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快遞員」——囊泡--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0-12-05 中國科學技術館

細胞的「快遞員」——囊泡

楊先碧

 

在電子商務高度發達的今天,快遞員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把包裹快遞到各家。在我們身體內,也有不少「快遞員」在忙忙碌碌地輸送著各種物質,有的是營養物,有的是垃圾,有的甚至是毒素。其中有一類「快遞員」是專門幫助細胞運輸物質的,這個「快遞員」的名字叫囊泡。囊泡究竟是怎樣運輸物質的呢?三位科學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因此獲得了2013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三位科學家分別是美國生物學家詹姆斯·羅斯曼、蘭迪·謝克曼和德國生物化學家託馬斯·祖德霍夫。

25804

三類囊泡運輸通路的示意圖,箭頭指示囊泡運輸方向

 

細胞內的運輸系統

生物體內的細胞也像一個個小小的工廠,它們不但會吸收各種營養物質,而且也會生成人體所需的有益化學物質,同時產生一些廢棄物。血液就像人體內的長途運輸公司,可把細胞產生的一些物質運輸到全身各處。然而,這些物質不能直接從細胞內到達血液中,它們得靠囊泡這個「快遞員」來幫忙運送。這些小小的囊泡十分機動靈活,可以隨意地和細胞膜融合或分離。因此,也可以說囊泡是某些物質進出細胞的「鑰匙」。

25805

細胞囊泡運輸物質的原理示意圖

囊泡為真核細胞中十分常見的膜泡結構。它不像內質網、高爾基複合體、溶酶體和過氧化物酶體這些細胞器那樣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細胞內固有結構存在,但仍然是細胞內膜系統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結構組分。承擔細胞內物質定向運輸的囊泡類型至少有10 種以上。

囊泡運輸的物質包括胰島素、激素、生物酶、神經遞質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假如囊泡運輸系統發生病變,細胞運輸機制便隨即不能正常運轉,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病變、糖尿病以及免疫紊亂等嚴重後果。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沒有囊泡運輸的精確組織,細胞將陷入混亂狀態。

25806

圖片中的綠色小球為細胞囊泡

 

揭示囊泡的秘密

長期以來,囊泡一直被視為細胞運輸系統的關鍵部分,但囊泡是如何到達正確的目的地、與細胞器或細胞膜融合以傳遞分子貨物的,似乎一直很神秘。2013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三位獲獎者,正是發現了這些囊泡運輸物質的關鍵秘密:它們會把物質在正確的時間傳遞到正確的地點。

謝克曼發現了囊泡的基因秘密,他發現能控制細胞傳輸系統不同方面的三類基因,從基因層面上為了解細胞中囊泡運輸的嚴格管理機制提供了新線索。早在20 世紀70 年代,謝克曼就對細胞如何組織運輸系統很著迷,他決定用酵母作為模型系統,研究其遺傳基礎。通過研究,他發現由於某些基因的變化,會導致囊泡堆積在細胞的特定部位,造成類似公交擁堵現象,通過逐步定位這些基因,他發現了三類調節囊泡運輸的基因。

謝克曼對於酵母中細胞運輸系統的研究,讓人們深入了解了酵母生產和轉運各種物質的精確機制,他的成果極大地促進了現代生物、製藥工業的發展。20世紀八九十年代,謝克曼的研究成果使生物產業得以利用酵母分泌系統生產和製作醫藥產品和工業酶。如今,全球的糖尿病患者都使用酵母生產的胰島素,世界上絕大部分B肝疫苗也是通過酵母分泌的。

另一位諾貝爾獎得主羅斯曼發現了囊泡與細胞膜結合的秘密,那是一種蛋白質複合物在起作用,它能令囊泡基座與其目標細胞膜融合。在20 世紀70 年代,當羅斯曼開始研究細胞運輸體系時,沒人能確切地明白細胞如何創造並維持如此複雜的信息運輸系統。他決定創造一個無細胞系統,把這個運輸體系中的各個環節在實驗室中重現。可是當時很多科學家覺得根本不可能在細胞外將這些環節獨立出來。

但是他做到了,而且有了許多驚人的發現。他發現一種蛋白複合物能使囊泡與目標膜進行對接、融合。在融合過程中,囊泡和目標膜上的蛋白以拉鏈的方式相結合。「詹姆斯既有嘗試的勇氣,也有成功的技能,」耶魯大學醫學院院長羅伯特·阿爾伯恩表示,「當他開始研究生涯時,許多成功的生物化學家都意識到在無細胞系統中研究分子過程很重要,但沒人想到在無細胞系統中還可以研究囊泡運輸,這種方法徹底改革了這一領域。」

兩位美國科學家的研究給囊泡和細胞膜的融合提供了基本的機制,但囊泡融合如何精確被控制,這個問題依然令人困惑不解。共同分享此次諾獎的祖德霍夫則給出了答案,也就是說,祖德霍夫發現了囊泡「投遞」物質的秘密。20 世紀90 年代,祖德霍夫開始對大腦內神經細胞是如何在相互之間進行溝通感興趣。這種傳遞信息的物質被稱為神經遞質,這種特殊分子正是由囊泡負責運輸至神經細胞的細胞膜上,並能在準確的時機獲得釋放。科學家們此前便已經知道鈣離子參與了這一過程,後來祖德霍夫在神經細胞中找到對鈣離子敏感的蛋白質。他還揭示了這種蛋白質的作用原理:它會對注入的鈣離子做出反應,並控制鄰近的蛋白質迅速讓囊泡與神經細胞的外部細胞膜相結合,然後迅速釋放信號物質。

25807

 

研究囊泡的意義

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在聲明中寫道,三位獲獎者的這些發現,讓我們可以了解細胞生成的物質如何及時且精確地在細胞內傳遞。從酵母到人,不同的生物體利用相同的機制進行囊泡運輸和融合。就像現實中的快遞員會出錯一樣,囊泡也會因為種種原因出錯,有的「罷工」不運輸物質,有的運輸能力減弱,有的會運錯物質。這些紊亂的囊泡會讓人們生病。

囊泡秘密的破譯幫助研究人員更好地了解了多種疾病,包括帕金森病、腦神經功能障礙和免疫系統紊亂。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秘書長戈蘭·漢松希望,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的研究能繼續推動藥物研發,治療人體代謝缺陷等疾病。三位科學家的研究可讓人們準確清楚地認識相關疾病的發病機理,並為尋找治療靶點提供了理論支持,從而使人類能夠更好地戰勝疾病成為可能。

舉例來說,這些研究成果將有助於解釋帕金森定向修復再生診療體系對帕金森病的科學治療。腦神經信號因子及腦神經遞質分布一直是腦科研究的核心,細胞的囊泡運輸調控機制更好地解釋了腦內病變的源頭——腦神經元細胞囊泡基因突變。重建系統,修復再生,最終達到腦內環境微平衡是帕金森病治療的關鍵。

在生物工程方面,研究囊泡最重要的應用之一是模擬生物膜。生物膜的主體是由磷脂和蛋白質定向排列組成的封閉雙分子層囊泡結構。生物膜在生物活體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具有離子遷移、免疫識別等功能。通過對囊泡的研究,可加深人們對生物膜的認識,也為人們的仿生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囊泡還有一個重要應用是可以作為藥物的載體。與其它微結構相比,囊泡具有奇特的結構,即存在親水微區和疏水微區,這使得囊泡具有同時運載水溶藥物和水不溶藥物的能力。同時,囊泡具有雙層膜結構,與生物膜有很好的兼容性,是理想的體內藥物的載體。由於分子進出囊泡需要較長的時間,利用這一特性,近年來,人們還研究如何用囊泡作為緩釋劑,以更好地發揮藥效。

這些年來,隨著納米技術的發展,人們也將囊泡用作模板來製備納米材料。囊泡也可以為一些化學反應及生物化學反應提供適宜的微環境。另外,囊泡在化妝品以及食品工業也有一定的應用。

25808

 

相關連結:

2013 年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簡介

詹姆斯·羅斯曼:美國生物學家,1950年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1976年獲得哈佛醫學院博士學位。1978年,他在加州史丹福大學開始從事細胞囊泡的研究。之後在普林斯頓大學、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工作過。從2008年開始,他在耶魯大學生物學系擔任教授一職。

蘭迪·謝克曼:美國生物學家,1948年出生於美國明尼蘇達州聖保羅。1974年在史丹福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76年開始,他任職於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目前是該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物學系教授,併兼任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託馬斯·祖德霍夫:德國生物化學家,1955年生於德國哥廷根,以研究突觸傳遞知名。目前任美國史丹福大學分子和細胞生理學教授。

 

名詞解釋:

囊泡:也稱為脂質體,是指某些兩親性分子,如許多天然合成的表面活性劑及不能簡單締合成膠團的磷脂,分散於水中時會自發形成一類具有封閉雙層結構的分子有序組合體。囊泡在分泌蛋白的外排過程中起重要的運輸載體的作用。

神經遞質:在化學突觸傳遞中擔當信使的特定化學物質,簡稱遞質。隨著神經生物學的發展,陸續在神經系統中發現了大量神經活性物質。

內質網:內質網是細胞內的一個精細的膜系統,是交織分布於細胞質中的膜的管道系統。兩膜間是扁平的腔、囊或池。

高爾基複合體:也稱高爾基器。是真核細胞中內膜系統的組成之一。它是由光面膜組成的囊泡系統,由扁平膜囊、大囊泡、小囊泡三個基本成分組成。

 

相關焦點

  • 囊泡和上帝粒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快遞員」在電子商務高度發達的今天,快遞員在各地的大街小巷中穿梭,把包裹為人們快遞到家。在我們身體內,也有不少「快遞員」在忙忙碌碌地輸送著各種物質,有的是營養物,有的是垃圾,有的甚至是毒素。其中有一類「快遞員」專門幫助細胞運輸物質,這個「快遞員」的名字叫囊泡。
  • 細胞內物質常見的運輸方式-囊泡運輸
    試題:詹姆斯·E·羅斯曼等三位科學家因從事「細胞內囊泡運輸機制」的研究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關於囊泡運輸「囊泡運輸」研究領域已經收穫了4次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974年、1985年、1999年和2013年,每隔10來年就獲獎一次),但目前人們對細胞內複雜而精細的交通運輸系統的認識,仍然是初步的和框架性的,關於囊泡運輸的更精細的調控機制,
  • 細胞是怎樣運送物質的?生物學家揭秘
    這種結構對細胞代謝、藥物運輸至關重要。他們還揭示了更多有關形成其外部結構的蛋白質的信息。 「就像快遞員要派送形狀、尺寸各異的包裹,細胞也需要將各種各樣的物質運送到特定位置。」該校化學和生物化學副教授、論文作者Scott Stagg說,「細胞需要將分子運送到細胞內,並在細胞的不同區室之間傳遞。有一種叫做囊泡的小分子機器,它就像快遞員一樣,將微型包裹從一個區室運送到另一個區室。」 科學家們之前已經觀察到細胞會產生囊泡。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能否開啟抗癌新紀元?
    在疾病治療領域,一個全新的學科——細胞外囊泡(EVs)正在引發關注:在剛閉幕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CCO大會)上,多位科學家做了EVs的專項匯報;僅2020年,全球範圍內就已產出超6000篇研究論文。其意義何在?癌症問題被視為中國卡脖子技術方面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中國更是處於跟隨歐美的局面,缺乏全新源頭創新產品。
  • 細胞是怎樣運送物質的?生物學家揭秘
    網格蛋白在囊泡周圍形成的籠狀結構。《科學進展》雜誌7月22日報導,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FSU)的研究人員對細胞用於移動分子的結構有了新認識。這種結構對細胞代謝、藥物運輸至關重要。他們還揭示了更多有關形成其外部結構的蛋白質的信息。
  • 外囊與SNARE囊泡運輸體系的相互作用助力植物的生長
    研究背景:細胞利用囊泡將貨物運輸遍及細胞併到達質膜,這對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功能至關重要。好幾種不同的蛋白幫助控制和調節囊泡運輸,以將細胞貨物遞送至其發揮功能的位置。在分泌過程中,位於囊泡和質膜上的SNARE蛋白質相互作用,從而將兩種膜融合在一起並卸載蛋白質貨物。儘管SNARE是膜融合所必需的,但它們依賴於其他機制來使囊泡接近其靶膜。外囊是一種已被充分研究的栓系(tethering)複合體,幫助將囊泡遞送至質膜。儘管已有假設認為SNARE和外囊蛋白複合體在相同的分泌途徑起作用,但仍然缺乏蛋白質亞基或複合體在植物中相互作用的體內證據。
  • 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在細胞外小囊泡介導的肺癌轉移機制方面取得重要...
    近年來細胞外囊泡作為一種重要生物信息載體備受關注,它可以選擇性地攜帶細胞的信息外排分泌到細胞外環境中並被其它細胞吸收,主要執行信息和物質的傳遞功能。研究發現,在癌症的發生、發展及侵襲過程中,癌症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可以作為癌細胞的「信使」,攜帶癌細胞的特異性「信息」向遠端傳播並改變微環境和受體細胞,從而促進癌症轉移和惡化。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廣東已有多家醫院在做臨床試驗
    記者從近日在廣州召開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獲悉,除了常規的疾病治療方法、藥物和手段的研究外,一項被稱為細胞外囊泡(下稱EVS)的學科,正在引起多位科學家關注。據悉,作為當下全球研究的熱點,EVS在海外已有研究文章超過6000篇的數量,與此同時,各類資本也已布局這一領域。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領跑地位。
  • 免疫故事兩則:胞內囊泡運輸與抗原呈遞及胞外囊泡運輸與過敏反應
    今天的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樹突狀細胞如何處理病原體等所攜帶的抗原信息並呈遞給T細胞的。這個故事講的是樹突狀細胞1膜上存在特異性受體CLEC9A能把入侵病原體或癌細胞碎片等帶有抗原信息的結構帶到胞內一種稱為RAB11A+ERC的囊泡結構中,這種囊泡結構膜上有WDFY4蛋白,幫助囊泡與溶酶體相錨定,與溶酶體融合後抗原關鍵信息部分被分解出來,然後與MHC-1結合,最後此信息返回到細胞膜上呈遞給CD8+T Cell(T細胞的一種
  • 資本熱逐細胞外囊泡學科藍海市場 中國源頭創新領跑全球
    本報記者 張敏11月16日,從剛閉幕的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大會)獲悉,三項基於細胞外囊泡的科研成果陸續「亮相」,涉足細胞外囊泡針對協同治療、抗腫瘤藥物和抗腫瘤醫療新技術,公布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黃波團隊在這一領域的源頭創新技術的研究和臨床轉化已領先全球。
  • 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內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
    這次獲獎的三位科學家解開了調控運輸物在正確時間投遞到細胞中正確位置的分子原理。Randy Schekman發現了囊泡傳輸所需的一組基因;James Rothman闡明了囊泡是如何與目標融合併傳遞的蛋白質機器;Thomas Südhof則揭示了信號是如何引導囊泡精確釋放被運輸物的。
  • 死亡——細胞命運之終點--中國數字科技館
    眾所周知,花朵樹葉的飄落並不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是一種生命的延續,同樣細胞的凋亡也是個體發育和組織更新所必需的。細胞凋亡遵循著細胞固有的程序性自殺機制,細胞通過形成凋亡小體,最後被周圍鄰近的細胞或吞噬細胞所吞噬。
  • PTRB: 影響神經細胞功能的囊泡
    2014年10月6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研究發現,微小囊泡中含有保護性物質,顯然,其在神經元的功能上傳送神經細胞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細胞生物學家發現,神經細胞會尋求鄰近的神經膠質細胞小囊泡的援助用來抵禦壓力和其他潛在的有害因素。這些囊泡稱為外核體,似乎在不同水平上刺激神經元:它們影響電刺激傳導,生化信號傳遞和基因調控。外核體因此是一種多功能信號發射器,它在大腦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研究人員已經觀察到在此前的一項研究中,少突神經膠質細胞釋放外核體去刺激神經。這些外核體被神經元吸收,並改善神經元應激耐受力。
  • Cell:科學家解析囊泡運輸機制
    然而不論大小,這些軸突似乎都利用了相似的分子馬達在相似的微管軌道上運作傳送囊泡貨物。在近期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INSERM)的研究人員證實,這些馬達的主要能量來源或許並非傳統認為的是線粒體,供給這些馬達動力的ATP似乎是來自囊泡附帶的糖分解機器——GADPH(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
  • 孫承操/李得加/譚功軍合作發表細胞外囊泡和腫瘤免疫綜述論文
    近日,國際著名腫瘤學期刊Molecular Cancer(《分子腫瘤》IF=15.302)發表了武漢大學健康學院孫承操副教授、李得加教授和暨南大學譚功軍副教授課題組,在細胞外囊泡和腫瘤免疫方面的綜述論文。
  • 植物細胞蛋白質囊泡運輸研究技術與方法
    植物細胞與其他真核細胞一樣,含有多種膜包圍的細胞器,並在細胞生命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在後基因組時代,編碼蛋白的亞細胞定位和轉運機制研究是了解其生物學功能的基礎。
  • 香港城市大學史家海:細胞外囊泡將顛覆遞送系統的傳統認知丨專訪
    「窮」讓他不得不另闢蹊徑,史家海因此和當時同在香港城市大學任職的黎月明教授一起,對紅細胞外囊泡的遞送展開了系統地研究。「工程化紅細胞太貴,我們轉頭對紅細胞外囊泡展開了研究,並開發出了用於遞送基因治療工具的非病毒載體。」史家海說到,「不止於此,我們的紅細胞外囊泡可以用來輸送所有的核酸藥物,包括小分子化合物和長鏈、短鏈核酸藥物。」
  • 「媒體聚焦」 細胞外囊泡成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關注新焦點
    2020中國腫瘤學大會《腫瘤囊泡--新型腫瘤免疫之路》媒體報導集錦EVs已成為當下全球研究的熱點,在癌症發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包括對轉移性前腫瘤微環境的形成和腫瘤轉移在剛剛結束的CCO大會上,三項細胞外囊泡技術被搬上大會講臺,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所演講的課題《腫瘤囊泡—新型腫瘤免疫之路》備受關注,以下是媒體報導集錦節選: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細胞內的運輸系統將大量需要運輸的物質分揀、包裝到膜狀的囊泡結構中,利用動力蛋白(又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水解ATP產生的能量驅動囊泡在微管或微絲細胞骨架充當的軌道上移動,高效精確地將各種貨物定向運輸到相應的亞細胞結構發揮生理功能。囊泡運輸分為幾個環節:貨物識別、沿著微管軌道運輸以及貨物卸載。
  • 植物胞質分裂中成膜體的動態調控及囊泡運輸機制
    摘要:在植物細胞核分裂結束後ꎬ細胞中央形成細胞板,實現2個子代細胞的細胞分離。研究植物胞質分裂過程中囊泡運輸的分子機制。對於了解植物的形態建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來源於高爾基體和反式高爾基體網絡的囊泡攜帶細胞壁物質、蛋白質和脂質運向新生細胞板位置,互相融合形成早期細胞板。隨後早期細胞板向兩端擴張並與母細胞壁融合,經過修飾後形成成熟細胞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