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1-01-09 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要實現精確的RNA操作,需要特異地識別靶向目標RNA分子並對其進行剪切。但到目前為止,這類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在自然界中還沒有被發現。因此,尋找一類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顯得尤為重要。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通過生化、分子與遺傳等分析,研究人員進一步發現SOT1的PPR結構域能夠特異識別葉綠體23S-4.5S核糖體RNA前體末端一段含有13個核苷酸的序列,並剪切了該識別序列的下遊序列,從而參與了擬南芥葉綠體23S-4.5S核糖體RNA前體的成熟。研究人員還通過突變SOT1蛋白的PPR結構域的特定位點,使突變的蛋白能夠識別並剪切預期的RNA底物而不再識別並剪切原來的RNA底物。

這一結果首次證明SOT1具有序列特異的RNA內切酶活性,且能夠被人工改造用來識別並剪切預期的RNA底物,可以作為一種RNA操作工具而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

(柯訊)

《中國科學報》 (2017-02-09 第4版 綜合)

相關焦點

  • 藻類演變趨勢及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首次從鞭毛運動和再生能力角度,解析了水體酸化對微藻運動能力的負面影響及機制,闡述了運動能力改變對微藻群體演變的潛在影響,為系統研究氣候變化條件下水域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格局變遷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重要的理論依據。 據了解,評估和預測氣候變化對水生生物群體及其生態系統的影響是極具挑戰性的國際前沿科學問題。
  • 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北京林業大學在杉木種子休眠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有關成果日前發表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Plant Physiology》上。
  • 高級激發態發光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類剛性二苯乙烯特有分子骨架的高級激發態發光(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 多色發光材料在柔性顯示器、固態照明和有機雷射器等領域中應用廣泛。由於採用多組分多色發光材料受制於相分離和不同顏色老化的問題,發展多發射的單一分子發光體是構築多色發光固體器件的最優選擇。但是根據Kasha規則,在固態或凝聚態中,分子的高級激發態將通過振動馳豫和碰撞迅速失活到達最低激發態,並在最低激發態輻射發光。
  • 復旦大學揭示DNAzyme剪切RNA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12月11日上海訊(記者黃辛通訊員李沁園)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日前在線發表了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鹽脅迫抑制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分子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因此,研究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相互作用,從而增加共生固氮的效率,是減少氮肥施用、發展綠色可持續農業的關鍵。豆科植物和根瘤菌的互作和共生固氮受到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非生物脅迫嚴重抑制了豆科植物的根瘤發育和共生固氮。然而,其中的遺傳和分子機制仍知之甚少。
  • 小RNA研究獲重要進展
    小RNA研究獲重要進展
  • RNA控制核糖體基因的沉默
    美國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學院克雷格·皮卡爾德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12月4日表示,他們在核仁顯性(nucleolar dominance)現象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發現雜交植物或動物中整組親代核糖核酸RNA基因遭受沉默(被關閉)。
  • 科學家發現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及其功能演變—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簡稱分子細胞卓越中心)陳玲玲研究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來源相同的長非編碼RNA在不同物種細胞內的「坐標」定位和功能都存在顯著不同,首次揭示了長非編碼RNA物種差異「加工」機制決定功能多樣化,為深入理解長非編碼RNA的進化及功能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論文4月6日深夜發表於《細胞》。
  • 打破認知,核糖體蛋白參與植物細胞器內含子剪切
    RNA splicing and ribosome maturation), PORR蛋白(plant organellar RNA recognition) 以及內含子成熟酶 (maturases),但這些蛋白是如何參與RNA轉錄後加工的分子機制還不甚清楚
  • 陳玲玲等發現長非編碼RNA在細胞核仁中的機制—新聞—科學網
    RNA SLERT在RNA聚合酶I轉錄過程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機制。該項研究成果還一併闡釋了此RNA與眾不同的功能,拓展了長非編碼RNA的作用機制。   細胞核仁位於細胞核中,是RNA聚合酶I轉錄核糖體RNA (rRNA) 以及rRNA加工的重要場所。rRNA轉錄是將核糖體DNA (rDNA) 轉變成rRNA的過程。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對於貨物識別機制的研究發現,以微管細胞骨架為軌道驅動逆向運輸的dynein/dynactin動力蛋白複合體中某些亞基可通過囊泡表面的介導分子(cargo adaptor)特異性識別相應的貨物。而胞內運輸領域另一個重大問題,即當貨物到達靶細胞器時,動力蛋白識別靶膜並將貨物精確卸載的分子機制尚不明晰。
  • 水生所非編碼RNA分子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葛峰研究組致力於採用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揭示非編碼RNA的分子調控網絡及其作用機制,近日該研究組又取得了一系列新進展。研究發現,CDR1as可通過靶向miR-7分子從而調控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的表達,進而影響肝癌細胞的增殖,揭示了CDR1as在肝癌細胞中新的分子作用機制(圖2)。  HOTAIR是一種與腫瘤發生密切相關的長鏈非編碼RNA,可在多個層面調控基因的表達。
  • 非編碼RNA參與顱內動脈瘤病理機制的研究進展
    RNA,siRNA)、長鏈非編碼核糖核酸(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及環狀核糖核酸(circular RNA,circRNA)在顱內動脈瘤致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研究發現miR-29通過轉錄後機制抑制蛋白表達影響動脈瘤的形成、進展和破裂。有研究對經過篩選的miRNA進行生物信息學和功能分析,發現9個靶基因與動脈瘤發病相關。
  • 藍藻光合作用功效調控機制研究獲突破—新聞—科學網
    科學家發現,藍藻中含有一種名為「Rubisco」的酶在光合作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但是其工作機制卻長期未被認識。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周叢照和陳宇星課題組經過長期的研究,闡明了藍藻RuBisCO酶組裝的分子機理,發現RuBisCO成熟過程的多層次精細動態調控網絡,為人工改造RuBisCO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奠定了基礎。相關研究成果5月25日在線發表於《自然—植物》。
  • 環狀RNA促進骨修復機制獲揭示—新聞—科學網
    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細胞死亡與分化》。 骨再生修復領域種子細胞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決。由於來源廣泛和容易獲得,脂肪來源的間充質幹細胞成為骨再生醫學中主要的種子細胞之一,然而有限的成骨分化能力阻礙了其在骨缺損修復中的臨床應用潛能。為此,範先群團隊利用環狀RNA顯著提高了ADSCs的成骨分化效能。
  • 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獲新進展   本報訊(記者劉萬生 通訊員楊斌)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韓克利帶領複雜分子體系反應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全無機鈣鈦礦光電探測器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 核糖體RNA及其大小
    核糖體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作用機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在調控費託合成中CO解離的作用機制方面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延強
  • 張立新:植物「捕光者」—新聞—科學網
    卅年追光逐原 基於以往研究和實踐基礎,從2009年始,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簡稱「973」項目)的連續資助下,他作為首席科學家,聯合國內8支光合作用領域的優勢團隊,相繼開展「光合作用分子機理及其在農業生產中應用的基礎研究」和「光合作用分子機制與作物高光效品種選育」。 2019年是「973」項目收官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