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和功能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5月19日,《細胞—報告》在線發表了題為《類視黃醇X受體α調節DHA依賴的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神經科學研究所)、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於翔研究組完成。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DHA是神經元質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腦皮層灰質區,質膜磷脂30%—40%的脂肪酸為DHA。DHA主要以酯化方式存在於質膜磷脂,但同時也可在磷脂酶的作用下從膜上釋放下來,以游離方式或通過其衍生物參與多種信號轉導。有研究表明游離DHA是類視黃醇X受體(RXR)的體內受體,但一直缺乏功能上的關聯。

核受體RXRA被報導與認知能力及某些神經疾病的發生發展相關。大量研究表明,DHA的缺失與多種神經發育障礙以及神經精神疾病相關,而DHA的補充則被認為能夠緩解或治療發育延緩或神經精神疾病,甚至提升正常人群的認知。然而通過飲食補充DHA對突觸功能及行為表現的影響需要很長周期,小鼠需要數周,人類則需要數月;這與在體外培養的神經元中添加未酯化DHA(游離DHA),在數小時到數天內促進突觸發育和突觸傳遞的現象,時效相距甚遠。因而,進一步探究DHA促進大腦發育及功能的機制對理解其調控腦發育的功能至關重要。

根據已知現象,於翔研究組提出體內未酯化DHA可能通過其受體RXRA調節神經突觸發育的假說。通過在大腦皮層與海馬興奮性神經元中條件性敲除Rxra的Rxra cKO小鼠,發現其椎體神經元的樹突棘密度明顯降低。他們還進一步通過多種基因操控方法,發現Rxra對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發育的調控是雙向、突觸後介導、細胞自主的,且該功能依賴於其DNA結合結構域。與RXRA的雙向調控一致,未酯化DHA的腦室注射可以顯著增加樹突棘的密度,特異性抑制DHA的釋放則明顯減低樹突棘的密度;重要的是,在Rxra cKO小鼠腦中注射DHA不能促進樹突棘發育。此外,作為重要的突觸發育調控因子,即早基因的表達在Rxra cKO小鼠中減低,而DHA的腦內注射則可以提高即早基因的表達。最後,他們檢測了Rxra cKO小鼠的基本行為表現,發現大部分行為正常,但是與社交記憶相關的行為有顯著異常。

該研究提供了DHA與RXRA作為配體—受體組合,調控樹突棘發育和功能性突觸形成的在體證據,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及功能的新機制,為相關腦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elrep.2020.107649

 

版權聲明:凡本網註明「來源:中國科學報、科學網、科學新聞雜誌」的所有作品,網站轉載,請在正文上方註明來源和作者,且不得對內容作實質性改動;微信公眾號、頭條號等新媒體平臺,轉載請聯繫授權。郵箱:shouquan@stimes.cn。

相關焦點

  • 於翔研究組揭示DHA促進大腦神經發育機制
    該研究結合在體基因操縱(轉基因小鼠、病毒注射和胚胎電轉等)、藥理學、螢光染料微注射、RNA測序、腦片電生理及行為學等實驗,發現了大腦內游離DHA通過RXRA依賴的信號通路調節樹突棘及功能性突觸的發育,解析了DHA促進大腦發育和功能的新機制,給相關疾病的治療提供了新思路。神經環路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功能性突觸的形成,且該過程受細胞內外信號的協同調控。
  • 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學習記憶是大腦最迷人的智能活動之一,在清醒時,大腦進行學習記憶活動,在休息時(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階段),大腦對所學的內容加以記憶的鞏固。根據睡眠時腦電的活動狀況,可將睡眠分為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也稱快速眼動睡眠)兩個階段。有趣的是,快波睡眠時的腦電活動和清醒時的非常相似,在大腦的海馬腦區均以4~12赫茲的theta節律為主,此時如被喚醒,人們往往會報告正在做夢。
  • 科學家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課題組與武漢大學、中山大學、廣州醫科大學等多個研究組合作揭示線粒體自我功能修復的全新機制。
  • 我國科學家揭示聽覺皮層編碼聽覺認知的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探秘:大腦裡的信息分類
  • 科學家揭示六方氮化硼合成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Fe2B)合金表面高質量多層六方氮化硼(h-BN)原子空位輔助生長新機制。 為此,吳天如團隊基於Fe2B合金體系實現高質量h-BN可控制備,通過快速冷卻淬火技術結合飛行時間二次離子質譜,分析h-BN合成過程中Fe2B淺表層B原子和N原子分布規律。袁清紅團隊採用第一性原理計算方法,研究Fe2B表面h-BN的生長機制,提出Fe2B表面h-BN的空位輔助合成機制。研究人員發現,B-N二聚體產生使合金表面形成大量B空位,對B、N原子的遷移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
  • 科學家建立血管化類腦器官培養新體系—新聞—科學網
    ,近年來,該課題組對於人大腦皮層胚胎發育期間細胞類型與細胞特徵進行了系統分析,並揭示了人腦神經元在胚胎發育期快速增長並產生溝回的調控機制。 跨物種研究表明人類及非人靈長類動物的大腦皮層發育呈現出了有別於其他低等動物(如嚙齒類)的一些特點,例如出現了包含大量oRG神經前體細胞和IPC中間神經前體細胞的外側腦室下區(OSVZ區),這些神經前體細胞種類的多樣性和豐富的數量促進了神經元的高速產生,為人腦的複雜功能發育提供了細胞基礎。
  • 研究發現葉邊緣鋸齒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根據一個葉柄上所生葉片的數目可分為單葉和複葉,葉子邊緣也有平滑和鋸齒之分。葉的形態受基因型和發育階段壞境因素共同調控。 在模式植物擬南芥中的研究發現,生長素運輸蛋白PIN1介導的生長素最大化和生長抑制因子CUC2形成的反饋調控環共同調控葉邊緣鋸齒的發育。除此之外,一些小RNA分子如miR164A等也參與葉鋸齒的發育。但是否有其他分子參與調控葉鋸齒發育尚不夠明晰。
  • 我們為何能擁有更大的大腦?科學家揭示細胞發育之謎
    大腦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也可能是宇宙間最複雜的物體。在進化過程中,人類大腦的皮層顯著增大,為各種高級認知功能提供了結構基礎。解碼人腦的發育過程,將為我們理解「人何以為人」提供接近本質的答案。  在探索人類大腦皮層為什麼能夠變得更大的問題時,人們常常把目光集中在神經元胞體集中的灰質區域。實際上,大腦皮層的白質也在進化過程中劇烈增大。
  • DHA不僅僅是幫助大腦發育這麼簡單
    二、適當補充DHA的好處 1、促進神經系統(智力)發育 寶寶的智力發育從一定程度上講,即是神經元數量的增加,以及神經元的增殖分化突觸形成連接的過程,而突觸交流中心的細胞膜以及大腦的」思維中心」——大腦皮層上都含有較多的DHA,神經元越多,「神經網絡」越密集,寶寶才能頭腦敏銳、反應迅速。
  • 人猿大腦發育差異在哪?人腦神經元發育速度更慢—新聞—科學網
    ,瑞士科學家團隊報告了對人腦發育以及該過程與其它大猿腦發育差異的最新認識。最新研究揭示了人類所特有的腦發育特徵,並描述了這些過程與其它靈長類腦發育的分化,破解了人們對這一發育過程的理解難題。 巨大的腦部是人類的典型特徵。人類的腦可以算是動物王國裡眾多組織中最複雜的器官,甚至部分科學家宣稱大腦是已知最複雜的物體。
  • 中國科大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科學家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新聞—科學網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昆蟲科學與技術研究所教授李勝團隊揭示昆蟲變態發育潛在分子機制,相關研究4月11日在線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 dha吃多長時間停一停?
    適當的補充DHA是對健康有幫助的,其中有的是連續補充,但也有的停段時間再補充的,此時不同人群是需求不同,此外孕婦是特殊的人群的,在服用過程是可暫停補充,我們可能不了解,dha吃多長時間停一停,我來介紹下。
  • 科學家發現神經退行性疾病防治新靶點—新聞—科學網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內科鬱金泰教授、董強教授臨床科研團隊與青島大學附屬青島市立醫院譚蘭教授團隊、哈佛大學麻省總院張燦教授和陸軍軍醫大學大坪醫院王延江教授等合作,首次發現一個全新的基因(FAM171A2)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風險顯著相關,該基因通過調節血腦屏障和神經炎症等方面的功能,參與了神經變性疾病的發生。
  • 寶寶補充DHA從什麼時間開始補充最好?有哪些注意事項?
    DHA是神經系統細胞生長及維持的一種主要元素,是大腦和視網膜的重要構成成分,在人體大腦皮層中含量高達20%,在眼睛視網膜中所佔比例最大,約佔50%,因此,嬰兒補充DHA對其智力和視力發育至關重要。寶寶0—6歲是視力和大腦發育的關鍵時期,7—12歲是兒童腦發育最後發育期,所以一定要抓住這個時間段給寶寶充足的DHA補充。
  • 我國科學家揭示「視覺感知」新機制
    神經所揭示靈長類大腦精細視覺編碼的新機制  3月30日,《Neuron》期刊在線發表了題為《局部和整體物體感知中高級腦區精細視覺的腦機制》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由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靈長類神經生物學重點實驗室和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王偉研究組完成。
  • 研究發現自然殺傷細胞促進胚胎發育的轉錄調控新機制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免疫學研究所教授魏海明、傅斌清和田志剛課題組合作研究發現,蛻膜自然殺傷細胞(NK細胞)高表達轉錄因子PBX1,能夠增強生長因子轉錄,促進胚胎發育;NK 細胞 PBX1 功能異常與不明原因復發性流產病因存在相關性。
  • 科學家揭示植物平衡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劉宏濤研究團隊的研究有了新發現,揭示了油菜素甾醇信號平衡植物生長和抗紫外脅迫的新機制,相關研究論文近日發表於《植物細胞》。紫外光UV—B是太陽光的一部分,其中窄波段UV-B調控植物發育,如:抑制下胚軸伸長,促進子葉張開,促進類黃酮和花青素的積累等。全波段UV—B會引起脅迫,對植物造成損傷。引起脅迫反應的UV—B會破壞DNA,引發活性氧積累,並損害光合作用。
  • 科學家研究一氧化氮有助大腦發育的作用機理
    新華網倫敦12月13日電(記者葛秋芳)英國萊斯特大學日前宣布,這家大學的科學家將通過研究蝸牛大腦,揭示一氧化氮有助大腦發育的機理。  萊斯特大學日前發表的新聞公報說,一氧化氮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它是劇毒的,另一方面它存在於大腦中,在大腦發育過程中可以促進神經細胞生長,被神經細胞用來建立相互間連接。