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影視作品裡都有類似的場景:病人被五花大綁在床上,神情緊張卻無力反抗,身著白大褂的人兩手拿著電極徑直走向患者。患者在極度驚恐的情緒下開始了電休克治療(ECT),隨即全身抽搐、口吐白沫……看到此處,觀眾對電休克治療充滿了恐懼。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直到現在,即使隨著焦慮症、抑鬱症的科普工作不斷深入,精神疾病逐漸被人們所接受,越來越多的患者在出現相關症狀時願意主動前往精神科尋求幫助,但在臨床上,還是經常能遇到拒絕遵醫囑服藥或進行有效物理治療即使用儀器治療的患者。
「病沒治好,人先給吃傻了」「儀器治療太嚇人」仍是人們心中普遍存在的先入為主的印象。「被『妖魔化』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耽誤的是患者的病情」,近日,汕頭大學精神衛生中心副院長許崇濤就目前循證醫學已多次證明有效的精神疾病治療方法進行答疑解惑。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宋芾
電休克治療是「炮兵」
那麼,電休克治療到底是什麼樣的?
「電休克治療,是患者在全身麻醉狀態下,以一定量的電流誘發大腦同步化放電,從而達到治療精神疾病目的的手段。適用於嚴重抑鬱症患者、精神分裂症及躁狂發作的急性期,特別是有嚴重自殺傾向、有衝動傷人行為或木僵的患者,也可用於部分藥物治療不能耐受、效果不好的患者。主要用於住院患者的治療。」許崇濤說。
比如在抑鬱症中,因抗抑鬱口服藥需要兩周才可以起效,心理治療即便患者有積極的意願配合諮詢,效果顯現也需較長時間。此時要快速消除抑鬱症患者中的自殺觀念和行為,電休克治療就是一種救命的治療方法。
「打個比方,電休克治療就像是戰場上的『炮兵』,抗抑鬱藥和心理諮詢是『步兵』,與病症作戰,醫生先用大炮轟炸,然後派步兵佔領陣地。」許崇濤表示,電休克治療後,部分患者會出現頭疼、噁心及嘔吐,以及短暫、可逆的記憶減退。當治療停止,頭疼等症狀就會自動消失;出現暫時性部分失憶的患者,一般在1—6個月內就能完全恢復記憶。既往電休克治療患者出現全身痙攣和抽搐,現在採用麻醉和肌肉鬆弛的改良電休克治療,已經不再出現這種痙攣和抽搐。另外,電休克治療對患者而言是沒有痛苦的,因為治療中患者的意識喪失。
在進行電休克治療前,醫生需要為患者及家屬進行詳細全面的解說,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心理恐慌。電休克治療一般不用於輕度精神障礙患者,這不僅僅是大材小用,而且治療後的軀體不適,也可能給患者增加病感,反而增添負擔。
對於失憶,患者持不同態度,大部分患者覺得暫時忘記不開心的事情也不錯。在短時間內,大腦神經遞質相對平衡,人會覺得身心處於非常舒服的狀態。也有些患者對暫時丟失一部分記憶存在擔憂。
電休克治療是目前急性精神病發作首選治療方案,相比精神治療藥物而言起效快、副作用小,其副作用的產生主要與治療的頻率及電壓的大小有關,可調、可控。合併腦器質性疾病、心血管疾病、近期發生的骨關節炎、出血不穩定的血管瘤及急性全身感染的疾病的患者,則不能進行電休克治療。
「當然,電休克治療也有其局限性,對於現在的生物、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來講,電休克治療只是停留在生物層面,效果也只能持續一段時間,需要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才能持久控制患者的精神障礙,全面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許崇濤說。
錐體外系反應是造成誤解的「元兇」
人們普遍對於抗精神病藥物能把病人「吃傻」的印象從何而來?
許崇濤教授告訴記者,這得從第一代抗精神病藥說起,這類藥物通過對多巴胺2型受體阻斷作用發揮治療作用,分為吩噻嗪類、硫雜蒽類、丁醯苯類和苯甲醯胺類等,其主要不良反應為錐體外系反應。
問題的關鍵就在於錐體外系反應。
「錐體外系反應,是應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後,經常發生的一種藥物副作用,主要表現為:藥源性帕金森氏症候群,表現為肌肉僵硬,震顫、運動不能;靜坐不能,病人表現煩躁不安、不能坐定、反覆走動等;急性肌張力障礙,病人出現下頜不能閉合、口眼歪斜、眼球向上凝視、吞咽困難、扭轉性痙等;遲發性運動障礙,如出現肢體、口舌頰不自主運動,全身軀幹不協調等。」許崇濤說。
錐體外系是人體運動系統的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調節肌張力,肌肉的協調運動與平衡,這種調節功能有賴於調節中樞的神經遞質多巴胺和乙醯膽鹼的動態平衡。「當多巴胺減少或者乙醯膽鹼相對增多時,出現肌張力增高、面容呆板。舉個生活中的例子,有些女性愛美,在面部注射了過量的肉毒素時,面部肌肉就會出現僵硬、表情不能,這時人臉就像戴上了一個面具,看起來不自然,甚至很怪異。」許崇濤介紹。
「產生錐體外系反應的藥物,如氟哌啶醇、奮乃靜、氯丙嗪等比較多見。出現此類藥物副反應後,不必恐慌,可用對抗藥物,如安坦2—4毫克,每日1—3次,東莨菪鹼肌肉注射每次0.3毫克。經過對抗藥物處理,患者錐體外系副作用大多可以控制,若副反應仍較重可考慮減藥或換藥。」許崇濤說。
事實上,新的抗精神病藥物的錐體外系副作用已大大減弱,並不會出現嚴重的錐體外系反應。另外,需明確的是,抗精神病藥物並不會把人「吃傻」,不會改變患者自身的智力,甚至還有營養神經的功能。從前人們對抗精神病藥物能把病人「吃傻」的錯誤印象,主要源自患者行動及面部表情呆板的外觀印象。
對於確實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的患者,切記遵醫囑按時服藥,以免小病變大病、量變到質變,貽誤治療時機。
經顱磁刺激能調節大腦興奮與抑制功能之間平衡
另一種經循證醫學確認有效,目前被普遍應用於精神疾病治療的方式是經顱磁刺激。
經顱磁刺激是一種利用脈衝磁場,作用於大腦中樞神經系統,改變大腦皮層神經細胞的膜電位,使之產生感應電流,影響腦內代謝和神經電活動,從而引起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反應的磁刺激技術。是一種無痛、無創的綠色治療方法,對於處於急性期、難治性的精神障礙患者,起效快、副作用小,也常用於輕型精神障礙的治療。
隨著技術的發展,經顱磁刺激在臨床精神病、神經疾病及康復領域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不同的頻率可以達到不同的治療目的,高頻(<1Hz)主要是興奮的作用,低頻(≤1Hz)則是抑制的作用,可調節大腦興奮與抑制功能之間的平衡,作用於不同的大腦分區,其效果也各有不同。
因為緊跟國際的研發步伐,國內的經顱磁刺激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神經科、精神心理科、康復科、兒科、老年病科等,受到廣泛應用。在抑鬱症、睡眠障礙等疾病的治療上,作為一種非藥物治療方式在臨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另外,其在科研及成癮戒毒等方面也有著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