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岱特約
顱腦腫瘤前沿第8期
神外前沿訊,眾所周知,近二十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醫藥技術的進步,靶向治療已經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一項重要手段,雖然靶向藥物在血液病、肺癌、腸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一系列惡性疾病中顯示出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但在膠質瘤在臨床研究中,依然缺乏能夠提高膠質瘤患者總生存時間的靶向藥物。
據悉,北京天壇醫院即將開展一項在患有晚期實體瘤且具有 FGFR基因變異的受試者中進行的 Erdafitinib II期研究,本研究由揚森公司申辦,屬於一項國際多中心的臨床試驗,由於 Erdafitinib 在尿路上皮癌中的良好效果,於2019年在美國獲批治療尿道癌。
研究者在膠質母細胞瘤中同樣也發現了FGFR突變和融合率高的現象(見表一),因此本研究把膠質母細胞瘤也作為實驗對象,進行Erdafitinib擴大適應症的研究,希望本研究能為晚期膠質母細胞瘤患者帶來新的治療希望。
表一 晚期尿路上皮癌和膠質母細胞瘤FGFR 突變和融合的頻率
註:2019 年 2 月訪問了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和基因組學證據腫瘤信息交換(GENIE)資料庫 中的 FGFR 突變和融合,並篩選 FGFR 熱點突變和可能的致病性FGFR融合
a 總體指所有已確定的FGFR突變和融合。
b 靶向是指基於基因組特徵預測可能致病的FGFR突變和融合。
c 本研究排除了尿路上皮癌受試者,因為已開展針對此類癌症受試者的其他研究,即研究 BLC3001 和 BLC2001。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陳寶師醫師,向神外前沿新媒體介紹了這項臨床試驗及膠質瘤綜合治療的最新進展。
神外前沿:低級別膠質瘤治療中,免疫和靶向治療,有哪些有效的方案可供臨床選擇?
陳寶師:對於低級別膠質瘤的標準治療,目前仍存有爭議,對於年齡小於40歲,腫瘤全切的低級腦膠質瘤患者,一般認為可以延期放療或延期化療。對於存在IDH突變、1p/19q LOH的少突膠質細胞瘤也可以單考慮化療,暫不放療。對於膠質母細胞瘤,NCCN指南上還是推薦首選同步放化療+替莫唑胺輔助化療,並且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使用TTF治療。
除了替莫唑胺治療以外,還可以採用洛莫司汀、鉑類等一系列二線化療藥物,另外還可以通過基因檢測,選擇一些有針對性的靶向藥物,作為試驗性治療,在某些病人中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至於近兩年在肺癌、黑色素瘤治療中大熱的PD-1和PD-L1,在國外的多項臨床試驗中證實,單用都沒有看到明顯效果,目前正在進行聯合多項靶向藥物,以期望獲得一定療效。
神外前沿:目前高級別膠質瘤,除了替莫唑胺,還有哪些方案可供選擇?
陳寶師:目前,在高級別膠質瘤中,替莫唑胺作為膠質瘤治療的一線化療藥,目前還是一個無法替代的藥物,因此很多臨床試驗也大多是和替莫唑胺聯合。
目前,多種靶向藥物正在研發,現在已經上市的多種靶向藥物也在積極進行各項臨床試驗,治療方案百花齊放,至於哪些治療方案能夠取得明顯療效並進入指南,我們還需要拭目以待。
神外前沿:基層醫院在膠質瘤診斷中,還有哪些需要提升?
陳寶師:目前對於膠質瘤的診斷要求越來越精細,由於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限制了各地的診療水平,基層醫院對於腦膠質瘤的精確診斷也越來越困難,所謂越來越難,並不一定是手術水平不夠,而是在診斷環節出現了短板。
因為很多基層醫院的投入不能滿足對於腫瘤標本需要進行基因檢測的要求,無法對標本進行分子病理檢測,也就無法做出精確的診斷,無法向患者描述準確的預後情況,從而也就不能準確地給出病人合理的治療建議。
比如對於組織病理診斷為低級別的膠質瘤,手術切除的還比較滿意,如不進行分子病理檢測,直接根據組織病理診斷,就建議患者不進行放化療就會耽誤到病人的治療,從而會導致預後出現偏差。
但如果這類病人能夠採用分子病理檢測,根據最新的分類標準,可能就會被診斷為高級別膠質瘤。
根據最新的cIMPACT-NOW update3中規定IDH-野生型 瀰漫性星形細胞瘤(Ⅱ級)或間變性星形細胞瘤(Ⅲ級)如果出現以下情況,預後等同於Ⅳ級: EGFR擴增;10號染色體的丟失(整條染色體,10p或10q);7號染色體擴增(整條染色體,7p或7q);TERT啟動子突變;另外在cIMPACT-NOW update5規定IDH-突變型的膠質瘤如伴隨純合的CDKN2A/B缺失,無論組織病理為Ⅱ級或Ⅲ級,也被認為預後等同於Ⅳ級膠質瘤。
所以根據普通組織病理的級別診斷,已經不能真實的反映全部組織病理診斷為低級別膠質瘤的真實預後情況,因此僅靠組織病理也就很難給患者一個科學的治療建議。
神外前沿:那基層醫院的分子病理如何開展?
陳寶師:目前對於一個膠質瘤患者進行完整的診斷往往需要附帶分子病理診斷,如:瀰漫性星形細胞膠質瘤;IDH-野生型,具有膠質母細胞瘤的分子特徵,WHO IV 級。
低級別膠質瘤和高級別膠質瘤診斷的不同,會使臨床醫生做出的治療和決定是不一樣的,因此基層醫院開展膠質瘤診治工作,應該和有條件開展基因診斷和綜合治療的上級醫院開展合作會診或與規範的基因檢測機構合作。
中國目前非常缺少神經腫瘤內科醫生,基層醫院由於神經腫瘤病人接觸相對較少,對於膠質瘤很難有一個全面前沿的認識。另外由於神經腫瘤的特殊性,腫瘤科也通常很少收治神經腫瘤的患者,神經外科醫生外科工作過於繁忙,膠質瘤患者數量太少,膠質瘤化療在科裡面的工作比重較小,基層神經外科醫生很難有過多的精力放在腦腫瘤的化療方面。
因此在神經外科較強的國家級或者省級大醫院,成立較高水平的膠質瘤綜合診治的MDT,對於帶動周圍縣市的膠質瘤的精準治療意義重大。
附:膠質瘤綜合治療的PPT
受訪者簡介
陳寶師,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分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會員。2006年7月畢業於首都醫科大學,同年獲神經外科臨床博士學位。畢業後一直在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致力於神經系統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工作,先後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十餘篇,並參與了《兒童顱內腫瘤》、《腦膠質瘤》、《腦腫瘤的化學治療》、《腦膠質瘤治療技術與進展》等多部神經腫瘤論著的編寫工作。並主編《膠質瘤患者必讀500問》一書,在臨床工作方面,積累了數千例腦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經驗,尤其在膠質瘤的綜合治療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往期報導
金岱特約| 專訪北京兒研所張冰克: 雖經幾十年發展 但中國小兒神外仍處起步期
金岱特約| 專訪天壇醫院王磊:有癲癇症狀的低級別膠質瘤患者 應及早手術
金岱特約| 專訪天津醫科大學康春生:EGFR突變膠質瘤 有望通過兩條信號通路進行幹預
支持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