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過敏反應還是其他疾病,注意這4點很關鍵!以免誤診,耽誤治療

2020-12-05 騰訊網

審閱者: 曾華松(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

區分是過敏反應還是其他問題會很棘手。

是否曾被以下問題所困擾:這煩人的感冒究竟是不是過敏反應?擦完新的護膚霜後,手上起了疹子,這是過敏嗎?過敏和非過敏性疾病之間的界限有時並不明晰。

但是,了解兩者之間的區別有時可以幫助解決問題,從而更快地緩解症狀。

瑪麗(Mary Fields)深知查明是否為過敏很困難。瑪麗居住在紐約市布朗克斯區,今年64歲,退休前是護士助理。

她說道,她曾認為自己所患的常發性蕁麻疹是由日常飲食中的某些食物造成的。

她說道:「起初,我以為自己對巧克力過敏,我就不吃巧克力了,但是蕁麻疹還是發作了,甚至從胳膊和小腿蔓延到背部和大腿。」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一、原因未知

瑪麗的皮膚科醫生推薦她到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會(AAAAI)會員、過敏症專科醫生戴維(David Resnick)博士處就診,戴維給瑪麗做了一系列過敏試驗。

「所有的試驗結果都是陰性。她的蕁麻疹並非由過敏引起。當瑪麗感到壓力時,蕁麻疹的症狀就會加重,因此壓力可能是致病原因之一。但是她的症狀是特發性的,也就是原因未知。」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大學醫療中心過敏科(變態反應科)主任戴維說道。

1、找出原因

瑪麗說:「發生在我身上的蕁麻疹不是由食物引起的,這有點出乎我的意料。」瑪麗的蕁麻疹首次發作,是在她丈夫被確診患有心臟病並需要置入心臟起搏器時。「當時,我經歷了很多,但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正處於憂慮之中。所以,我現在會時時試著平復自己的情緒,釋放部分壓力,看看皮疹能否不再復發。」

二、誤解過敏:很容易做到

瑪麗將她蕁麻疹的致病原歸結於過敏,會輕易下此種結論的人不在少數。

很多人會簡單地把各種不良反應的原因歸結於過敏,這一情況不足為奇,因為據AAAAI稱,超過半數的美國人都至少有一種過敏原的檢測結果呈陽性。

從醫學專業的角度看,人體對通常無害的物質產生的異常免疫反應,才可稱為真正的過敏反應。

大多數過敏試驗是檢查血液中被稱為免疫球蛋白(IgE)的抗體水平是否過高,免疫球蛋白是免疫系統為對抗入侵到體內的異物產生的。

讓患者接受是否為食物過敏:

瑪麗的案例中提及的食物過敏,是人們在自我診斷時經常誤解的反應類型之一。

「一般來說,食物不耐受比食物過敏常見,」美國過敏、哮喘和免疫學會會員、醫學博士、過敏症專科醫師艾倫(Alan Goldsobel)說道。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臨床教授、史丹福大學醫學中心兼職副教授艾倫說:「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患有食物過敏,但當他們經過檢測後,會發現自己並非真正的食物過敏患者。」

艾倫指出,儘管聲稱自己患有食物過敏的成年人比例接近20%,但研究表明,從檢測結果來看,只有2%的成年人是真正的食物過敏患者。

有將近30%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食物過敏,但在6歲以下孩子中,真正的食物過敏患者實際只佔6%-8%。

專家們說,讓患者接受食物過敏或其他類型過敏的診斷很容易。

而戴維指出:「通常相反,讓患者接受不是過敏的診斷,我常常需要盡力去說服患者。」

三、如何辨別過敏?

雖然還無法明確區分過敏與其他疾病,但可以藉助以下常規方法辨別過敏。

1、列出症狀清單

對於大多數患者來說,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能夠區分過敏性鼻炎與感冒或病毒感染性疾病。

目前,有10%-30%的成年人受過敏性鼻炎困擾,但通過正確的治療,85%的患者症狀可以得到緩解。

所以,如果無法確定是過敏性鼻炎還是其他疾病,不妨將症狀全數羅列出來。

戴維說:「如果症狀中包括發燒、綠色或黃色鼻涕、關節和肌肉疼痛,很可能是患了感冒。」

但如果出現打噴嚏;眼癢、眼紅腫、流淚;流清涕;或者鼻子、喉嚨或耳朵發癢的症狀,那麼很可能是過敏所致。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2、症狀持續的時間很重要

症狀的出現時間和持續時長,可作為確定病因的重要線索。

艾倫說:「如果發現自己的症狀持續2-3個星期,或甚至幾個月,那麼很可能不是普通感冒」。

在花粉濃度較高的春季或秋季,如果鼻過敏症狀有所加重,那麼很可能是過敏所致。

艾倫說:「然而,如果過敏症狀持續出現,那就需要確定是否患了常年性過敏性鼻炎,通常由灰塵、寵物或蟑螂等室內過敏原引起。」

3、不僅僅是消化道症狀

艾倫說:「如果是食物過敏,不僅會出現胃痙攣、腹瀉、腹脹或胃部不適的胃腸道症狀,還會出現一些消化道以外的症狀,例如皮疹或呼吸道症狀。」

原因是什麼呢?那是因為食物過敏通常是一種多系統的反應。

因此,如果只有某個器官系統出現症狀,那可能不是過敏,而是其他原因,比如不耐受、不敏感或甚至是食物中毒。

4、排除大腦和神經系統疾病

美國國家過敏與感染性疾病研究所表示,某些疾病往往被認為與食物過敏相關,但既沒有足夠的研究結果支持兩者有關,也未能證明兩者無關。

這些疾病包括偏頭痛、兒童多動症,以及與大腦和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相關的某些疾病—主要表現為疲勞、緊張、注意力難以集中以及頭痛等症狀。

所以,在大多數情況下,出現以上症狀時,可以從病因中排除食物過敏。

艾倫說:「很多父母帶孩子就診時會說,他們孩子的行為問題、情緒問題或易怒的表現是由食物過敏引起的,而且他們主要想知道哪些食物能讓孩子變得行為端正、情緒穩定——這才是他們真正關心的問題。」

他說:「一些客觀研究表明,在沒有其他症狀的情況下,若僅表現出大腦思維、情緒或行為方面的問題,幾乎可以判定並非由食物過敏引起。」

四、僅憑一己之力無法做出判斷並給出對策

有時候,不經過醫生檢查,很難確定是否患有過敏症。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接觸某種物質後出現皮膚過敏。

「對於出現這些症狀的患者來說,很難自行確定病因是過敏性接觸性皮炎還是刺激性接觸性皮炎—兩者都會以同樣的方式對皮膚造成刺激,」艾倫說道。

如果不接受測試,很難判斷其中是否產生了免疫應答。但最終的解決辦法通常是相同的—避免接觸任何會引發刺激的物質。

及時就醫:

如果過敏症狀仍然持續出現,並且在家中採取的治療方法(包括避免接觸引起症狀的觸發因素)無效,或者仍然無法判斷症狀是由過敏還是其他原因導致的,那麼應及時將病情告知醫生,請醫生進行全面評估。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健康】秋天這4種疾病「捲土重來」 過敏的人要注意
    【健康】秋天這4種疾病「捲土重來」 過敏的人要注意 2019-09-19 19: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治療被「妖魔化」,耽誤的是病情|電休克治療|錐體外系反應|許崇濤|...
    患者在極度驚恐的情緒下開始了電休克治療(ECT),隨即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看到此處,觀眾對電休克治療充滿了恐懼。可事實真的如此嗎?直到現在,即使隨著焦慮症、抑鬱症的科普工作不斷深入,精神疾病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越來越多的患者在出現相關症狀時願意主動前往精神科尋求幫助,但在臨床上,還是經常能遇到拒絕遵醫囑服藥或進行有效物理治療即使用儀器治療的患者。
  • 過敏越來越高發 找準過敏原是治敏關鍵
    找準過敏原,是治敏的關鍵 目前,多數過敏患者通常只做緩解症狀的治療,沒有找到引發過敏的真正原因,因而也就導致病情反覆加重、遷延不愈。實際上,經常過敏只有通過過敏原篩查檢測,查清楚到底是哪種過敏原引起的過敏反應,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藥源性雙硫侖樣反應的處理和預防
    ;有典型的雙硫侖樣反應的臨床表現;所飲酒量或酒的度數均明顯小於或低於平時的飲酒量或度數,但與平時醉酒明顯不同;無乙醇和使用該類藥物的過敏史:雙硫侖樣反應時,若無相關疾病,血常規、血糖、腎功能、電解質、心酶譜、胸片多無異常。
  • 闌尾炎到底是手術好,還是保守治療好?
    現在醫療技術發展,一般闌尾炎手術可以用微創的方式進行,也就是使用腹腔鏡下闌尾切除,在手術的同時可以觀察患者腹腔內部的情況,可以發現一些比較隱匿的其他鄰近部位疾病。另外,有時候一些老年患者長期右下腹痛,但是在疼痛能夠忍受的時候,老人經常選擇忍耐,而不是到醫院就診,這就導致了一些老年患者來醫院的時候已經是結腸癌穿孔,這種情況是比較嚴重的。這一類患者可能誤認為是闌尾炎,如果沒有經過系統的診斷,自行去藥店購買藥品緩解症狀的話,就很容易造成延誤治療時機,導致疾病進展到比較嚴重的境地。
  • 對抗過敏「惡魔」 協和專家強烈呼籲正確診斷、規範治療
    究其原因,過敏體質使然。更糟糕的是,這個群體,每年都要歷經兩次「劫難」:春季和夏秋交替之際。百花盛開的春季,花粉過敏人群的防護意識較強,防護措施和效果也比較好。殊不知,「立秋」後的「夏秋季花粉症」更值得注意。但對這一點,大眾的認識還不足。
  • 食物過敏很兇險!最好的治療方法是……
    在7月8日世界過敏性疾病日到來之際,天津醫科大學總醫院變態反應科負責人、中華醫學會天津變態反應分會副主任委員劉瑞玲表示,食物過敏從嬰兒到年輕人,再到老年人都有可能發生,嚴重的食物過敏會危及生命。目前治療食物過敏最好的辦法就是及時找到過敏原並遠離它。
  • 染髮,你注意過自己會過敏嗎?過敏怎麼辦呢?
    一則染髮過敏之後喪命的新聞讓很多愛美的人士都大吃一驚。  大連炮臺鎮47歲的女教師趙云為了參加親戚的婚禮而瞞著丈夫去染髮。她丈夫曾叮囑她可以買件新衣服但千萬不要染髮,因為她有染髮過敏史。趙雲雖然口頭上答應了,但是她最後還是去染髮了。當晚回家後趙雲就出現了過敏反應,但是她害怕丈夫批評她便謊稱自己感冒了。
  • 孩子塵蟎過敏,需要脫敏治療嗎?
    昨天就咳嗽突然變多,昨天晚上開始發燒,最高溫度39.4,服用過一次美林,今天一天沒有服用過美林,一直是低燒。今天到醫院就診,醫生聽我說明病情以後讓做了一個查血和皮試,醫生說有炎症吃止咳和消炎藥。最主要是醫生說孩子粉塵蟎過敏,孩子反覆咳嗽屬於過敏性咳嗽,需要服用粉塵蟎滴劑兩年。中途不能斷藥。我就想諮詢一下醫生,這個是不是必須服用那個滴劑?有其他治療方法或是可以不管它嗎?
  • 常被誤診為闌尾炎的憩室炎,到底是個什麼病?中老年人一定多加注意!
    很多人可能連【憩室炎】這三個字聽都沒聽過 然而它卻是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患上的疾病! 在歐美國家,憩室炎的患病率高達10% 而在我們國家,它卻時常被誤診成闌尾炎 只因這兩個病的症狀實在是太像了!
  • 甲亢的非典型症狀,易誤診為其它疾病,十大症狀要引起重視
    甲亢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的簡稱,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所致的一組常見內分泌疾病。 典型的甲亢症狀有甲狀腺腫大、突眼、情緒易激動、多言好動、多食易飢、消瘦、怕熱、易出汗。然而,有20%的甲亢患者症狀不典型,易誤診為其它疾病,以致貽誤治療,必須引起重視。
  • 漳州49歲農婦被恙蟲叮咬 因醫生誤診不治身亡
    此前,她因「恙蟲病」入院治療,幸治療及時,與死神擦肩而過。而來自平和縣坂仔鎮的49歲農婦賴菊花就沒那麼幸運了。因被誤診,她於7月2日搶救無效死亡,死於恙蟲病。這也成為漳州市今年首例恙蟲病死亡病例。導報記者了解到,今年夏季以來,漳州已發生至少4起的遭恙蟲叮咬引發重症甚至死亡的病例。
  • 男童聞魚腥味過敏致死!警惕4大「黑名單」食物!家長務必收藏!
    然而在飲食問題中,除了食物中毒,食物過敏的危害也同樣不容小覷,可能幾小口引發過敏的食物下肚,就得進醫院了:來源:看看新聞在現場成年人尚且如此,寶寶們就更危險了!我國兒童,食物過敏患病率比一般疾病的患病率要高很多。食物過敏不僅損害寶寶的健康,還會影響正常生長發育,嚴重過敏反應甚至會休剋死亡!
  • 抗過敏藥物「越用越過敏」怎麼辦
    二代抗組胺藥物有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叮、阿斯咪唑、特非那丁等,此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值得注意的是阿斯咪唑、特非那丁有罕見的嚴重心臟毒性反應,可引起致命性心率失常。三代抗組胺藥物有地氯雷他定、左旋西替利嗪等,不良反應更輕,抗過敏作用更強。  過敏反應介質阻滯劑又稱肥大細胞穩定劑,主要有酮替芬、色甘酸鈉、色羥丙鈉等,常用於過敏性鼻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皮炎等過敏性疾病的治療。
  • 孤獨症常被誤診為多動症,未經治療會伴隨至成年,注意6點很關鍵
    若你認為自己患有 ASD,你的症狀可能相當輕微,這也是你一開始未被診斷出的原因。不過,即使你的症狀更嚴重,仍有可能被誤診。許多情況下,ASD 可能被誤認為注意力缺陷障礙、強迫症或其他精神疾病。二、發現一些成年人在自己的孩子,或其他家庭成員患有 ASD 時,才會去尋求診斷。
  • 過敏季來了怎麼破?是迴避過敏原還是脫敏治療
    過敏季來了,怎麼破春天來了,又到了過敏的季節。花粉在風中旋轉跳躍,過敏人群心驚膽戰,只能在心裡默念——惹不起,惹不起。其實,不只是花粉,這世上過敏原千千萬。一旦你的免疫系統對某種物質過於敏感,你就不幸中招,出現各類臨床表現。4月15日,知乎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健康中國」聯合舉辦了過敏主題線下分享活動。
  • 光澤苔蘚,發病原因尚不明確,想預防疾病的發生,需注意個人衛生
    但有報導稱,患者可以同時或先後患這兩種疾病,提示兩者在發病機制上存在相關性。免疫病理研究表明,白苔蘚的浸潤細胞主要為CD68染色的T淋巴細胞混合組織細胞巨噬細胞和Langerhans細胞,以及表達S-100蛋白的未檢測細胞。CD4 +淋巴細胞多於CD8 +淋巴細胞。許多HLA抗原在白細胞中表達。(2)病理病因病因尚不清楚。過去,人們認為它與肺結核有關。
  • 英美媒體統計:這10個疾病醫生都很容易誤診,你遇到過?
    疾病不同,但症狀可能相似,有些甚至連專業醫生都會弄錯。美國「MSN生活網」最新載文,刊出美國多科醫學專家總結出的「醫生也會弄錯的七大症狀」。無獨有偶。英國《每日郵報》日前報導,36%的病人投訴與誤診有關。專家也總結出最容易誤診的7種病。我們結合兩個版本整理出十大易誤診疾病,請專家加以點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 「生物共振波」查過敏?不靠譜
    此後的兩三個月內,上千萬名過敏患者不同程度地被上述症狀困擾。過敏的治療關鍵在於找出引發過敏反應的源頭,而近年來一種名為「生物共振波」的技術,已成為許多醫院防治過敏的「王牌」。它的效果如何呢?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主任尹佳教授為這位患者進行了常規的過敏原IgE檢測,包括吸入過敏原和食物過敏原。IgE指人體免疫球蛋白E,主要由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固有層淋巴組織中的B細胞合成,為過敏反應的介導因素,它的合成量關係到個體對過敏性疾病的罹患性。此次檢測結果卻與「生物共振波」大不相同,患者除對蒿屬花粉有微弱過敏反應外,其他所有過敏原都為陰性。
  • IgE陰性 還是過敏嗎?
    然而,在臨床上病史、點刺、斑貼試驗等才是常用的診斷依據,而非特異性IgE檢測結果。因此,臨床診斷的過敏性疾病遠多於IgE檢測陽性的患者。那麼,在臨床中我們該如何操作呢?  一項來自33個國家、13.9億人口的大型調查研究顯示,過敏性疾病是累及大約22%世界人口的常見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