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壁重塑和囊泡運輸介導擬南芥根時鐘

2021-01-13 科學網

細胞壁重塑和囊泡運輸介導擬南芥根時鐘

作者:

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45:21

美國杜克大學Philip N. Benfey研究組取得最新進展。他們發現細胞壁重塑和囊泡運輸介導擬南芥的根時鐘。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2020年11月13日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雜誌上。

他們確定了囊泡運輸調節劑GNOM及其抑制劑,腺苷磷酸核糖基化因子GTPase活化蛋白DOMAIN3,作為根時鐘調節劑。GNOM是果膠正確分布必需的,果膠是細胞間粘附的介質,而果膠的酯化狀態對於功能性根時鐘至關重要。在側根原基出現的部位,分布著酯化和去酯化的果膠變體。

使用逆向遺傳學方法,他們表明控制果膠酯化的基因調節根時鐘和側向根起始。 這些結果表明,酯化和去酯化的果膠狀態之間的平衡對於適當的根時鐘功能和隨後的側根原基的起始是必不可少的。

據了解,在擬南芥中,側根始於周期性基因表達的過程中,該過程稱為根時鐘。

附:英文原文

Title: Cell wall remodeling and vesicle trafficking mediate the root clock in Arabidopsis

Author: Guy Wachsman, Jingyuan Zhang, Miguel A. Moreno-Risueno, Charles T. Anderson, Philip N. Benfey

Issue&Volume: 2020/11/13

Abstract: In Arabidopsis thaliana, lateral roots initiate in a process preceded by periodic gene expression known as the root clock. We identified the vesicle-trafficking regulator GNOM and its suppressor, ADENOSINE PHOSPHATE RIBOSYLATION FACTOR GTPase ACTIVATION PROTEIN DOMAIN3, as root clock regulators. GNOM is required for the proper distribution of pectin, a mediator of intercellular adhesion, whereas the pectin esterification state is essential for a functional root clock. In sites of lateral root primordia emergence, both esterified and de-esterified pectin variants are differentially distributed. Using a reverse-genetics approach, we show that genes controlling pectin esterification regulate the root clock and lateral root initiation.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balance between esterified and de-esterified pectin states is essential for proper root clock function and the subsequent initiation of lateral root primordia.

DOI: 10.1126/science.abb7250

Source: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0/6518/819

Science:《科學》,創刊於1880年。隸屬於美國科學促進會,最新IF:41.037

相關焦點

  • 植物胞質分裂中成膜體的動態調控及囊泡運輸機制
    研究植物胞質分裂過程中囊泡運輸的分子機制。對於了解植物的形態建成具有重要的意義。來源於高爾基體和反式高爾基體網絡的囊泡攜帶細胞壁物質、蛋白質和脂質運向新生細胞板位置,互相融合形成早期細胞板。隨後早期細胞板向兩端擴張並與母細胞壁融合,經過修飾後形成成熟細胞板。以微管骨架為主要成分的成膜體,作為細胞板囊泡運輸的軌道和細胞板組裝的「腳手架」參與了這一過程。
  • 最新發現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
    Plant Cell | 蘭州大學向雲課題組揭示囊泡運輸和花粉管生長調控新機制責編 | 逸雲 Rab GTPases在植物極性細胞生長中發揮著關鍵性的作用,其中RabA4亞家族成員在花粉管頂端呈現「倒錐形」的分布【1】。
  • 囊泡運輸分子機制研究獲重大進展—新聞—科學網
    細胞內的運輸系統將大量需要運輸的物質分揀、包裝到膜狀的囊泡結構中,利用動力蛋白(又稱為分子馬達molecular motor)水解ATP產生的能量驅動囊泡在微管或微絲細胞骨架充當的軌道上移動,高效精確地將各種貨物定向運輸到相應的亞細胞結構發揮生理功能。囊泡運輸分為幾個環節:貨物識別、沿著微管軌道運輸以及貨物卸載。
  • TrkB受體囊泡運輸機制研究獲進展
    BDNF-TrkB信號複合體通過細胞內吞進入神經元細胞,繼而形成運輸囊泡並繼續調控多條信號通路。藉助於PC12培養細胞系中的研究,研究人員已經初步闡明了主要作用於外周感覺神經元的神經營養因子NGF及其受體TrkA的囊泡運輸調控信號轉導的機制。然而,由於對於中樞神經元的研究缺乏相應的培養細胞模型,BDNF-TrkB信號囊泡運輸對下遊信號通路進行時空特異性調節的分子細胞機制尚未闡明。
  •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中國科學家揭示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14 13:43:40 近日,清華大學葛亮課題組報導了一條囊泡介導非常規蛋白分泌的轉運途徑。
  • 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領域取得新進展
  • 細胞內物質常見的運輸方式-囊泡運輸
    1.關於囊泡運輸「囊泡運輸」研究領域已經收穫了4次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1974年、1985年、1999年和2013年,每隔10來年就獲獎一次),但目前人們對細胞內複雜而精細的交通運輸系統的認識,仍然是初步的和框架性的,關於囊泡運輸的更精細的調控機制,
  • PLOS Genetics | 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發現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新機制
    2019年1月18日,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李來庚團隊等人在PLOS Genetics上發表題為「SUMO modification ofLBD30 by SIZ1 regulates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文章,提出了一種由SiZ1介導的LBD30泛素化調控擬南芥次生細胞壁形成的機制
  • 古樹新芽亦爭春,蛋白質組學深入揭示囊泡運輸的重要機制
    其中:披網格蛋白小泡穿梭於外側高爾基體和細胞質膜之間,COPI被膜小泡則主要介導蛋白質從高爾基體運回內質網,COPII被膜小泡則介導非選擇性運輸(圖1)。三類囊泡運輸通路的示意圖,箭頭指示囊泡運輸方向三種囊泡介導不同途徑的運輸,分工井井有條。
  • 外囊與SNARE囊泡運輸體系的相互作用助力植物的生長
    SNARE複合體的相互作用以及這些相互作用對運輸,分泌和生長的影響。研究背景:細胞利用囊泡將貨物運輸遍及細胞併到達質膜,這對植物細胞的生長和功能至關重要。好幾種不同的蛋白幫助控制和調節囊泡運輸,以將細胞貨物遞送至其發揮功能的位置。
  • Cell:科學家解析囊泡運輸機制
    然而不論大小,這些軸突似乎都利用了相似的分子馬達在相似的微管軌道上運作傳送囊泡貨物。在近期發表在《細胞》Cell雜誌上的一篇論文中,來自法國國家衛生研究院(INSERM)的研究人員證實,這些馬達的主要能量來源或許並非傳統認為的是線粒體,供給這些馬達動力的ATP似乎是來自囊泡附帶的糖分解機器——GADPH(甘油醛-3-磷酸脫氫酶)。
  • 【前沿進展】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史岸冰教授團隊在囊泡運輸研究領域取得新進展
    細胞內大分子貨物需通過細胞物流系統準確運輸到不同地點行使功能,比如一些受體蛋白要送到細胞膜、神經遞質需要釋放到突觸周邊。細胞物流體系主要由囊泡運輸系統所構成,其正常運轉對細胞及個體的健康至關重要。在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患者中,科學家們觀察到囊泡轉運缺陷,這些缺陷與疾病的關係如果得以闡明,我們或許有可能找到治療思路。
  • 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改善囊泡運輸提高釀酒酵母纖維素酶胞外展示...
    然而,酵母胞外分泌途徑的低效率通常導致低產量的異源蛋白,這極大限制了纖維素酶分泌和胞外展示。山東大學鮑曉明課題組在這方面作了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雜誌。 囊泡運輸分為四個步驟:囊破出芽、遞送、束縛和融合。
  • 免疫故事兩則:胞內囊泡運輸與抗原呈遞及胞外囊泡運輸與過敏反應
    這個故事講的是樹突狀細胞1膜上存在特異性受體CLEC9A能把入侵病原體或癌細胞碎片等帶有抗原信息的結構帶到胞內一種稱為RAB11A+ERC的囊泡結構中,這種囊泡結構膜上有WDFY4蛋白,幫助囊泡與溶酶體相錨定,與溶酶體融合後抗原關鍵信息部分被分解出來,然後與MHC-1結合,最後此信息返回到細胞膜上呈遞給CD8+T Cell(T細胞的一種
  • 脂肪細胞外囊泡攜帶酶和脂肪酸,刺激腫瘤細胞中的線粒體代謝和重塑
    細胞外囊泡是脂肪細胞通訊中新興的關鍵角色。值得注意的是,脂肪細胞脫落的小細胞外囊泡會刺激黑色素瘤細胞中的脂肪酸氧化和遷移,肥胖症的這些作用會增強。然而,所涉及的囊泡和細胞過程仍然很大程度上未知。,顯示脂肪細胞囊泡通過提供酶和底物刺激黑色素瘤脂肪酸氧化。
  • 植物細胞囊泡運輸機器的一個新成員
    譯:Jinbo ShenGarcia等人發現一個植物特異的TRAPP膜運輸複合物組分
  • 講壇預告 | 聽諾獎大師解密囊泡運輸的秘密
    它,是你體內辛勤的運輸兵,忙碌地往返於細胞間;它帶著細胞必須的物質出發,精準地輸送,隨後融入那巨大的細胞膜;是的,它就是
  • 囊泡和上帝粒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如果關注每年諾貝爾獎的人,就會知道,囊泡和上帝粒子,可是今年諾獎的關鍵詞。如果你還不清楚囊泡和上帝粒子是怎麼回事,就跟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其中有一類「快遞員」專門幫助細胞運輸物質,這個「快遞員」的名字叫囊泡。
  • 上海交通大學團隊在細胞外小囊泡介導的肺癌轉移機制方面取得重要...
    該論文藉助定量蛋白質組學技術和移植瘤小鼠模型,闡釋了肺癌細胞外小囊泡通過攜帶肝細胞生長因子(HGF)激活受體細胞c-Met信號通路從而引發癌細胞轉移的機制,研究結果加深了對細胞外小囊泡參與癌症惡化機制的理解,也為臨床肺癌診斷和治療提供了新思路。上海交通大學生命學院博士研究生喬智、藥學院副教授張巖和上海交通大學血液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葛茂林為共同第一作者,肖華研究員為通訊作者。
  • 【植物學】細胞壁與細胞板的關係
    在之前講胞間連絲的起源過程中(點擊連結查看)我們提到過,高爾基體合成的多糖參與了新的細胞壁和細胞板的形成,那細胞板和細胞壁是相同結構?細胞板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細胞板形成分為3個時期:成膜體形成期植物有絲分裂的後期與末期,兩組分離的染色體開始接近細胞兩極時,紡錘體出現了形態上的變化,兩極的紡錘絲逐漸消失,而子細胞核間的紡錘絲並沒有消失,而是平行排列且與赤道面垂直,形成了一個密集著紡錘絲的桶狀區域,稱為「成膜體」,在形成細胞板時具有運輸物質和移動小泡的作用(圖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