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1-01-10 科學網

 

植物的葉片形態各異,其大小、形狀及在莖上的位置各不相同。根據一個葉柄上所生葉片的數目可分為單葉和複葉,葉子邊緣也有平滑和鋸齒之分。葉的形態受基因型和發育階段壞境因素共同調控。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12月2日,《植物學報》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李旭剛課題組題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擬南芥中介導囊泡運輸解聚過程的關鍵蛋白AtNSF通過影響PIN1蛋白運輸影響生長素的最大化;同時,AtNSF抑制CUC2基因的表達,繼而影響PIN1與CUC2形成的經典反饋調控環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

課題組研究發現了一個葉邊緣呈現明顯鋸齒的T-DNA插入突變體,進一步通過功能互補實驗發現,該表型是由於AtNSF蛋白表達減少所導致的。對AtNSF基因的組織表達分析發現,該基因在最初的子葉維管組織表達,而在真葉形成後逐漸定位於葉鋸齒邊緣,這也暗示了其對葉邊緣發育的重要作用。

作為囊泡融合後起解聚功能的關鍵蛋白,當AtNSF被部分敲除之後,生長素外運載體PIN1的運輸發生紊亂,這導致突變體中產生更多的生長素最大化聚集點。有意思的是,當用生長素極性運輸抑制劑NPA處理後,突變體的多鋸齒恢復為平滑的邊緣,而atnsf pin1雙突變體也表現為類似的表型,這就證明AtNSF是通過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調控葉邊緣鋸齒的。另一方面,AtNSF負調控CUC2,而雙突變體也表現為類似的平滑邊緣。

因此,該研究發現了植物中調控葉邊緣鋸齒發育的一個關鍵基因,同時揭示了其參與PIN1與CUC2反饋調控的機制。

這篇論文所揭示的葉發育機制對於深入解析生長素影響葉形態建成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也為改良植株形態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jipb.13043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
  • 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二齒獸類研究獲進展—新聞—科學網
    文中報導了對其中一件來自於孫家溝組底部保存的近完整頭骨及部分下頜的研究成果,根據化石產地及發現者將其命名為白氏桃河獸。 這一新屬種有下列特徵區別於其他屬種:犁骨腹面光滑,缺乏翼骨龍骨突,翼骨中板窄,淚骨與隔頜骨接觸,翼骨不與上頜骨接觸,枕髁寬、弧形,側齒骨架細、但有明顯的背腹面。研究團隊先前還報導了其中一件不完整的頭骨,將其歸入隱齒獸目,是其某個支系在中國的首個代表。
  • 研究發現植物抗病與發育激素交互作用新機制
    over growth by interfering with gibberellin signaling cascade」的文章,發現了抗病與發育激素的交互作用的新機制,為抗病及高產協調的農作物設計育種提供了思路。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高質量多層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輔助生長新機制。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在線發表於《物理化學快報》。 h-BN以原子級平整表面、無懸掛鍵、高導熱性和良好的理化穩定性等優勢,成為具有潛力的二維晶體器件的介質襯底和封裝材料。由於h-BN先進合成技術發展較慢,缺乏對傳統方法生長機制的研究,限制了大尺寸、高質量h-BN可控合成與實際應用。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乙醯膽鹼生理功能示意圖(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 玉米G蛋白可同時調控發育及免疫機制—新聞—科學網
    玉米不僅是我國和全球範圍內的重要作物,也是遺傳學和發育生物學研究的模式植物。論文第一作者、資源區劃所土壤植物互作團隊研究員吳慶鈺介紹,前期研究成果表明,G蛋白作為重要的信號開關分子,對植物的分生組織發育起著重要的調控作用,而分生組織的程序化發育決定著玉米果穗形態,但其分子調控機制仍有待進一步解析。尤其是G?
  • 研究發現水水循環對被子植物的調控作用—新聞—科學網
    研究團隊在對模式植物擬南芥的研究中發現,在光強突然增加的前20秒內,葉綠體並不能建立充分的跨類囊體膜質子梯度,進而導致過剩的電子從光系統II傳遞到光系統I,引發活性氧自由基的產生並造成光系統I損傷。雖然光系統I反應中心的過度還原會激發環式電子傳遞,但這仍然無法避免擬南芥光系統I發生損傷。由於擬南芥的水水循環活性很低,這一結果仍然不能排除水水循環在波動光強中的調控作用。
  • 研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緬甸琥珀中發現苔類植物新類群—新聞—科學網
    該研究團隊報導了一塊保存較為完整且具解剖構造的耳葉苔科耳葉苔屬營養枝琥珀化石,並建立了深裂耳葉苔新種。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地學刊物《白堊紀研究》。 被命名為深裂耳葉苔的新類群主要特徵為營養枝側葉背瓣長卵形或橢圓形,葉尖具細尖,附體大且明顯,腹葉兩深裂。耳葉苔屬現生種的營養枝均不具深裂的腹葉,僅少數現生種的繁殖枝具有深裂的雌苞腹葉。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據悉,該研究還得到Faculty 1000推薦,被認為是近年來昆蟲發育遺傳學領域的重大突破之一。 動物最終個體大小的調控機制一直以來都是發育生物學的一個既重要又困難的科學問題。在昆蟲中,蛻皮激素(20E)通過誘導昆蟲蛻皮和變態來決定個體生長時間,而胰島素/類胰島素樣肽信號通路(IIS)調控昆蟲生長速率;兩者共同決定昆蟲個體大小。
  • 研究揭示甘蔗花葉病毒幹擾RNA剪接促進侵染—新聞—科學網
    研究發現,SCMV侵染改變了玉米八氫番茄紅素合成酶基因(ZmPSY1)的轉錄本可變剪接模式,因此促進病毒侵染。相關成果發表於《植物生理學報》。 SCMV是我國和非洲玉米生產上的一種主要病原,廣泛分布於世界主要玉米產區,單獨侵染玉米造成玉米矮花葉病導致玉米產量損失可達50%。如果SCMV與玉米褪綠斑駁病毒複合侵染,可造成玉米致死性壞死病導致玉米絕產。
  • 物理所觀測到鋸齒形石墨烯納米帶邊緣導電
    石墨烯特性之一是其電子結構對邊緣非常敏感。其中,鋸齒形邊緣(zigzag-edge)結構尤為引人注意。過去二十幾年間,研究鋸齒形邊緣石墨烯一直是理論領域的重點研究對象。  相對於局域的電子態測量,研究邊緣態對石墨烯輸運性質的影響更加重要,既有助於人們更深入地了解這種電子態的物理內涵,也將為未來石墨烯納米帶電子和自旋器件的發展提供重要的物理基礎。然而,這方面的實驗研究一直沒有突破。存在的挑戰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如何獲得適合輸運研究的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高品質樣品;二是在輸運測量中如何將邊緣態和「體態」分離開來以實現指認。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研究發現番茄果實中葉綠素代謝調節基因—新聞—科學網
    來自重慶大學的科研團隊在研究中發現,SlMYB72基因在調節葉綠素、類胡蘿蔔素和類黃酮代謝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為園藝作物改善果實營養提供了潛在的靶點。相關成果近日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番茄基因SlMYB72屬於轉錄因子R2R3-MYB亞家族,位於細胞核內,具有轉錄激活活性。
  • 打開人類胚胎早期發育的「黑匣子」—新聞—科學網
    12月12日,昆明理工大學靈長類轉化研究院李天晴和季維智團隊與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生殖科合作,宣布開發出一個三維(3D)人囊胚培養體系,並且首次繪製了人原腸前胚胎的發育全景圖,為研究人著床後的早期胚胎發育建立了研究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當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 解剖 | 邊緣葉與邊緣系統
    邊緣葉:是指大腦半球內側面
  • 新研究揭示染色質重塑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1月31日,《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了這項重要研究成果。 作為真核生物遺傳物質的載體,染色質結構高度緻密,這種緻密結構有利於機體更加有效地儲存遺傳物質,同時也對基本生命活動的正常運行設置了屏障。為了更好地調控染色質狀態,真核細胞也發展出一系列調控機制,染色質重塑就是染色質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方式的一種。
  • 研究發現植物耐溫基因與鈣信號轉導協同機制—新聞—科學網
    南京農業大學鄒保紅研究團隊通過對水稻基因組編輯產生的功能突變體的缺失研究,探討了蛋白OsCNGC14和蛋白OsCNGC16在水稻耐溫脅迫中的作用。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在《植物生理學》雜誌。 植物的生長發育受到溫度等環境因素的高度調控。極端溫度會引起植物的一系列生化、生理和形態變化,通常會對植物的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培育耐高溫和低溫的植物品種是植物生物學和農業研究人員面臨的挑戰。
  • 鋸齒形邊緣石墨烯納米帶中電聲子耦合效應獲新進展
    具有鋸齒形邊緣結構的石墨烯納米帶(Z-GNR)由於其獨特的金屬性邊緣態,已成為石墨烯研究領域內的一種重要結構。大量理論預言表明,鋸齒形邊緣結構由於邊界碳原子2p軌道上存在的非成鍵電子,導致了局域的自旋極化邊緣電子態,並且邊緣上電子自旋呈鐵磁性排列,因此在自旋閥、自旋存儲器件中將有著潛在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