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

2020-12-05 醫脈通

作者: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九四〇醫院神經外科(孫英甲、樂利明、荔志雲)

 

腦膠質瘤是最常見的顱內原發惡性腫瘤,來源於神經上皮,約佔顱內腫瘤的60%。美國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登記組織統計,惡性膠質瘤約佔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70%,年發病率約為5/10萬。

 

惡性腦膠質瘤5年生存率不足10%。我國膠質瘤的發病率居顱內腫瘤之首,是所有人體腫瘤中預後較差的腫瘤之一,病死率也高。腦膠質瘤多呈浸潤性生長,侵襲性強,手術難以完全切除,術後放、化療效果差,復發率高。目前膠質瘤的標準治療方案是在保護神經功能的基礎上,儘可能手術切除腫瘤,術後聯合放療及烷化劑輔助化療。

 

儘管目前臨床放療手段先進以及研發各種新型的抗癌藥物,但膠質瘤患者預後仍不佳,患者多明確診斷後1年內死亡。因此研究新的、有效的新型抗癌增敏劑及藥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異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ISL)是一種黃酮類化合物,主要來源於甘草,具有許多有用的藥理學作用,如抗炎、抗病毒、抗菌、抗氧化、抗癌活性、免疫調節、肝保護和心臟保護作用。甘草是我國比較常見,且應用較早的中藥材,因其取材較易,價格低廉,藥用價值高,作為輔助治療劑與西藥聯合應用取得良好的療效,且不良反應小。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從甘草中分離的ISL具有多途徑、多節點及選擇性多靶點的抗膠質瘤特性。本文對ISL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最新進展作一綜述,為其作為抗膠質瘤的輔助治療劑的進一步開發提供思路。

 

1.ISL

 

ISL是一種從甘草根及莖中分離得到異甘草苷元,是甘草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廣泛存在於甘草植物,此外還有青蔥和肉豆蔻等。ISL是難溶於水的黃色針狀結晶,可溶於乙醚和DMSO液等極性較小的溶劑。除了具有與甘草相同的基本藥理作用外,還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糖尿病、解痙、抗心律失常、抗血管生成等作用。近年對其生物活性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對膠質瘤的作用是研究中的重點之一。

 

2.膠質瘤

 

膠質瘤約佔原發性惡性腦腫瘤的80%,並且膠質瘤的病死率高於其他腦腫瘤。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瀰漫性神經膠質瘤中樞神經系統腫瘤分類指南基於IDH1或IDH2基因突變和1p/19q編碼的存在或不存在對其分類。新的分類包括少突細胞瘤NOS和間變性少突細胞瘤NOS;在成人患者中,以下是瀰漫性膠質瘤的三個主要亞組:IDH-野生型、IDH突變體和1p/19q非編碼型、IDH突變體和1p/19q編碼型。膠質母細胞瘤(高侵襲性Ⅳ級星形細胞瘤)現分為膠質母細胞瘤IDH-野生型和膠質母細胞瘤IDH-突變型。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治療極具挑戰性,因為完全手術切除腫瘤非常困難,大多數膠質母細胞瘤在目前的化療和放療方案後往往會復發,其主要原因為膠質瘤細胞耐受化療是治療失敗的關鍵。

 

膠質瘤幹細胞(glioma stem cells,GSCs)是膠質瘤耐化療、拒放療以及復發的根源。GSCs具有自我更新、分化、無限增殖和致瘤的能力,在腫瘤的發生和發展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研究開發用於膠質瘤及GSCs的臨床治療藥物及手段均有重要的意義。

 

3.ISL抗膠質瘤的作用機制

 

ISL在膠質瘤中的抗癌機制主要包括誘導自噬,促進細胞凋亡,影響細胞周期,誘導細胞分化和抑制細胞增殖,抑制腫瘤細胞的轉移和侵襲,抗腫瘤細胞的多重耐藥性等。

 

3.1誘導自噬機制

 

自噬是廣泛存在於真核細胞中的一種較保守的進化過程,與細胞的正常增殖進程及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作為Ⅱ型程序性死亡,與凋亡相互作用,參與細胞的穩定狀態維持和疾病發生過程。研究發現,自噬還可從細胞周期、凋亡相關因子、腫瘤形成過程及腫瘤血管生成等方面影響腫瘤的發生、發展。

 

姜拓之等研究發現,經ISL處理的SHG44腦膠質瘤細胞,透射電鏡下可見SHG44細胞內部出現自噬小泡及自噬溶酶體;在螢光顯微鏡下可見細胞內出現自噬及凋亡相關蛋白的免疫螢光顆粒;與自噬相關的LC3-Ⅱ/Ⅰ比值顯著增加。ISL可通過誘導SHG44細胞自噬影響膠質瘤細胞增殖,且呈時間和劑量依賴性。

 

3.2促進細胞凋亡機制

 

細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細胞主動死亡過程,又稱為細胞程序性死亡,其細胞的形態特徵為染色質固縮、核碎裂、胞質濃縮,出現凋亡小體。磷脂醯肌醇3-激酶(PI3K)與下遊分子絲氨酸/蘇氨酸蛋白激酶(Akt)組成的PI3K/Akt信號通路在腫瘤進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該通路的一些成分發生突變後能夠誘使細胞發生轉化,還可誘使腫瘤細胞增殖或凋亡,與腫瘤侵襲和轉移也密切相關。

 

周國勝研究發現,ISL能夠在體外實驗中通過下調抗凋亡蛋白Akt磷酸化程度促進U87膠質瘤細胞凋亡。姜拓之等研究發現,ISL可通過下調抗凋亡因子Bcl-2,上調調亡相關因子Caspase-3促進SHG44人腦膠質瘤細胞凋亡。Zhou等發現ISL通過半胱天冬酶和誘導線粒體死亡促使U87細胞凋亡。鄧雲秋用不同濃度ISL處理U251膠質瘤細胞,可以促進其凋亡,具體機制不清。

 

孫瑞麗等進一步研究發現,用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測定經ISL處理的U251膠質瘤細胞中的轉錄因子叉頭框轉錄基因M1的mRNA表達水平隨著ISL濃度的增加而降低,進而推測其凋亡機制可能是ISL通過阻滯轉錄因子叉頭框轉錄基因M1mRNA基因的表達實現的。

 

3.3影響細胞周期機制

 

腫瘤細胞生長過程中,在細胞周期過程受多種基因表達調控,這其中p21及p27表達比較常見。p21基因可編碼一種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的抑制蛋白,進而調控細胞周期,參與細胞生長、分化、衰老及死亡的全過程。p27蛋白為細胞周期負性調控因子,其水平隨著細胞周期進程的改變而改變。Zhou等研究發現,ISL能夠在體外阻滯U87膠質瘤細胞增殖周期,其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上調p21表達使其停滯於G2/M期,上調細胞周期負性調節因子p27表達使其停滯於S期。

 

孫紅軍等研究發現,不同濃度ISL作用於SHG44膠質瘤幹細胞時,與對照組相比,ISL組G0/G1期細胞比例顯著增加,且隨著濃度增加G0/G1細胞比例也隨之增加,說明ISL能使細胞發生G0/G1阻滯。

 

3.4誘導細胞分化和抑制細胞增殖

 

Pierce和Verney研究發現,通過應用誘導分化藥物可使胚胎癌細胞分化為正常的骨、軟骨、肌肉組織及腦組織等。因此,開發新型有效、低毒性誘導藥物成為腫瘤治療研究的熱點。李雅娟等研究發現,ISL可誘導C6膠質瘤細胞向星形膠質細胞分化,進而抑制其增殖,考慮可能是通過調節細胞內氧化還原狀態而實現,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孫紅軍等研究發現ISL能誘導膠質瘤幹細胞向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元分化,且隨濃度增加誘導作用增強。荔志雲等研究發現,ISL能誘導SHG44人腦膠質瘤幹細胞向星形膠質細胞和神經元細胞分化,且能抑制其增殖,可能與下調Notch1信號通路中的Notch1、RBP-JK及Hes1有關。

 

3.5抑制腫瘤細胞轉移及侵襲機制

 

腦膠質瘤單純手術治療預後差的主要原因是其具有高度的侵襲性。癌細胞侵襲到正常腦組織,術者肉眼難以分辨,即使隨著科技的發展顯微手術及螢光標記投入臨床使用,但單純手術治療效果仍不佳。因此,開發有效、低毒、價廉的抑制腫瘤侵襲的藥物非常必要。有學者研究發現,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參與細胞外基質的降解過程,且MMP高表達與惡性膠質瘤的侵襲程度呈正相關。

 

Zhou等研究發現,ISL可以降低膠質瘤細胞U87的侵襲水平,這可能與MMP-2和MMP-9的下調有關,但其中的具體機制需進一步研究。黨瑩等研究表明,通過transwell實驗發現ISL可以抑制膠質瘤幹細胞的遷移和侵襲能力,且隨著ISL濃度的增加其抑制作用增強。

 

3.6抗膠質瘤多重耐藥性機制

 

腦膠質瘤的耐藥性是其復發的主要因素之一,這其中GSCs的存在至關重要。術後標準放療聯合烷化劑輔助化療,效果仍不佳,這其中對放療不敏感進而耐受,以及對標準烷化劑替莫唑胺化療耐受均是腦膠質瘤術後復發的關鍵因素。因此,開發新型放療、化療增敏劑及化療輔助用藥是近年抗膠質瘤研究的熱點。

 

林瑜亮等研究發現,ISL能夠增加GSCs的放射敏感性,抑制Noch1信號通路,上調NF-κB和Caspase-3的表達,參與X線對GSCs的損傷過程。孫紅軍等研究發現,ISL聯合替莫唑胺對SHG44腦膠質瘤幹細胞的抑制作用明顯強於單藥,可能是由於ISL誘導SHG44腦膠質瘤幹細胞進入分化狀態,從而增強了替莫唑胺的化療敏感性。

 

4.小結

 

ISL對膠質瘤的抗癌機制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誘導自噬、促進細胞凋亡、影響細胞周期、誘導細胞分化和抑制細胞增殖、抑制腫瘤細胞的轉移和侵襲、抗腫瘤細胞的多重耐藥性等。ISL的來源甘草作為我國常見的中藥材,具有取材方便,價格低廉,應用廣泛,不良反應小,製備工藝多樣等優點。此外,馬啟珍等運用反溶劑沉澱法製備ISL納米結晶,改善了ISL體外釋放速度。這些都為未來膠質瘤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但是ISL抗膠質瘤的關鍵機制是什麼?如何將ISL應用於膠質瘤的臨床治療和預防,還需要進一步研討。

 

來源:孫英甲,樂利明,荔志雲.異甘草素抗膠質瘤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醫藥雜誌,2020,32(01):110-11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在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wortmannin用於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的作用機制是通過結合PI3Kγ,導致PI3Kγ的833賴氨酸活性位點不可逆修飾,從而抑制PI3K活性。LY294002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PI3K抑制劑,能夠顯著抑制PI3K的活性。體內外實驗都證實wortmannin和LY294002具有抗腫瘤作用,並能夠增強膠質瘤細胞的化療和放療敏感性,抑制膠質瘤血管生成。
  • 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獲進展
    原標題: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獲進展(醫說新語)   最新研究表明,無論在腫瘤細胞實驗還是動物實驗中這是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中醫腫瘤科副主任喬佔兵在近日舉行的「西蘭花提取物(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論壇」上介紹的。   喬佔兵說,在美國《時代》雜誌推薦的十大健康食品中,西蘭花的抗癌作用名列第四。從西蘭花中提取的植物成分——蘿蔔硫素是所有天然抗癌物質裡效力最強、效果最好的活性成分,被各國科學家視為明星抗腫瘤因子。
  • 長鏈非編碼RNA在腦膠質瘤發病及進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
    長鏈非編碼RNA在腦膠質瘤發病及進展中功能作用的研究進展
  • 川芎揮髮油調控P-糖蛋白協同替莫唑胺的膠質瘤治療作用及機制
    摘 要:目的  研究川芎揮髮油體內配伍替莫唑胺對C6膠質瘤大鼠抗腫瘤效果及作用機制。王南卜等[1-2]發現β-細辛醚、冰片、蘇合香揮髮油、麝香酮均可促進替莫唑胺(TMZ)進入人膠質瘤U251細胞內,增強TMZ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並促進細胞凋亡的作用,其機制可能是降低P-糖蛋白(P-gp)、多耐藥基因1(MDR1)的表達。Duan等[3]發現冰片可提高抗腫瘤藥物順鉑的腦組織瘤區轉運,其中下調緊密連接相關蛋白-1(ZO-1)、F-actin的基因及蛋白表達可能是其重要的作用機制之一。
  • 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的重要成果一覽!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析科學家們在神經膠質瘤研究領域取得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人體中有200多種不同的細胞類型,每種類型都有自己的作用。了解這些細胞類型之間的差異有助於我們了解器官的工作方式以及疾病中細胞的變化。細胞身份由表達的特定蛋白質決定,並可以通過測量細胞內發現的蛋白質轉錄本來預測。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人腦組織和腦腫瘤膠質母細胞瘤樣本,這是一種具有很高死亡率的不治之症。
  • 白細胞介素-17在過敏反應中的作用及相關機制的研究進展
    IL-17D受體及其下遊信號、IL-17RD受體配體及其下遊信號機制尚不清楚,但可以推測IL-17D在腫瘤細胞方面有促炎作用,促進惡性腫瘤在生物體內的進展,具體有待進一步研究。IL-17家族成員是機體產生過敏反應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作用於多種細胞類型,誘導產生促炎性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前列腺素等。
  • 整合素在腰椎間盤突出症發病機制中的研究進展
    整合素 α5β1 是特 異性纖維連接蛋白受體,突出椎間盤中整合素 α5β1 可上調纖維連接蛋白水平,實現纖維連接蛋白與椎 間盤細胞的連接,延緩椎間盤突出症進展。在 LDH 發病過程中,部分整合素亞基 mRNA 和蛋白水平升 高,通過上調與膠原蛋白、纖維連接蛋白等多種細胞 質基質的連接,代償性減緩 LDH 發病,影響細胞代 謝、遷移、凋亡,目前尚缺乏具體機制的研究。
  •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復發高級別膠質瘤的新剋星—中科院靶向藥GENISTEIN研究進展喜人 腦膠質瘤被認為是世界神經外治療中棘手的難治性腫瘤之一,目前的標準治療方式,仍是以外科手術、放療和化療為主的綜合治療,但復發率接近100%,五年生存率不足10%。
  • 芹菜素與丹參酮ⅡA的協同抗腫瘤作用及機制
    摘 要:目的 研究芹菜素(Api)和丹參酮ⅡA(Tan ⅡA)聯用對多種腫瘤細胞的協同抗腫瘤作用,並揭示其發生協同作用的機制。Api對多種腫瘤細胞如抗膠質瘤[5]、前列腺癌[6]、胰腺癌細胞[7]、結腸癌[8]、乳腺癌[9]、卵巢癌[10]、宮頸癌[11]、肝癌[12]、肺癌細胞[13]具有抑制或促凋亡作用,其抗腫瘤的機制研究主要涉及的靶點有ROS[6,14-15]、p53[6,16-17]、AKT[18-19]、微管蛋白[5]、DNA[20]、Hsp90/Cdc37[4]等。
  • 普萘洛爾治療嬰幼兒血管瘤的作用機制研究進展
    但其治療機制仍尚未明確,推測可能為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體可分為3個方面:即刻效應、中效機制和長效機制。 1.即刻效應 即刻效應即普萘洛爾作用於血管瘤毛細血管壁而致血管收縮。從細胞增殖、細胞分化和細胞外基質的重建到血管新生和細胞遷移,MMP都在發揮重要作用,因而在促進血管瘤形成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趙忠芳等發現,口服普萘洛爾後,血管瘤消退明顯,MMP-9水平呈逐漸下降趨勢。高健等發現,經普萘洛爾治療後的患兒,尿液中MMP-9及MMP-2的表達水平明顯下降。以上研究表明:普萘洛爾對IH消退的作用機制可能與降低MMP的表達有關。
  • 青蒿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
    在「絞汁」治瘧理論的啟發之下,當時正承擔「523」抗瘧任務的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等發現並提純了青蒿中抗瘧有效成分青蒿素[6-7]。這一發現也使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8]。本文對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青蒿的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為更好地利用該植物資源及進一步深入研究開發提供依據和參考。
  • 抗體-細胞因子:IL-12、TNF融合治療膠質瘤
    L19-mTNF、L19-mIL12表現出顯著的抗腫瘤活性,可以治癒部分膠質瘤小鼠。治癒小鼠再次腫瘤移植仍可以長期存活。L19-IL2的抗腫瘤活性則較弱。IL-12融合、TNF融合表現出不同的作用機制,L19-mIL12增強了腫瘤浸潤NK細胞、CD4 T細胞、CD8 T細胞。L19-mTNF主要增強了腫瘤浸潤的NK細胞。
  • APT在膠質瘤假性進展與復發鑑別中的應用
    MGMT在DNA損傷的修復過程中起著關鍵作用,DNA修復機制受損會使細胞更容易受到放療和化療藥物的毒性作用損害,繼發性免疫反應會導致血腦屏障破壞,從而在影像學上表現為假性進展。雖然假性進展多發生在放療或同步放化療後3個月內,但也有一些病人發生時間較晚,甚至達數年之久,尤其是使用替莫唑胺和洛莫司汀進行同步放化療的膠質瘤病人。
  • miR-210/VMP1信號傳導通路在腦膠質瘤中作用的研究進展
    基於膠質瘤複雜的發病機制、浸潤程度和臨床表現,加上其復發率高、惡性程度高及預後差等特徵,近幾年成為廣大學者研究的熱點話題。很多學者都致力於尋找一種能夠監測膠質瘤患者預後的生物標誌物即微小RNA(microRNA,miRNA),以作為膠質瘤的診斷、分級、治療及預後評估的指標。
  •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研究揭示氯胺酮抗抑鬱作用機制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8 21:28:18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Nahum Sonenberg和Argel Aguilar-Valles研究組合作取得最新進展。
  • 膠質母細胞瘤侵襲性的相關研究進展
    醫學技術迅速發展,但膠質瘤的治療效果總體上仍不盡人意,始終無法完全有效地抑制膠質瘤的高侵襲性。近年來,逐漸了解到中樞神經系統(CNS)微環境參與的GBM侵襲機制。微環境中許多因素參與了GBM的侵襲。現就近年來微環境與GBM侵襲性的關係做一綜述,旨在為膠質瘤的治療治癒方法提供更多參考價值。
  • 抗癌物質蘿蔔硫素益處多多!盤點其功能研究進展
    當科學家在實驗室測試蘿蔔硫素時,他們發現它能防止早期前列腺癌,但對前列腺癌後期沒有作用。Singh博士和他的同事們推測,這是由於細胞機制吞噬限制了化合物消滅癌細胞的能力。抗瘧疾藥物氯喹抑制自噬。當氯喹和蘿蔔硫素給予易患前列腺癌的小鼠後,給藥組只有12%的老鼠得晚期前列腺癌,而對照組中的一半老鼠患上前列腺癌。
  • 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有望產業化
    原標題:蘿蔔硫素抗腫瘤研究有望產業化  在美國《時代》雜誌推薦的十大健康食品中,西蘭花的抗癌作用名列第四。從西蘭花中提取的植物成分——蘿蔔硫素是所有天然抗癌物質裡效力最強、效果最好的活性成分,被各國科學家視為明星抗腫瘤因子。但在每1000克西蘭花中,僅能提取出蘿蔔硫素0.5克,因此被譽為「抗癌黃金」。
  • 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前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 楚, 公認的核心環節是皮膚肥大細胞激活並釋放組胺 和其他促炎遞質, 這也是造成 CU 皮損血管擴張的原 因, 然而肥大細胞活化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未知 的;自身抗體如抗 IgE 抗體、抗高親和力 IgE Fc 受體 (FcεRI)抗體也是蕁麻疹重要的發病機制,但是該機制 僅涉及部分患者; 研究表明其他免疫遞質也參與發病 機制。
  • 腦膠質瘤免疫治療研究進展
    過繼性免疫治療是以體外激活、擴增腫瘤特異性的免疫細胞(主要為T細胞)後再回輸入病人體內為手段的治療方法,包括CAR-T療法;主動免疫治療是指使用膠質瘤相關抗原(glioma associated antigens,GAAs)或者膠質瘤特異性抗原(glioma specific antigens,GSAs)等製作的腫瘤疫苗等方法刺激機體的免疫細胞,提高抗腫瘤的免疫反應,如IDH基因突變相關的疫苗;而被動免疫治療則是以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