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在細胞外小囊泡介導的肺癌轉移機制方面取得重要...

2020-12-08 上海交通大學新聞網

近日,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權威期刊《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主要期刊)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肖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通過HGF/c-Met途徑促進受體細胞轉移》(Cancer cell derived 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contribute to recipient cell metastasis through promoting HGF/c-Met pathway)。該論文藉助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移植瘤小鼠模型,闡釋了肺癌細胞外小囊泡通過攜帶肝細胞生長因子(HGF)激活受體細胞c-Met信號通路從而引發癌細胞轉移的機制,研究結果加深了對細胞外小囊泡參與癌症惡化機制的理解,也為臨床肺癌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研究生喬智、藥學院副教授張巖和上海交通大學血液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葛茂林為共同第一作者,肖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近年來細胞外囊泡作為一種重要生物信息載體備受關注,它可以選擇性地攜帶細胞的信息外排分泌到細胞外環境中並被其它細胞吸收,主要執行信息和物質的傳遞功能。研究發現,在癌症的發生、發展及侵襲過程中,癌症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囊泡可以作為癌細胞的「信使」,攜帶癌細胞的特異性「信息」向遠端傳播並改變微環境和受體細胞,從而促進癌症轉移和惡化。目前對於細胞外小囊泡中蛋白質參與肺癌轉移的機制研究還相對較少,在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更屬未知。基於此研究現狀,該工作率先探討了肺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中蛋白質在肺癌轉移中的作用及其工作機理。

研究人員首先以高轉移肺癌細胞和低轉移肺癌細胞為研究對象,發現高轉移肺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可以促進受體細胞的增殖和侵襲能力,經實驗論證,其原因可能是因為高轉移肺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激發了受體細胞的上皮-間充質轉化,從而增強了受體細胞的轉移能力。研究人員通過基於質譜的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比較了高轉移肺癌細胞和低轉移肺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蛋白質組差異,數據分析提示差異變化蛋白主要參與細胞運動,研究人員進一步分析發現,在高轉移肺癌細胞的細胞外小囊泡中HGF蛋白呈高表達,考慮可能是潛在的關鍵因子。

進一步研究發現,在肺癌小鼠模型和臨床病人血漿樣本中細胞外小囊泡中HGF的表達水平與癌症的惡性程度顯著相關,因此通過分析HGF的表達水平即可很好的區分晚期肺癌患者與早期肺癌患者。研究人員通過敲低細胞外小囊泡中HGF的含量、抑制c-Met以及蛋白酶預處理等實驗證實,存在於細胞外小囊泡內的HGF蛋白激活了受體細胞的c-Met途徑,並引起上皮-間充質轉化。最後,團隊結合免疫共沉澱和液質技術探究了細胞外小囊泡中HGF可能的包裝機制。這些研究結果從蛋白質組層面揭示了細胞外小囊泡在肺癌轉移的作用,為理解肺癌的轉移和進展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並發現了細胞外小囊泡HGF介導的肺癌轉移新機制,為臨床肺癌病人的預後診斷和治療評估提供了重要的臨床檢測標誌物。

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支持。

論文連結:https://www.mcponline.org/content/early/2019/06/13/mcp.RA119.001502


相關焦點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 孫承操/李得加/譚功軍合作發表細胞外囊泡和腫瘤免疫綜述論文
    近日,國際著名腫瘤學期刊Molecular Cancer(《分子腫瘤》IF=15.302)發表了武漢大學健康學院孫承操副教授、李得加教授和暨南大學譚功軍副教授課題組,在細胞外囊泡和腫瘤免疫方面的綜述論文。
  • 【前沿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為此,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思曼、蘭迪•謝克曼、託馬斯•祖德霍夫,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的囊泡運輸調控機制。        細胞代謝、細胞遷移、細胞分裂、營養吸收、免疫抗原呈遞和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等眾多細胞生命活動都依賴於的囊泡循環運輸,但我們對囊泡循環運輸的機制非常缺乏了解。
  • T細胞活化過程中通過細胞外囊泡選擇性釋放抑制活化的tRNA片段| Cell Reports
    概要: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最新在Cell Reports發表文章,報導了T細胞釋放富含tRNA片段的細胞外囊泡。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四):效力評價|MSCs|幹細胞|適應症|外囊泡|-健康界
    最初,MSCs 的治療潛力被認為是可以可以遷移到受損組織、進行體內分化替換受損或死亡細胞。遺憾的是,MSCs 體內分化尚未得到證實,科學家發現其僅僅可以在體外分化。目前認為觀點 [3] 是,MSCs 移到損傷部位並分泌化學引誘劑,通過招募組織特異性幹細胞 進而產生新的組織,或發揮積極的免疫調節作用。MSCs 分泌物由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生長因子和外囊泡 (攜帶蛋白質、脂質和各種RNA) 組成。
  • 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胞外囊泡的心臟保護作用
    該研究報告了人多能幹細胞(hPSCs)來源的心血管前體細胞分泌的胞外囊泡(hCVPC-EVs)通過改善心肌細胞存活和血管生成來發揮保護心肌梗死(心梗)心臟的作用及長鏈非編碼RNA在其中的貢獻和機制。我國心血管疾病高居致死病因首位。其中心梗引起心肌細胞丟失導致的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病總死亡率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能否開啟抗癌新紀元?
    在疾病治療領域,一個全新的學科——細胞外囊泡(EVs)正在引發關注:在剛閉幕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CCO大會)上,多位科學家做了EVs的專項匯報;僅2020年,全球範圍內就已產出超6000篇研究論文。其意義何在?癌症問題被視為中國卡脖子技術方面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中國更是處於跟隨歐美的局面,缺乏全新源頭創新產品。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廣東已有多家醫院在做臨床試驗
    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甘路在本屆腫瘤學大會上就介紹了關於基于于胞外囊泡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謝海燕的課題則展示了細胞外囊泡在協同治療領域的研究進展。(圖: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介紹,中國科學家選擇細胞外囊泡中粒徑在100-1000納米之間的囊泡應用於腫瘤治療,已經完成臨床轉化,並看到了技術發展前景。
  • miRNA的跨界之旅——南京大學張辰宇團隊開創的細胞外miRNA領域
    RNA,一度被認為僅存在於細胞內,但現在我們已經知道RNA在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的保護下遍及全身。目前也有多項研究正在開發能夠追蹤體液中這些細胞外片段的方法。在疾病治療方面,攜帶RNA的囊泡有望在治療心血管、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疾病時替代幹細胞療法,成為更安全也更簡便的治療選擇。
  • 古樹新芽亦爭春,蛋白質組學深入揭示囊泡運輸的重要機制
    近日(2019年1月2日),德國海德堡大學(建立於1386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生物化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們在學術期刊Cell Reports上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dolf等科學家利用體外重組實驗並結合基於SILAC的質譜分析技術來揭示這些運輸囊泡的核心蛋白質組,並明確了衣被蛋白亞型的作用。
  • 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內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
    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James E. Rothman於1950年出生於美國麻省Haverhill,1976年從哈佛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在MIT做過博後。1978年他進入史丹福大學,開始了對細胞囊泡的研究。他曾任職的研究機構還包括普林斯頓大學、紀念斯隆-凱特靈癌症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
  • 植物胞質分裂中成膜體的動態調控及囊泡運輸機制
    摘要:在植物細胞核分裂結束後ꎬ細胞中央形成細胞板,實現2個子代細胞的細胞分離。研究植物胞質分裂過程中囊泡運輸的分子機制。對於了解植物的形態建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來源於高爾基體和反式高爾基體網絡的囊泡攜帶細胞壁物質、蛋白質和脂質運向新生細胞板位置,互相融合形成早期細胞板。隨後早期細胞板向兩端擴張並與母細胞壁融合,經過修飾後形成成熟細胞板。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細胞內的運輸系統將大量需要運輸的物質分揀、包裝到膜狀的囊泡結構中,利用動力蛋白(又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水解ATP產生的能量驅動囊泡在微管或微絲細胞骨架充當的軌道上移動,高效精確地將各種貨物定向運輸到相應的亞細胞結構發揮生理功能。囊泡運輸分為幾個環節:貨物識別、沿著微管軌道運輸以及貨物卸載。
  • 脂肪細胞外囊泡攜帶酶和脂肪酸,刺激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代謝和重塑
    細胞外囊泡是脂肪細胞通訊中新興的關鍵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脂肪細胞脫落的小細胞外囊泡會刺激黑色素瘤細胞中的脂肪酸氧化和遷移,肥胖症的這些作用會增強。然而,所涉及的囊泡和細胞過程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cells」,文章闡明了將脂肪細胞胞外小泡與代謝重塑和細胞遷移聯繫起來的機制,顯示脂肪細胞囊泡通過提供酶和底物刺激黑色素瘤脂肪酸氧化。
  •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的活性 來源:上海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7-03-09   今日/總瀏覽:2/
  • 香港城市大學史家海:細胞外囊泡將顛覆遞送系統的傳統認知丨專訪
    史家海於廈門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於新加坡國立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再師從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白頭研究院的 Harvey Lodish 教授,研究紅細胞發育及合成紅細胞藥物的改造。2015 年起任香港城市大學生物醫學系助理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史家海有 20 年創新藥研發經驗。他曾參與戊型肝炎病毒疫苗(益可寧)的研發。
  • 細胞的「快遞員」——囊泡--中國數字科技館
    囊泡運輸的物質包括胰島素、激素、生物酶、神經遞質等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假如囊泡運輸系統發生病變,細胞運輸機制便隨即不能正常運轉,可能導致神經系統病變、糖尿病以及免疫紊亂等嚴重後果。諾貝爾獎評選委員會在聲明中說:「沒有囊泡運輸的精確組織,細胞將陷入混亂狀態。
  • Cell:纖毛G蛋白偶聯受體與細胞外囊泡之間的信號轉導調控
    纖毛(cilium)是一種細胞表面比細胞小5000倍的小倉室,集中了Hedgehog信號傳導、視覺、嗅覺和體重穩態的受體。同時,細胞胞吐作用(ectocytosis)最近被發現作為單細胞綠藻衣藻的替代纖毛出口途徑出現。在胞吐作用過程中,纖毛或質膜的局部向外彎曲釋放出細胞外囊泡(EV),稱為ectosome或微囊泡。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神經營養因子家族成員BDNF是調控高等動物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與穩態的重要信號分子,通過結合神經元細胞膜表面受體TrkB調節神經元的發育、分化、功能維持以及突觸可塑性
  • UBL3影響蛋白質向小型胞外囊泡轉化
    外泌體是一種小型胞外囊泡(sEVs),來自於多泡體(MVBs),通過運輸蛋白質、mRNA和miRNA介導細胞間的通信然而,哪類蛋白質被歸為sEVs的分子機制還不是完全清楚。在這裡,作者報導了泛素樣3(UBL3)膜錨定的Ub摺疊蛋白MUB作為翻譯後修飾因子PTM調節蛋白向胞外囊泡轉化。作者發現UBL3的修飾對於將UBL3歸類到MVBs是不可缺少的。同時作者還發現從UBL3缺失型小鼠樣本中純化的sEVs總蛋白,與野生型小鼠相比減少60%,並從蛋白質組學分析結果中發現了1241個與UBL3互作蛋白,包括R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