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林蜀黍滿山崗,穗條迎風散異香。」花粉,一種極其普通且常見的自然物質,向來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知。當其流淌於唐代詩人李商隱筆下,更是躍然靈動。
但有一個群體,對他們來說,花粉猶如「惡魔」,聞之觸之,苦不堪言,避之唯恐不及。究其原因,過敏體質使然。更糟糕的是,這個群體,每年都要歷經兩次「劫難」:春季和夏秋交替之際。
百花盛開的春季,花粉過敏人群的防護意識較強,防護措施和效果也比較好。殊不知,「立秋」後的「夏秋季花粉症」更值得注意。但對這一點,大眾的認識還不足。
「中國過敏防治周」應勢而建
據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主任尹佳介紹,「夏秋季花粉症」爆發區集中在中國長江以北,持續時間一般長達2-3個月,期間上千萬的過敏患者會被發作性眼睛癢、鼻癢、噴嚏、流清涕、鼻塞、咳嗽、喘息等問題困擾,部分患者甚至會因哮喘發作嚴重需要急診治療,嚴重影響其生活和工作質量。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主任 尹佳
至於夏秋季花粉來源,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副主任王良錄特別指出,北方地區尤其是內蒙古、河北、山西等地的蒿屬植物花粉和葎草花粉,當屬「罪魁禍首」。這一發現早在40多年前便被北京協和醫院首次確認,而豚草、柏樹、樺樹、法國梧桐、白蠟樹等外來引進物種的花粉也「功不可沒」。「因此,過敏門診繁忙季多集中在8-10月。」王良錄說到。
北京協和醫院變態(過敏)反應科副主任 王良錄
現實情況是,不僅大眾對「夏秋季花粉症」認識不足,甚至部分醫護人員也缺少相關知識。這一境況很容易造成誤診、漏診,於醫患雙方均不利。
基於此,2016年,北京協和醫院聯合中國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等學會,和40餘家媒體及企業共同倡議創建了「中國過敏防治周」,時間為每年8月的第二周。
「中國過敏防治周」以中國北方地區引起「夏秋季花粉症」最重要的致敏植物蒿草和葎草為標識,希望通過每年一周的活動,與全國關注過敏性疾病的醫生、媒體、醫藥企業一起,集中宣傳過敏性疾病防治知識,提高國人對過敏性疾病(變態反應疾病)的知曉度,為過敏性疾病的正確診斷、規範治療和預防共同努力。
8月11日至12日,第二個「中國過敏防治周」期間,恰逢「第十一屆協和過敏性疾病國際高峰論壇暨北京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第一屆學術會議」召開。會議期間,尹佳和王良錄再次強烈呼籲全國醫護人員對過敏性疾病正確診斷、規範治療。
過敏原不止花粉 診療現狀堪憂
作為有著多年過敏性疾病診療經驗的臨床醫生,尹佳和王良錄的呼籲不無道理。
「大多數過敏屬於基因缺陷型疾病,不同類型的易感基因缺陷所對應的過敏症狀也不一樣,以最常見的皮膚症狀相關過敏性疾病為例,就有特應性皮炎(又叫溼疹,AD)、食物過敏、蕁麻疹、血管神經性水腫、藥疹、接觸性皮炎等。」尹佳介紹,「因此對於過敏人群來說,過敏原遠不止花粉。但相比之下,食物過敏或屬最兇險的疾病之一。」
對此,王良錄持同樣觀點。食物過敏又稱食物變態反應,和食物耐受不良以及食物特異質均屬於食物不良反應範疇。三者的區別在於,發生機制不同。
其中,食物變態反應是異常免疫反應,具有特異性,各種免疫病生理機制均可涉及。大體上可分為兩類:IgE介導和非IgE介導,後者誘發過敏症狀所需食物量較前者大。臨床表現速髮型和遲髮型,以速髮型居多。
儘管發病機制較為清晰,但食物變態反應的特異性診斷較難明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人類食物種類繁多,其次食物經烹調、消化後其變應原也可能有所改變。
「因此,在全世界所有標準化、規範化的指南中,都不推薦單純用IgG來診斷食物過敏和不耐受。」尹佳強調,過敏性疾病特異診斷的三大核心要素是病史、症狀和體徵。在此基礎之上,推薦採用過敏原皮膚點刺試驗、過敏原皮內試驗、皮膚斑貼試驗、過敏原激發試驗、血清sIgE檢測以及血清總IgE檢測這些國內診斷過敏性疾病常用方法,不推薦血清sIgG(如sIgG4)檢測和生物共振方法。
「但皮膚點刺試驗陽性結果也不一定有診斷價值,陰性結果也不一定有排除診斷價值。」王良錄補充道,「對於嚴重過敏反應患者,皮內試驗甚至點刺試驗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應慎用。對於口服食物激發試驗診斷食物過敏性疾病,雙盲安慰劑對照食物攻擊試驗(DBPCFC)仍是金標準,但該標準有一定的危險性,且目前尚未在全國各個醫院展開,也需慎重。」
相比食物過敏,「食物耐受不良,概念極度混亂」,王良錄說。目前主流看法更傾向於將其定義為由非免疫反應介導的食物不良反應,發病原因包括體內某些酶(如乳糖酶)的缺乏導致代謝異常、食物自身藥理學特性,以及因食物處理不當產生的食物中毒樣反應等,且耐受量個體化較明顯,當攝入量超過耐受量便會誘發症狀。
「但遺憾的是,我們現在還沒有關於中國普通人群過敏性疾病的流行病數據,只有針對就診患者群體的研究。」尹佳說,「只有基於普通人群的調查才能反映中國人過敏的真實情況。」
對此,自2010年開始,由原衛生部行業基金支持,北京協和醫院牽頭全國18家三甲醫院開啟的,針對全國18個地區的18萬份普通人群入戶篩查問卷,給這一數據的獲取帶來了曙光。據了解,目前已有13萬份來自全國的調查數據進入中心,更詳盡的數據正在進一步核實和統計中。除此之外,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還在建設中國9種主要過敏性疾病的大資料庫。
「逆來順受」 不如主動出擊
過敏性疾病是常見病,據初步估計,中國的過敏患者數過億。但長期以來,我國過敏性疾病患者不能得到針對其病因的特異性診斷和治療。「這不光跟缺乏流行病學調查和診治標準有關,還跟缺乏過敏專科醫生,以及缺乏合法的特異性免疫治療藥物有關。」尹佳指出當下過敏性疾病診療不規範原因所在,「這種現象甚至在北京某些著名三甲醫院同樣存在。」
據了解,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每年要接診許多從外院轉診而來的『食物不耐受』患者,其中不乏4、5歲的兒童。王良錄在接受健康界採訪時提及,「這些患者大部分做過生物共振檢測和食物不耐受檢測,所給出的診斷結果均為牛奶、雞蛋、小麥、西紅柿等食物過敏,導致一些家長異常擔心,甚至有些過度,其實真正情況並不是這樣。」
這種現象並非偶然,幾乎在全國範圍都存在,與大眾獲取過敏知識便捷,但卻無法甄別信息真實性也有關。
如何化解這些矛盾?制定一份中國人自己的食物過敏診斷和管理以及治療指南迫在眉睫。尹佳在接受健康界採訪時表示,作為中國醫師協會變態反應醫師分會首任會長,她已經組織分會成員一起制定關於嚴重過敏反應和過敏疾病特異性診斷相關的指南,期冀年內完成。
在完成之前,將以《美國食物過敏診斷和管理指南》2010版作為診療參考,其中提及不建議用包括生物共振法和過敏原特異性IgG抗體檢測等在內的多種非標準化檢測,作為IgE介導食物過敏的常規檢查,因為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檢測對診斷食物過敏有價值。
這個建議得到了歐洲變態反應學會(EAACI)的認同,「一切用於過敏性疾病的檢測手段均應該有科學依據,否則可能會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例如,EAACI不推薦用IgG4作為診斷食物過敏依據,理由是在缺乏明確食物過敏病史和激發試驗的情況下,血清特異性IgG4或IgE濃度水平只是提示血清中存在該抗體。如果錯誤解釋IgG4檢測結果,則會導致病人營養不良。
但是在中國,這種錯誤認識和診療仍存在。
「此時,作為受過專門培訓的變態反應專科醫生,我們應該發出聲音。因為防治過敏性疾病,首先要正確診斷。沒有正確的診斷,就沒有正確治療的基礎,用不正確的方法診斷過敏性疾病,根本就談不上規範的治療。」尹佳對國內現狀提出建議。
其實,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的過敏治療,早在60多年前就已經開始。
9種製劑 惠澤上億人
業內人士悉知,診斷和治療過敏性疾病的基礎是過敏原製劑。但長期以來,我國缺乏相關製劑,加上半個多世紀以前,幾乎全部進口過敏原製劑對國人無效,造成很多過敏性疾病患者無法得到確診和脫敏治療。
為此,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的前輩們帶領科室展開了對我國過敏原的調查研究,最終發現蒿屬植物花粉和葎草花粉是中國北方地區最重要致敏原。之後又做了真菌的調查,摸清了全國花粉和真菌的分布情況,奠定了中國變態反應學的基礎。
後來在這些研究之上,尹佳又帶領北京協和醫院變態反應科團隊,主持了《中國過敏性疾病診療體系建立及關鍵技術研究》課題,耗時十餘年,通過大樣本臨床試驗,率先驗證了應用蒿花粉、葎草花粉等9種變應原製劑,進行皮內試驗的國產過敏原製劑特異性診斷與免疫治療的臨床價值。
這一成果獲得北京市藥監局9種過敏原注射劑醫療機構製劑註冊批准文號,作為特殊的醫療機構製劑,協和醫院的過敏原製劑可以在全國各大醫院調劑使用。
據尹佳介紹,這9種製劑涵蓋了塵蟎、黴菌、春季花粉、秋季花粉、寵物皮屑等生活中最常見的過敏原,因此我國將有上億過敏患者受益。為此,這個課題被評為2014年北京市科學技術二等獎、中國醫學科學院轉化醫學成果獎、北京協和醫院醫療成果一等獎。
另據了解,年內尹佳還將帶領團隊向國家藥監局提交8種花粉過敏製劑新藥的註冊申請。該項目由國家重大新藥創製專項基金支持,目前已經完成了3000例這8種新藥的臨床診斷價值和安全性評價臨床試驗,其中包含12種過敏原。一旦這8種花粉過敏製劑新藥獲批,將填補我國花粉過敏類過敏原製劑藥物市場的空白,造福更多的花粉過敏患者。
除此之外,從2001年至今,可以說尹佳團隊一直在致力於我國過敏原製劑新藥的研發,因為過敏原製劑注射是國際上脫敏免疫治療的主流,被世衛組織認為是「目前能阻止過敏疾病自然進程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事實上,北京協和醫院研發的變應原製劑已在全國安全應用了40多年,最多的時候,全國900多家醫院都使用協和的過敏原製劑來診斷和治療過敏性疾病。但北京協和醫院過去數十年都是以低於進口藥物數十倍的價格提供給全國上千萬的患者,近乎免費贈藥。
在一種新藥研發公認耗資數億美元的當下,這種做法的背後是北京協和醫院默默的奉獻和付出,以及協和人耐得住寂寞的胸懷。但與此同時,希望得天獨厚的臨床優勢能夠加快北京協和醫院過敏原製劑新藥研發和註冊的步伐,為更多過敏患者解除痛苦。
(備註:更多詳細資料可關注尹佳主任微博@協和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