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 潔,李紅文,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皮膚科
慢性蕁麻疹(chronic urticaria, CU)是一種常見的 主要由肥大細胞驅動的疾病。臨床表現以突然出現的風 團、紅斑、劇烈瘙癢為主,有自限性,易反覆發作。 慢性蕁 麻疹分為慢性自發性蕁麻疹(chronic spontaneous ur- ticaria, CSU)和慢性誘導性蕁麻疹(chronic inducible urticaria, CINDU)兩類。慢性蕁麻疹同時具有自身免疫 性和變態反應性疾病特徵。 目前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 楚, 公認的核心環節是皮膚肥大細胞激活並釋放組胺 和其他促炎遞質, 這也是造成 CU 皮損血管擴張的原 因, 然而肥大細胞活化的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未知 的;自身抗體如抗 IgE 抗體、抗高親和力 IgE Fc 受體 (FcεRI)抗體也是蕁麻疹重要的發病機制,但是該機制 僅涉及部分患者; 研究表明其他免疫遞質也參與發病 機制。 目前提出很多假說,但仍有觀點存在爭議,本文 回顧綜述了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在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 病機制等方面的研究相關進展。
1 參與發病機制的免疫細胞
1.1 肥大細胞 肥大細胞,尤其是 MCTC 亞型(類胰蛋白酶陽性、 類糜蛋白酶陽性亞型)是蕁麻疹發病的主要效應細胞。 肥大細胞主要位於真皮淺層, 導致風團和瘙癢感覺的 形成。 在 CSU 和 CINDU 的皮損和非皮損部位都發現 增殖的肥大細胞, 研究者多次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 微鏡下觀察到風團部位的肥大細胞脫顆粒效應[1]。有文獻報導對處於低水平狀態的抗 Fc1R 抗體和其相應受 體交聯,CU 患者血清中的 IgE 能提高肥大細胞對 IgE 受體的敏感程度,促進大量釋放組胺。 在激活 FcεRI的 β鏈和 γ 鏈時,免疫受體酪氨酸活化基序(ITAM)發生 磷酸化,這一過程與 Src 家族蛋白酪氨酸激酶如脾酪氨 酸激酶(Syk)相關;而 FcεRI 的失活受含有抑制性基 序(ITIM)的信號調節蛋白調節,其可以招募 SHIP1 和 SHIP2 使 ITAM 去磷酸化[2]。在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 誘導的蕁麻疹/血管性水腫患者中,已觀察到肥大細胞 活化與三個關鍵基因的多態性存在顯著關聯 (包括 Syk 基因)[3]。在膽鹼能性蕁麻疹中,從汗管向真皮滲漏 的汗液物質介導的超敏反應以及由神經細胞釋放的 乙醯膽鹼介導的肥大細胞激活,被認為是主要致病機 制[4]。 1.2 嗜鹼性粒細胞 既往文獻報導嗜鹼性粒細胞表面表達的 FcεRI在 CU 患者中明顯增加,對白細胞介素(IL)-3 的反應也 增強。 IL-3 在嗜鹼性粒細胞的活化、增殖中起重要作 用。 CSU 患者外周血中的嗜鹼性粒細胞減少,並且嗜 鹼性粒細胞 FcεRI 功能發生變化[5]。 CSU 患者疾病嚴 重程度及發作間隔時間的改善與嗜鹼性粒細胞數量 的增加和 IgE 介導的組胺釋放相關[6]。在 CU 患者中發 現 FcεRI/抗 FcεRI/抗 IgE 的反常下調觸發了嗜鹼性 粒細胞的組胺釋放[7]。 活動性 CSU 患者的血清在 IgE 和 IgG 耗竭時也能抑制嗜鹼性粒細胞 FcεRI 活性[7]。 CD203c 是嗜鹼性粒細胞活化的標誌物, 有研究表明 重症蕁麻疹患者中 CD203c 的平均值顯著升高[8],因此 CD203c 可作為一個疾病嚴重程度的潛在標記物。 此外, 在 CSU 患者中, 嗜鹼性粒細胞上 CD63 表達的增 加,與變應原致敏、血清自身反應性和嗜鹼細胞反應性 相關[9]。最近研究發現,與健康對照組相比,CSU 患者由 於體內前列腺素D2 介導激活, 其嗜鹼性粒細胞和嗜酸 性粒細胞中的CRTH2(Th2 細胞上表達的化學引誘物受 體-同源分子)表達量降低,提示 CRTH2 參與慢性蕁麻 疹的發病[10]。 在 CU患者的血清中已檢測到 IL-31 水平 升高,IL-31 由嗜鹼性粒細胞分泌,可增加嗜鹼性粒細胞 的趨化和促進 IL-4和 IL-13 的釋放[11]。 1.3 T 細胞 目前大多數學者認同 CU 的發生主要與 Thl、Th2 細胞失衡學說有關。Moy 等[12]通過比較 CU 皮損部位與 正常皮膚的 T 細胞水平,發現皮損中 Th2、Thl7 水平顯 著增高,提示 Th2 途徑主要參與了 CU 的發生。 Th17細 胞和 Treg 細胞失衡是目前 CU 發病機制中的另外一個 新的研究熱點。 在關於哮喘的研究中證實,Th17 細胞 影響中性粒細胞的浸潤程度,增強炎症反應,尤其是由 Th2 細胞介導的。在 CSU 患者血清中 IL-17 表達水平升 高,且與症狀評分呈正相關[13]。 有研究表明 IL-l7 是作為 啟動因子與 IL-17 受體(IL-17R)結合,激活 NF-κB、 JAKs/STATs 等信號通路,從而促進一系列炎症反應的 發生。臨床上對於使用抗組胺藥物治療性蕁麻疹療效欠 佳的患者,聯用免疫抑制劑如雷公藤多苷、環孢素、甲 氨蝶呤及環磷醯胺等往往可以取得較好療效,證實了慢 性蕁麻疹的發病機制中有異常的細胞免疫學參與。 1.4 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在皮損組織活檢中的存在,支持了CSU 的病理特徵符合變應原誘導的變態反應的觀點[14]。 目前 還不清楚嗜酸性粒細胞及其遞質如何直接作用於慢性 蕁麻疹的發病機制,然而在 CU 患者皮損中檢測到嗜酸 性粒細胞衍生的主要鹼性蛋白(MBP)及 MBP 通過依 賴 IgE 的機制激活肥大細胞,支持了嗜酸性粒細胞可直 接影響肥大細胞脫顆粒,放大並延續慢性蕁麻疹的局部 炎症[14]。 脫顆粒後皮膚肥大細胞釋放的遞質可能有助 於嗜酸性粒細胞的募集、活化和存活,導致蕁麻疹的臨 床症狀持續存在。 在 CU 患者的皮損中觀察到嗜酸性粒 細胞增多,並且可能持續存在於非損傷性皮膚中,這一 觀察結果與微血管變化和肥大細胞數量增加都提示未 損傷的皮膚將發生風團[15]。 嗜酸性粒細胞在 CU 中的另 一作用是其表達組織因子並激活凝血系統,通過凝血機 制參與慢性蕁麻疹發病[16]。
2 參與發病機制的免疫炎症遞質
全身促炎症狀態是 CU 的特徵。 肥大細胞內含大量 的電緻密顆粒,包括已生成和預活化的遞質,如效應遞 質組胺,細胞因子和趨化因子,它們的釋放優先於花生四烯酸代謝產物的生成,例如前列腺素 D2(PGD2)和 白三烯 E4(LTE4)以及血小板活化因子(PAF)[17]。 由肥 大細胞合成的炎性遞質中如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 IL-1、IL-4、IL-5、IL-6、IL-8、IL-16、趨化因子 2(CCL2)、CCL-3 和調節活化正常 T 細胞表達與分泌趨化因 子(RANTES)、轉穀氨醯胺酶(TG)2 都已在CSU 患者 的皮膚和外周血中檢測到[18],這些遞質可以作為嗜酸性 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和 T細胞活化的化學誘導物。 其他水平升高並與疾病活動相關的炎症遞質包括 IL-6、IL-18、補體 C3 和 C4、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 B 細胞活化因子(BAFF)和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等。有研究將炎症遞質水平與 CU 疾病活動相關聯。 例如,Ye 等[19]觀察了未控制的 CU 與 C3、TNF-α 和嗜 酸性粒細胞陽離子蛋白水平(ECP)之間的相關性。IL6 是炎症急性期反應的主要誘導因素之一, 在 CU 患 者血清中發現 IL-6 水平升高, 且與疾病活動評分相 關,自發緩解後 IL-6 水平顯著降低,表明這種細胞因 子可能是疾病活動的標誌物。 在 IL-1 超家族細胞因 子中,促炎細胞因子 IL-18 最初被認定為 Th1 和自然 殺傷(NK)細胞中幹擾素(IFN)-γ 的主要誘導物,但其 在慢性蕁麻疹的血液循環中的作用存在爭議。 有研究 發現 CSU 組和對照組之間 IL-18 水平無差異,但 Puxeddu 等 [20] 的數據表明在 CSU 中總 IL-18 和游離 IL-18 均增加。 有學者提出了 IL-23/IL-17 軸和 TNFα 在 CSU 的發病機制中作用的假說[21]。在 CSU 患者中 檢測到高水平的 IL-17,IL-23 和 TNF-α, 其中 IL-23 和 TNF-α 水平與疾病活性正相關, 這表明他們參與 CU 發病並可作為 CU 潛在生物標誌物。 最近在 CSU 患者中發現 IL-13 和骨膜素參與過敏性炎症過程。 與 輕型病例相比, 重症蕁麻疹患者 IL-13 顯著增加,但 骨膜素明顯降低[22],提示兩種遞質可能與 CU 的發病 機制獨立相關。 Th2 免疫應答的細胞因子如 IL-33, IL-25 和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TSLP)以及 IL-4 和 IL-5 存在於 CSU 皮損處, 這一發現與之前有關 INF-γ 和 TNF-α 表達的報導共同證明 Th2/Th1 免疫 應答共同發揮作用[21-22]。 有學者認為 CU 是一種免疫 反應介導的炎症性疾病, 在易感因子存在的條件下, 是由暴露於外源性或修飾性內源性觸發因素引起的 免疫激活事件引起。 炎症級聯反應可能是先天性和適 應性免疫紊亂的結果,並導致了真皮中炎症和免疫細 胞的募集[23]。 在這種情況下趨化因子信號傳導主要參 與調節免疫細胞遷移, 炎症遞質是負責 CU 皮損中白 細胞募集的主要物質之一。 目前還沒有評估和管理 CU 患者的生物標誌物, 最近的研究評估了實驗室標 記物在確定 CSU 成人患者疾病嚴重程度或預測疾病 進展方面的相關性[24]。CU 患者血液中的免疫遞質升高可能與疾病的嚴重程度和病程相關, 可以通過對具有 代表性和特徵明確的 CU 人群進行多中心研究來探索 其作為預測因子的價值。
3 自身抗體與自身免疫性甲狀腺疾病
在蕁麻疹發病機制的研究中, 能稱之為基石的是 自體血清皮膚反應。 自體血清皮膚試驗(ASST)陽性被 認為是「自體反應性」的標誌,但僅有約一半的慢性蕁 麻疹患者 ASST 評分陽性, 仍有相當多的患者沒有顯 示任何反應,儘管他們可能病情嚴重、病程很長。 最近 幾年自身免疫發病機制假說得到了新的、 間接的但強 有力的支持,在超過 50%的慢性蕁麻疹患者中檢測到 了循環自身反應性 CD4+T 細胞,這些細胞在 FcεRI 的 反應中增殖[25]。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Ⅰ型(針對自身抗原的IgE 自身抗體,例如甲狀腺過氧化物酶(TPO))和Ⅱ型(針 對 IgE 或 FcεRI 的 IgG 自身抗體) 自身免疫似乎與不 同的慢性蕁麻疹亞群相關。支持這一概念的論據是:① 鑑定具有低或高滴度的 IgE-抗-TPO 抗體(低 IgE-抗TPO 和高 IgE-抗-TPO)的兩個不同亞組;②IgE 自身 抗體與 ASST 反應沒有相關性;③IgG(非 IgE)自身抗 體與疾病活動/嚴重程度的相關性;④患者對奧馬珠單 抗(omalizumab)的反應時間不同[26]。 一項關於 CSU 與 甲狀腺自身免疫關聯性的薈萃分析證實, 蕁麻疹患者 甲 狀 腺 自 身 抗 體 陽 性 率 高 於 非 蕁 麻 疹 對 照 組 (OR6.55)[27]。 54%的慢性蕁麻疹患者中存在 IgE-抗TPO,IgE-抗-TPO 能夠激活自體過敏肥大細胞[28]。 IgG 抗甲狀腺抗體(AAbs)在 CSU 中不直接致病,而是代表 一個平行的自身免疫事件[29]。 最近,一些研究顯示 CU 患者的血液中具有高水平的 IgE AAbs, 如 IgE-抗TPO 和 IgE-抗-dsDNA[30-31],這些 IgE 自身抗體被認為 與 CU 患者亞群的發病機制相關。 由 IgE 介導的變態 反應引起的急性蕁麻疹,IgE-抗-TPO-陽性患者中奧 馬珠單抗的臨床療效好,支持了包括 IgE-抗-TPO 在內 的 IgE-AAbs 可誘發 CU 的假說[32]。
參考文獻略。
來源:李 潔,李紅文,慢性蕁麻疹免疫學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臨床皮膚科雜誌,2020,49(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