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2020-12-06 科學網

 

細胞生命活動依賴於胞內運輸系統。細胞內的運輸系統將大量需要運輸的物質分揀、包裝到膜狀的囊泡結構中,利用動力蛋白(又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水解ATP產生的能量驅動囊泡在微管或微絲細胞骨架充當的軌道上移動,高效精確地將各種貨物定向運輸到相應的亞細胞結構發揮生理功能。囊泡運輸分為幾個環節:貨物識別、沿著微管軌道運輸以及貨物卸載。對於貨物識別機制的研究發現,以微管細胞骨架為軌道驅動逆向運輸的dynein/dynactin動力蛋白複合體中某些亞基可通過囊泡表面的介導分子(cargo adaptor)特異性識別相應的貨物。而胞內運輸領域另一個重大問題,即當貨物到達靶細胞器時,動力蛋白識別靶膜並將貨物精確卸載的分子機制尚不明晰。

 

SNX6是dynein/dynactin的貨物介導分子,它通過與dynein/dynactin亞基p150Glued和retromer亞基SNX1分別直接作用,將動力蛋白複合體與retromer介導的囊泡貨物連接,介導從胞內體(endosome)到反式高爾基體(trans-Golgi network)的逆向運輸。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分子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劉佳佳研究組通過與中國科技大學田長麟以及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龔為民課題組的合作,揭示了SNX6介導的貨物卸載機制,從而解答了細胞生物學領域這一長期懸而未決的科學問題。

 

他們發現SNX6的PX結構域不僅能與p150Glued結合,而且與高爾基體膜富含的磷脂PtdIns4P有弱親合力。當高爾基體膜中的PtdIns4P被去除後,retromer介導的囊泡貨物CI-MPR在高爾基體附近區域大量積累,說明PtdIns4P在dynein/dynactin驅動的囊泡運輸最後環節-貨物卸載中具有重要的調控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PtdIns4P對SNX6和p150Glued的結合具有負調控作用,而且能夠促進retromer和dynein/dynactin這兩個蛋白質複合體的解離。這些結果表明高爾基體膜中的磷脂能夠通過抑制動力蛋白-貨物相互作用而促進動力蛋白在靶細胞器膜精確釋放囊泡貨物。不僅如此,他們還發現PtdIns4P通過抑制貨物介導分子SNX4和dynein之間的結合調控另一種囊泡貨物transferrin及其受體從胞內體到內吞循環體(endocytic recycling compartment)的逆向運輸,提示靶膜中的磷脂對動力蛋白-貨物相互作用的調控可能是貨物卸載的普遍機制。

 

該項研究成果於2013年3月24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Cell Biology(DOI: 10.1038/ncb2710)。劉佳佳實驗室博士研究生牛洋為該論文的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國科學院的資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BDNF-TrkB信號複合體通過細胞內吞進入神經元細胞,繼而形成運輸囊泡並繼續調控多條信號通路。藉助於PC12培養細胞系中的研究,研究人員已經初步闡明了主要作用於外周感覺神經元的神經營養因子NGF及其受體TrkA的囊泡運輸調控信號轉導的機制。然而,由於對於中樞神經元的研究缺乏相應的培養細胞模型,BDNF-TrkB信號囊泡運輸對下遊信號通路進行時空特異性調節的分子細胞機制尚未闡明。
  • Cell:科學家解析囊泡運輸機制
    然而不論大小,這些軸突似乎都利用了相似的分子馬達在相似的微管軌道上運作傳送囊泡貨物。在近期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INSERM)的研究人員證實,這些馬達的主要能量來源或許並非傳統認為的是線粒體,供給這些馬達動力的ATP似乎是來自囊泡附帶的糖分解機器——GADPH(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
  • 植物胞質分裂中成膜體的動態調控及囊泡運輸機制
    研究植物胞質分裂過程中囊泡運輸的分子機制。對於了解植物的形態建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來源於高爾基體和反式高爾基體網絡的囊泡攜帶細胞壁物質、蛋白質和脂質運向新生細胞板位置,互相融合形成早期細胞板。隨後早期細胞板向兩端擴張並與母細胞壁融合,經過修飾後形成成熟細胞板。以微管骨架為主要成分的成膜體,作為細胞板囊泡運輸的軌道和細胞板組裝的「腳手架」參與了這一過程。
  • 講壇預告 | 聽諾獎大師解密囊泡運輸的秘密
    它,是你體內辛勤的運輸兵,忙碌地往返於細胞間;它帶著細胞必須的物質出發,精準地輸送,隨後融入那巨大的細胞膜;是的,它就是
  • 細胞內物質常見的運輸方式-囊泡運輸
    試題:詹姆斯·E·羅斯曼等三位科學家因從事「細胞內囊泡運輸機制」的研究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關於囊泡運輸「囊泡運輸」研究領域已經收穫了4次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974年、1985年、1999年和2013年,每隔10來年就獲獎一次),但目前人們對細胞內複雜而精細的交通運輸系統的認識,仍然是初步的和框架性的,關於囊泡運輸的更精細的調控機制,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 【前沿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細胞內大分子貨物需通過細胞物流系統準確運輸到不同地點行使功能,比如一些受體蛋白要送到細胞膜、神經遞質需要釋放到突觸周邊。細胞物流體系主要由囊泡運輸系統所構成,其正常運轉對細胞及個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在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患者中,科學家們觀察到囊泡轉運缺陷,這些缺陷與疾病的關係如果得以闡明,我們或許有可能找到治療思路。
  • 溶酶體運輸機制和白化病研究獲進展
    溶酶體運輸是囊泡運輸的重要環節,它參與溶酶體及相關細胞器發生、蛋白質等的降解與信號轉導活性的調節、細胞分泌等重要細胞功能。
  • 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內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
    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James E. Rothman於1950年出生於美國麻省Haverhill,1976年從哈佛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在MIT做過博後。1978年他進入史丹福大學,開始了對細胞囊泡的研究。他曾任職的研究機構還包括普林斯頓大學、紀念斯隆-凱特靈癌症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
  • 古樹新芽亦爭春,蛋白質組學深入揭示囊泡運輸的重要機制
    值得一提的是,此文是一篇值得借鑑的經典案例,研究者以前人重要研究理論為依據,充分藉助最新的蛋白質組學技術從而更進一步發掘並闡明了囊泡運輸的機制,最終研究成果再一次發表在高水平學術期刊上。 細胞中大多數分子都很龐大,無法直接穿過細胞中的膜結構。這些分子的運輸需要依賴一種叫囊泡的細胞結構——這種有膜包被的小型泡狀結構能夠將待運輸的分子包裹起來,送到目的地並釋放。在「細胞碼頭」中,這些「貨櫃」的吞吐量是驚人的。
  •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新聞—科學網
    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  James E. Rothman於1950年出生於美國麻省Haverhill,1976年從哈佛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在MIT做過博後。1978年他進入史丹福大學,開始了對細胞囊泡的研究。
  • 外囊與SNARE囊泡運輸體系的相互作用助力植物的生長
    SNARE複合體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對運輸,分泌和生長的影響。研究背景:細胞利用囊泡將貨物運輸遍及細胞併到達質膜,這對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功能至關重要。好幾種不同的蛋白幫助控制和調節囊泡運輸,以將細胞貨物遞送至其發揮功能的位置。
  • 囊泡和上帝粒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其中有一類「快遞員」專門幫助細胞運輸物質,這個「快遞員」的名字叫囊泡。 揭示囊泡的秘密長期以來,囊泡一直被視為細胞運輸系統的關鍵部分。但囊泡如何把物質在正確的時間傳遞到正確的地點,一直是個謎。通過研究,他發現由於某些基因的變化,會導致囊泡堆積在細胞的特定部位,造成類似公交擁堵現象。通過逐步定位這些基因,他發現了3 類調節囊泡運輸的基因。他的研究成果極大促進了現代生物、製藥工業的發展。
  • 最新發現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蘭州大學向雲課題組揭示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 Rab GTPases在植物極性細胞生長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RabA4亞家族成員在花粉管頂端呈現「倒錐形」的分布【1】。
  • 細胞的「快遞員」——囊泡--中國數字科技館
    承擔細胞內物質定向運輸的囊泡類型至少有10 種以上。囊泡運輸的物質包括胰島素、激素、生物酶、神經遞質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假如囊泡運輸系統發生病變,細胞運輸機制便隨即不能正常運轉,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病變、糖尿病以及免疫紊亂等嚴重後果。
  • Developmental Cell:中科院研究進展:揭示囊泡轉運中相關分子機理
    2014年10月15日 訊 /生物谷BIOON/  Developmental Cell在線發表了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孫飛等人題為「A PH domain in ACAP1 possesses key features of the BAR domain in promoting membrane curvature」的研究,詳細解釋了關於囊泡轉運再循環過程中ACAP1
  • 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植物所葉綠體核糖體RNA加工分子機制研究獲進展   本報訊 RNA操作是目前研究的熱點之一。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盧從明研究組日前在相關領域取得進展,相關論文2月6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盧從明研究組通過一系列生化實驗發現,PPR-SMR蛋白家族成員SOT1能夠在體外特異且高效地剪切其RNA底物。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12月2日,《植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李旭剛課題組題的研究論文。
  • 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在細胞外小囊泡介導的肺癌轉移機制方面取得重要...
    近日,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權威期刊《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主要期刊)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肖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通過HGF/c-Met途徑促進受體細胞轉移》(Cancer cell derived
  •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的活性 來源:上海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09   今日/總瀏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