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最新治療技術,治好了腦膠質瘤……

2020-12-05 騰訊網

隨著科技進步,一種稱之為「電場療法」的全新診療技術與思路方興未艾,給癌症的攻克帶來新的希望。

什麼是電場療法(Tumor Treating Fields)?

所謂電場療法,簡稱TTFs,是一種基於生物電作用的物理療法。

TTF由一種可穿戴的電池供電設備提供交替的電場,該設備的商品名為Optune(Novocure),已在美國和歐洲獲批用於腦膠質瘤的治療。TTF可以幹擾實體腫瘤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的某些關鍵分子,從而破壞細胞分裂。

早在2001年,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尤蘭姆·帕耳提醫生(Dr. Yoram Palti)首次研發出用低強度電場治療腦瘤的新療法。

(發明「電場療法」的以色列理工學院的榮譽教授尤蘭姆·帕耳提)

電場為什麼可以治療癌症?

腫瘤細胞的一大特徵是不受控制的有絲分裂,即位於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染色體不斷複製,隨後一分為二,並且完全不受機體調節的進行複製-分裂-再複製-再分裂……

可是,細胞有絲分裂過程需要細胞質中的一種特殊蛋白質——微管蛋白及其聚合物的參與。

這些蛋白質在細胞分裂的前期,使染色體均勻排列在細胞中間,隨後經過三維排序,能夠端點相連形成聚合物鏈條。

最後,這些聚合物鏈條再將染色體從一個細胞拉進兩個細胞裡,完成有絲分裂。

有絲分裂模式圖

免疫螢光法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無獨有偶,微管蛋白恰好是人體中攜帶大量電荷的蛋白,從電學的角度來看,我們如果把腫瘤細胞置於一個電場中,這些微管蛋白勢必會受到影響,最終制約腫瘤細胞的有絲分裂使之走向死亡。

實際效果怎麼樣?

帕耳提教授研究發現,在分裂晚後期或末期階段的細胞易於被具有特定頻率和場強特性的交流電場所破壞。

因此,這樣就可以做到選擇性破壞快速分裂細胞,例如腫瘤細胞,而不傷害沒有進行分裂的正常細胞。

通過使用具有兩個或更多頻率的電場可以實現改進的結果,使選擇性破快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都得到提高。

(處於分裂末期的腫瘤細胞)

目前,研究人員已經把腫瘤治療電場作用於20種不同的癌細胞,發現經過精心設計的弱電場對腫瘤細胞的生長都會產生影響。

重要的是,腫瘤治療電場對於那些不分裂的正常細胞沒有影響。

(TTFs特異作用於腫瘤細胞)

隨著在實驗室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帕耳提教授創立了Novacure公司,設計了專用的電場治療設備Optune,用於侵襲範圍較為局限的腦瘤。

(腦瘤的電場治療——Optune是一種新的腫瘤治療方法)

由於效果顯著,FDA在2011年批准該設備用於復發性惡性腦神經膠質瘤(GBM)的治療。關鍵的是,FDA首次將患者生存質量的提升作為批准Optune上市的依據。

可見,電場療法對於腫瘤患者的毒副作用相對於放化療等是非常之低的。也正因為如此,使用過程中患者的依從性非常好。

有哪些毒副作用?

INNOVATE研究的主要負責人Vergote醫生指出:腫瘤電場療法相比於放化療最重要的優勢是——患者的耐受性非常好!

在試驗中幾乎沒有任何不良事件發生,77%的患者能夠每天持續穿著TTFs裝備達18小時。

在連續4周的試驗裡,除了有偶發且不影響試驗進度的皮炎之外,並無其他不良主訴。

費用貴嗎?

2013年,美國FDA批准的該技術被作為手術和放療之後的標準治療方案的候選療法,並寫入NCCN指南,用於治療復發GBM。

美國亨利福特醫院、梅奧診所的專家可接受癌症患者電場療法會診申請,但是美國的治療費用較高,每天700美金,需每天去醫院治療。

此外,日本也引進TTF電場技術,並已成功研發類似TTF的電場治療設備,稱為ECCT,一套設備9萬人民幣左右,可購買回國內長期使用[4]。

可喜的是,暨近兩年日本成功引進該技術,並取得顯著臨床效果後,中國也著手開展此項具有安全、有效、副作用小、預防復發和轉移等多項獨有優勢的新技術,並且已經有多個國內神經外科專家在評估與參與該技術的臨床試驗。

在中國腦膠質瘤協作組、中國醫師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的數十家成員單位,以及多個基礎科研單位的支持、指導和參與下,我國啟動了腫瘤電場治療系統國產化自主研發的進程!

這意味著,國產的電場療法有望開展臨床試驗,並進一步進入臨床,造福患者!中國2015版新修訂的腦膠質瘤治療指南中,也增加了對TTF的推薦。

電場療法經典案例

案例一:膠質瘤

患者:羅伯特(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金牌得主 自行車4000米個人追逐賽冠軍,瑞士選手)

病名:膠質瘤

發現病情後,羅伯特進行了手術、放療和化療。但好景不常,約1年後癌細胞復發,並以迅猛的速度侵蝕腦部。當時被其主治醫師宣告餘命只有3個月,此後,羅伯特開始嘗試進行電場療法。

12個月後腫瘤基本消失。

戴著治療帽的羅伯特正在在評價「電場療法」治療中的體驗和QOL(生活品質)。他感謝醫師、感謝給他帶來生命希望的寶貴的每一天。

案例二:松果體瘤

患者,男性,22歲,診斷為松果體瘤,侵犯丘腦:腫瘤位於中腦(松果體區域)壓迫丘腦(MRI 2012年11月23日),導致患者視力受損和嚴重頭痛。ECCT治療4月後,腫瘤體積逐漸縮小(MRI 2013年1月4日),患者症狀持續改善。

治療15月後,MRI示腫瘤幾乎消失(2014年3月6日),患者狀況幾乎回復正常。在這個病例裡,腫瘤通過腦脊液流出道與第四腦室相連,因此死亡細胞可完全清除。單純使用ECCT而不用手術有望完全消除整個腫瘤。

案例三:乳腺癌

患者:女性,51歲,乳腺癌肺轉移,患者拒絕接受任何保守藥物治療。

在治療初期,她的左乳已經出現了開放性傷口(2013年2月4日),並且存在多發雙肺轉移結節。經過ECCT治療6月後,乳房開放性傷口開始癒合,2013年10月19日胸部X線與2012年10月29日的影像相比,雙肺結節進展受到抑制。治療1年後,2014年6月25日的胸部X線提示兩肺結節顯著消失,乳腺腫塊變軟變小,傷口已經癒合。直到報告之前(2015年6月),患者仍然存活,且一般狀況良好。

案例四:肺癌

患者:莉迪雅是名66歲的農婦,住在瑞士。五年前,她被診斷為肺癌。她在兩年內接受了四種不同的化療,沒有一個有效果。她的腫瘤持續增大。三年前。她參加了電場療法針對肺癌治療的臨床試驗。

可以看到她攜帶著她的傳感器設備一個在胸前,一個在背後,另一副並排放在肝部上方。你能看到腫瘤治療電場的生發器。

但更重要的可以看到她仍然照常生活,經營她的農場。她和兒女還有孫子孫女們一起玩樂。我們和她聊天的時候,她說當她接受化療時,每個月她得去醫院接受輸液,她的整個家庭因為她的治療副作用而遭罪。

現在她能自己從事農場的所有活計。這只是開始。

案例五:膠質瘤

患者:傑西卡莫裡斯在紐約州北部的一條小路上走著,突然發出一陣亂語,跌倒在地,全身顫抖。幾個小時後,在一家醫院,她被診斷為惡性腦瘤,幾天後,她進行了腦部手術。從那以後,她一直在為生存而戰。

5月,她開始接受一種積極的治療方法——電場療法,她需要每天頭戴電極,發送電場,試圖阻止殘餘癌細胞復發。到目前為止,她已經接受治療6個月了。要知道,惡性膠質瘤術後短期復發機率是非常高的。「我認為這很棒,」莫裡斯說。「我很自豪地穿上它,有些患者會出現輕微的皮疹,但我目前沒有出現任何不適。」

案例六:膠質瘤

13歲的女孩因逐漸惡化的頭痛就診,MRI發現,兩側區域都出現對比度增強和囊性壞死。她在當地的兒童醫院進行了第一次手術切除。

手術組織在梅奧診所和約翰霍普金斯癌症研究中心實驗室的病理診斷為:星形細胞瘤Ⅳ級IDH1缺失(膠質母細胞瘤)

隨後開始進行放療聯合替莫唑胺及鉑類化療治療,在初步診斷後的20個月時,腫瘤復發,出現兩個新病灶。隨後,她接受了第二診療意見(會診),會診為她制定了貝伐單抗聯合電場治療的方案。

治療過程中的副作用非常小,僅為輕微的頭皮刺激和皮膚症狀,使用非處方藥氫化可的松治療後緩解。她恢復到正常的生活中。在進行電場治療的6~7個月,病情穩定。7個月後,MRI顯示病情進展,患者停止接受電場治療,繼續貝伐單抗的治療,並做了美國Foundation medicine基因檢測公司的全基因組測序。基於檢測結果顯示ROS1突變,她開始使用克唑替尼治療。

—- END -—

相關焦點

  • 得了腦膠質瘤該怎麼治?
    腦膠質瘤亦稱神經膠質瘤,是發生於神經外胚葉組織的腫瘤。在我國,腦膠質瘤佔顱內腫瘤的33.3%~58.9%,平均43.5%。其治療難度較大,目前腦膠質瘤無法根治,但是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相信我們離攻克腦膠質瘤的那一天也不會太遠了。
  • 問答|得了腦膠質瘤能不能治好?
    近日,李敖先生不幸因病撒手人寰,其罹患疾病「腦癌」(腦膠質瘤)再次成為坊間熱議的話題。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顱內腫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5%,其中以星形細胞瘤最多見。目前其標準治療方案包括:最大程度地安全切除腫瘤,隨後接受替莫唑胺(TMZ)同步放化療及後續的TMZ輔助化療。對於低級別腫瘤手術後輔以放療,預後良好,尤其是WHO I級的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10年生存率達到90%以上,甚至部分患者得以治癒。惡性度最高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約佔所有膠質瘤的50%,其中位生存期僅15個月,2年生存率不足30%。
  • 預防腦膠質瘤 別把手機放枕下
    老百姓一提到腦癌,就感覺這是很嚴重的一種疾病,事實上腦癌,也就是腦膠質瘤確實是一種可怕的絕症,這種癌症還偏愛四五十歲的中年男性,在原發性腦腫瘤中發病率居首位,成為除胰腺癌之外死亡率最高的癌症。患有這種癌症的人會頭痛欲裂,痛不欲生。
  • 專家:將可用電場療法聯合手術、放化療等治療腦膠質瘤
    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神經外科主任牟永告近日在廣州介紹,近10年來,醫生沒有新「武器」治療腦膠質瘤,尤其是膠質母細胞瘤患者,仍面臨著5年生存率小於10%的臨床困境。根據《國家醫療服務與質量安全報告》顯示,隨著中國醫療質量和診療能力的提升,惡性腫瘤5年生存率已從10年前的30.9%上升至目前的40.5%,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上升空間。
  • Erdafitinib治療腦膠質瘤的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將在天壇醫院啟動...
    神外前沿訊,眾所周知,近二十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和醫藥技術的進步,靶向治療已經成為治療惡性腫瘤的一項重要手段,雖然靶向藥物在血液病、肺癌、腸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一系列惡性疾病中顯示出非常顯著的治療效果
  • 與腦膠質瘤發病相關的風險因素研究進展
    960萬癌症死亡病例,其中腦及神經系統腫瘤發病比例為1.6%,死亡比例為2.5%。腦膠質瘤是指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的腫瘤,約佔所有原發性腦或其他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的26.5%。腦膠質瘤目前主要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化學療法、放射療法、靶向治療等,但療效欠佳,高級別腦膠質瘤5年生存率不到20%。因此,預防腦膠質瘤發病成為目前臨床工作的重點。本研究就腦膠質瘤發病的風險因素進行以下綜述,為腦膠質瘤的預防提供參考。
  • 腦膠質瘤並不遙遠 40歲以上一定要規律生活
    5月是全球腦癌關愛月,在近日召開的中國神經腦腫瘤新技術論壇上,中國抗癌協會腦膠質瘤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神經腫瘤綜合治療病區主任李文斌教授指出:「長期以來,相較於其他惡性腫瘤,腦腫瘤備受忽視,但事實上,以腦膠質瘤為代表的腦腫瘤是當前我國癌症攻堅戰中最難攻克的癌種之一
  • 科學家公布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全景圖
    圖一、中國人群腦膠質瘤融合基因的全景圖中,67種為讀碼框內融合基因。圖中顯示這些融合基因在不同級別的腦膠質瘤中染色體間的分布及融合情況。  該研究提供了首個針對中國人群腦膠質瘤的高通量NGS測序資料庫,發表了腦膠質瘤中融合基因的全景圖,發現了新的膠質瘤的分子特徵,並首次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secondary glioblastoma)中發現了多次重複出現的PTPRZ1-MET融合基因及其四種不同的融合方式,並且利用獨立的192個病例驗證了這一發現。
  • 硼中子治療癌症 有望三年內在東莞臨床試驗
    4月3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分部副主任梁天驕對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透露,硼中子俘獲治療(BNCT)是治療腦膠質瘤、黑色素瘤的最佳手段,有望在三年內率先在東莞市人民醫院開展臨床試驗。BNCT是治療腦膠質瘤、黑色素瘤的最佳手段「目前針對癌症治療,主要是手術、化療和放療三種方式,免疫治療正在發展中。放療亦即放射治療,目前國內主要用X射線、伽馬射線照射腫瘤,也開始質子和重離子治療。以『伽馬刀』為例,它需要從不同角度來照射,以降低腫瘤周邊正常組織的劑量。
  • 腦膠質瘤成新「癌王」,高級別中位生存期僅1年
    點擊查看 腦膠質瘤是最為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原發腫瘤。據統計,中國腦膠質瘤佔顱內腫瘤的35.2%-61.0%,平均49.7%,年發病率為3-6人/10萬人,是原發性腦瘤中發病率最高的腫瘤。
  • 得了腦膠質瘤會有哪些表現?
    【摘要】得了腦膠質瘤會有哪些表現?頭痛頭暈、視力模糊等都是。腦膠質瘤因為血腦屏障的存在,在治療上的難度很大,現代中藥人參皂苷Rh2是小分子結構有利於穿過血腦屏障,對腦膠質瘤比較適用。
  • AI識別腦膠質瘤基因突變 準確率超過97%
    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預後最差的原發惡性腫瘤,目前仍缺乏有效治療手段。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膠質瘤個性化診斷和精準治療迎來了新希望。  近日,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 Southwestern)的一項新研究表明,人工智慧可以僅通過檢查大腦的3D圖像來識別腦膠質瘤中的特定基因突變,其準確率超過97%。
  • 腦膠質瘤如何做到最大程度安全切除?
    腦膠質瘤的治療總也脫離不開手術治療,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腦膠質瘤的安全切除。  1、腦膠質瘤有哪些治療方法?  當前腦膠質瘤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放化療、靶向治療、電場治療以及參加臨床試驗等方法。  手術是膠質瘤治療的第一環,也是最重要的一環。
  • 人源腫瘤組織異種移植在腦膠質瘤中的應用進展
    膠質瘤PDX複製方法:①採用外科手術、組織及活檢等方法,採集一部分腦膠質瘤的組織標本,將其餘腦膠質瘤組織置於甲醛溶液中冷凍保存,待用分析;②將採集的腦膠質瘤組織標本行去除壞死組織等預處理後,用無菌手術刀將膠質瘤組織切成小塊(1~3mm3)或將組織製備單細胞懸液;③將處理好的膠質瘤組織移植到免疫缺陷小鼠中,通常將腫瘤組織移植於小鼠背部皮下
  • 藥物研究有望抑制腦膠質瘤—新聞—科學網
    近日,首都醫科大學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附屬北京天壇醫院江濤教授團隊、香港科技大學王吉光教授團隊與北京師範大學樊小龍教授團隊合作,闡述了首次在繼髮膠質母細胞瘤中發現MET的第14號外顯子跳躍(METex14),以及PTPRZ1-MET(ZM)融合基因和METex14等MET基因相關變異可促進腦膠質瘤惡性進展
  • STAT3信號通路在惡性腦膠質瘤中的研究進展
    儘管近年來治療手段不斷進步,但高惡性度腦膠質瘤患者的平均存活時間僅為1年左右。 近年來,很多新興的技術對惡性腦膠質瘤的治療都起到了推動作用,例如通過誘導寡核苷酸技術阻斷STAT3使得由STAT3控制的基因在轉錄和翻譯水平都下調,最終達到抑制體內腦膠質瘤細胞的增殖的目的。
  • 兒童腦膠質瘤不應該只關注手術!
    根據中國抗癌協會統計的數據顯示,每年大約有 4 萬個15歲以下的兒童被確診為癌症,平均每1萬個兒童中,就會有1.5個腫瘤患兒。 兒童腦腫瘤發病呈現增多的趨勢,主要是什麼原因呢?
  • 膠質瘤幹細胞 DC 疫苗治療膠質瘤前景廣闊
    北京2011年11月22日電 /美通社亞州/ -- 北京軍區總醫院附屬八一腦科醫院神經科學轉化醫學中心/腦膠質瘤診療中心的醫療小組工作人員今日收到了曾在該中心進行治療的一名來自於加拿大的復發性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最新 MRI,結果顯示復發的腫瘤仍然無任何進展跡象,同時,這名患者在郵件中寫道:我感覺非常好,仍會經常想起中國的烤鴨和在中國治療期間經歷的難以忘懷的焰火表演
  • 全球領先的腦膠質瘤基因檢測試劑盒獲批上市
    2013年,閻海教授又發現TERT啟動子突變是多種常見腫瘤的關鍵驅動因素,可作為腦膠質瘤分子分型的又一重要依據,成果刊登於《PNAS》。後續研究顯示,IDH基因的突變和TERT啟動子的突變可對大約80%的膠質瘤患者進行分子分型。
  • 新研究揭示腦膠質瘤惡性進展的初步機制
    顱內腫瘤是常見致死腫瘤之一,而腦膠質瘤是顱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大部分惡性程度低的腦膠質瘤患者會在10年內惡化為繼發性膠質母細胞瘤(sGBM)。  「歷時近15年,我們收集了3000餘例腦膠質瘤樣本,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腦膠質瘤生物樣本庫和多維組學資料庫。」江濤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團隊對sGBM樣本隊列進行了全外顯子、靶向或RNA高通量測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