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同學在學習神經系統的時候,對這錐體束、錐體系、錐體外系三個名詞感到很混亂吧(如果你已經了解可忽略此篇文章..)
以下內容是我查閱資料後個人總結,若有補充可留言
錐體束起源於大腦皮質(也就是大腦表面灰質)中央前回及旁中央小葉前部的巨型錐體細胞(錐體細胞是大腦皮層的主要投射神經元),是下行運動傳導束——也就是說錐體束主要是由錐體細胞的軸突構成,控制骨骼肌的隨意運動
--
錐體束由皮質核束核和皮質脊髓束構成。
皮質核束由大腦中央前回下部發出,在大腦腳底中內側分成兩部分纖維,一部分止於腦幹內的一般軀體運動核和特殊內臟運動核,這些運動核細胞發出的軸突組成腦神經的運動纖維,支配面肌。另一部分纖維止於對側面神經核和舌下神經核。
皮質脊髓束源於中央前回、中央旁小葉,前束內側核支配對側軀幹肌,外側核支配同側軀幹肌。側束支配對側軀體肌
--
當錐體束受損時,大腦不能控制腦幹和脊髓,使已經被抑制的反射(踝、足趾背深)釋放,因此1歲半以下的兒童由於大腦未完全發育,可出現上述反射,也就是會呈現出Babinski徵陽性。
而錐體系根據查到的資料顯示如下:
錐體系的上運動神經元由位於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葉前部的巨型錐體細胞(Betz細胞)和其他類型的錐體細胞以及位於額頂葉部分區域的錐體細胞組成。
作個形象的比喻,錐體系就像一根火柴的頭,而錐體束就是火柴頭下面的木棒。
錐體外系最簡單的理解就是除了錐體系以外影響和控制軀體運動的所有傳導路徑,其結構十分複雜,這裡就不一一贅述,感興趣的同學可向公眾號留言獲取。
總而言之,錐體束、錐體系、錐體外系都是神經系統重要的運動傳導通路,理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和區別對於以後神經系統的學習還是很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