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厲害了!胞外囊泡可作為抗原特異性細胞療法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2020-11-08 轉化醫學網

本文為轉化醫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Yun

導言:多發性硬化症(MS)被稱為「千面疾病」,是以中樞神經系統白質炎性脫髓鞘病變為主要特點的自身免疫病。本病最常累及的部位為腦室周圍白質、視神經、脊髓、腦幹和小腦,在臨床上常表現為是神經系統多部位功能障礙,易復發。

現有的多發性硬化療法可系統地調節免疫系統,以減弱其對神經細胞周圍保護性髓鞘的錯誤攻擊,但是這種方法會提高患者感染的風險。近日,託馬斯·傑斐遜大學的科學家找到了一種訓練免疫系統以耐受自身抗原的方法,同時保持免疫系統的其餘部分不變,大大降低患者的感染風險。

這項新的研究由於11月4日發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題為「Oligodendrocyte-derived extracellular vesicles as antigen-specific therapy for autoimmune neuroinflammation in mice」。

圖 文章發表 來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

研究人員從少突膠質細胞中分離出胞外囊泡,囊泡中含有髓磷脂抗原,當他們將這些顆粒注射到小鼠體內時,就可以安全地抑制MS 。

由於現有的MS療法會全身性地抑制免疫系統,因此科學家一直在嘗試尋找以抗原特異性方式針對疾病的替代療法。這種方法需要了解MS中涉及哪些髓磷脂自身抗原。問題是,致病抗原在不同患者之間可能不同,同一位患者的抗原隨時間變化也會不同

該研究的資深作者Abdolmohamad Rostami博士說:「髓鞘中有許多可能的免疫激活抗原,但最大的障礙是我們不知道髓磷脂的哪個成分正在引發MS患者的免疫反應,先前的研究使用單一的髓磷脂抗原或抗原組合來預防動物模型中的自身免疫,但在人類中,它們取得的成功有限。」

Rostami和他的同事通過轉向少突膠質細胞(產生了髓鞘的鞘)來避免了查明特定髓鞘抗原的需要。研究小組表明,少突膠質細胞產生的細胞外囊泡幾乎含有所有相關的髓磷脂抗原

Rostami說:「這些囊泡的便捷之處在於,它們使我們有機會以抗原特異性方式治療疾病,而不必知道靶抗原的確切身份,它涵蓋了所有的。」

該團隊在三種慢性和復發性MS小鼠模型中測試了囊泡的功效。結果顯示,在症狀出現之前和疾病發作之後注射該藥物均可改善臨床疾病

研究人員發現,這種療法抑制了中樞神經系統中浸潤的CD45+和CD4+ T細胞的數量。注入的囊泡優先被一些白細胞吸收,包括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吸收了囊泡的單核細胞促進了PD-L1和IL-10等幾種抗炎分子的表達,進一步幫助抑制了MS。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療法的效果僅僅取決於髓鞘抗原,而不是囊泡上的其他成分。人類胚胎腎細胞衍生的小泡沒有任何治療益處,也沒有減少CD4+t細胞的數量,但是表達髓鞘少突膠質細胞蛋白的基因編輯版本卻有。

Rostami的研究小組還從人少突膠質細胞中分離了囊泡,並證實它們含有與治療相關的髓磷脂抗原。研究人員正在為該方法申請專利,他們希望該方法可以用於臨床試驗。

Rostami說:「先前的療法好比免疫系統的重錘,而我們新穎的抗原特異性方法在這方面具有巨大優勢。」

此外,羅切斯特大學醫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先前以另一種方式利用少突膠質細胞在髓鞘形成中的作用來治療MS。該小組使用人類神經膠質祖細胞產生新的少突膠質細胞,從而在MS小鼠模型中恢復了髓磷脂。

在另一項旨在替代MS中受損的髓磷脂的研究中,維吉尼亞州維吉尼亞衛生保健系統和馬裡蘭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一些表達CD34的幹細胞可以轉化為少突膠質細胞。

參考資料:

【1】https://www.fiercebiotech.com/research/treating-multiple-sclerosis-antigen-specific-cell-therapy

【2】https://stm.sciencemag.org/content/12/568/eaba0599

相關焦點

  • 把細胞外囊泡當抗原 或可治療多發性硬化症
    原標題:把細胞外囊泡當抗原 或可治療多發性硬化症主持人:本報記者 陸成寬多發性硬化症(MS)是一種以神經炎症和脫髓鞘為特徵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少突細胞來源的細胞外囊泡可作為抗原,特異性治療小鼠自身免疫性神經炎症。
  • 新藥為多發性硬化症帶來希望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一種新的免疫療法已證明對動物多發性硬化症有成功的治療效果,對人類來說可能是有希望的。費城託馬斯·傑斐遜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研究一種藥物,該藥物可防止免疫系統細胞攻擊髓鞘,髓鞘是圍繞神經細胞的保護層。使用MS,人體的免疫系統會攻擊髓鞘,從而攻擊中樞神經系統。
  • 免疫故事兩則:胞內囊泡運輸與抗原呈遞及胞外囊泡運輸與過敏反應
    今天的第一個故事是關於樹突狀細胞如何處理病原體等所攜帶的抗原信息並呈遞給T細胞的。這個故事講的是樹突狀細胞1膜上存在特異性受體CLEC9A能把入侵病原體或癌細胞碎片等帶有抗原信息的結構帶到胞內一種稱為RAB11A+ERC的囊泡結構中,這種囊泡結構膜上有WDFY4蛋白,幫助囊泡與溶酶體相錨定,與溶酶體融合後抗原關鍵信息部分被分解出來,然後與MHC-1結合,最後此信息返回到細胞膜上呈遞給CD8+T Cell(T細胞的一種
  • 細胞免疫治療 CAR-T療法知多少?
    近兩年,免疫治療可謂佔盡風頭。尤其在癌症治療領域,免疫治療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免疫治療藥物中的明星——PD-1/PD-L1抑制劑在非小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三陰性乳腺癌、黑色素瘤等領域2018年依然表現不俗。然而,以PD-1/PD-L1為代表的免疫藥物僅僅是腫瘤免疫治療中的「一條腿」而已。
  •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Science子刊:外泌體治療可顯著改善心臟恢復 2020-10-03 10: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Science:Treg細胞,細胞療法的下一個風口
    在過去的十年中,效應T細胞被設計為表達高度特異性的嵌合抗原受體(CAR)或識別腫瘤抗原的特異性T細胞受體(TCR),這些已經被證明是高效的過繼細胞療法(ACTs),因此徹底改變了某些癌症的治療方式。
  • BMS重新遞交CAR-T細胞療法上市申請,治療多發性骨髓瘤
    這是一款靶向B細胞成熟抗原(BCMA)的嵌合抗原受體(CAR)T細胞免疫療法,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多發性骨髓瘤(R/R MM)成人患者。本次提交提供了化學、生產和控制(CMC)模塊的更多詳細信息,以解決2020年3月初始BLA提交後FDA在2020年5月提出的未滿足的監管要求。
  • 對機體腸道的連環出擊或會誘發多發性硬化症
    2020年11月2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微生物組在多發性硬化症發病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最近一篇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研究報告中,研究者Miyauchi等人表示,腸道微生物分子或能與增強Th17細胞的腸道微生物一起協同作用來惡化機體中樞神經系統自身免疫特性。
  • 科學網—CAR-T細胞療法有望成治療多發性骨髓瘤新策略
    8年前,她被確診為多發性骨髓瘤(MM)——血液系統腫瘤的第三大疾病,經歷了化療、自體細胞移植等一系列治療手段後,2015年還是出現了復發。2017年4月,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CAR-T)免疫治療法開始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開展,她在生死的邊緣獲得了新生。
  • 細胞外囊泡成疾病治療新熱點,能否開啟抗癌新紀元?
    細胞外囊泡(EVs)可以攜帶癌基因蛋白和腫瘤相關多肽,多種RNA,如microRNAs, mRNAs, and long non-coding RNAs,DNA片段等物質,對腫瘤微環境中的細胞表型具有重要影響。也因此,細胞外囊泡(EVs)成為癌症治療中一個全新領域。
  • 幹細胞治療能夠緩解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痛苦!
    11月30日,在Brain雜誌上發表了一項自體骨髓間充質幹細胞治療進行性多發性硬化症(MS)的Ⅱ期臨床試驗(NCT02166021)結果。 這項療法由以色列哈達薩大學醫學中心和NeuroGenesis公司共同開發,旨在評估活動性和進行性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最佳給藥方式,間充質幹細胞(MSC)移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這是一項安慰劑對照的隨機雙盲試驗,共納入了48名進行性MS患者。患者被隨機分為三組,分別接受安慰劑治療,常規靜脈注射和腦脊液直接注射。
  • Science子刊:基於AAV病毒載體的基因療法有望治療結節性硬化症
    2021年1月13日訊/生物谷BIOON/---結節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是一種以身體多個器官長出非癌性腫瘤為特徵的遺傳性疾病,患者的治療方案有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總醫院(MGH)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如今報導基因療法能夠有效地治療表達導致這種疾病的突變基因之一的小鼠。
  • 「綜述」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是重症哮喘潛在的治療靶標
    中性粒細胞募集和浸潤參與重症哮喘和激素抵抗的發生發展。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NET)是中性粒細胞激活後釋放到胞外的網狀超微結構。現有證據表明,NET具有抗感染和促炎的雙刃劍作用,與重症哮喘密切相關。靶向NET或NET組分有望成為治療重症哮喘等中性粒細胞炎症性疾病的潛在靶標。中性粒細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是中性粒細胞激活後釋放到胞外的網狀超微結構,在固有免疫和適應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 Science子刊:經過CRISPR編輯的B細胞產生抗體,對抗難以治療的病毒
    儘管進行了數十年的研究,但尚未有得到批准的疫苗能夠長期預防流感病毒、愛潑斯坦巴爾病毒(EBV)或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比如,對作為一種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體的RSV而言,高風險嬰兒每月接受合成抗體注射,以便在短期內保護這些嬰兒。
  • 一種新興的癌症細胞療法 - 過繼性免疫治療
    目前TIL療法主要致力於提高T細胞的質量和表徵,以及能簡化獲得腫瘤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圖2)。例如,研究提出PD-1和4-1BB能作為腫瘤標記物對外周血細胞庫進行篩選,獲得腫瘤特異性T細胞,分析輸注腫瘤特異性T細胞是否比傳統輸注TIL細胞更有效,這為T細胞個性化治療提供了一種非侵入性的策略。還有研究提出在接種疫苗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後,能潛在地分離出腫瘤特異性T細胞。
  • 吳鵬團隊揭示檢測腫瘤抗原特異性T細胞的方法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閱讀原文摘要腫瘤特異性抗原(TSA)反應性T細胞的重新激活和克隆擴增對於檢查點阻斷和腫瘤浸潤性淋巴細胞(TIL)過繼轉移療法的成功至關重要。由於它們的異質性組成,沒有可靠的標記物可以特異性鑑定TSA反應性T細胞的全部構成。
  • 首個基因突變或可解釋多發性硬化症發病之謎
    研究者Carles Vilarino-Guell說道,這項研究對於我們理解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病機制非常重要,目前我們並不清楚到底是哪種生物學過程導致多發性硬化症的發生,而基於本文研究,科學家們或許就有望開發出治療多發性硬化症的新型療法。
  • 腫瘤免疫治療:CAR-T的靶向抗原
    免疫療法是當下腫瘤治療領域最具前景的發展方向之一。隨著PD-(L)1等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應用範圍逐漸擴大,CAR-T療法研究不斷出現新的進展,CAR-T療法作為有別於傳統藥物的「活藥」,不僅對復發、難治性腫瘤患者表現出了突破性療效,其生產體系和使用場景也有別於普通藥物。
  • CAR-NK療法崛起,有望成為治療癌症新希望
    其表面缺少T細胞和B細胞的特異性標誌如TCR和Smlg,曾稱為裸細胞。NK細胞最厲害的地方是,不需要抗原遞呈過程,不用別人通風報信,就可以直接、快速將外來異物(病毒細菌感染細胞、癌細胞、衰老細胞等)就地正法。
  • 基於人工免疫調節納米粒子技術的特異性T細胞療法
    一經鑑定,這些抗原靶標將被加載到NexImmune的AIM納米顆粒上,以擴增抗原特異性CD8 + T細胞,並在臨床前模型中評估其抗腫瘤效力,腫瘤特異性殺傷和反應持久性。此外,該研究計劃旨在進一步了解腫瘤逃逸的不同機制,例如由於免疫壓力導致的腫瘤抗原和人類白細胞抗原(HLA)下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