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初步機制

2020-12-03 中國科學院

新研究揭示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初步機制

2018-10-22 中國科學報 程唯珈

【字體:

語音播報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江濤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王吉光團隊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樊小龍團隊合作,闡述了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膠質瘤惡性進展。該研究10月18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顱內腫瘤是常見致死腫瘤之一,而腦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大部分惡性程度低的腦膠質瘤患者會在10年內惡化為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sGBM)。

  「歷時近15年,我們收集了3000餘例腦膠質瘤樣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腦膠質瘤生物樣本庫和多維組學資料庫。」江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團隊對sGBM樣本隊列進行了全外顯子、靶向或RNA高通量測序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一定數量的sGBM病人包含METex14、ZM融合以及MET擴增等遺傳學變化,而METex14通過激活MET通路同時聯合ZM融合基因激活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促進腫瘤血管形成。

  王吉光說,此次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sGBM的遺傳學圖譜,闡述了MET基因遺傳學變化導致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初步機制,從而為開展靶向藥物治療提供了分子依據。

  其後,江濤團隊又開展了腦膠質瘤患者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PLB-1001具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初步顯示了積極的藥物療效,未發現劑量限制性毒性,並最終確定了該藥物的II期臨床試驗推薦劑量。江濤表示,隨著II期臨床試驗的開展,更多的MET遺傳學變化的腦膠質瘤患者可能因此延長生存時間,看到希望。

  相關論文信息: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8.09.038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教授江濤團隊、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王吉光團隊與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樊小龍團隊合作,闡述了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膠質瘤惡性進展。該研究10月18日在線發表於《細胞》。
  顱內腫瘤是常見致死腫瘤之一,而腦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大部分惡性程度低的腦膠質瘤患者會在10年內惡化為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sGBM)。
  「歷時近15年,我們收集了3000餘例腦膠質瘤樣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腦膠質瘤生物樣本庫和多維組學資料庫。」江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團隊對sGBM樣本隊列進行了全外顯子、靶向或RNA高通量測序研究。研究結果顯示,一定數量的sGBM病人包含METex14、ZM融合以及MET擴增等遺傳學變化,而METex14通過激活MET通路同時聯合ZM融合基因激活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促進腫瘤血管形成。
  王吉光說,此次研究首次系統揭示了sGBM的遺傳學圖譜,闡述了MET基因遺傳學變化導致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初步機制,從而為開展靶向藥物治療提供了分子依據。
  其後,江濤團隊又開展了腦膠質瘤患者I期臨床試驗。結果顯示,PLB-1001具有良好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初步顯示了積極的藥物療效,未發現劑量限制性毒性,並最終確定了該藥物的II期臨床試驗推薦劑量。江濤表示,隨著II期臨床試驗的開展,更多的MET遺傳學變化的腦膠質瘤患者可能因此延長生存時間,看到希望。
  相關論文信息: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8.09.038

列印 責任編輯:侯茜

相關焦點

  • 藥物研究有望抑制腦膠質瘤—新聞—科學網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江濤教授團隊、香港科技大學王吉光教授團隊與北京師範大學樊小龍教授團隊合作,闡述了首次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膠質瘤惡性進展
  • STAT3信號通路在惡性腦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根據WHO分級可分為4級,其中Ⅲ~Ⅳ級稱為惡性腦膠質瘤。 近年來,很多新興的技術對惡性腦膠質瘤的治療都起到了推動作用,例如通過誘導寡核苷酸技術阻斷STAT3使得由STAT3控制的基因在轉錄和翻譯水平都下調,最終達到抑制體內腦膠質瘤細胞的增殖的目的。
  • 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研究進展
    IDH1、IDH2、IDH3為人類IDH主要類型,其中IDH1為腦膠質瘤發病、進展過程中主要的突變形式,目前認為其致癌機制為IDH1突變導致羥基戊二酸異常積聚,抑制多種α-酮戊二酸依賴的雙加氧酶活性,從而影響去甲基化酶活性、組蛋白修飾等,進而導致腦膠質瘤發生。
  • miR-210/VMP1信號傳導通路在腦膠質瘤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miR-210在癌症進展中已被廣泛研究,並且已證實miR-210通常表現出致癌特性。在大量的腫瘤研究中發現miR-210表達水平明顯升高,比如乳腺癌、肺癌、腎癌等。發現miR-210在膠質母細胞瘤中同樣也有高表達,其表達水平的高低與腫瘤細胞的增殖與凋亡有關,但是其在膠質細胞腫瘤中的病理生理機制還未見有報導。
  • 長鏈非編碼RNA在腦膠質瘤發病及進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
    長鏈非編碼RNA在腦膠質瘤發病及進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
  • 腦膠質瘤病人靜息態默認模式網絡研究進展
    腦膠質瘤病人常伴隨認知功能障礙,可能與膠質瘤引起的腦區間網絡異常相關,包括腫瘤同側和對側半球間腦區的網絡連接。默認模式網絡(default-mode network,DMN)與自發認知功能、外部環境監控功能、內部心理活動相關。研究膠質瘤病人DMN對於更好地理解疾病發生發展規律、指導重要腦網絡保護及臨床治療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就腦膠質瘤DMN的研究歷史、概念理論及目前相關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科學家公布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全景圖
    圖二、 腦膠質瘤中原癌基因cMET酪氨酸激酶新發現的融合基因PTPRZ1-MET(ZM)四種不同的融合形式。該研究提供了首個針對中國人群腦膠質瘤的高通量NGS測序資料庫,發表了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的全景圖,發現了新的膠質瘤的分子特徵,並首次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secondary glioblastoma)中發現了多次重複出現的PTPRZ1-MET融合基因及其四種不同的融合方式,並且利用獨立的192個病例驗證了這一發現。
  • 腦膠質瘤成新「癌王」,高級別中位生存期僅1年
    世界衛生組織(WHO)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將腦膠質瘤分為I-IV級, 其中I-II級為低級別膠質瘤,惡性程度較低,預後相對較好,而III-IV級為高級別膠質瘤,惡性程度較高且預後較差,其中IV級膠質瘤主要就是指膠質母細胞瘤。腦膠質瘤所導致的症狀和體徵,主要取決其佔位效應以及所影響的腦區功能。膠質瘤可在電腦不同部位中生長,會擠壓破壞正常腦組織,從而產生頭痛、噁心、嘔吐、癲癇等症狀。
  • 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進展
    膠質瘤PDX複製方法:①採用外科手術、組織及活檢等方法,採集一部分腦膠質瘤的組織標本,將其餘腦膠質瘤組織置於甲醛溶液中冷凍保存,待用分析;②將採集的腦膠質瘤組織標本行去除壞死組織等預處理後,用無菌手術刀將膠質瘤組織切成小塊(1~3mm3)或將組織製備單細胞懸液;③將處理好的膠質瘤組織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中,通常將腫瘤組織移植於小鼠背部皮下
  • 腦膠質瘤並不遙遠 40歲以上一定要規律生活
    5月是全球腦癌關愛月,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神經腦腫瘤新技術論壇上,中國抗癌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腫瘤綜合治療病區主任李文斌教授指出:「長期以來,相較於其他惡性腫瘤,腦腫瘤備受忽視,但事實上,以腦膠質瘤為代表的腦腫瘤是當前我國癌症攻堅戰中最難攻克的癌種之一
  • 中山一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課題組揭示在腦膠質瘤中靶向EGFR的新方法
    膜受體EGFR擴增以及其下遊的絡氨酸激酶信號通路激活是腦膠質瘤的顯著特點之一,但維持腦膠質瘤中EGFR持續細胞膜定位以及EGFR信號通路激活的機制仍未完全明了。近日,中山一院神經外科張弩教授課題組發現來自於EGFR基因的14、15外顯子的環狀RNA環狀circ-EGFR在腦膠質瘤幹細胞系(BITC)中顯著高表達,臨床研究結果顯示低表達circ-EGFR患者預後更好,提示其作為一個促癌基因的可能性。
  • 得了腦膠質瘤該怎麼治?
    腦膠質瘤亦稱神經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葉組織的腫瘤。在我國,腦膠質瘤佔顱內腫瘤的33.3%~58.9%,平均43.5%。其治療難度較大,目前腦膠質瘤無法根治,但是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我們離攻克腦膠質瘤的那一天也不會太遠了。
  • 問答|得了腦膠質瘤能不能治好?
    近日,李敖先生不幸因病撒手人寰,其罹患疾病「腦癌」(腦膠質瘤)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5%,其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見。後者根據惡性程度由低到高分為4個不同級別,分化良好的星形細胞瘤(WHO I級)生長緩慢,預後良好,膠質母細胞瘤(WHO IV級)惡性程度最高,進展迅速,預後極差。年齡分布上,男性略多於女性;發生部位上,成人多見於大腦半球,而兒童以小腦和腦幹較為多見。腦腫瘤的發生及發展是一個十分複雜的問題,至今尚無定論。
  • 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美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登記組織統計,惡性膠質瘤約佔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70%,年發病率約為5/10萬。 惡性腦膠質瘤5年生存率不足10%。我國膠質瘤的發病率居顱內腫瘤之首,是所有人體腫瘤中預後較差的腫瘤之一,病死率也高。腦膠質瘤多呈浸潤性生長,侵襲性強,手術難以完全切除,術後放、化療效果差,復發率高。
  • EMBO J:研究人員發現控制惡性膠質瘤轉移的遺傳學機制
    2018年6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膠質瘤是最常見也最惡性的腦癌,其中具有一小群幹細胞樣細胞(被稱作癌幹細胞),目前研究表明這群細胞介導了膠質瘤的復發以及治療耐藥性。圖片來源:The EMBO Journal上皮細胞間充質細胞轉化(EMT)誘導因子Zeb1與腦膠質瘤起始、侵襲及耐藥性有關,但是研究人員對Zeb1如何在分子水平發揮功能以及它調節哪些基因並不清楚
  • 癌症最新治療技術,治好了腦膠質瘤……
    TTF由一種可穿戴的電池供電設備提供交替的電場,該設備的商品名為Optune(Novocure),已在美國和歐洲獲批用於腦膠質瘤的治療。TTF可以幹擾實體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某些關鍵分子,從而破壞細胞分裂。 早在2001年,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尤蘭姆·帕耳提醫生(Dr.
  • 腦膠質瘤老藥新用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健康與醫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劉青松、劉靜課題組在老藥新用方面取得進展。NG52本是調控酵母周期的抑制劑,現發現其可以抑制PGK1蛋白激酶活性,進而抑制腦膠質瘤的進展,相關成果在線發表於藥學期刊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 兒童腦膠質瘤不應該只關注手術!
    電磁輻射對人的身體肯定是有影響的,這是已經經過研究證明了的。 三、病毒感染:母親懷孕期間乃至初出生的嬰兒,如果受到乳頭狀病毒、EB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導致體內病變。因為腦膠質瘤預後差別很大,有的孩子能健康的存活,而有的孩子就很快的凋零了。這是因為多學科協作才是孩子治療結果的最佳保障,手術結束之後,術後的放化療及藥物治療更加重要。 由於患兒多數年齡小,放射治療對發育腦組織的長期副作用,可引起放射性腦壞死甲狀腺功能低下, 生長發育遲緩、智商降低等併發症,所以在術後治療方面還需要格外注意。當然目前兒童腦膠質瘤的治療並非毫無進展。
  • 2018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公布,「克隆猴」入選
    由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饒子和院士研究團隊的首席研究員王祥喜等聯合攻關,首次報導了皰疹病毒2型核衣殼原子解析度結構,闡明了核衣殼蛋白複雜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精細的結構信息,提出了皰疹病毒核衣殼的組裝機制和致病機理,為有效防治皰疹病毒的感染和開發新一代高效溶瘤病毒技術提供新策略。
  • AI識別腦膠質瘤基因突變 準確率超過97%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膠質瘤個性化診斷和精準治療迎來了新希望。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可以僅通過檢查大腦的3D圖像來識別腦膠質瘤中的特定基因突變,其準確率超過97%。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惡性原發性腦瘤,佔所有惡性腦瘤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