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馬建忠 隨著癌症發病率的提升,國內醫藥學界對這類疾病的研究也在加碼。記者從近日在廣州召開的2020年腫瘤學大會獲悉,除了常規的疾病治療方法、藥物和手段的研究外,一項被稱為細胞外囊泡(下稱EVS)的學科,正在引起多位科學家關注。
據悉,作為當下全球研究的熱點,EVS在海外已有研究文章超過6000篇的數量,與此同時,各類資本也已布局這一領域。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在這一領域處於領跑地位。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甘路在本屆腫瘤學大會上就介紹了關於基于于胞外囊泡的抗腫瘤納米藥物,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謝海燕的課題則展示了細胞外囊泡在協同治療領域的研究進展。
(圖: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研究所副所長黃波教授介紹,中國科學家選擇細胞外囊泡中粒徑在100-1000納米之間的囊泡應用於腫瘤治療,已經完成臨床轉化,並看到了技術發展前景。
據悉,當前這一技術已在廣州市腫瘤醫院、廣州荔灣醫院、深圳南山醫院等廣深多家醫院開展臨床試驗。
公開資料顯示,腫瘤細胞的持續生長、入侵和轉移依賴於腫瘤細胞與複雜組織環境中細胞細胞間的雙向細胞交流。而近來的研究顯示,這種交流主要涉及到腫瘤微環境中癌症細胞和/或基質細胞內可溶性因子的分泌,這種交流也可以通過細胞外囊泡(EVs)來實現。
EVs可以攜帶癌基因蛋白和腫瘤相關多肽,多種RNA以及DNA片段等物質,對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表型具有重要影響。
與此同時,EVs在癌症發展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包括對轉移性前腫瘤微環境的形成和腫瘤轉移。相比於正常細胞,腫瘤細胞被發現分泌更多的EVs,這些EVs可以將腫瘤相關物質與體液分離,因此,相比血液或尿液作為癌症生物標記,EVs具有更大的潛力,來進行癌症的預測和監測。
在實體瘤方面,載藥囊泡已被應用於有著「癌王」之稱的膽管癌的治療。據悉,2020年7月,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自然—生物醫學工程)雜誌上,黃波團隊聯合南開大學附屬天津南開醫院王西墨團隊已聯合發表了載藥囊泡針對膽道惡性梗阻的相關研究成果。
相關:2022年我國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將爭取得到遏制
2019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財政部、生態環境部、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國家藥監局、國務院扶貧辦等10部門聯合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癌症防治實施方案(2019—2022年)》,以期聚焦癌症防治難點,集中優勢力量在關鍵環節取得重點突破。
據悉,依照方案,到2022年,要力爭癌症發病率、死亡率上升趨勢得到遏制,總體癌症5年生存率比2015年提高3個百分點。
【來源:南方都市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