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作為一種會反覆出現的皮膚疾病,病發時會出現風團、紅斑、瘙癢,而你只能無奈地去醫院取號、看診、拿藥了。飽受蕁麻疹困擾的你,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呢?蕁麻疹的反反覆覆,是讓你順從了生活的不公,還是渴望著有更好的解決方式?
蕁麻疹如何產生?
傳統醫學研究認為蕁麻疹發病機制極為複雜,隨著醫學界對蕁麻疹研究的不斷深入和理論發展,越來越多的學者傾向認為輔助性T細胞兩個亞型即Th1和Th2細胞的數目和活性失衡是誘發蕁麻疹等過敏症的關鍵因素。
Chomiciene等發現lgE升高是部分蕁麻疹症者的共同特點。lgE的合成依賴於Th細胞產生的細胞因子對B淋巴細胞的活化或抑制。而慢性蕁麻疹症者體內T淋巴細胞亞群平衡失調,促進B淋巴細胞合成IgE,進一步促發過敏反應形成。
根據研究,風團的形成幾乎都是因肥大細胞作用所致。肥大細胞存在於組織中的細胞,在其胞膜上含有高親和力的lgE受體以及大量電子密度的胞漿顆粒。同時肥大細胞的增多,又會誘導和增強Th2細胞對抗原的反應。因此控制Th2與IgE數量就成為了對付蕁麻疹的關鍵。
抗過敏益生菌如何抗疹?
學者們因此把目光轉移到了人體的腸道。人體腸道內存在大量的正常菌群,以及Th2與IgE,其能夠維持正常免疫功能,一旦菌群平衡被破壞,就會導致疾病,如蕁麻疹等過敏症。
研究者同時發現抗過敏益生菌在協助腸道平衡菌群數量,降低人體IgE濃度,鞏固自身免疫系統上有一定幫助。某醫學團隊則通過一項實驗,研究慢性蕁麻疹者外周血總IgE水平與Th1/Th2細胞失衡的相關性。
實驗以59例慢性蕁麻疹者(CIU)為實驗組,使用抗組胺療法配合補充抗過敏益生菌、38例急性蕁麻疹者(AU)為對照組,只使用抗組胺療法。實驗前檢測外周血總IgE水平,採用ELISA法進行同批檢測IL-2,IL-4,IFN-γ水平(以上三者均由Th2產生)。
實驗結果來告訴你答案
首次檢測顯示CIU組總IgE、IL-4水平略高於對照組(P
從實驗結果看:外周血總IgE水平升高可能與Th1/Th2細胞失衡相關,利用傳統抗組胺療法加抗過敏益生菌,降低CIU者體內總IgE水平,有利於恢復Th1/Th2細胞平衡,從而達到緩解過敏症的產生。
我們認為,對於迫切想要以一種有效、安全的方式來緩解,甚至從根源上遠離蕁麻疹的人群來說,抗過敏益生菌必然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當蕁麻疹再次來襲時,不妨試試使用抗過敏益生菌來幫你。
以上僅代表利敏舒觀點,希望對您能有所幫助,溫馨提醒,抗過敏益生菌雖對健康有益,但也要按需選取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敏,李春陽. Thl-Th2失衡與慢性蕁麻疹【J】,臨床皮膚科雜誌. 2005.05.042
[2] Chomieiene A,DuBuske L M,Blaziene A.Association of Chronic Idiopahic Urticaria with Autoimmunity and IgE levels[J].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7,119(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