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2021-01-15 華科同濟基礎科研論壇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解析管狀囊泡膜結構的形成及維持過程中磷脂膜和細胞骨架的協同機制

真核細胞內吞轉運對大分子、胞外液體、脂膜和跨膜蛋白的胞內分布及功能極為重要,而內吞轉運過程中最欠缺了解的步驟是循環運輸。不同類型跨膜蛋白內吞進入細胞後,很大一部分會經由循環內涵體(endocytic recycling compartment) 返回質膜,細胞發育、細胞代謝、細胞遷移、細胞分裂、營養物質吸收、免疫抗原呈遞和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等眾多細胞正常生命活動都依賴於正確的物質分選和循環運輸。

近期,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國際著名生命科學期刊PLoS Genetics(五年最高影響因子9.54) 在線發表了囊泡循環運輸研究新進展,論文標題為「RAB-10促進EHBP-1介導的管狀囊泡膜結構與微絲骨架的橋連」(RAB-10 Promotes EHBP-1 Bridging of Filamentous Actin and Tubular Recycling Endosomes)。此項研究歷時兩年半,基礎醫學院博士研究生王培香、劉行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循環運輸是將內吞物質從內涵體 (endosome) 送回質膜和胞外的過程。Ras超家族成員小GTP蛋白RAB-10是調控內吞循環的核心因子,參與調節極性上皮細胞跨膜蛋白(如葡萄糖轉運體GLUT) 和神經元突觸後跨膜蛋白 (如穀氨酸受體AMPAR) 的循環運輸。EHBP-1是RAB-10的效應因子,含有三個結構域:N端NT-C2結構域,中間的細胞骨架結合CH域 (calponin homology domain) 和C端螺旋-螺旋域。課題組之前的研究證明EHBP-1通過其C端螺旋-螺旋域介導與RAB-10的結合,但EHBP-1具體的功能機理尚不清楚。本研究發現EHBP-1通過NT-C2與富含磷脂醯肌醇 PI(4,5)P2 的內膜結構親和,並確定了NT-C2中介導膜親和的關鍵胺基酸。EHBP-1中間CH結構域能夠與微絲骨架結合,且這種蛋白質相互作用能夠被RAB-10(GTP) 所促進。史岸冰教授團隊在模式生物線蟲中的在體研究發現,RAB-10/EHBP-1調控系統的任一成員缺失都會導致貨物蛋白滯留在循環內涵體,且這些內涵體無法形成正常的管網狀運輸結構。進一步的研究證實,EHBP-1將內涵體膜結構與微絲骨架橋連起來以促進形成管狀運輸膜結構,而活性態RAB-10(GTP)調控了此過程。此研究揭示了囊泡循環運輸調控中多類型分子協同功能的細胞生物學新機制。


該系列研究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的資助,課題合作方為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Barth D. Grant教授。據悉,自2013年在我校獨立開展工作以來,史岸冰教授團隊與美國史丹福大學、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相關團隊開展協同合作,利用國際標準模式動物秀麗線蟲作為研究系統,開展上皮細胞和神經元中功能膜蛋白囊泡運輸調控研究,部分探索性工作已以華中科技大學為通訊作者單位分別發表在歐洲生物化學學會期刊FEBS Lett (Zhou et al., 2016) 、Methods in Cell Biology (Shi et al., 2015) 、Small GTPases (Shi etal., 2013) 。



相關焦點

  • 【前沿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為此,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美國科學家詹姆斯•羅思曼、蘭迪•謝克曼、託馬斯•祖德霍夫,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的囊泡運輸調控機制。        細胞代謝、細胞遷移、細胞分裂、營養吸收、免疫抗原呈遞和神經元突觸可塑性等眾多細胞生命活動都依賴於的囊泡循環運輸,但我們對囊泡循環運輸的機制非常缺乏了解。
  • 講壇預告 | 聽諾獎大師解密囊泡運輸的秘密
    它,是你體內辛勤的運輸兵,忙碌地往返於細胞間;它帶著細胞必須的物質出發,精準地輸送,隨後融入那巨大的細胞膜;是的,它就是
  • 細胞的「快遞員」——囊泡--中國數字科技館
    血液就像人體內的長途運輸公司,可把細胞產生的一些物質運輸到全身各處。然而,這些物質不能直接從細胞內到達血液中,它們得靠囊泡這個「快遞員」來幫忙運送。這些小小的囊泡十分機動靈活,可以隨意地和細胞膜融合或分離。因此,也可以說囊泡是某些物質進出細胞的「鑰匙」。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細胞內的運輸系統將大量需要運輸的物質分揀、包裝到膜狀的囊泡結構中,利用動力蛋白(又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水解ATP產生的能量驅動囊泡在微管或微絲細胞骨架充當的軌道上移動,高效精確地將各種貨物定向運輸到相應的亞細胞結構發揮生理功能。囊泡運輸分為幾個環節:貨物識別、沿著微管軌道運輸以及貨物卸載。
  • 細胞內物質常見的運輸方式-囊泡運輸
    試題:詹姆斯·E·羅斯曼等三位科學家因從事「細胞內囊泡運輸機制」的研究共同獲得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關於囊泡運輸「囊泡運輸」研究領域已經收穫了4次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974年、1985年、1999年和2013年,每隔10來年就獲獎一次),但目前人們對細胞內複雜而精細的交通運輸系統的認識,仍然是初步的和框架性的,關於囊泡運輸的更精細的調控機制,
  • 杜建忠教授在均聚物自組裝領域取得系列進展
    作為自組裝領域的重要分支,建立均聚物自組裝理論,利用新穎結構的均聚物構築不同的納米結構從而實現不同的功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同濟大學高分子材料系杜建忠教授課題組從2010年開始從事均聚物自組裝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創性研究成果。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BDNF-TrkB信號複合體通過細胞內吞進入神經元細胞,繼而形成運輸囊泡並繼續調控多條信號通路。藉助於PC12培養細胞系中的研究,研究人員已經初步闡明了主要作用於外周感覺神經元的神經營養因子NGF及其受體TrkA的囊泡運輸調控信號轉導的機制。然而,由於對於中樞神經元的研究缺乏相應的培養細胞模型,BDNF-TrkB信號囊泡運輸對下遊信號通路進行時空特異性調節的分子細胞機制尚未闡明。
  • 三位科學家因發現細胞內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
    獲獎理由是「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James E. Rothman於1950年出生於美國麻省Haverhill,1976年從哈佛醫學院獲得博士學位,曾在MIT做過博後。1978年他進入史丹福大學,開始了對細胞囊泡的研究。他曾任職的研究機構還包括普林斯頓大學、紀念斯隆-凱特靈癌症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廣東已有多家醫院在做臨床試驗
    記者從近日在廣州召開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獲悉,除了常規的疾病治療方法、藥物和手段的研究外,一項被稱為細胞外囊泡(下稱EVS)的學科,正在引起多位科學家關注。據悉,作為當下全球研究的熱點,EVS在海外已有研究文章超過6000篇的數量,與此同時,各類資本也已布局這一領域。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領跑地位。
  • 細胞壁重塑和囊泡運輸介導擬南芥根時鐘
    細胞壁重塑和囊泡運輸介導擬南芥根時鐘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45:21 美國杜克大學Philip N. Benfey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能否開啟抗癌新紀元?
    細胞外囊泡(EVs)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這一局面。EVs:抗擊癌症的新利器據悉,腫瘤細胞的持續生長、入侵和轉移依賴於腫瘤細胞與複雜組織環境中細胞細胞間的雙向細胞交流。這種交流主要涉及到腫瘤微環境中癌症細胞和/或基質細胞內可溶性因子的分泌,這種交流也可以通過細胞外囊泡(EVs)來實現。
  • 植物胞質分裂中成膜體的動態調控及囊泡運輸機制
    研究植物胞質分裂過程中囊泡運輸的分子機制。對於了解植物的形態建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來源於高爾基體和反式高爾基體網絡的囊泡攜帶細胞壁物質、蛋白質和脂質運向新生細胞板位置,互相融合形成早期細胞板。隨後早期細胞板向兩端擴張並與母細胞壁融合,經過修飾後形成成熟細胞板。以微管骨架為主要成分的成膜體,作為細胞板囊泡運輸的軌道和細胞板組裝的「腳手架」參與了這一過程。
  • 專家點評Cell Research丨中山大學團隊發現新的外泌體通路
    外泌體的生物發生途徑主要包括三個關鍵的檢查點:ILV的形成,阻止MVEs的降解以及MVEs和細胞膜的融合,這三個檢查點都包含在內體相關的囊泡運輸過程中【2】。RAB GTPase定位到特定膜結構的表面,通過招募效應因子來調節相應膜結構的囊泡運輸【5】,例如,在內體溶酶體運輸網絡中,RAB5調節早期內體的形成及相互融合;內體膜上RAB5到RAB7的轉換調節早期向晚期內體的轉變;RAB7調節晚期內體/MVEs與溶酶體的融合來降解ILVs;RAB27調節MVEs與細胞膜的對接和融合來釋放ILVs形成外泌體。
  • 外囊與SNARE囊泡運輸體系的相互作用助力植物的生長
    SNARE複合體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對運輸,分泌和生長的影響。研究背景:細胞利用囊泡將貨物運輸遍及細胞併到達質膜,這對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功能至關重要。好幾種不同的蛋白幫助控制和調節囊泡運輸,以將細胞貨物遞送至其發揮功能的位置。
  • Cell:科學家解析囊泡運輸機制
    然而不論大小,這些軸突似乎都利用了相似的分子馬達在相似的微管軌道上運作傳送囊泡貨物。在近期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INSERM)的研究人員證實,這些馬達的主要能量來源或許並非傳統認為的是線粒體,供給這些馬達動力的ATP似乎是來自囊泡附帶的糖分解機器——GADPH(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
  • 免疫故事兩則:胞內囊泡運輸與抗原呈遞及胞外囊泡運輸與過敏反應
    這個故事講的是樹突狀細胞1膜上存在特異性受體CLEC9A能把入侵病原體或癌細胞碎片等帶有抗原信息的結構帶到胞內一種稱為RAB11A+ERC的囊泡結構中,這種囊泡結構膜上有WDFY4蛋白,幫助囊泡與溶酶體相錨定,與溶酶體融合後抗原關鍵信息部分被分解出來,然後與MHC-1結合,最後此信息返回到細胞膜上呈遞給CD8+T Cell(T細胞的一種
  • 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在細胞外小囊泡介導的肺癌轉移機制方面取得重要...
    近日,國際蛋白質組學領域權威期刊《分子與細胞蛋白質組學》(Molecular & Cellular Proteomics,美國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學會主要期刊)在線發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肖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癌細胞分泌的細胞外小囊泡通過HGF/c-Met途徑促進受體細胞轉移》(Cancer cell derived
  • 最新發現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蘭州大學向雲課題組揭示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 Rab GTPases在植物極性細胞生長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RabA4亞家族成員在花粉管頂端呈現「倒錐形」的分布【1】。
  • 微生物所等在捕食性子囊菌的起源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7月3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在線發表了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杏忠研究員和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安志強教授共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捕食性子囊菌起源與進化方面所取得的新進展。捕食性真菌是通過營養菌絲形成的特化捕食結構來捕獲線蟲、變形蟲等微小生物作為營養源的一類特殊菌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