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廣東已有多家醫院在做臨床試驗

2020-12-05 瀟湘名醫

南都訊 記者馬建忠 隨著癌症發病率的提升,國內醫藥學界對這類疾病的研究也在加碼。記者從近日在廣州召開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獲悉,除了常規的疾病治療方法、藥物和手段的研究外,一項被稱為細胞外囊泡(下稱EVS)的學科,正在引起多位科學家關注。

據悉,作為當下全球研究的熱點,EVS在海外已有研究文章超過6000篇的數量,與此同時,各類資本也已布局這一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領跑地位。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甘路在本屆腫瘤學大會上就介紹了關於基于于胞外囊泡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謝海燕的課題則展示了細胞外囊泡在協同治療領域的研究進展。

(圖: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介紹,中國科學家選擇細胞外囊泡中粒徑在100-1000納米之間的囊泡應用於腫瘤治療,已經完成臨床轉化,並看到了技術發展前景。

據悉,當前這一技術已在廣州市腫瘤醫院、廣州荔灣醫院、深圳南山醫院等廣深多家醫院開展臨床試驗。

公開資料顯示,腫瘤細胞的持續生長、入侵和轉移依賴於腫瘤細胞與複雜組織環境中細胞細胞間的雙向細胞交流。而近來的研究顯示,這種交流主要涉及到腫瘤微環境中癌症細胞和/或基質細胞內可溶性因子的分泌,這種交流也可以通過細胞外囊泡(EVs)來實現。

EVs可以攜帶癌基因蛋白和腫瘤相關多肽,多種RNA以及DNA片段等物質,對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表型具有重要影響。

與此同時,EVs在癌症發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包括對轉移性前腫瘤微環境的形成和腫瘤轉移。相比於正常細胞,腫瘤細胞被發現分泌更多的EVs,這些EVs可以將腫瘤相關物質與體液分離,因此,相比血液或尿液作為癌症生物標記,EVs具有更大的潛力,來進行癌症的預測和監測。

在實體瘤方面,載藥囊泡已被應用於有著「癌王」之稱的膽管癌的治療。據悉,2020年7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黃波團隊聯合南開大學附屬天津南開醫院王西墨團隊已聯合發表了載藥囊泡針對膽道惡性梗阻的相關研究成果。

相關:2022年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將爭取得到遏制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國務院扶貧辦等10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以期聚焦癌症防治難點,集中優勢力量在關鍵環節取得重點突破。

據悉,依照方案,到2022年,要力爭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比2015年提高3個百分點。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能否開啟抗癌新紀元?
    在疾病治療領域,一個全新的學科——細胞外囊泡(EVs)正在引發關注:在剛閉幕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CCO大會)上,多位科學家做了EVs的專項匯報;僅2020年,全球範圍內就已產出超6000篇研究論文。其意義何在?癌症問題被視為中國卡脖子技術方面的重點和難點,長期以來,中國更是處於跟隨歐美的局面,缺乏全新源頭創新產品。
  • 資本熱逐細胞外囊泡學科藍海市場 中國源頭創新領跑全球
    本報記者 張敏11月16日,從剛閉幕的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大會)獲悉,三項基於細胞外囊泡的科研成果陸續「亮相」,涉足細胞外囊泡針對協同治療、抗腫瘤藥物和抗腫瘤醫療新技術,公布中國科學家的最新研究進展,其中,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黃波團隊在這一領域的源頭創新技術的研究和臨床轉化已領先全球。
  • 間充質幹細胞治療(四):效力評價|MSCs|幹細胞|適應症|外囊泡|-健康界
    目前認為觀點 [3] 是,MSCs 移到損傷部位並分泌化學引誘劑,通過招募組織特異性幹細胞 進而產生新的組織,或發揮積極的免疫調節作用。MSCs 分泌物由細胞因子、趨化因子、生長因子和外囊泡 (攜帶蛋白質、脂質和各種RNA) 組成。
  • 胞外囊泡可作為抗原特異性細胞療法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胞外囊泡,囊泡中含有髓磷脂抗原,當他們將這些顆粒注射到小鼠體內時,就可以安全地抑制MS 。Rostami和他的同事通過轉向少突膠質細胞(產生了髓鞘的鞘)來避免了查明特定髓鞘抗原的需要。研究小組表明,少突膠質細胞產生的細胞外囊泡幾乎含有所有相關的髓磷脂抗原。Rostami說:「這些囊泡的便捷之處在於,它們使我們有機會以抗原特異性方式治療疾病,而不必知道靶抗原的確切身份,它涵蓋了所有的。」
  • 部分醫院進行幹細胞移植治療 被指拿患者做試驗
    在浙江金華的界首村,記者見到了洪淳的父親洪耿授,談起兒子洪淳在上海那家醫院治療腦梗的經歷,洪耿授的眼裡滿是淚水:  洪耿授 浙江金華農民  洪耿授:我這個兒子,走出去就是相貌堂堂,人緣很好的,他這個人就是•••  洪淳是洪耿授老人的小兒子,身患腦梗已有多年,為治療好那個病,2010年7月5日,他也到上海這家醫院做了幹細胞移植手術。
  • 把細胞外囊泡當抗原 或可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原標題:把細胞外囊泡當抗原 或可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主持人:本報記者 陸成寬多發性硬化症(MS)是一種以神經炎症和脫髓鞘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少突細胞來源的細胞外囊泡可作為抗原,特異性治療小鼠自身免疫性神經炎症。
  • 香港城市大學史家海:細胞外囊泡將顛覆遞送系統的傳統認知丨專訪
    Flagship 向史家海參與的研究拋出了天使輪的橄欖枝,2014 年,Rubius 正式成立,把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的治療藥物作為第一個研發方向,並正式入駐 Lab Central。「當時的 Rubius 也很『窮』,甚至沒有足夠的資金去完成小鼠試驗,負責人對老鼠試驗外包人員說我們能不能只做一隻老鼠試驗?
  • 一份釐清,間充質幹細胞行業的方方面面|幹細胞|產業鏈|疾病|治療|...
    此後,支持MSCs「基質性」的證據逐漸增加,我們將基於組織支持功能 (例如造血幹細胞支持功能) 的定義為「基質性」,這涉及多種生長因子、趨化因子、細胞因子和細胞外囊泡等內容。2016年,中國公布首批30家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2019年起幹細胞臨床研究機構與項目備案將實行動態管理,截止到2019年9月,國家批准幹細胞臨床治療研究醫院增至106家,軍隊系統的醫院批准的共12家,一共118家機構;備案項目增至62個,文獻研究專利申請不斷增長。
  • 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在細胞外小囊泡介導的肺癌轉移機制方面取得重要...
    該論文藉助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移植瘤小鼠模型,闡釋了肺癌細胞外小囊泡通過攜帶肝細胞生長因子(HGF)激活受體細胞c-Met信號通路從而引發癌細胞轉移的機制,研究結果加深了對細胞外小囊泡參與癌症惡化機制的理解,也為臨床肺癌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研究生喬智、藥學院副教授張巖和上海交通大學血液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葛茂林為共同第一作者,肖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 細胞的「快遞員」——囊泡--中國數字科技館
    血液就像人體內的長途運輸公司,可把細胞產生的一些物質運輸到全身各處。然而,這些物質不能直接從細胞內到達血液中,它們得靠囊泡這個「快遞員」來幫忙運送。這些小小的囊泡十分機動靈活,可以隨意地和細胞膜融合或分離。因此,也可以說囊泡是某些物質進出細胞的「鑰匙」。
  • 膽管癌治療最新突破!安徽多家醫院正在開展臨床研究及轉化
    值得關注的是,這項由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腫瘤治療技術於2019年6月正式在皖應用。目前,該技術針對各類適應症的臨床研究和轉化工作,正陸續在安徽省多家醫院展開。2019 年 6 月 26 日," 載藥囊泡治療腫瘤技術 " 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舉行技術應用啟動會,率先用於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標誌著這種由中國科學家首創的腫瘤治療技術正式在皖應用。
  • 新一代治療性細胞試驗成「潛力股」,免疫治療新風口
    目前相繼有治療性NK細胞的臨床試驗啟動。有臨床專家提出,如臨床隨機對照試驗可否前移至Ⅰ期研究提高探索效率。由此可見,儘管當前腫瘤免疫治療很火,但需要解決的難點也很多。今年tiragolumab聯合Tecentriq一線治療PD-L1陽性NSCLC患者的Ⅱ期試驗給出了驚喜。而B7家族以B7-H3為靶點的藥物第一批進入臨床階段,並取得令人鼓舞的初步結果。此外,T細胞導向療法近年迅猛發展,2014年BiTE結構blinatumomab獲批用於治療費城染色體陰性前體B細胞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開啟雙抗時代。這些新興策略指向著一個新未來。
  • 揭示人胚胎幹細胞衍生的心血管前體細胞胞外囊泡的心臟保護作用
    該研究報告了人多能幹細胞(hPSCs)來源的心血管前體細胞分泌的胞外囊泡(hCVPC-EVs)通過改善心肌細胞存活和血管生成來發揮保護心肌梗死(心梗)心臟的作用及長鏈非編碼RNA在其中的貢獻和機制。我國心血管疾病高居致死病因首位。其中心梗引起心肌細胞丟失導致的心力衰竭(心衰)是心血管病總死亡率持續上升的主要原因。
  • 抗衰老的新風口:幹細胞外泌體|幹細胞外泌體|阿爾茲海默病|抗衰老|...
    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美國科學家羅思曼、謝克曼以及德國科學家祖德霍夫,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的囊泡運輸調控機制。美國抗衰老醫學研究會主席Klatz博士稱:「外泌體是幹細胞技術的下一個發展方向」。那麼,人們面臨衰老時,幹細胞外泌體正在發揮著怎麼樣的作用?
  • 外囊與SNARE囊泡運輸體系的相互作用助力植物的生長
    研究背景:細胞利用囊泡將貨物運輸遍及細胞併到達質膜,這對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功能至關重要。好幾種不同的蛋白幫助控制和調節囊泡運輸,以將細胞貨物遞送至其發揮功能的位置。在分泌過程中,位於囊泡和質膜上的SNARE蛋白質相互作用,從而將兩種膜融合在一起並卸載蛋白質貨物。儘管SNARE是膜融合所必需的,但它們依賴於其他機制來使囊泡接近其靶膜。外囊是一種已被充分研究的栓系(tethering)複合體,幫助將囊泡遞送至質膜。儘管已有假設認為SNARE和外囊蛋白複合體在相同的分泌途徑起作用,但仍然缺乏蛋白質亞基或複合體在植物中相互作用的體內證據。
  • Erdafitinib治療腦膠質瘤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在天壇醫院啟動...
    神外前沿訊,眾所周知,近二十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醫藥技術的進步,靶向治療已經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一項重要手段,雖然靶向藥物在血液病、肺癌、腸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一系列惡性疾病中顯示出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
  • 感謝外囊泡為心臟起到的保護作用
    科學研究表明,一種被命名為細胞外囊泡的蛋白質對心臟具有保護作用。這的確是一項好消息。這讓人類的心臟看起來不會像人們想像中的那麼脆弱。在得知這條消息之後,人們會感覺到自己的心臟無形之中多了一層保護罩,從而提升自己的安全感。
  • 新生兒圍產組織細胞治療新冠等疾病漸成新趨勢
    2020年,新冠病毒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但同時它也為製造和提供細胞治療的機構創造了新的機會。數據顯示,2020年上半年,已有超過2100項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臨床試驗被正式註冊,其中包括抗病毒藥物、細胞治療等多種創新療法。
  • 為什麼說幹細胞外泌體將是修復心臟功能的新主流?
    幹細胞外泌體已經被廣泛應用於組織修復以及缺血性疾病等的治療研究,成為了醫學領域的新熱點。近期,幹細胞雜誌(STEM CELL)最新發表的綜述描述了幹細胞外泌體對於心臟的修復以及保護的作用,圍繞幹細胞外泌體的功能以及臨床應用研究,展示了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心臟相關疾病的潛力。
  • 間充質幹細胞外泌體治療多種疾病前景可期
    日前,發表在《Stem Cells and Development》上的一文指出,間充質幹細胞來源外泌體在治療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成效顯著,康復率高達71%。外泌體具有安全性、恢復氧合、下調細胞炎症因子和重建免疫系統功能等優點,是一種很有前途的新冠肺炎治療候選藥物[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