ln-卟啉化合物的研究。相應的,基於鎖匙原則的經典冠醚、穴醚等單核稀土大環化合物被相繼報導,並進一步促進了具有更好框架柔性的杯芳烴、席夫鹼大環、1,4,7,10-四氮環十二烷及其衍生物等的稀土配位化學研究。
  • 福建物構所等在水溶性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
    目前報導的大部分鑭系金屬有機分子籠均由中性基團與鑭系離子鰲合,在極性溶劑(DMSO和水溶液)中較不穩定,限制其在生物領域的應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慶福團隊與暨南大學教授陳填烽團隊、深圳大學教授李霄鵬團隊合作,在水溶性高核鑭系分子籠的設計合成及其雙模態成像應用研究中取得進展。
  • JACS 東北師大王新龍、蘇忠民教授團隊在多酸基納米分子籠領域取得新進展
    近期,化學學院王新龍、蘇忠民教授團隊圍繞多酸化學的基本科學問題,在多酸基納米分子籠領域開展系列具有原創性的研究工作。
  • 中山大學:分子籠催化特殊選擇性[2+2]光環化反應獲重要進展
    10-24 09:47:09 來源: 新材料科訊 舉報   取代環丁烷是許多天然產物、藥物分子和生物活性分子化合物的核心結構
  • 「JACS」福建物構所基於網格化學構築多孔有機籠取得重要進展
    網格化學研究的重點是通過有限的分子單元構築可預測的框架結構。迄今為止,在這一領域的經典研究案例主要集中於金屬-有機框架(MOFs)和共價有機框架(COFs)材料。其實,網格化學也可以用來預測離散型的化合物,包括金屬有機-配位籠(MONCs)和多孔有機籠(POCs)。
  • 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獲突破性進展
    12月22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工作獲得突破性進展 分子振動對化學反應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長期以來一直是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H2以及它的同位素分子是分子反應動力學領域被最為廣泛研究的分子。過去的二三十年中,對H/D/F/O/Cl/OH+H2/HD/D2等反應的研究極大地推動了反應動力學研究的發展,也大大提高了我們對化學反應本質機理的認識。
  • 最新綜述:具有質子導電能力的羧酸類金屬有機框架研究進展
    最近,鄭州大學李綱教授課題組應邀在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 發表了題為「Proton conductive carboxylate-based metal–organic frameworks」的綜述論文,總結了羧酸類MOFs在質子傳導方面的研究及應用進展。
  • 科學網—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
  • 飛秒強雷射調控二聚體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研究員柳曉軍團隊與奧地利維也納工業大學研究人員合作,在飛秒強雷射與團簇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發現了一種在亞光學周期時間尺度內發生的雷射誘導電子轉移(LITE)現象,為利用飛秒強雷射控制複雜分子化合物的超快動力學開闢了一條新途徑。光誘導電荷轉移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種微觀超快物理過程,對光催化和光合反應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化學所二維共軛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設計研究獲系列進展
    聚合物光伏材料的分子結構與其光伏性能具有十分密切的關係。根據目前報導的結果來看,對光伏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優化大多是針對某一個聚合物來進行的,也就是說,對於不同的分子結構,人們需要採用不同的方式對其進行優化。這不僅增大了分子結構優化工作的難度,也容易導致錯過很多具有潛力的分子結構單元。因此,找到一種能改善聚合物光伏性能的具有廣泛適用性的方法將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我國在原子分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國證券網訊 新華社12月25日消息,飛秒強雷射為在原子時空尺度(阿秒時間與亞埃空間尺度)探測物質微觀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提供了重要手段。近日,我國專家在利用飛秒強雷射探測原子分子結構及電子超快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 資助成果 | 我國學者在團簇基能源光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基於Pd催化中心的積累TON和TOF值(可見光照射,l> 420 nm;光強:100 mW/cm2)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准號:21875293, 21821003, 21890380, 21720102007)資助下,中山大學石建英等在團簇基能源光催化領域取得重要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